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本解读 亲情的呼唤 渐悟的愧怍细读《老王》
《老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探究

基本内容
通过学习《拿来主义》,学生可以领悟到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从 而在应对文化变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基本内容
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展示《拿来主义》在实践中的教学应用。一 位语文教师在讲授《拿来主义》时,首先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让学 生对于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他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并小组讨论作者 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讨论,学生逐渐理解了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的真 正含义。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过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论散文之一,其作者为西汉时期的贾谊。这 篇文章主要对秦朝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旨在探讨秦朝的兴衰原因,并提供 了一些关于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背景介绍、内容概述、 主题解析、教学探究和结语五个方面对《过秦论》进行深入解读。
一、背景介绍
基本内容
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拿来 主义”的理念。这堂课程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启发了 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文化变迁的挑战。
基本内容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强的 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的 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力。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在现实生活中应对文化变迁挑战的方 法和思路。因此,《拿来主义》不仅应在文学领域得到重视,更应该在教育领域 得到推广和应用。
此外,《变色龙》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可 以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元素,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 会意义。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对比其他相关作品,发现《变色龙》的独特之处 和普遍性。
二、《变色龙》的教学价值
解读杨绛《老王》一文中的“愧怍”

解读杨绛《老王》一文中的“愧怍”摘要:《老王》一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源于作者的“愧怍”之情。
从老王的基本信息中可见老王的不幸,从作者回忆的老王的几件事———送冰、送人和送鸡蛋中,可见老王的善良。
不幸而善良的老王把“我们”看作亲人,而“我”却忽略了老王的真心真情。
老王淳朴、善良、正直,这是一种从社会底层,从普通民众中发出的光芒,然而“我”没有更好地善待、理解老王,多少年来,作者“不安”“愧怍”。
关键词:解读;愧怍;写作意图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写的是凡人小事,情节结构不复杂,几乎是平铺直叙,高中生读来基本没什么困难,只是对于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不甚理解。
这恰恰也是文章值得探究的地方。
所以,教师应当以此为切口,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逐步领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走进文本深处,感受平淡叙述中的深情与耐人寻味。
一、初探写作意图首先,杨绛为什么写老王?这在文章最后一段有交代:“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作者说:“都不是”。
这份不安是那样沉重,难以释怀,以至于“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写《老王》是因为不安,因为愧怍。
那么,为什么愧怍?要探寻这个问题,我们要跟着作者走进老王。
二、不幸的老王文章前四段介绍了老王的基本信息:职业、亲人、长相、家庭、住所等等,引导学生梳理这些信息。
1.职业:人力车夫;“单干户”:在那个年代“单干户”意味着被孤立、被排挤;2.亲人: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后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3.长相:“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4.家庭:“老光棍”“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只是住那里,可见没有家;5.住所:“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从以上分析,显而易见,老王没有家,没有亲人,老、丑、穷、单干户(被排挤、受冷落),老王是个不幸的人。
解“愧怍”之情——《老王》文本深读

I教"I!"#$%&上/2O2I/&6043一般性的解读策略,即“通过小说叙述角度和表现叙述者方法的分析来体会情感”,并使学生能运用到其他同类小说文本的分析。
总之,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对儿童视角小说进行了精心编排,语文教师在进行这一类文本教学时既要明确儿童视角小说的叙事特征,也要解读教科书的编者编排意图,还需要针对“这一篇”的个性进行深入探讨,能真儿童视角小说的教学注释:[1]吴晓东,倪罗岗.现代小说研究/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01):3-5.[2]乔世华纯朴童心烛照世界——现代小说中的儿童视角[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04):131—135.⑶钱理群.《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J].语文学习, 1994(02):15—18.[4]王宜青.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心理文化内涵[J].浙江师大学报,2000(04):19—22.[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美)斯蒂芬•欧文.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王黎君.中国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J].甘肃社会科学,2007(03):62-64+67.[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2.[9](美)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0]余映潮.“儿童视角”的三种作用[J].新作文(初中版),2019(09):45.[11][12]王荣生.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第二讲)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33—38.解“愧3)之情—《老王》文本深读◎江玲林江学院文学院研究《老王》是杨绛先生所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选入统编初中语文课本。
【课堂教学】【388】《老王》文本解读

【课堂教学】【388】《⽼王》⽂本解读晋城爱物学校时慧慧《⽼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单元的第⼆篇课⽂,该单元围绕“⼩⼈物”的故事展开⼏篇课⽂,都在诉说平凡⼈物的闪光点,引导⼈们向善、务实、求美。
课⽂回忆了作者和⼀个三轮车夫⽼王交往的⼏个⽣活⽚段,刻画了⼀个穷苦卑微但⼼地善良、⽼实厚道、知恩图报的⽼王形象,表达了作者⼀家对⽼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同情和尊重,体现了作者的平等观念和⼈道主义精神,⽂章传递出⽆论地位⾼低⾝份贵贱都可以活得灵魂⾼贵的主题。
由于本课是作者回忆和⽼王交往的⽣活⽚段,所以教学重点应定为通过探究关键词句含义来把握⽼王形象;同时,由于七年级⼤部分学⽣⽣活阅历较浅,阅读范围较窄,对⽂字不够敏感,不易理解,本⽂简练的语⾔背后含着的深深愧怍,所以对作者感情的评估和对⽂章主旨的理解应是教学之难点。
2011年版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的个性化⾏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钻研⽂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的分析。
”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对⽂字的敏感。
在本⽂的分析中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
⼀、⼈物形象⽼王这⼀“⼩⼈物”的形象,在⽂本中很好找到原⽂依据。
1.职业及住址:“他靠着活命的只是⼀辆破旧的三轮车。
”⼀句中“靠着活命”写出⽣活的落魄,“只”仅仅,没有其他,孤独⽆助,“破旧”的点出⽣活贫困,“三轮车”道出职业,映⼊眼帘的就是⼀个活在社会底层的,孤独⽆助的⼩⼈物形象。
“单⼲户”写出失群落伍的惶恐。
“荒僻的⼩胡同,破破落落的⼤院,塌败的⼩屋”写出居住环境的破败,“他住那多年了”没有提到⾃⼰的家,写出内⼼的漂泊⽆依。
2.家庭成员:“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死了”写出他内⼼上亲情的缺失。
4.⾝体状况及他⼈眼光:“只有⼀只眼,另⼀只是⽥螺眼,瞎的”写出他⾝体状况不好,“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年轻时候不⽼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只眼”,写出了周围⼈的冷漠,也侧⾯写出⽼王处境的艰难。
《老王》三读

《老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板块中所选的一篇散文。
该文简约流畅,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琐事,文本的主旨似乎并不难理解,但仔细分析,深入挖掘,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蕴含的确非常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做不同的解读。
一、体味直面生活苦难的坚韧精神文章中的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
他年老体衰,无亲无故,居住在几间破败的小屋里,而且还“瞎掉了一只眼”,可以说是既贫且贱,既孤又残。
解放后,仅靠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活,但又因为老王的“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这就直接导致了他生意的寥落,因为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老王生活的艰难。
后来,政府取缔了载客三轮车的经营,老王又只好把那辆破旧的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但老王没有什么力气运送货物,只能靠唯一的一位“愿把自己降格为‘货’”的主顾来勉强维持生活,可以说老王的生存环境是极其恶劣的。
但是悲惨的生活境遇并没有使老王沉沦下去,相反,老王始终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养活自己。
他从来没有向苦难的生活低过头、屈服过,甚至苦到了那样的地步,质朴的老王自己还说能“凑合”。
可以说能够支撑老王活下去的动力其实就是一种朴素的坚韧的生活态度。
虽然说解放后,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得到了些许的改观。
但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王”,生活实质上并没有改变多少。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选择了默默承受,就像臧克家笔下的那匹老马,惟有咬紧牙关、埋头苦干,用自己卑微的柔弱之躯去忍受着生活的苦难,直至生命的终结。
那么,本文的作者杨绛呢,她难道是一个幸运的人吗?不,绝不可能。
文革期间,杨绛和丈夫钱钟书饱受遭批斗和下放劳动的凌辱。
杨绛,被剃成了只有半边的“阴阳头”,专职打扫厕所;而钱钟书的头发被剃出纵横两道,成了十字怪兽。
每天上班,他们都要在胸前挂一个牌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其间还要经常承受“革命小将们”的拳脚相加。
后来,女婿含冤自杀,杨绛的胞妹杨必也莫名其妙地死于家中,师友陈寅恪、傅雷、吴宓均先后惨遭不测。
《老王》文本解读

《老王》文本解读读《老王》,我们不能用简单感人的道德故事来遮蔽作者对社会责任缺失的反思与对道德现状的忧虑。
老王的“不幸”究竟是个人的“不幸”,还是社会的“不幸”,值得我们深思。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散文《老王》,让我们感受到作家杨绛的道德良知,这也是我们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从作者身上学习的珍贵品质。
一、“我”和老王——经济关照与心灵相隔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我”是坐车的,老王是拉车的,“坐”和“蹬”是不平等的,我们是主雇关系。
一个“常”字交代了“我”照顾老王的生意,这也是老王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之一。
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基点存在差异,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的状态,所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无话找话的“说着闲话”。
老王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珍惜”:“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他人那里未曾感受到的温暖和亲近,所以这种发自内心的帮助与钱无关。
尽管有些时候“拿钱”,但并非出自他的本意。
也正是这样的温情,使得老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这里的两个“赶忙”含义不同。
老王是知道杨绛“转身进屋”的动作意味着什么,这是老王不愿接受的。
杨绛并没有理解老王的心情,“免得托人捎了”,则强调非给钱不可。
出于一种自然反应,面对“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的老王,杨绛“害怕得糊涂”了,一心想到的只是赶紧打发老王走,而打发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钱物两讫。
咀嚼方知真滋味——“文本细读”下《老王》的解读

黄鹄《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曾被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录。
杨绛在《老王》的结尾处写道:“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成文于1984年,当时的杨绛已是一位饱经风霜的七旬老人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冲淡平和的杨绛对这位去世多年的黄包车夫心怀不安,愧怍难忘,甚至要付诸笔端方可宽慰?杨绛写下这篇散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对底层人民做一次样板式的讴歌和赞颂?要解答这些疑问,“嚼”出“愧怍”之味是关键所在。
只有读懂愧怍,才能品尽这篇散文的真香。
执教者们对“愧怍”的解读普遍集中于以下两点:一是杨绛只关心老王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老王的精神世界,没能将老王作为一个平等相交的对象,给予人格上的尊重而感到“愧怍”;二是“愧怍”是杨绛基于人性高度的自问和自省,个人愧怍已经升华成为一种大爱和普世价值。
对这两种解读详加推敲,不难发现其中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对于前者,杨绛在文本中已经予以了明确否认:“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关于后者,貌似合理,实则不过是为“愧怍”加上了一重苍白空泛的道德光环,既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缺少有力的文本支撑。
关于对“愧怍”的体悟经历,杨绛如是描述:“(我)一再追忆”,“捉摸”,“但不知为什么”,“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可见,“愧怍”的生发过程并不是仓促和浅白的,它耐人寻味到需要一位有大智慧的古稀老者反复自问、长久思索。
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愧怍”的真滋味呢?其实,所有的答案都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需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它们“重见天日”。
作为文学理论术语的“文本细读”,由英美新批评学派在上世纪30年代首倡。
起初,新批评学派把“细读”极端化地框定为:要摒弃一切外部因素,将文本视为“独立存在”、“封闭自足”的“本体”进行文字分析和美学研究。
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巨大争议。
文本层次与《老王》细读

文本层次与《老王》细读
《老王》读后感:
《老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事件,这个故事中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真情,也有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冷漠。
对于这些不同形式呈现出来地爱和善良的美好品质、热诚帮助他人却受到伤害所体验过得生命经历,或许会给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物欲横流世俗喧嚣繁杂环境下迷茫无措而孤独寂寞又单纯幼稚敏感缺乏责任心自私狭隘虚伪浮躁功利趋势没有道德底线粗鲁霸蛮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狂妄自大唯利是图追求短期效益渴望成名获利贪财重金属似乎可称为拜金主义者理应批判甚至反思但如果从另外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内含着每个普通人都能切身感知并努力去拥抱实践的深刻哲理意味换句话说将它解释作中国传统价值观里核心因素即仁慈宽容包涵敬畏隐忍谦恭等精神特征更恰切其实谁还未曾犯过错误?难免轻率简单放纵幼稚天真办傻事做蠢事常见此种场景年长日久引起共鸣才愈加令你印象鲜明突兀清晰敢请忘记那位刚被救援队营救转移回乡村诊所安顿正准备休养调整一段时间暂避医闹侵扰风险工商局围剿疏散镇政府消防军警部门介入查封制止纠纷挑唆煽动网络媒体跟帖泄愤堵截…类似行径总比灾区汶川县漩口初级中学十余岁男童杨锁吊颈窒息而亡一幕骇然惊悚绝非法治先锋捍卫公平正义雷厉威猛伟岸挺拔峥嵘须眉领袖华裔林浩霖英雄模范强悍冲击波前浪伏冰雪里扶杖垂泪悲怆呼号暖悟苦涩壮举留条复活路!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文学作品解读的角度是多元的,解读的主旨是多义的。
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从老王的角度解读老王的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等,从作者的角度解读对弱者的关爱以及关爱不够的愧疚等。
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人教版教参认为,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也能过上好日子。
当我们沉潜文本,细读文本,总有一种解读贴近作者的创作的最初动机。
下面我们从老王的三送和“我”的三问的对比中来探寻文章“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三送
送冰:“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老王送冰不是为钱,分明是赔本的生意,但是老王“愿意”!为什么愿意?追溯前文,我们就知道,因为“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的老王没有什么亲人,能有我常在坐车时跟他说着闲话,应该是多么宽心和幸福的事儿。
所以老王送冰从实用价值上讲也许亏本,但从情感价值上说老王找到了亲人的感觉。
对于老王这比什么都重要。
残疾孤苦的老王渴望拥有亲人,渴望与亲人唠唠。
文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当“我”问老王那个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是不是他的家,老王这样回答:“住那儿多年了。
”他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住那儿多年了呢?文中虽然没有写老王说话时的表情,但我们可以想象老王脸上的无尽沧桑和悲苦。
人之将老,依然孤苦伶仃,无家可归,这,就是老王当时的处境!
送人:“文革”开始后老王蹬三轮车送钱钟书先生上医院,却坚决不要钱。
老王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当“我”执意要给钱时,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最后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在钱钟书夫妇沦为“牛鬼蛇神”的年月里,人人对他们都是惟恐避之而不及,“我自己不敢乘三轮”。
唯有老王,他忘记自己的不幸,不怕受牵连,一如既往地送钱先生到医院,扶他下车,坚决不收钱。
什么是亲人?亲人就是在你一切安好时,他站在一旁默默地关注着你。
而当你遇到了困难,他会不遗余力地关心和帮助你。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这是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哪能要钱!“悄悄问我”这是善良的老王对亲人最朴实的忧虑和关爱。
这是真诚的询问,老王不会虚情假意,所以“收了钱还不大放心。
”
视杨绛夫妇为亲人在下文也可以看出:老王病了,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来我家,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
我们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释,因为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也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老王扶病来我家干什么?他让老李传啥话?老王从自己的角度揣度着“我”一家:生病了,亲人定当挂念,扶病前来只为让亲人看看身体尚好。
让老李传话:我并无大碍,尽可放心,不必牵挂。
这是老王内心所要传达的精神和情感。
送鸡蛋、香油:这是老王病后几个月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相见。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如死灰,形如僵尸。
老王知道自己已病入膏肓,不久人世。
于是趁还有最后一口气,硬撑着直僵僵的身子,为“我”送来了鸡蛋和香油。
在老王贫穷的生活中,这应该是他所有的财产。
他没有送给自己的两个侄子,而是送给了“我”。
当“我”谢了他的好香油,大鸡蛋,转身进屋去,老王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孙绍振教授说:“我们教师要善于在以为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来。
抓住矛盾看特殊的心灵奇观。
”老王为什么送鸡蛋香油给“我”?“我不是要钱。
”潜台词又是什么?
动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的语言行动无不受到动机的制约。
老王在前面两次送冰和送钱先生去医院中已经明确表明他跟“我”一家的交往不是为钱,交往中
他渐渐将“我”一家视为自己的亲人。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硬撑着给“我”送来鸡蛋、香油的原因,这是他所有“遗产”的赠与。
老王也借此机会向在他贫困孤苦一生中给予他温暖和关爱的“亲人”做最后的告别。
这也许是他唯一的愿望,因为当他在告别杨家的第二天就凄然离开了人世。
在老王和“我”交往的历程中我们明显地看到,“我”一家让老王这不幸的人孤苦的一生感受到了人间些许的温暖。
老王送冰、送钱先生、送鸡蛋香油不是为钱,为的是那份温暖的亲情。
来自最底层、最卑微、最不幸的老王视“我”一家为亲人,然而“我”明白老王的这份心意吗?我们不妨再走入文本,探访“我”的言行。
二、三问
一问:是不是他的家
“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几间坍塌的小屋,老王正蹬车进院。
后来坐车闲聊问起那是不是他的家。
老王说,住那儿多年了。
“我”没有当场问起,只是事后提及,固然有尊重之意,换个角度观之,是不是人与人之间有某种距离感的暗示?“住那儿多年了”,对于老王的答非所问,没有下文。
也许“我”只是随口问问,根本就没关心老王怎么回答。
因为老王只是受雇于她的一个车夫,只不过这个车夫残疾贫困孤苦,让人同情怜悯和关爱,多坐他几回车,乘车时跟他闲聊聊,稍有善良心的人都会这么做。
这从下文中老王送冰车费减半时“我”很干脆的一句话: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也可窥见一斑。
“我们”是高级知识分子,有家(住三楼),有组织,有亲人,“当然”不要减半收费!“我们”不想欠老王的人情!“我们”地位、身份、家境都优越于他,对他的关照理所当然。
二问:是否能维持生活
载客三轮取缔,老王的三轮改为运货的平板三轮,他没力气运货,只有一位老先生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我”问: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凑合”,从“最老实”的老王口中说出,只要稍微细想,就知道老王生活已陷入困境,肯定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了,因此过些时老王病了。
有人说“一位老先生”是钱钟书先生,堂堂大作家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的确让人感动。
而“我”的询问是否旨在这位主顾?至于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却并没怎样放在心上。
否则开始几个月扶病来“我”家,为什么“我”不知道他得了什么病?吃了什么药?几个月未见好转,为什么不建议去医院看看?是不是没钱看病?后来老王不能扶病前来,托老李代为传话,善良的“我”仍未前去看望,有人觉得“我”对人不够温暖,甚至有点冷漠。
其实不是冷漠,只是“我”没有真正当老王为亲人,没有从心底里去关爱。
这也是多年以后“我”渐渐明白老王的心思,为之深感愧疚的原因呀!对于一个熟悉的外人,时有问询,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事儿了。
因此在老王临终前突然拎着香油和鸡蛋(在那个年代可是非常贵重的东西)来到“我”家与“我”告别时,“我”很“吃惊”,并强笑打趣,给钱侮辱他,甚至因为害怕没有请他到家里坐坐喝口茶水,就在情理之中了。
虽然老王视“我”为亲人,但“我”始终未将老王列入自己的亲人之列。
三问:老王怎么了
“过了十多天后,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他什么时候死的“我”不知道,随便埋在什么沟里(回民是特别讲究葬礼的)“我”没多问。
“我”淡淡地听着老李讲述着老王的死与埋,没有对这个一生不幸的人,曾经与“我”有过交往,
给过“我”帮助和关心,视“我”为亲人的人凄然离开人世发出一声哀惋。
三、幸运者和不幸者
老王,身体残疾、拉车为生,孤苦伶仃,他是一个不幸的人,当然这样的不幸尚可承受,最不幸的是老王一生都渴望能很好的被当做一次亲人,真正感受亲人的温暖,然而至死这最卑微的愿望也没有实现,老王的确是不幸者。
较之老王,“我”是幸运的人,尤其是在自己人生不幸的遭际,却有老王给予最淳朴、最真诚的亲人般的关怀。
“我”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不是吃了他的鸡蛋和香油,不是拿钱去侮辱他。
是什么?追忆交往的点点滴滴,多少年后,“我”渐渐明白了老王视“我们”一家为亲人的一片诚心和苦心,而“我”却一直未能在老王活着的时候认真地领受,一直将老王当做一个熟悉的贫苦车夫。
这种双方错位的情感,让“我”总觉得心上不安。
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不明白自己的过失,而是明白自己的过失,却再无补过的机会。
所以心只得沉重地堕着、堕着……
“我”这个幸运地活下来的人对那个已经作古的不幸者心存永远的“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