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北大师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北大师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北大师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北大师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物质的三态和相变: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及转变,如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
和凝结等。

2. 传热和温度: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温度的度量和传热方式的应用。

3. 压强和浮力:空气压强和水压力的计算,浮力的产生和浮力与物体浸没的关系。

4. 机械能与能量转化: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和能量损失。

5. 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定律,镜像的形成和特点,镜子和反射
的应用。

6. 光的折射和色散:光的折射定律,光的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光的色散现象。

7. 电的基本概念和电路:基本电荷的性质,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串联和并联电
路的特点。

以上是北大师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20191224)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20191224)

第一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开尔文(K)【国际制】摄氏度(℃)【常用】换算关系T=t + 273K②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1)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2)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使用前:①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观察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②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③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④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⑤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体温度计使用方法:①使用前先将体温计甩一甩,使水银回到玻璃泡内②让温度计与人体充分接触5~10分钟。

③取出温度计读数;④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视线与体温计刻度垂直)。

二、熔化和凝固一、熔化①定义:蒸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③熔化图象:晶体熔化非晶体熔化④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⑤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不断上升⑥熔化的条件:a 达到熔点。

b 继续吸热。

二、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③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变固体④晶体凝固时的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非晶体凝固时的温度:不断降低。

⑤凝固的条件:a 达到凝固点。

b 继续放热。

补充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CAL-FE N G H AI-(2020YE A R-YIC AI)_J IN G BIA N第一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度,沸水的温度为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1 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 摄氏度或负3 摄氏度③换算关系T=t+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寒暑表测室温-30℃~50℃-20℃~110℃1℃1℃酒精(红)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 沥青、蜂蜡奈、各种金属③熔化图象:④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为液态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温度不断上升。

⑤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⑥熔化的条件:a 达到熔点。

b 继续吸热。

2、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③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最后变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变硬、④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⑤凝固的条件:a 达到凝固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北师大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北师大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北师大一、机械运动。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km = 1000m,1m=10dm,1dm = 10cm,1cm=10mm,1mm = 1000μm,1μm=1000nm。

-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为:1h = 60min,1min=60s。

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等。

2.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公式为v=(s)/(t),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为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公式为v=(s)/(t)(这里的s是总路程,t是总时间)。

二、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人说话是由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敲鼓时是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声音在15^∘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八年级上册物理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北师大版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北师大版的知识点总结:一、测量1. 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的目的、单位、长度单位等。

2. 长度测量: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读数方法、单位换算等。

3. 质量测量:使用天平的方法、读数方法、单位换算等。

4. 时间测量:使用秒表的方法、读数方法、单位换算等。

二、声现象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4. 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光现象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光的反射:光遇到平面镜或反射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4.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5.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四、透镜及其应用1.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

2. 凸透镜的焦距和焦点的概念。

3. 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

4. 凹透镜的应用:近视眼镜等。

五、物态变化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等。

2. 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 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4.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和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5. 水循环: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六、热机1. 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2. 内燃机的效率:内燃机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内燃机的应用:内燃机在交通、工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篇一: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⑴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常见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固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物质有一种状态别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我们用温度表示物质的冷热程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至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反之叫做凝固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不升温,在凝固的过程中放热不降温。

三、汽化和液化物质由液态至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反之叫做液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蒸发是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进行,蒸发时吸热。

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沸腾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液化的方法降低气体温度压缩气体体积四、升华和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反之叫做凝华。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长度的国际单位:米体积的国际单位:立方米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三、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国际单位:克每立方厘米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一、运动与静止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先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中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是曲线运动。

二、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如果物体是直线运动,并且速度保持不变,那么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快慢,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第四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
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奈、各种金属
③熔化图象:略
④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⑤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温度不断上升。

⑥熔化的条件:a达到熔点。

b继续吸热。

2、凝固: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略
③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
④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最后变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⑤凝固的条件:a达到凝固点。

b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
①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②影响因素:a液体的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c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③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2)沸腾
①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现象和特点: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蒸气。

吸热,温度不变。

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
升高。

④沸腾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放热。

①方法:a降低温度,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可以液化,例,常用的液化气。

②例:雾,露,常见的“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2、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例:霜的形成。

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
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3、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