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课文讲解
初二语文杨绛老王课文全面解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初二语文杨绛老王课文全面解析
初二语文杨绛老王课文全面解析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
老王一辈子很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
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
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
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
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二、问题研究
1.为什幺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幺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幺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七年级下册课文老王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课文老王知识点《老王》是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农民工老王的故事,文章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一、人物描写《老王》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让读者对老王这个人物有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来描写老王,比如老王的背弯得像一面山墙,手像一对弯弯的镰刀等,这些细节描写让老王的形象更加鲜明。
二、城市与农村的对比课文中采用了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手法,突出了老王这个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与城市里的白领们的巨大差距。
通过对城市与农村的对比,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农民工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三、劳动与收入老王是一个农民工,他的收入非常低,每天的工作量却非常大。
课文中提到了老王和其他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以及他们的工作强度,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
四、社会不公问题文章中通过呈现老王的生活来反映社会不公问题。
老王虽然身体力行地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却始终活在贫困之中。
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公平问题的思考。
五、高质量的劳动和生活态度老王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工作中非常认真,有高质量的工作态度。
他从不抱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从不浪费时间和精力。
通过对老王的描写,文章传递了劳动与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七年级下册《老王》的课文通过精细的人物描写、城市与农村的对比、劳动与收入、社会不公问题、高质量的劳动和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和潜在的可能性。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用心品味这篇课文,从中汲取教益,引发思考和自我提升。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课文原文及赏析《老王》课文原文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老王课文精讲

老王一、章节划分《老王》是杨绛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一位生活贫困但善良纯朴的老王的交往过程,以及老王去世后,作者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可以将《老王》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到第4段):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突出老王的“苦”。
这部分内容通过描绘老王的形象和生活环境,让读者初步感受到他的不幸和艰难。
第二部分(第5段到第16段):叙述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
这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作者与老王之间的互动,包括老王为作者送冰、送钱先生看病、送香油和鸡蛋等事情,展现了老王的善良纯朴和作者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第17段到第22段):写老王去世后,作者的愧疚和自责。
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她对老王的愧疚和自责,同时也抒发了她对老王的怀念和敬意。
《老王》这篇文章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老王的善良纯朴和作者的愧疚自责之情。
文章结构清晰,情感真挚,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文章赏析《老王》是杨绛的一篇散文,其主要内容讲述了作者与一位生活贫困但善良纯朴的老王的交往过程,以及老王去世后,作者内心的愧疚和自责。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章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作者通过对老王一些小事的叙述,展现了他善良纯朴的性格特点和不幸的生活境遇,进而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冷漠。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读者在感动的同时,也思考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二是文字质朴,语淡意浓。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语言来刻画老王的形象,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
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的人性光辉。
文章的主题思想深刻而感人。
作者通过讲述与老王的交往过程,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善良和纯朴,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冷漠。
老王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对作者一家充满了感激和关爱。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让世界充满爱】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也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小说有《洗澡》《倒影集》;散文有《干校六记》《将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
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
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编者注: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
)文章写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
杨绛和钱钟书均遭到迫害,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老王》课文内容知识详解知识积累1.干校:文中指“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
2.塌败:塌陷破败。
3.凑合:将就。
4.伛(yǔ):弯(腰)曲(背)。
5.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6.滞笨:呆滞笨拙。
7.愧怍(kuìzuò):惭愧。
8.惶(huáng)恐:惊慌害怕。
9.荒僻(pì):荒凉偏僻。
10.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11.骷髅(kū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第11课《老王》课件(共37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师个人感悟:我觉得老王的职业、家世、生理缺陷、居住条件就如同 这片贫瘠干裂的土地,“苦”得让人心痛。然而就在这样的土壤里,有一 朵最美的花在孕育,它的名字叫善良。花朵的枝干里本身流淌的就是善 良的汁水(送冰、送钱先生去医院、把平板三轮加上边缘),最后花朵 粲然绽放!(临终还记得感恩)即使随后便是逝去,可却摇曳着他人的 神经,提醒我们:要做善良的人! 也提醒我们:能否尽自己微薄之力 去关照那些更需要被关照的弱势群体?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 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这是作者 的猜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 不被人重视,其中也暗含着“我”对老王的同情与 怜悯。
.【筛选信息】第2-4段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从中
你读出了什么信息?请完成下列表格。
了解作者:
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 《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她的散文风格温婉简淡、气度从容而 又意味深长。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文中, 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经历过 时代和命运的剧烈起伏,杨绛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 家落难时,释放善意,甚至施以援手的普通人。老王就是 这样一位令作者夫妇难忘的布衣之交。
基本情况
读出的信息
称呼:
职业: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家庭住址:
基本情况
读出的信息
称呼:老王
地位卑微
职业:蹬三轮车
谋生手段艰苦
家庭成员:有个哥哥,死了;有
无依无靠、孤独终老
《老王》说课稿(精选6篇)

《老王》说课稿《老王》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王》说课稿(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老王》说课稿1一、说教材《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
其中,老王这个人物又处于社会最底层。
作者杨绛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作者赞美老王的同时,提出了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了解杨绛及其写作背景。
(3)、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爱,懂得爱。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唤醒大家的爱心意识;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蕴。
二、说教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拟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一)教法:1、品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掌握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3、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导学生领悟平等的观念及人道主义精神。
4、多媒体教学:体现其实效性。
(二)学法:根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1、预习。
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顺畅读完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环节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2024版10《老王》课件1

品味诗歌语言
诗歌语言凝练、优美, 要仔细品味其用词、句
式和韵律。
感受诗歌情感
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 深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
情感和思想。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 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针对《老王》课文内容,老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老王的人物形象特点是什 么?文章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老王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01
家庭观念
比较东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伦理
道德。通过影视作品欣赏等活动,感受不同家庭文化的魅力。
02
友情与爱情观
探讨东西方在友情和爱情观念上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对人际
关系的影响。通过跨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03
人生价值观
比较东西方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主要成就
在工作中,老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生活中,他 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深受邻里乡亲的 尊敬和爱戴。
作者创作背景及目的
创作背景
作者通过对老王的深入了解和观察,深感老王身上所体现出的普通劳动人民的 优良品质值得赞扬和传播,因此决定以老王为原型进行创作。
创作目的
通过《老王》这篇课文,作者旨在歌颂普通劳动人民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精神,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平凡人物,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美好品质。
感人至深的语句
摘录故事中的感人语句,分析其 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富有哲理的语句
解读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探 讨其对社会和人生的启示意义。
生动形象的语句
欣赏故事中的生动形象描写,感受 其艺术魅力和语言表现力。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 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不复杂,只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学生读起来没有太大难度。
教师可以将一般性的教学内容更多地交由学生自学,自己则引导学生将学习引向深入。
在确定本文的阅读教学重点时,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第一个角度以老王这个人物为核心,教学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成整体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词句,等等。
总体而言,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包括“我”)的善良,学习作者表现人物“苦”与“善”的手法。
这个角度不寻求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度解读,对老王形象的解读也不超出“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①的层面,主要是在“写人散文”的维度上展开。
教学中的拓展部分,多是由课文中的一些词句和背景知识,思考老王不幸命运的社会成因②。
另一个角度则以课文的结尾句为核心,从作者的“愧怍”反观“我”对老王的态度从“同情”到“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③,并触及“老王眼中的‘我’”这一被文本遮蔽的内容④。
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层次较深,因此对老王的人物形象、作者的语言运用等关注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主要做纵深的开掘,较少进行文学性的赏析。
当然,也可以从这一
角度的反面出发,抓住“生命尊严”的主题解读课文⑤。
只要教师对上述教学重点稍加研究,是比较容易设计出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活动的。
在“熟读精思”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统摄下,部编教材中本文的预习和课后练习以后一个角度为主,而课标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基本采用前一角度,二者有明显的不同。
以对文中多次出现的“线索物”的理解为例,课标实验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拈出老王的三轮车加以分析,部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却要求学生思考:在“我”与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在预习任务中,即已提示学生关注“我”与老王怎么看待对方的问题。
应该说,在部编教材的设计中,这篇课文教与学的难度都有所提高。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注意教材编写意图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划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当教学内容的难度有所提高时,如果仍由教师主宰课堂,一味“讲”去,很容易将教学引入繁难偏重的歧途。
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适当的教学问题,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动学生,教师在关键处点拨指导,才能将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有效分解,落实。
①路遥《平凡的世界》(第1部),P/137,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参见韩军、车凤鸽、李军艳《〈老王〉课堂实录与点评》,《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02期。
③参见孙绍振《贴近发现“愧怍”的自我》、黄玉峰《我教〈老王〉》,《语文学习》2007年11期。
④参见黄厚江《〈老王〉课堂实录及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09期。
⑤参见王君《“活”出高贵的生“命”———〈老王〉课堂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