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升华和凝华》课时提升
【2019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四、升华和凝华

【2019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四、升华和凝华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与凝华现象;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现象分析、推断,确认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具准备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茶丸、挂图、烧杯、热水、干冰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一、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碘的物态变化仪器与器材:密封的细长玻璃瓶(内装有几粒碘),方座支架,试管夹,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首先观察密封在玻璃瓶内碘粒的外观。
2.将装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试管内夹持好,然后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内的碘粒加热,注意观察碘粒是否经过熔化再变为紫色气体。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3.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玻璃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是否经过液化再变成固态的碘。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在容器壁看到了什么现象?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现象观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和遇冷(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后状态变化情况。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探究点二升华和凝华1.师生归纳总结:(板书)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可用实验演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为使现象明显,教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碘。
(1)微微加热,紫色蒸气出现后进行观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紫色蒸气是从哪里来的?(2)移开酒精灯,紫色蒸气逐渐减少而消失,酒精灯加热,紫色蒸气又重新出现,蒸气上升而消失。
最新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第一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2

最新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第一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2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升华中得升华和凝华现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他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2、解释生活中得升华、凝华现象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升华中得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我们今天换个上课模式——竞争式课堂。
(展示电子计分板,说明计分比赛规则,分组竞争)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四节的《升华与凝华》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复习下前面学过得物态变化相关的内容。
(多媒体依次展示问题,请学生回答)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几种存在状态有哪些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3、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呢?4、汽化的两种方式5、那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是否能相互转化呢?请举例说明(最先抢到问题的有回答权,答对课计一分,奖励一个笑脸)(二)新课讲授师:我们刚刚有同学说到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也举了例子进行说明,这节课呢,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就在这里。
1、演示碘升华实验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演示实验。
师:演示前,提出问题,同学们要带着问题去认真观察,问题:(多媒体展示)①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②什么是升华?③碘升华过程中,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吸热还是放热?④什么是凝华,吸放热情况?师展示:展示介绍实验仪器,并进行实验,展示整个加热升华,离开热源凝华的过程。
展示完后,请学生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
2、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升华是吸热的过程。
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凝华是放热的过程。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
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比较少见,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
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
【教学难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课前准备◆烧杯、封闭的真空玻璃管(装有紫黑的固态碘)、樟脑丸◆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我们首先观看一段视频。
一段视频。
它晶莹剔透,它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它是什么呢?对,它就是雾凇,北国风光之最。
这样美丽的景色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在北方有这样美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探究物态变化。
二、复习引疑提问1:从图中看,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回答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有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需要吸热;物质有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需要放热;物质有液态变为固态叫做汽化,需要吸热;物质有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需要放热。
提问2:通过图可知,物质可以从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
有没有可能,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或者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呢?回答2:通过图可知,物质可以液态,再有液态变为气态。
例如:冰熔化成水,水汽化成水蒸气。
猜想:大家观察图,大胆猜想一下,有没有其它过程呢?从图中,我们看到物质会不会可能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或者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呢?即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三)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直接相互转化呢?(四)实验探究实验目的:探究碘的物态变化实验器材:在封闭的真空玻璃柱中,装有紫黑的固态碘。
八年级物理上册 升华和凝华教案1 北师大版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23二、能力目标1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二、进入新课[想想做做][师]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生甲]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生乙]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生甲]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生乙]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生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生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1.升华和凝华升华(sublimation)——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生活中有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吗?[生甲]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生乙]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丙]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生丁]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生戊]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生甲]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生乙]凝华是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了.[师]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板书)[师]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生甲]是雪升华了,变成水蒸气.[生乙]是雪熔化后渗下去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四、布置作业P8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1.调查得出答案,或经长期观察得出答案.2.由于空气的凝华,冻肉出冷库后有一部分水附在肉上,所以出库后会使重量稍有增加,只要是在一个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如0.5%)是允许的.这与一些非法商贩将肉注水是不同的.五、板书设计1升华(sublimation)——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物理八年级 第一章第五节升华和凝华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学课型】:新课
◆课程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3.通过教学活动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2.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教学难点】: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工具】:
少量的奈和碘、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枯树枝、玻璃片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情景导入
既然物体可以从固体变成液体,再由液体变成气体,那么物体可否不经过液化过程,而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也就是除了我们学习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外,还有其他物态变化吗?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学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训练.另外,还通过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新要求.。
八年级物理上册1.4升华和凝华学案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1.4升华和凝华学案(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1.4升华和凝华学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1.4升华和凝华学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升华和凝华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2。
过程与方法知道升华可以获得低温,能解释有关升华、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事物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基础知识1.升华与凝华知识点升华凝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现象举例放在衣橱里的樟脑球变小了;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了冬天玻璃上的窗花、美丽的雾凇、霜等图示固态气态升华与凝华是特殊的物理现象,指气态、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而相互转化的现象,原则上,一切固态都能升华和凝华,但实际上很多固态、气态物质在常温下十分稳定,人们觉察不到物体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一般进行得较为缓慢,而气体又看不见,所以难于被直接观察到。
我们可以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如樟脑丸变小消失,冰冻的衣服变干等),间接分析推断这一过程。
【例1】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地清新空气。
“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华C.汽化D.升华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1)像熔化和汽化一样,升华也需要吸热;像凝固和液化一样,凝华也会放热.(2)探究分析:如图所示,认真观察碘的升华实验可以发现,用酒精灯给锥形瓶加热的过程中,固态碘逐渐减少,这是因为碘吸热升华了,停止加热,碘停止升华,这说明升华吸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2 (新版)北师大版

《四、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升华中得升华和凝华现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他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2、解释生活中得升华、凝华现象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升华中得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我们今天换个上课模式——竞争式课堂。
(展示电子计分板,说明计分比赛规则,分组竞争)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四节的《升华与凝华》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复习下前面学过得物态变化相关的内容。
(多媒体依次展示问题,请学生回答)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几种存在状态有哪些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3、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呢?4、汽化的两种方式5、那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是否能相互转化呢?请举例说明(最先抢到问题的有回答权,答对课计一分,奖励一个笑脸)(二)新课讲授师:我们刚刚有同学说到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也举了例子进行说明,这节课呢,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就在这里。
1、演示碘升华实验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演示实验。
师:演示前,提出问题,同学们要带着问题去认真观察,问题:(多媒体展示)①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②什么是升华?③碘升华过程中,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吸热还是放热?④什么是凝华,吸放热情况?师展示:展示介绍实验仪器,并进行实验,展示整个加热升华,离开热源凝华的过程。
展示完后,请学生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
2、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升华是吸热的过程。
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凝华是放热的过程。
《四、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 1.5《升华和凝华》教案 北师大版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23二、能力目标1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二、进入新课[想想做做][师]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生甲]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生乙]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生甲]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生乙]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生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生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1.升华和凝华升华(sublimation)——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生活中有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吗?[生甲]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生乙]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丙]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生丁]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生戊]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生甲]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生乙]凝华是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了.[师]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板书)[师]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生甲]是雪升华了,变成水蒸气.[生乙]是雪熔化后渗下去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四、布置作业P8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1.调查得出答案,或经长期观察得出答案.2.由于空气的凝华,冻肉出冷库后有一部分水附在肉上,所以出库后会使重量稍有增加,只要是在一个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如0.5%)是允许的.这与一些非法商贩将肉注水是不同的.五、板书设计1升华(sublimation)——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华和凝华·课时提升作业
(3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2013·黔东南中考)下列描述中与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的冰花属于同一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A.衣柜里的樟脑片放上一段时间,结果消失了
B.秋天,霜打枝头
C.闷热潮湿的夏天,自来水管冒“汗”
D.冬天,千里冰封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判断,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把握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
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片消失,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闷热潮湿的夏天,自来水管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自来水管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冬天,千里冰封,水变成了冰,发生的是凝固现象。
故选B。
2.英国科学家研发出的“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
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
这一过程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解析】选D。
黑色碳粉为固体,激光照射时,碳粉吸热直接变为气态的碳蒸气,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为升华现象。
故选D。
3.(2013·连云港中考)下列图中的物理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凝华现象的判断。
凝华是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形成的物体是固态的。
春天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夏天薄雾飘渺,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
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冬天冰雕渐小,由固态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4.2014年1月,武汉利用人工降雨的方法消除雾霾。
在水蒸气含量很高的高空中喷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
干冰吸热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
在上述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物态变化,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升华、凝华、熔化
B.升华、凝固、熔化
C.升华、熔化、凝华
D.凝华、液化、升华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判断。
干冰吸热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干冰从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是固态的冰粒变为液态的雨滴,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8分)
5.(2013·长沙中考)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该白霜的形成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在形成白霜的过程中会(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解析】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霜是固态的,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转变而成的,故应是凝华现象,凝华过程是放热的。
答案:凝华放出
6.(2012·无锡中考)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
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
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热量。
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
【解析】由实验可知,碘升华或熔化时需用酒精灯或沸水加热,故碘在升华和熔化时需要吸收热
量。
由于用酒精灯和沸水加热时,碘达到的温度不同,故可猜想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的因素可能是碘的温度。
答案:吸收碘的温度
三、简答题(3分)
7.(2013·吉林中考)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室外活动时经常会长出“白眉毛”或“白胡子”。
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该现象形成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注重了物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要求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白眉毛”或“白胡子”实质上是固态的小冰晶附在眉毛和胡子上,是由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答案:人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人的脸上,形成“白眉毛”或“白胡子”。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7分)
8.(8分)如图所示是妮妮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
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
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
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解析】本实验用碘粉模拟“人造雪”,因此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碘粉。
应用酒精灯外焰进行加热,因此应据酒精灯及其火焰高度固定铁圈的位置。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碘先升华后凝华。
答案:(1)酒精灯及其火焰(2)碘粉
(3)碘粉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然后又在棉线上看到碘的晶体
(4)先升华后凝华
9.(9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在括号内写出相应引文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
(2)上面涉及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
(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导致降雨。
(4)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解析】水蒸气凝成小水滴,从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水蒸气凝成小冰晶,从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放热;小冰晶变成小水滴,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固态二氧化碳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吸热。
答案:(1)液化凝华熔化
(2)液化、凝华
(3)升华吸收降低(4)答案多种。
例如,用水后随手关水龙头;刷牙时不开长流水,用杯子装水;洗菜(衣)水再用来冲厕所等
【培优训练】
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
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地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碘的沸点:水的沸点:酒精灯火焰:
你认为实验哪个方案更好些,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特点。
在做“碘的升华”的实验时,为了防止由于汽化而产生碘蒸气,故要控制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才能使实验现象更有说服力。
在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出现的碘蒸气也可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而在实验2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答案:实验2更好些。
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