地理必选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地理必选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地理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掌握中国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树

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要求

1. 教学内容: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内在逻辑,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2.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探究等,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

统等,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4. 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注重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师素质:地理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

科知识,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地理教育的需要。

三、教学实施建议

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强化地理思维训练:地理学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

较为全面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推进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积极推进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加强地图教学: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地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 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为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要加强教材建设、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建设等,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7. 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素之。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的提高。

总之,《地理必选》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实现,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地理思维训练、推进探究式教学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课程目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目标 吴博林 知识目标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了解天体及其基本类型,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能力目标 1.运用图表等材料,分析、比较、归纳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共性和个性 2.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训练地理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知识目标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的影响。 3.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规律,太阳活动的特征。 能力目标 1.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特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运用辨证的思想看待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形成科学的辨证的宇宙观、世界观。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兴趣,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 知识目标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并学会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学会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学会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时差的知识。 4.说明四季的变化规律;利用示意图来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列说明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时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 情感目标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1.3地球的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1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

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地理必修1三维目标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2.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多媒体资料库(电脑动画、录像如太阳能量来源录象、文字资料、图片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极光图)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土壤(第1课时)示范教案

《土壤》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4.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的合理利用方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 1.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说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播放视频:【课程引入】土壤 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出土地的重要性。 【讲授新课】 出示材料:《禹贡》中关于土壤的内容 师:《禹贡》中描述了天下九州各地的地理环境,我们节选其关于土壤的描述。请大家认真阅读材料后思考: 1.《禹贡》中为什么要对土壤进行划分? 生:(可能的答案)划分土地质量,确定赋税。 2.《禹贡》中的记录是从哪些角度描述土壤的? 生:(可能的答案)颜色、粘度、含水量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土壤的特征。

(板书)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 出示资料:土字示意图和“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上,地之中;物出形也。”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土字笔画中褐色代表的可能是什么含义?绿色可能代表什么含义? 生:(可能的答案)绿色代表生物、植物;褐色代表不同深度的土壤、代表土壤...... 师:在土字中上面一个褐色的横线笔画代表表土层,下面褐色的横线笔画代表底土层。绿色笔画代表植物,植物被表土层分为了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 师:在对土字溯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土壤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呢? 生:(可能的答案)生长植物...... 师:我们来看一下土壤的定义。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此我们可知,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出示图片:土壤物质组成结构图 师:观察图片,思考: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 生:(可能的答案)矿物质、水分、空气、有机质...... (板书)土壤的组成 师:土壤的肥力指的是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出示图片:土壤与土地 师:土壤与土地有何区别? 生:(可能的答案)土壤是疏松物质,土地结实平坦...... 师:土壤是构成土地的要素之一,而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等。 师:在野外我们发现土壤的种类非常多,我们如何对土壤进行观察? (板书)野外观察 播放视频:云南东川红土壤景观 师:请大家认真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东川表层土壤是什么颜色? 生:红壤 2.为什么土壤会有特定的颜色?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 【篇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 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 别大小,确 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运用资 料说出九大 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 地球上存在 生命物质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 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 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 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 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 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 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 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 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 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 [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 ◆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 ◆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 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 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标准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 标要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求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范文新人教版5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范文新人教版5篇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终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学问,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表达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学问根底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学问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 (2)力量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把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洁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力量;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省用水的习惯. 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动设问法、 九、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预备及学具预备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 十一、教学过程(节选)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加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泼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背景音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让学生动手写出《假设我是》与水有关的诗歌,“即兴三两句”,并予以展现。 教师对学生进展鼓励性评价,引起学生兴趣。 观看微课自主学习 回忆旧知,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地球由于有水而显得与众不同,那么地球上的水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哪几种呢?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屏,得出结论:地球上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284542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新人教版2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进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进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肯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进展的重要根底,以

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计划

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抓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心任务。 一、教学基本情况 本学期高二研究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新人教版教科书地理必修一,学校每周安排四课时。这本教材难度较大,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科教学具体措施 1、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学期初根

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制定统一标准,落实三步六段教学法,每位任教者都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2、认真备课,领会材的精神,保证每一节课都形成贴近 课标、符合新理念教案。同时积极二次备课,把准教学基点,发挥个人特长,达到最佳效果。 3、坚持采用学案制度,每一份学案均能包含自主研究、 合作研究和延伸研究的基本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反映能力的提高,既要有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又能体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每份学案均围绕下列几部分编写:课标内容、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知识整合、互动探究、同步检测等。 4、认真教学,扣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做好辅导工作。 5、作业安排是每份学案中的巩固案。同步检测当堂反馈,认真讲评。课外作业是完成预案,及时复、巩固上节所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必须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

6、虚心研究,取长补短。这个学期组里有两位年轻老师,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他们思维活跃,执行能力强,多媒体技术好,这些都是我要向他们研究的。 三、教学进度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课时 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课时 问题探究:1课时(加一节单元测试)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课时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 2.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3.掌握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4.掌握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钦查群岛是南美秘鲁的“鸟岛”,位于太平洋中西部沿岸,东南距皮斯科23公里。由北钦查岛、中钦查岛、南钦查岛3小岛组成。“水肥必有鱼,鱼多鸟必众,鸟众鱼必多”的壮观景象令人感叹。 有人作过一番估计,在这里的一个小岛上就生活着600多万只海鸟。有被当地人称为“持枪鸟”的鲣鸟,还有纤巧细弱的北极燕鸥,各种各样的海鸟种类不一而足。它们与热爱大自然的秘鲁人民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海鸟每天吃掉的鱼虾多达1000吨。鸟鸣时,伴随着阵阵海涛声,奏出了一首首旋律雄壮的“大自然交响曲”。

[新课教学]: 师:“水肥必有鱼,鱼多鸟必众,鸟众鱼必多”这句话应该怎么样解释呢? 是不是应该这样说: 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这种因果关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部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 案例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据有关资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创造的生物物质已达4x10 ²²千克,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1万倍、水圈质量的30倍和沉积岩质量的16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已多次被生物加工。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师: 请同学们看这个案例的第一段,“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中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思维方法。 2. 了解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3. 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 1. 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 属于太阳系的一部分; -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

3.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 大气环境; - 水环境; - 陆地环境。 4.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 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 工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 城市活动与自然环境。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40分钟) 1. 导入:通过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入地球的概念:给出地球的定义和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3.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介绍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以及地球的尺寸和地球由内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结构。 4. 概念讲解:讲解地球的平均直径、周长、面积等概念。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并布置学生自主研究地球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40分钟) 1. 前导讨论:复前一节课地球的基本概念,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话题。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以及自转的影响。 3.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介绍地球的倾斜对季节的影响,以及不同季节的特点。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练题。 第三课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40分钟) 1. 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影片和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思考。 2. 大气环境:介绍大气环境的组成、分布和功能,以及不同层次的大气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范文(精选5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范文(精选5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范文(精选5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教学计划吧。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1班和2班还有12班是实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年级的优秀学生,但他们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3个班的学生为平行班,计划外的比例大,学生成绩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在09年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学生没有及格。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年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根据教研组计划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

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3篇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3篇人教版地 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期高二地理教学将认真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遵照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在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的统一部署下,地理教学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技能与终身学习能力,力争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人口、城市、文化、旅游、世界政治经济、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力争使学生掌握用基础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成为有强烈爱国情操又具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中学生。 三、工作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

计、选编好每一套复习试题。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在本期内向全校推出一至二堂高质量的公开课。 2、针对不同的的教学内容,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形象直观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3、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活跃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布置适量的课堂或课后练习,并及时批改和辅导,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老师有针对性教学与命题以期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加强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力争能在具有影响的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6、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四、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本学期主要学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然后复习初中中国地理。 2、工作安排:李进廷任教241、242、243三个班并肩负尖子培优辅导,任备课组长;任爱民任教238、239、240、242四个班并负责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还肩负普通培优工作。 3、课时安排:每周安排四课时,本期预计23周,实上课时

地理必修1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地理必修1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课标解读为学习目标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89 更新时间:2009-11-10 地理必修1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遍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大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现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已经为学生初步形成这一观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则需要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以强化学生的这一观念。为什么说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加以分析。《课

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横波与纵波; 2.能结合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示意图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并绘制出示意图; 3.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能用图表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地震波与深度变化示意图,总结归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 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导入。教师介绍科幻小说《地心游记》的主要内容。那么同学觉得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书上内容,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地震波是什么? (2)地震波的类型有几种?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积极探究 【教师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2.教师PPT展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全层的划分》,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过几次明显的变化?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名称什么? (2)描述地震波变化后的状态,并分析其原因? 【教师总结】从地球内部的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2次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 不连续面。其中第一次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在地下33千米处,将这个不连续面称为莫霍界面。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第二次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在地下2900千米处,将这个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界面。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所以据此我们可以?在2900千米一下可能液体。 【课堂活动】随着我们地球内部圈层认识的不断深入,结合下图讨论以下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始终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同学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现,也只能看得见,仍旧摸不着,同学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终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打算让同学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同学的空间想象力量和规律推理力量。 二、教学思路 本次试验根据试验预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现――老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试验预备阶段,由老师事先支配好试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终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终对模型进行展现,老师对模型制作中消失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预备 (1)地球仪。每个班预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试验的同时关心同学加深地理熟悉。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

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同学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终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由于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同学详细强化。 (3)透亮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预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预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四周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积累下沉,所以极地四周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其次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四周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积累下沉。因此,30°N四周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对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计划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计划5篇 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我们要针对这点好好制定地理教学计划。接下来是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理教学计划1 一、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计划二个课时。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十分的浓厚,认为比枯燥;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地理科比较难,难以理解;有些学生认为读图比较难;有些学生认为地理科学习的作用不大。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兴趣比较浓厚,也热爱地理这个学科,且基础还行。 二、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意见 教材设计较合理,尤其是图比较多,能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字描述太少,有些知识过于粗浅,不能为优生开拓视野。在第一章活动中,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中,对于太阳光对地面的直射介绍太少,要教师去做大量的补充,若不是老教师或是非常专业的教师,都是很难教好的。在大洲和大洋中,对于各大洲大洋的分布,除了图之外,没有一点文字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 2、教学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资料、地理方面图书,使之为教学服务。 指导学生究研我县、我乡地理,使之学以致用。 3、教学任务或目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