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影像化传播_电视纪录片_故宫_中的_情景再现_分析
浅谈纪实性电视节目“情景再现”的运用原则

象的特 色 , 充分发 挥了 “ 如 临其境 ” 的电视特 点 . 弥 补了历史现场 的缺失 , 增 强了纪实类 电视节 目的艺
术表现力 , 从而得到许多 纪实类 电视节 目创 作者的
喜爱 。除了 电视纪录片外 , 电视新闻专题 类节 目, 尤 其是 法制 类节 目中 , “ 情景 再现 ” 也被 大 量运 用 。 2 0 0 8年 4月 1 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新闻周干 U 》 栏 目, 对 当时在全 国范 围内产生 巨大影 响 、 并 引起 社
这 些原本只 在文献 资料 中以文字 形式描 述的
历史瞬 间。今天却 以影像 的方式呈现在观众 面前。 当然 , 荧 屏上 出现 的这 些画面 , 并非 是历史真 实情
景的客观记录 , 而是今天的 电视节 目编 导依据留存 下来的文字记载等历 史资料 , 对 当时 睛景的一种再
造重现 。
可体验} 向影像化 的语境 。
电视纪 录片 《 故宫 》 中, 慈 禧密 谋政 变 ; 《 圆明 园》 里, 康熙 、 雍正 、 乾 隆祖孙 三代 在牡 丹台 相会 ;
“ 情 景再现” 解决了面对历史题材 时编导“ 无米 下锅” 的窘境。作为一种艺术 表现 手段 , 其直观 、 形
《 昆曲六百 年》 里, 汤显祖在撰写剧本 《 牡丹亭 》 ; 《 外 滩》 中, 赫德 、 叶澄衷 、 杜 月笙 、 周璇 、 李香兰五 位历 史 人物 叙述 上海外滩 的初建 、繁华 、战乱与 重建
“ 口述 ” 为主要传播特征 的表现方法 , 虽然它在声音
上是极尽表现之 能事 , 但是在画 面上却是苍 白得只 剩下表情和 空镜 。对 于以声画 同步传播 、 并以视觉 传播为主的 电视 来说 . “ 口述” 的表现 方式几乎让 电
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评析要点

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评析要点。
以《故宫为例》
1、抓住主要的影像风格:影像品质很高。
大气流动流转构图讲究强化光影效
果。
镜头运动方式多样,除固定镜头外,大部分镜头都是运动的,比如摇镜头移
镜头摇臂镜头的使用。
让画面运动起
来。
2、整体来讲,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影像风
格就是集纪录和表现为一体,更多的是
侧重“表现”,是“表现的,再现的,不
是表面纪实的,是主观的,不是纯客观
的”。
偏重诗意的表达,借此复活已经消失的历史。
此类纪录片达到的效果又是真实的。
真实是所有类型的纪录片的共同追求。
3、叙述的方式:历史真实的陈述和“故事
化”的讲述穿插进行
4、解说词风格:散文化文学化解说的语
调舒缓从容大气平和厚重神秘悠
远沧桑像一坛老酒
5、注意其中的细节(画面的细节声音的细
节故事的细节)有些细节就是一个小
故事。
6、结构
7、注意它的编辑组接规律“动接动静接
静”。
《故宫》更多的是运用的“动接动”。
全中特
8、抓住他的综合表现手段:三维动画镜头
的慢速处理。
情景再现人物扮演
9、叙述的调子:来自于解说的声音,编辑
的节奏,镜头本身的节奏。
《大明宫词》
2010年12月27日21:19分。
情境再现发展概述

情境再现发展概述2005年播出的纪录片《故宫》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导演周兵开创了情境再现在纪录片中的新格局,以以往纪录片中小心翼翼的使用情境再现不同,整部纪录片借鉴了电影的拍摄模式、有了戏剧的情节,开始具有了故事化的倾向,更加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
自《故宫》之后,情境再现这种表现手法被大量的运用到纪录片当中,出现了《舌尖上的中国》、《圆明园》、《外滩佚事》等优秀的作品。
总结情境再现在纪录片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阶段纪录片中情境再现的发展趋势,探索情境再现在纪录片中的使用。
1922年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第一次将情景再现运用到纪录片中,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情境再现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纪录片当中,纪录片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而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的一種表现手法,其在纪录片中呈现出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根据纪录片中情境再现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情境再现表现手法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字和影像资料的运用。
文字影像资料是纪录片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情境表现手法,一般分为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大都通过史书记载和实物的照片加旁白来表现。
这种情境再现表现手法是最为传统的,由于文字和影像资料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对于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与搬演、扮演等方式相比更加易于拍摄和控制成本,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到纪录片当中,这种情境再现表现形式几乎出现在每一部纪录片当中。
第二个阶段是通过简单的搬演或特技来实现情境再现。
这一手法在历史题材类纪录片中出现的较多,由于无法还原历史,所以在一些纪录片当中可以看到导演用非常模糊的画面来表现某个历史事件。
在2005年播出的纪录片《故宫》中,这种搬演和扮演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段大范围的使用,但导演对于情境再现的使用非常谨慎,所以在有意无意间会创造间离效果提醒观众。
在纪录片《故宫》中,情境再现的场景要么以朦胧的画面呈现给观众,要么用大远景或是特写镜头,同时有些镜头还会写上“情景再现”,让观众用来区分。
浅析三维动画在历史纪录片《故宫》中的“真实再现”

实” , 在 回顾历史 、 讲述文化 的过程 中做 了精彩 演绎 , 唤起 和营 造 了沉 淀 而 厚 重 的文 化 价 值 。 人 文历史纪 录片 《 故宫 》在第 十二集 中将 电脑 三维动画 技术大量用 于 “ 真实再现” 。三维 电脑动画技术逼真地 “ 重 现” 了历 史 中的原始 生态 、 风土风貌 , 形 成 了强烈 的视觉 冲击 。将 作 品中大量抽象 的文字描绘用先进 的视觉技术弥补 了人 文历 史 纪录 片呈现 所需 的关键情 节 、 历 史上 发生过 的重要事 件和 古 典籍 中的事 件记载 。在配合 上古文献片 、 影视剧 、 历史纪 录 片和情 景重 现中 , 内容极大地丰富 、 美化 了作 品。同时 , 也 支撑 起 了整部片子的叙事构架 , 与影片基调融为一体。 在 片 中, 大量 的 “ 真实 ”故事情 节通 过三维技 术创 造完 成 。表现 出情景 中超 出想象 的美感与质感 , 三维动 画技术可 以 自动计算 出虚拟 镜头在运动 时发生的透视变化 和环境变化 的 效果 , 因此表现场景和角色 的色彩层次都很丰富 。由于计算机 可 以 自动生 成动画 , 所 以在制作 历史 中超时空氛 围变 化效果 、 光影变化等 动画效果时有较 大优势 。这是 以前 使用手工绘制 画片创 作方式 无法 进行大规 模制作 生产 的 , 也 很 难 达 到 十 分 流 畅 的 动 画 效果 。 在 《 肇建 紫禁城 》第一集 中 , 一 开始3 0 秒到2 分2 0 秒 是用 电脑 三维 动画加上 实拍 影像进行 跟踪合 成 的, 全息 仿真 渲染 场景 。从公元前7 7 0 年春秋战 国时期 的蓟城 , 公元前2 0 6 年汉朝 的广 阳郡 , 公元6 1 8 年唐 朝 的幽州和 金代 的 中都 、 元代 的大 都 以及 明、 清二朝 的京 ) I  ̄ 1 J 2 0 0 5 年 的北 京 , 真实再 现 了北京城 的 历史演变过程 。 在 表现历 经2 0 年建 造完 成 , 占地 面积 1 7 万 平方 米 的故宫 时, 造型设计 全部 由电脑 三维建模 。场景设计严 谨 , 建筑造型 特 征合 乎规律 。物体 的颜色 、 透明度 、 反光度 、 反光强度 、 自发 光 及粗糙 程度 等特性上 分别对 应模 型物理属 性 , 材质 与贴 图 与现实生活 中的对象属性相一致 。灯光和 自然景观特效模 拟 、 群集 技术 、 高级渲染 、 动画 、 粒 子特效 , 将整个动 画片中景物结 构和环境 、 色彩气氛等元 素完美整合 , 通过三维 动画软件 中虚 拟摄像机 的位 置变化作 出的影视 长镜头来 表达 , 画 面具有 动 态 效果 , 画面稳定 、 流畅。 片中 1 6 分至 l 6 分4 0 秒, 电脑三维 动画设计形 象细腻 , 人物 造型 、 场 景造型 以及角 色的外形设计 与动作设计都 比较严格 , 标准造型 、 转面 图、 结构 图、 比例 图、 道具服装分解 图等很符合 当时古代劳动人民的规制 , 符合 时代特征 。电脑三维动画还细 节性地 突出了角色人物说话 的 口型变化 、 面部 的喜怒哀乐 , 很 好地表现 出了场景 中不 同角色的性格 特点 , 以及 典型动作 、 劳 动动作场 面。逼真 的描绘 “ 再 现” 了古人 在江河 中运送 建筑 木料 的水利生产输送场面。 影片在 1 9 分5 0 秒 至2 0 分2 0 秒 ,“ 真实再现 ”了古代 劳动人 民当时营建紫禁城 时繁忙的景象 。整个场景 由电脑 三维动 画 建模 构成 , 建筑物 、 材质 、 灯光 、 摄影、 色彩 、 构 ( 下转第2 9 2 页)
大型记录片《故宫》——电视节目解析

大型记录片《故宫》——电视节目解析一、概述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 集大型纪录片《故宫》, 于2005 年10 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 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成为2005 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
四川国际电视节上,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荣获最佳长篇人文类纪录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
《故宫》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又一创新成果,不仅为电视荧屏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纪录片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启示。
二、<故宫>特色“ 主题事件化, 事件故事化, 故事人物化, 人物细节化, 细节画面化”。
《故宫》正是如此, 在影片建构的宏大叙事中, 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一)、扎实的工作, 为纪录片主题奠定了历史和学术的基础和社会价值。
故宫500 年来发生的种种故事, 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讲得完的。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中, 选择出最精华的部分并用镜头表现出来? 如何保证拍摄的内容不存在历史性的硬伤? 又如何把这些资料打磨成最终与观众见面的解说词?在《故宫》中我们看到了答案。
《故宫》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故宫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那美轮美奂、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和馆藏文物, 那很多不为人知、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 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厚的艺术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 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崭新感受。
在拍摄时, 摄制组专门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寻找了晚清从未公开的资料,通过这诸多的鲜为人知的资料,《故宫》才真正实现了纪录片纪录历史的社会价值。
(二)、强调叙事因素, 将故宫500 年历史贯穿在整个纪录片的叙述中。
《故宫》的故事性很浓郁。
三大殿和三宫是故宫的主体部分, 也是该片拍摄的重点, 但每一位导演更看重的是发生在故宫中的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
在第一部分中就首次披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点, 以往都是不为大众所知的。
比如故宫的设计师是谁? 故宫到底经过多少年建成的? 在故宫重建当中, 所依照的图纸是什么? 在故宫的建造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导演的手法与镜头语言演绎了出来。
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赏析

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赏析第一篇: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赏析一、历史文献纪录片中的故事化叙述手法在我国,纪录片最早的形式是新闻纪录片,是新闻的一种样式,题材要有新闻性,要真实典型,注重宣传意义和教育意义。
随着纪录片创作的不断发展,故事化叙说手法不仅成了纪录片满足观众需求的一种方式,而且成为其内在发展趋势。
《故宫》总导演周兵在《总导演寄语》中对故事化有明确的要求:“要有具有悬念的好看的故事,还要包含对人物的命运、情感、性格的挖掘和展现。
对已知史实一定要有全新的发现,要善于在节目的叙事中发现和放大历史问题的疑点和争议点。
”当然,纪录片的戏剧性受制于真实性的要求,不能编造任何情节,所谓故事化叙述手法也只能在真实性要求的框架范围内,深入挖掘历史故事中蕴涵的戏剧性元素,然后以故事化的方式将它表现出来。
《故宫书画》这一集就很好地体现了历史文献纪录片对故事性元素的挖掘,其故事化叙述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历史事件背后未曾披露的情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许多历史事件背后,都隐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历史无法向社会展示其全部真相,观众对历史的理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故宫书画》中,披露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比如康熙皇帝时期的汉族文臣高士奇,此人深得皇帝信任,但他在进献书画的时候居然冒着灭族的危险欺骗皇帝,把珍贵书画真迹留在自己的手中,用赝品孝敬皇帝。
这种异乎寻常的大胆行为被他本人所著的《江村消夏录》和《江村书画目》永远地留在历史上。
再比如观众可能都知道隋炀帝的残暴,但同样是这个残暴皇帝,酿成了一次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劫难:一千三百多年前,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东都洛阳收藏的名贵书画随船而行,不料半途船只倾覆,珍贵书画大半落水。
《故宫书画》中披露的故事和细节不胜枚举,有《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的前因后果、乾隆皇帝鉴赏书画的笑谈、雍正皇帝喜好行乐图、明朝太监冯保和《清明上河图》、溥仪偷盗书画,等等。
历史文化纪录片价值现状研究——对情景再现手法的反思

② 由此 产 生 了两种 纪 录 片 的真 实 手 法, 即追求外 部真 实的 静观式 的记 录
传播 收益预 期 . 于是 一种 “ 情景 再现 ”
从真 实 角度看 , 外部 真 实 由于表
_。。。。。。。一 。
4 8 I 声屏世界2 0 1 3 厂 1 1
根” 在 中国 文艺 界迅 速 铺 开 . 历史 文 化纪录 片通过 对大 江大 河 、 丝路 长城 以及 运 河 古都 等 民族 意 象 的 书 写而 迅速成 为 国人文化 抚慰 创伤 的 良药。 同时 , 中外合 拍风 潮 使纪 实手 法深入 人心 , 政 论性 的解说 加配 图改成 了活
知 与客 观 现 实 相 符合 …… 它不仅 取
传承 是文化 发展 的重要 议题 . 历史文 化 纪录 片 形 象而 生 动地 实 现 了其文 化传承 的社会价值 。
这 种 历 史 文 化传 播 框 架 似 乎 已 经 难 以满 足 当 下娱 乐 工业 视 域 中的
决 于主体认 识上 的主观 性 , 更 取决 于
去必要 。
野下 的历史评 价 , 超 越社 会阶 级审视 人 的境 遇 . 以一种前 行 的眼光 回望人 类 历史 , 展 望人 类 未来 之 进 步 ; 文化
总 的来看 , 历史 文化 纪录 片有认
知( 真) 、 审美 ( 美) 与伦理 ( 善) 三方 面 价值 。首先 , “ 所 谓真 , 是指人 们的认
等 .均得 到高 收视 率 与社会 影 响力 , 同时也引 发激烈 的争论 . 焦 点从 纪录 片是否能 情景再 现到 其底 线是 什么 。 论争 仍在 继续 着 。 似 乎 在高 收视 率面
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模糊化处理

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模糊化处理作者:赖丹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情境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早已被运用,特别是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被广泛运用。
然而目前对“情景再现”的运用中,不乏为追求较强的可视性和趣味性而偏离纪录片真实性创作原则之作。
在众多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故宫》对“情境再现”的运用较为严谨,充分运用纪录片的模糊化处理方法使该片在符合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又不失艺术趣味。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模糊化一、“情景再现”模糊化处理的方法“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之一,已被纪录片创作者广泛运用。
纪录片“情景再现”应坚持宜虚不宜实的原则。
在《故宫》中,对历史人物的再现几乎都坚持这个原则,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模糊化处理上。
为了实现艺术上逼近真实,《故宫》对“情景再现”的运用进行了模糊化处理,用画面语言给观众提供一种“历史的可能性[1]”。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曝光的处理对被摄主体进行曝光过度效果的处理。
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中朱棣和大臣们在朝堂上的镜头,加强了对高光部分的表现,使得画面亮的地方特别亮,失去了对被摄主体的正确还原。
第三集《礼仪天下》里,玄烨登基大典的筹备,一个官员从院子里往外向大门走来,处在亮部的官员及其周围景物曝光过度,暗部的大门曝光正常。
陪体作为历史遗迹得到正确再现,而被摄主体作为叙事因素通过曝光过度来模糊他们的形象,给观众留足对被摄主体的想象空间。
(二)景别的处理《故宫》善于通过对两极景别的运用,特写表现被摄主体的局部,而远景表现被摄对象的轮廓和线条,两者都不能完整展现被摄主体的具体面貌。
特写的运用。
特写本身就是对被摄主体局部的突出,无法展现被摄主体全貌。
片中多次出现手、脚等的特写。
第一集《肇建紫禁城》朱棣手的特写,看不到朱棣到底长什么样,身长多少等等。
只见局部,不见全貌,全貌留待观众去展开想象。
远景的运用。
远景中被摄人物占画面的很小一部分,只能看到被摄人物的轮廓和线条,而看不清细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ene Reappear ance of " Lmper ial Palace" Zhao Yi Chen XiaoLei
(Shool of Literature,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000;Shool of Literature,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000)
“情 景 再 现 ”是 当 前 纪 录 片 创 作 中 较 为 时 兴 , 但 最 具 争 议的手法之一。2005 年, 耗资上千万元的电视纪录片《故宫》 获得了艺术与市场的双重成功。情景再现作为该片重要的 表现方式,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传统的电视纪录 片 对 于 历 史 题 材 的 处 理 惯 常 沿 用 “讲 述 ”的 方 式 , 即 由 当 事 人 、见 证 人 或 者 专 家 学 者 对 曾 经 发 生 的 历 史 进 行 讲 述 。或 者 使用解说词加历史遗迹画面的方式进行表现。这类表现方 式以“现在”作为坐标 , 对历史进行“再 次 阐 释 ”, 而 不 对 历 史 及其遗迹进行“直接表现”。纪录片中的影像, 常常成为讲述 的附庸, 从未具有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的地位。
片中比较有创意的一个特写镜头, 是用整个镜头拍摄 一滴朝露, 晶莹的露水中隐藏了整个宫殿的倒影, 在拍摄角 度说是比较新鲜的。而后, 露水越积越大, 突然不堪重负, 载 着 一 整 座 宫 殿 , 重 重 地 坠 了 下 去 。 同 时 , 另 一 颗 孕 育 着 “宫 殿 ”的 新 的 小 露 珠 正 在 形 成 。这 样 的 镜 头 充 满 了 令 人 回 味 的 寓意。
特写: 开着花的枝头。 中景: 同一棵树上的绿叶, 在夕阳映射下萧瑟凄迷。 一段白綾被抛上树干。 近景: 树干, 白綾被猛地拉直。 中景: 树枝抖了一下。 在整组镜头中, 没有演员出场, 镜头把观众带到了彼时 彼地, 好像就站在事发现场, 眼看着一个末代皇帝自尽。摄 影师采用高色温片调节光线以后, 画面呈现暖色调, 使观众 体会到了末世君主无奈与哀伤的情绪。
例 如 《故 宫 书 画 》一 集 中 , 镜 头 从 珍 贵 字 画 中 一 个 字 的 特写, 缓缓拉到整幅字画, 各个朝代收藏者的印鉴一一被纳 入画面。这个没有解说词的细节, 完全通过影像凸现了这幅 字画的命运沉浮, 沧桑感和变迁感。
三、动画影像— ——真实和细节的平衡点
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中, 《故 宫 》 第 一 次 全 面 地 采 用 了 动 画再现的手段, 将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场景, 建筑原貌, 逼真还原。虚构的动画场面与真实的现实场面相结合, 创造 出一个亦真亦幻的影像世界。
一、固定镜头— ——以静制动的再现方式
《故宫》中仰角和特写 这 两 类 固 定 镜 头 的 运 用 最 有 特 色。
1.气 势 恢 宏 的 仰 角 镜 头 摄影者以固定的仰角镜头拍摄故宫时, 采用了超广角 的角度, 凸现了故宫宏大的气势与庄严的气氛。机位固定在 地面, 以大仰角拍摄通常是处在自然光环境下的宫殿正面。 宫殿大约占了下半部画面, 而上半部是空中变化多端的流 云 。不 同 方 向 和 速 度 流 动 的 云 造 就 了 运 动 的 对 比 。固 定 的 镜 头中, 有动有静, 变化的云影造成了一种时光变迁的心理暗 示。 同时, 这种镜头大多使用在表现故宫处于封建统治下 的历史时期, 影像有一种偏红橙色的影调, 洋溢着落寞的、 怀旧的, 而又华丽肃穆的气息。此时的仰角镜头与后来表现 中国被列强瓜分时期使用的俯摄镜头, 以及故宫博物院成 立后工作人员以平等的姿态走进故宫运用的平视镜头构成 了一种观察角度的对照与呼应, 以不同的拍摄角度表现了 故宫在 500 年的漫长历史里 逐 渐 走 出 权 力 的 阴 影 , 以 文 化 的, 而不是政治的姿态出现在民众面前的变化。 《故 宫 》在 镜 头 语 言 运 用 方 面 运 用 了 大 量 的 延 时 镜 头 。 许 多 “镜 头 可 能 不 到 30 秒 钟 , 但 拍 摄 起 来 却 需 要 耗 费 8 个 小时的等待。”பைடு நூலகம்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等待, 我们可以在纪录片 里看到天上流动的云、宫墙上移动 的 影 子 , 故 宫 也 因 此 有 了 自己的表情。 2.见 微 知 著 的 特 写 镜 头 特写镜头通常是对准被摄物的细节, 将局部从整体中 提取出来, 揭示被摄对象内在的动感和本质。 通常特写镜头较多用于刻画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特 点。但由于《故宫》题材的特殊性, 制作者对人物的情景再现 采用了虚幻化的处理, 以保证整个作品的纪实特性, 而将大
开。时光倒流了, 一如观者亲身经历。 2.单 纯 运 动 镜 头 的 细 节 纪 实 特 色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处理往往存在一个难题, 即纪录片
永远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 尤其是 在 细 节 方 面 。 因 此 , 《故 宫》采用了通过影像语言再现一种 历 史 氛 围 , 而 避 免 了 由 于 力 求 “真 实 ”反 而 失 真 于 细 节 的 后 果 。
Abstr 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cene reappearance" as the entrance of study,and from the aspects of using the fixed lens, so on; this artiele analyzes "Imperial Palace". And it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cene reappearance" in the documentary film. Key wor ds "Imperial Palace" scene reappearance documentary film
二 、 运 动 镜 头 — — — 现 场 感 和 历 史 感 的 完 美结合
与现实题材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不同, 情景再现的镜头 往往在技术上更加讲究, 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具有影像的形 式感和美感。
1.长 镜 头 纪 实 性 的 完 美 运 用 在纪录片的演化进程中, 长镜头作为最基本的纪录手 段的地位从未动摇过, 并在人们不断发展的创新运用中获 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一 个 长 镜 头 , 往 往 是 推 、拉 、摇 、移 、跟 种 种 运 动 摄 影 技 法的综合, 是俯、仰、平、高、低各种机位 的 有 机 组 合 , 也 是 对 场面调度水平的极大考验。《故宫》对长镜头的出色运用, 实 现了对情景最具想象力的完美再现。 表现宫殿的纪录片往往少不 了 “门 ”的 影 像 。 对 于 这 样 一个被多次使用的素材, 《故宫》 采 用 了 全 新 的 视 角 进 行 长 镜头拍摄, 既保持了故宫古朴的风姿, 又 使 这 一 “老 ”视 觉 元 素的观感焕然一新。举一长镜头为例: 现代古旧的城门缓缓 推开了, 镜头跟随一双穿着朝靴的脚, 迈 进 了 门 。 代 表 “脚 ” 的主观镜头继续推进。木门次第打开, 观众仿佛幻化成了镜 头中的人, 一道又一道门地迈进。片刻间, 镜头升高, 拉至整 扇大门: 城门恢复了当年的鲜红, 阳光中氤氲的晨雾尚未散
摘 要 本文以“情景再现”为切入口, 从固定 镜 头 、运 动 镜 头 、动 画 影 像 等 在 《故 宫 》中 的 运 用 分 析 其 如 何 通 过 影 像语言来还原历史, 并试图探讨“情景再现”这一表现方式在纪录片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故宫》情景再现 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新闻界 ISSN1007-2438 2007 年第 5 期, 2007 年 10 月
Press Circles ISSN1007- 2438 No.5 2007.Oct.2007.
广电时空
历史的影像化传播
— — — 电 视 纪 录 片 《故 宫 》中 的 “情 景 再 现 ”分 析
赵翌 陈晓蕾
(江南大学文学院,无锡 214000; 江南大学文学院,无锡 214000)
《故宫》将单纯运动镜头与 细 节 情 景 再 现 的 功 能 有 机 结 合 起 来 : 一 个 推 镜 头 、一 个 拉 镜 头 , 往 往 独 立 承 担 起 某 种 细 节的处理, 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客观的追述和回忆。以 最为简单的叙述方式记录细节, 造就了动人心魄的影像张 力 。 这 是 《故 宫 》影 像 语 言 的 一 个 显 著 特 色 。
1.虚 化 不 虚 假 的 动 画 处 理 通过数码特技创造出符合 历 史 事 实 的 “影 像 奇 观 ”来 获 取对历史的再现, 类似的画面给了受众很大的想象空间。这 种建立在审美情趣上的影像表现力,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受众的视觉感受和审美需要, 从而弥补了情景再现固有的 信息缺失。 在 《故 宫 》表 现 朝 代 更 迭 的 众 多 镜 头 中 , 有 这 样 一 个 结 合动画制作的镜头让人记忆深刻: 明朝的京城被清军占领 了。一支箭簌地从弓中射出, 呼啸着飞向城门, 镜头急跟。 “嘣”的一声, 箭落在了一块写着字的 匾 上 , 箭 身 在 匾 上 强 劲 振 动 。于 是 观 众 跟 随 着 这 支 创 造 历 史 的 箭 看 清 了 匾 上 的 字 : “明 ”。 2.虚 实 相 间 的 结 构 动画效果的真实感通过虚实相间的动画结构得以体 现。《故宫》每一集的开场镜头, 首先是一个旧的胶片效果下 的古老的太和殿。随着镜头的拉开, 一群游客闯入了镜头, 在太和殿外呈现出了一幅现实生活中的故宫景象。进而, 镜 头进一步拉开, 三维动画影像的故宫三大殿展现在我们的 面前, 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故宫建筑格局。最后, 在仿 古画的影调效果下, 故宫的片名缓缓推出。 在这个貌似同处一个镜头的情景再现中, 历史和现实, 虚拟与真实光滑地焊接在一起, 营造了一种统一的文化氛 围。在这里, 影像担负的不是传播信息的作用, 而是影像独 具的传播效果。 但是, 《故宫》仍有一些缺憾。 在 华 美 的 影 像 背 后 , 文 化 意义上的挖掘, 有时还显得浅薄, 致使画面眩目有余, 韵味 不足, 更像一场璀璨夺目的视觉盛宴, 对历史文化内核的挖 掘有时还不够深入。影像再现方式多元化发展并不能和影 像传播效果的提升划上等号。纪录片, 尤其是历史题材的纪 录片, 将眩目的画面观赏过程与丰厚的历史底蕴结合起来, 才是使纪录片具有生命力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