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历史知识

合集下载

北京故宫的知识

北京故宫的知识

北京故宫的知识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内,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的建筑风格高大宏伟,气势恢宏,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故宫占地面积达到了7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000平方米,建筑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皇城、紫禁城和景山公园。

皇城是故宫的外城,是北京城的核心部分,由城墙、城门、城楼和护城河等组成。

紫禁城是故宫的内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故宫的主要建筑群。

景山公园是故宫的后花园,也是皇宫的避暑胜地。

故宫的建设始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明朝到清朝,历时近500年。

整座建筑群共有9999间房屋,屋顶上有大量的彩画、雕刻和陶瓷装饰。

故宫的建筑风格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这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传统颜色,象征着皇家的尊贵和权威。

故宫的文物珍藏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了历代帝王的实物和文物、书画、玉器、瓷器、铜器、金银器、钟表、器物等等,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故宫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乾隆皇帝是中国清朝的一位皇帝,他曾经下江南游历,对江南的景色和文化非常着迷,留下了许多诗歌和书画作品。

这次旅
行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盛事。

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的建筑风格、文物珍藏和历史故事,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北京故宫知识大全

北京故宫知识大全

北京故宫知识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故事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后,在尧封帝,此后在苏城建都,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故事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

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布置着帝王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内宫(乾清门以北),左右各有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宁寿宫,和以太妃居住的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轴线。

两条次轴线又和外宫以太和门为中心,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

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

宫殿建筑的外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四角有角楼,外有护城河。

1、故宫四门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

其平面为凹形,宏伟壮丽。

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

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错,是结构奇丽的建筑。

故事故宫的正门叫“午门”,俗称五凤楼。

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

有1组建筑。

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

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

这组城上的建筑,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

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

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

北京故宫历史知识

北京故宫历史知识

北京故宫历史知识北京故宫历史知识导言: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一,位于北京市中心。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宫具有举世闻名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北京故宫的历史知识,包括建筑结构、宫廷生活、名胜古迹等内容。

一、建筑结构1.故宫总体规划a.故宫占地面积b.建筑风格特点c.院落布局和主要建筑2.天安门a.天安门的历史意义b.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3.太和殿a.太和殿的用途和历史背景b.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4.中和殿a.中和殿的用途和历史背景b.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5.保和殿a.保和殿的用途和历史背景b.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6.角楼和阁楼a.角楼和阁楼的作用和功能b.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二、宫廷生活1.皇帝和皇后a.皇帝的居住区域和居住条件b.皇后的地位和生活方式2.宫廷嫔妃a.嫔妃的种类和地位b.嫔妃的居住区域和生活规则3.宫廷仪式a.朝会和宴会的举行方式b.具体仪式和礼仪4.宫廷服饰a.服饰的种类和区别b.服饰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三、名胜古迹1.福寿门a.福寿门的历史和象征意义b.建筑特点和结构风格2.大殿a.文华殿的历史和功能b.正阳门的历史和象征意义3.石狮a.石狮的数量和摆放位置b.石狮的象征意义4.后宫a.后宫的规模和居住条件b.后宫的历史事件和传说四、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故宫平面图、故宫建筑照片、故宫相关的文物图片等。

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故宫:指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一,现为博物院。

六、全文结束。

故宫知识点归纳总结

故宫知识点归纳总结

故宫知识点归纳总结导论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

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建筑宏伟庄严、宫殿布局精致,珍藏着大量文物和艺术品。

本文将从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收藏文物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历史沿革1. 宫殿的兴建故宫的兴建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在位时,经过14年的筹建,于公元1420年建成。

之后,故宫成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

2. 故宫的转变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故宫成为博物院,对外开放。

这标志着故宫从封建王朝的皇宫变成了具有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功能的博物馆。

3. 故宫的保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成立。

1961年,故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建筑特色1. 整体布局故宫建筑以紫禁城为中心,东西宫、内外城三大部分组成。

整体呈南北走向,占地约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廷建筑群之一。

2. 建筑风格故宫建筑取大成王府的风格,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其特色包括九龙壁、太和殿、乾清宫等。

3. 艺术装饰故宫的艺术装饰讲究色彩斑斓、线条优美的特点。

宫殿内外壁绘画、雕刻、篆刻等艺术形式应用广泛,色彩鲜艳且富有变化,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三、文物收藏1. 丰富的藏品故宫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绘画、书法、陶瓷、玉器、金银器、铜器、贵重木器等,其中也包括故宫收藏的文物。

2. 文物特色故宫的文物以其精美、瑰丽、珍稀、完整而著称于世。

收藏文物中包括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无法复制的珍贵玉器、瓷器等。

结语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物收藏而备受瞩目。

故宫的保护与保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责任,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

搜索故宫的知识点总结

搜索故宫的知识点总结

搜索故宫的知识点总结一、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皇帝朱棣下令修建永乐宫,作为自己的行宫。

后来,永乐宫被改建为宫殿,成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在明朝,它被称为紫禁城,作为皇帝和他的皇室家族的居所。

随着清朝的兴起,紫禁城继续被用作皇家宫殿,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宣告废除封建帝制,清朝皇族被迫离开紫禁城。

从此以后,紫禁城被重新命名为故宫,成为一座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它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故宫的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之一。

其建筑群呈现出严谨的对称布局和宏伟的规模,建筑风格充满着稳重和庄严的气息。

故宫的主要建筑包括午门、太和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太和殿、乾清门、坤宁门、书画院、钟表馆等。

每一座建筑都具有丰富的装饰和精美的雕刻,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故宫的建筑以黄色琉璃瓦、红色彩绘、金碧辉煌的屋檐装饰和精美的木雕为特色,展现出古代中国皇家建筑的豪华和华丽。

三、故宫的文物收藏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之一,也是世界上珍藏文物最多、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故宫拥有丰富的文物收藏,包括绘画、书法、陶瓷、玉器、金器、银器、雕刻、家具、瓷器、丝绸、瓜代服饰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清两代的王室藏品,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五谷丰登图》等国宝级的绘画作品。

此外,故宫还拥有大量珍贵的陶瓷器物,如明代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官窑、汝窑等,清代的乾隆窑、康熙窑等。

这些文物不仅在中国历史和文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物收藏和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故宫的文化价值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它既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

故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宫殿建筑的艺术价值。

故宫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特点,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故宫知识点总结

故宫知识点总结

故宫知识点总结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故宫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00平方米。

故宫主要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以及乾清宫、交泰殿等组成,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内廷则是皇帝及其后妃、子女的居住之地。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故宫的主要知识点:1. 故宫的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以黄琉璃瓦、碧绿琉璃瓦和红墙为主要特色,依山就势,平面布局对称,建筑风格典雅庄严。

故宫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斗拱、歇山顶、挑檐等中国传统建筑技巧精湛。

2. 故宫的历史故宫原名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历经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

清朝咸丰年间,北洋水师部也设在故宫一带。

1912年辛亥革命后,故宫改名为故宫,成为国家博物馆,对外开放。

3. 故宫的文物收藏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文物博物馆之一,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

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金石、陶瓷、名人手札、印章、玉器、古籍、文房四宝、古代玺印等。

故宫的文物珍贵丰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故宫的文化意义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典型代表,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

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的中心,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明的重要载体。

其建筑、陈设、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5. 故宫的保护和管理故宫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其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故宫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和故宫博物院共同负责。

他们积极开展文物保护、修缮、研究、宣传等工作,努力维护故宫的原貌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6. 故宫的开放与交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观故宫,故宫博物院在近年来积极推进开放和交流工作,特别是国际交流。

故宫博物馆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及文化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博物馆学术交流、展览互借和文化古迹保护合作。

北京故宫历史

北京故宫历史

北京故宫历史北京故宫历史第一章:故宫背景介绍1.1 故宫的位置及概述1.2 故宫的历史沿革1.3 故宫的建筑特点1.4 故宫的文化价值第二章:故宫的建筑群2.1 太和殿2.1.1 建筑结构2.1.2 历史事件及文物2.2 中和殿2.2.1 建筑结构2.2.2 历史事件及文物2.3 保和殿2.3.1 建筑结构2.3.2 历史事件及文物2.4 博物院2.4.1 建筑结构2.4.2 展览内容第三章:故宫的文物收藏3.1 珍贵文物的分类及数量3.2 故宫收藏的顶级文物3.3 展览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措施第四章:故宫的参观与文化活动4.1 参观故宫的通行规定4.2 常规游览路线及景点介绍4.3 故宫举办的特色文化活动第五章:故宫的特色饮食文化5.1 故宫的饮食历史5.2 故宫的宴会文化5.3 故宫的传统食谱第六章:故宫的保护与维修工作6.1 故宫的保护和修复历史6.2 故宫的保护措施与管理规定6.3 故宫文物修复的方法与技术第七章:故宫的社会影响7.1 故宫对旅游业的带动7.2 故宫对文化传承的影响7.3 故宫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第八章:故宫的未来发展8.1 故宫的发展规划8.2 故宫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8.3 故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附件:1、故宫平面图2、故宫建筑剖面图3、重要文物图片集锦法律名词及注释:1、文物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于1982年10月2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于1983年6月13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上公告施行。

旨在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传承及管理。

2、文物修复规定 - 《文物修复管理办法》是指对境内重点文物修缮和修复工程活动的管理办法,于2005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施行。

3、古建筑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籍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于1982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2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并于1983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公布施行。

北京故宫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北京故宫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北京故宫的历史简介和资料一、前言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之精华,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故宫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分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全面介绍北京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概况、历史事件等相关资料。

二、历史背景2.1 北京故宫的建立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1406年至1420年),当时明成祖朱棣决定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并下令修建宫殿以作为皇帝的居所。

经过多年的建设,故宫于1420年完工并开宫,成为明成祖朱棣及后世几代明代皇帝的宫殿。

2.2 明代故宫的特点明代故宫的建筑风格延续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特色,融合了汉、唐、宋等多个朝代的建筑元素。

故宫按照中国古代宇宙观的设计理念,由南向北沿中轴线布局,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

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仪式和接待外宾的场所,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居住区域。

三、建筑概况3.1 故宫的总体布局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

故宫以太和殿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出一系列的大殿、殿堂和宫阙,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气势。

整个故宫由前门(午门)、正门(东华门)、后门(神武门)和两翼门组成,构成了独特而庄严的宫殿布局。

3.2 故宫的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精华,并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宫廷建筑风格。

故宫的主要建筑都采用黄色琉璃瓦作为屋顶材料,红色作为建筑外墙的主体颜色,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宫殿的主要构造材料是木质结构,整个故宫的建筑都采用斗拱和檐柱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斗栱结构,使建筑更加坚固和稳定。

3.3 故宫的建筑细节故宫的建筑细节非常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工艺水平。

宫殿的柱子上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屋顶上装饰着精美的琉璃瓦和铜瓦,尽显尊贵和华美。

每个宫殿的内部都布置着精美的壁画、雕刻和镶嵌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和工艺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北京故宫平面图如图11所示。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
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
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皇帝从沈阳迁都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图索引
表索引
第1章
1.1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浦江郑宅位于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郑氏一家,为浦江一名门大族。郑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360余年,时称义门郑氏,故名郑义门。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1375),明太祖朱元璋敕封“江南第一家”,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在此居住达32年,郑氏《家规》、《家仪》就是经他审定的,至今尚存,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儒学治家的典范。郑义门郑氏一家为研究封建家族内部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2001年,郑宅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一个为写“门”字而丧生的故事,更能说明宫殿匾额“门”字无勾的原因:明太祖在南京命中书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所写“门”字,末笔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便大发雷霆说:我要招贤,你詹希原这厮要闭门,塞我贤路!遂下令斩之。
1923年
建福宫发生火灾。
1925年
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1949年1月
北平稳定后,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陆续有提出故宫修建计划,后因种种原因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
1961年
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
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4
故宫各门匾中“门”字末笔直下至底没有向上的勾脚,为什么故意写成这样呢?
原来“门”字的这种写法宋代就有了。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书写时“门”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
2.3
故宫大修绝对是“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大规模工程,其修缮方案的出台,应该慎而又慎,并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但是,对于整个大修计划,故宫院方和专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割裂现象。
一方面是,包括故宫内部的一些专家在内的专家们纷纷提出反对意见——其广泛程度超出了想象;另一方面是,故宫的管理者声称自己并不知道有反对意见。据报道,故宫博物院一位副院长在谈及这个问题时非常肯定地说,他没有听到任何反对意见,所有的一流专家都同意这个方案。“故宫开了三次专家论证会,没有人表示不同意。”他说,如果有人反对,“那他们肯定不是一流专家。”且不说故宫管理者是否召集了国内古建筑学界的权威学者,专家论证会是否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论证的结果在最终的大修方案中有无切实体现,仅就决策程序一项,就已违反了宪法的原则和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还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像故宫大修这样一件影响甚巨的公共社会事务,没有公民的直接参与,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国家文物行政主管机关可以就故宫大修方案邀请各路专家、管理机构、普通公民参加听证,通过法律程序得出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最佳修缮方案。
3.3
“冷宫”在哪里,要先谈“三宫六院”。故宫中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为“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封建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妃子。皇帝的妻妾众多。至于选到宫中的女子,一旦失宠,便在宫中禁室里等死,更为悲惨。
故宫的“冷宫”并无定所,但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即是乾清宫、长春宫;一说“冷宫”无固定地址,关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称“冷宫”。查遍所见明、清史料,冷宫并不是某一处宫室的正式命名。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明、清时代被作为“冷宫”的地方有好几处。
表11北京故宫大事记表
年代
事件
1406年(永乐四年)
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1440年(正统五年)
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459年(天顺三年)
营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
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图12北京故宫——乾清宫
第2章
2.1
故宫,作为东方宫殿建筑的代表、世界宫殿建筑的典范。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故宫的官方名称是“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但在欧美国家出版的旅游小册子里,通常都称其为“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并附加说明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驻地。世界上大多数曾经来过或想来故宫的游客要看的,是那个在好莱坞电影《末代皇帝》中闪耀着神秘色彩的巨型皇家宫殿,想体验的,是东方帝制时代的壮美与恢宏,而不仅仅是要参观故宫内陈设的国家级文物。故宫的皇家宫殿的属性,远远大于它作为博物馆的藏物功能。在故宫被视为博物馆的潜意识下,一个在太和门设立大屏幕电视导游系统的设想曾被提出来,在专家们的据理力争下,这一计划最终没能实施。
明末天启皇帝时,成妃李氏得罪了权势赫赫的太监魏忠贤,被由长春宫赶到御花园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还有定妃、恪嫔等人。这个“冷宫”在紫禁城内之西。
光绪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据说关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现坍毁),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如果这一出自太监之口的传闻属实,则此地也算得一处“冷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合法取代了中华民国政府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之后,国家财产发生了“交替政府的继承”———故宫也不例外。和“中华民国政府”在海内外的众多财产一样,故宫的所有权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行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公共财产—故宫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力。一直有一个隶属于国家文物局的“故宫博物院”管理着故宫,还建有一套庞大的行政事业管理系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故宫的管理者才会把故宫修缮工程当成自己单位内部的一件事情来处理,其封闭操作因而引发了一系列争议。“故宫博物院只是一个被委托的机构,对故宫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人类文明载体的有关事宜负有具体责任,而不意味着它对故宫拥有所有权和一切处置权。”故宫博物院的法律地位,是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托、负责管理国有(全民所有)财产的代理机构。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
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
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1911年
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第3章
3.1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
2.2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故宫属于世界。从财产所有权的角度来看,故宫作为一项标的巨大的不动产,在辛亥革命以前,一直属于清朝皇族所有。而当冯玉祥将爱新觉罗•溥仪赶出紫禁城之后,它就已被收归国有。由此牵涉到国际法上的两个重要概念:“国有化”和“政府继承”。当一国政府基于人民利益或公共需要时,可以对国民私有财产或外国公私财产实行征用或征收,这便是“国有化”。革命党人推翻帝制的正义行动,应民意、符民心,所实施的“国有化”手段是合法的。故此,故宫始由中华民国政府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