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映象》五子登科理论
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赏析

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赏析作者:曹巧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原创的乡土歌舞,不加任何雕琢的唱腔和修饰的动律,充满了独特民族的古朴和豪迈,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和激情;原住民的表演群体,70%来自云南山寨里土生土长的村民,承载着原住地浓郁的乡土气息,承载着原生态环里的风俗印记;原汁原味妁民族服饰,一个头饰、一朵茶花、一根线条、一种颜色都有它特定的生态含义;关键词: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174-02原始的生活方式存在于民间,散发着自然的气息,祖祖辈辈都是这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生存状态;原初的生命意义,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与天地对话”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
这部由“舞神”美誉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云南映象》,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实地采风,收集了云南各民族即将遗失的古老歌舞,用自己独特的心灵感悟方式,重新整合成一部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原生态歌舞诗。
一、自然之象:天人合一“原生态不仅仅是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演出,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状态。
”“太阳”、“月亮”、“土地”、“家园”、“火”、“雀”这些贯穿整场的标题性词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盘古开天地”以来的古代先民与天地鬼神对话的图画。
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跳舞是唯一的沟通方式。
“天”是自然,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天人合一”占据的主导思想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原始文化语境下,人要求对大自然敬畏并服从自然的秩序,在原生态舞蹈中,就折射出剧中“祭日”、“求雨”、“庆丰收”的盛大场面。
“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混沌初开”以鼓雷呜,把我们带到那蛮荒的远古,感受原始而神秘的生态气息。
以鼓为主要乐器的舞蹈,原始而狂放,把古代先民那种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对自己命运的不屈抗争表现得惟妙惟肖。
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Dynamic Yunnan),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成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诞生在云南的又一经典力作。
特点: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己营销、包装、推广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从高原村寨走向世界,为中国的舞台艺术走向市场探索出了一个崭新的运作模式,《云南映象》本身也已经成为一个中国舞蹈界的共有品牌、一张获得广泛赞誉的“中国名片”。
序:混沌初开第一场:太阳第二场:土地第三场:家园第四场:火祭第五场:朝圣演员:75%来自山寨《云南映象》的演员共有90余人,其中70%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员。
他们血液中本来就流淌着原始的舞蹈基因。
这些演员最小的7岁,最大的20多岁,当时杨丽萍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都还在干着农活。
据杨丽萍本人说,之所以大量起用业余演员,主要是许多专业舞蹈演员没有民间的味道,他们一直在民间的圈子外寻找那种感觉。
而这些民间演员在生活中就唱那些歌跳那些舞,他们的歌舞充满了生命的勃发,这是专业演员不具有的。
在排练时,杨丽萍只需要指导他们习惯舞台表演就行了。
·表演:红土原汁民族原态全剧共有“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等七场歌舞,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
舞蹈编排将云南原始乡村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了整合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构思表现少数民族的勤劳、朴素。
肢体语言中揉合了彝、苗、藏、傣、白、哈尼等民族舞蹈。
序幕在60面大鼓的敲击声中拉开,即使是女子擂鼓的时候,也让人感受到来自红土地蓬勃的生命力。
最后是以杨丽萍领舞,60只“孔雀”齐舞的“雀之灵”作为尾声。
全剧表演全是真人真唱,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
·舞美:远古现代时空跳跃《云南映象》大量使用了可移动、升降转换的装置。
据介绍,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劳作之余,喜欢在广场上跳集体舞,他们称之为“打歌”或“跳锅庄”。
解读舞蹈诗《云南映象》

解读舞蹈诗《云南映象》题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直盛行着这样一句话,叫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觉得这句话置于舞蹈艺术再适合不过了。
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任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于2003年在云南及浙江上演时便引起了极大轰动。
2004年3月在上海角逐中国舞蹈“荷花奖”时又获得“舞蹈诗”的金奖,同年4月又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赞誉如潮。
为何它能在现在这个观众已经能够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化高水平演出的时代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如此大的反响呢?我想能够解释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是一台原汁原味的民族乡土歌舞和原生态民族元素的整合展现,它让现代人重新开启了尘封已久的与大自然沟通的心门,同时也开启了通往纯净、古朴的心境之门。
一.舞蹈—与自然万物沟通的灵性整部《云南映象》在浸透着原始气息与神秘色彩的“混沌初开”中拉开了演出的序幕,一上来的第一场就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一个健壮有力的男子在挂有红色太阳的幕布前扭动自己的身躯,缓慢站起,伴随着低沉的吼声,似晨曦起身去迎接新的一天。
随着双臂的张开震动,一阵阵强劲的鼓声传来,镜头拉后,出现的是一群汉子们奋力敲击大阳鼓的画面,身体在敲击过程中的舞动更显节奏感,舞动越来越激烈,节奏也越来越快,阵阵鼓声与风韵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
可就在这时,这种狂飙的场面又戛然而止,忽而转入到静如若水的第二场“月光”,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听觉反差感,刚才的满场通红变为了现在郁郁的幽蓝。
而有着“舞神”美誉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则在其中充分地运用肢体语言叙述了一段美轮美奂的景象。
在温婉的音乐当中,杨丽萍缓缓地从黑暗中浮现,她的长裙洁白胜雪,服顺地贴着地面。
远远地,仿佛就是一只不食人间烟火的孔雀。
配合着音乐的起落,杨丽萍以各种姿态诠释着孔雀,这一大自然的精灵,举手投足之间,看似孔雀的迎风挺立、欣喜跳跃,但又远远超过了形态模拟,而是舞者与孔雀的灵魂和肉体的交融。
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的艺术审美

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的艺术审美张丽【摘要】《云南映象》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原生态展现,结合民族歌舞表现技法打造出一场盛大的音乐文化视觉盛宴.其中既有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用,也有对民族风情文化的展现,在古朴、自然的歌舞中表达出了人性文化本质.《云南映象》的成功表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与现代特征的融合是实现民族传承和现代艺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2页(P122-123)【关键词】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艺术审美【作者】张丽【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24【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现代文化元素的普及发展,“原生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持音乐文化的原生态和民族风情的原生态是我国艺术文化建设的需求,也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需求。
《云南映象》从演员、服装、道具、唱腔、舞蹈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云南“原生态”,保证了民族歌舞的原始展现,具有深刻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演员、服装的原生态展现《云南印象》是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编导的融传统和现代为一体的舞台新作,将原生态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为打造原汁原味的云南特色,参演人员有70%来自云南各村寨土生土长少数民族,他们对云南本地的生活习俗、舞蹈原生态了如指掌,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舞蹈本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的就是原生态风情。
此外,演出服装、道具的原型全部来自云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着装,还原了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营造出了浓郁的云南风味。
《云南映象》正是从演员、服装、道具上保证了云南本地的原汁原味,将舞蹈表演变为真实的情感流露,才打造出了自然、恢弘、大气的舞蹈效果。
(二)民族歌舞原生态展现《云南映象》包含了歌、舞两大部分,通过对服饰、音乐、灯光、道具、舞蹈等多种元素的综合应用,展现原生态的云南歌舞形态。
演员们用不加雕琢的原生态唱腔,朴拙的舞蹈展现出最原始的云南民族歌舞形态。
《云南映像》原生态歌舞剧赏析

《云南映像》原生态歌舞剧赏析发布时间:2021-03-23T09:20:18.7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19期作者:姚俊[导读] 《云南映像》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的舞台新作姚俊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大福镇完全小学 413517摘要:《云南映像》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的舞台新作,它将云南地方的特色,原生态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相结合,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不是空想而来,而是对民族的继承,在这个歌舞集中大部分的演员都是当地的人民,有着当地特色的民族风俗。
在这个舞剧中一共分为气场,分别有“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展现了云南民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的向往。
关键词:原生态;云南映象;歌舞剧一、背景云南共有51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超过5000的就有25个,而仅是云南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就有15个。
各民族团结和睦,生生不息,形成了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的独特文化类型,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经过历史的沉淀,云南民族民间共传下1095个舞蹈品种、6718个舞蹈套路,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属中国之最。
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发展艺术资源的最佳平台。
二、内容在《云南映像》中主要是原生态的特色,主要是由云,日,月,林,火,山,羽气场组合,通过对原始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全新整合重构,再加上云南的民族风情,在这个舞剧中有百分之70都是土生土长当地的少数民族,可以展现出它独有的风格,开始的音乐淡淡地拉开序幕,当时天地一片混沌,分不清楚天地的画面感,由灯光效果,升起了红日,人们载歌载舞,此时整个舞台出现热闹的氛围,加上混合的话外音,人们的锣鼓声,整个画面都非常壮观。
1、太阳,开场时火红的太阳,与太阳鼓舞相互映衬。
火红的太阳,烘托了整个舞台的热闹的气氛。
同时体现了云南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2、土地,人们用歌舞反映他们对土地的热爱,最具有特色的是杨丽萍的《月光》,她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语言表现了她的情感和月光的圣洁,她的舞感十足,像一条阿娜的蛇,蜿蜒在月光下,似有似无的感觉。
《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悖论

《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悖论《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悖论杨丽萍在《云南映象》里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抒情仪式,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土风舞的出席无非让她的情愫有了一个可以回归的乡土背景。
在作品诗化的结构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雀之灵》、《火》、《两棵树》、《雨丝》等代表作品的变形隐现,其作为一个舞者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召力让整台土风歌舞笼罩上了浓烈的个人色彩。
其实,杨丽萍作为编导和主演的出场正预设了一个悬吊观众胃口的前提,使《云南映象》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获得非它莫属的先天优势,继而以歌舞集的“原生态”名义博得一种艺术甚至是人文精神上的肯定。
作为一个获得了舞蹈界最高政府奖别“荷花奖”金奖,同时仅在昆明一地票房收入就超过千万的作品,《云南映象》的艺术和市场的双赢成绩如何能够和本文题目标张得那样,与悖论结缘?其根由就在于“原生态”。
在杨丽萍接受媒体采访的谈话中,“原生态”是她不断申明的关于创作《云南映象》的审美主张。
作《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悖论刘晓真为生长于云南的创作者,杨丽萍对那里的土风舞蹈有着朴素、直接而深切的感情,对其渐渐改变和消失的现状也有着自发的忧患意识,因而她用一年多的时间走在云南民间遍寻素材来打造作品,以期通过个人的创作行为去拯救土风歌舞的晚景败局,不能不让人钦佩。
然而,杨丽萍的努力终究只能是将她自己变为灵雀的化身,再次推向舞台,在《云南映象》中沉浸于对热土的深深眷顾,却不能够让她反身意识到:在舞台的空间里,一切她采摘来的歌舞已经脱离了现实的生存土壤,改变了原本的文化功能,而陷入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也就是被命为“原生态”的这个歌舞集。
可是,舞台作品终究是舞台作品,即便是采摘来的歌舞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貌,它也不再是“原生”意义上的歌舞。
更何况,杨氏为了自己的审美主张要将“单调”的土风舞蹈“发展”一番,置入悉心编制的意义之网,在“太阳、土地、家园、祭火、朝圣”等等一系列意象中,让云南再次从那个遥远的海拔上升腾起“香格里拉”,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文化的想象。
原型研究法视域下的舞蹈《云南映像》艺术审美分析

原型研究法视域下的舞蹈《云南映像》艺术审美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3T00:58:23.5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月15期作者:石婷婷[导读] 在20世纪当代文艺思潮中,原型理论异军突起。
石婷婷新疆师范大学 830000摘要:在20世纪当代文艺思潮中,原型理论异军突起。
原型研究法是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原始神话原型以及人类共同记忆,通过岁无数单例文学作品中去发掘文学现象的普遍性规律。
本文以舞蹈《云南映像》在原始生态、民族歌舞及民族精神三个层面为研究对象,从原型研究法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阐释。
关键词:原型研究法;艺术审美;《云南映像》本文将在原型研究法的视域下,以舞蹈《云南映像》在原始生态、民族歌舞以及民族精神三个层面为研究对象,坚持植根于特定民族、地域的传统习俗生活,以集体无意识理论为基础对舞蹈《云南映像》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元素进行深入剖析与内涵阐释,从而进一步反映舞蹈《云娜印象》源远流长的原始文化传承与文化底蕴。
1.《云南映像》背景介绍《云南映像》以云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本土舞蹈为基础,结合当地各少数民族舞形成的集质朴性与创造性为一体的大型舞蹈剧目。
由著名“孔雀舞”艺术家杨丽萍担任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并亲自领衔主演。
舞蹈的演员大多来自云南地区周边的各少数民族百姓,出演的服装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原型着装,采用源自于云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真实服装道具,伴随原汁原味不加修饰的唱腔和保留原始文化的舞技,力求把云南地区传统歌舞文化与现代舞蹈技术技巧向结合,追求在现实基础上创造富有神秘浓郁性的云南地区独有的民族特色。
舞蹈注重将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原始舞蹈文化与民族舞语汇进行创造性的解构和整合,采用独特的舞蹈创作思维凸显该地区少数民族百姓们勤劳朴实、善良淳朴的幸福生活。
该剧目共由七场歌舞组成:“混沌初开”、“雀之灵”、“太阳”、“家园”、“土地”、“火祭”和“朝圣”,全场舞蹈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在民族民间舞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及改编,搭配现代舞台技术结构,运用起承转合的思维方式很好的将云南地区本土舞蹈文化与现代表演艺术融为一体。
观《云南映象》有感

观《云南映象》有感第一节《舞蹈鉴赏》课,老师就给我们上了震撼的一课,他给我们看了一段原生态歌舞名叫《云南映象》,我当时看的第一感觉就觉得它要表现的东西很原始,很野性,同时又很有生命力!开始时有一段沙哑的旁白,是杨丽萍说的,很鬼魅:“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伴着“神鼓”歌谣,《云南映象》拉开了序幕,舞台上大约几十面大鼓响起了粗犷、豪放的鼓声,那鼓点仿佛敲在每个人的心头,表达出如火山爆发般的原始生命力。
《云南映象》是一台传统和现代之美兼而有之的舞蹈。
全剧由《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和尾声《雀之灵》组成,“云”、“日”、“月”、“林”、“火”、“山”、“羽”等舞蹈元素展现人们的劳动、欢唱、爱情和信仰。
虽然当中没有太多的语言,一般都是以当地少数民族的人民为主要演员,不论男女,都是相当的豪放,动作和穿着都很原始、野性。
这台舞蹈,通过灯光、舞台的转换来变换场景。
声光效果的奇妙运用,将舞者的肢体语言发挥到了极致。
有的舞台上只有屏幕,没有演员,演员的人影和热带雨林的光影在屏幕上虚虚实实地交错,像五彩的抽象画也像云南工笔重彩画。
它使舞者变成了林中的精灵,与自然融为一体。
整台舞蹈,舞者们的动作很是夸张,跳跃的幅度很大,击鼓的声音也很大,我想,这应该是要很多力气的吧,所以看得出来,不管是男的还女的,体格都很强壮,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强硬的体格,从这一点,也可以或多或少的反应出少数民族人民的淳朴。
整场歌舞,没有太多人工雕逐的痕迹,演员脸上自然的笑容和对舞蹈的沉醉,以及举手投足间恣意狂放的喜怒哀乐,都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强大的生命力。
就连歌词都是那样的本真。
“太阳歇是歇得的,女人歇歇不得;女人歇了火塘会灭,女人歇了男人要病”、“哪里好吃哪里在,哪里好玩去哪里”……旁白又是出自杨丽萍,她跳舞的时候,我已经分不清是真的是她在跳还是她的灵魂在跳,她的身体很是柔韧,使我想到了康河的柔波里的水草,既柔软又有生命力,,舞蹈时快时慢,一抬头,一转身,动作都很有力度,总之就是该柔的柔,该有力的又很有力,仿佛,她就是舞蹈的女王!这使观众能深深体会到这些歌唱和舞蹈的灵魂,在烟盒舞中,男女的情爱是如此的真挚、圣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健君在谈到推广“云南映象”的原因时表达得很直接。
而“大河之舞”的商业运作模式和高达7亿美元的利润,更是让他怦然心动。
光有投资的冲动还不够,孙健君还有一整套的理论。
这套理论总结起来可以被称为“五子登科”,五子即指:样子、料子、点子、路子和镜子。
样子是指商业运作模式。
“云南映象”的商业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仿照“大河之舞”而来的。
孙健君说,“大河之舞”是一个小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能够走向全球大众商务,给爱尔兰人挣足面子和票子,这足以说明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样板。
所以,学样子就要学成功的案例,“云南映象”的整个运作就是完全是学习借鉴爱尔兰“大河之舞”的成功经验。
而料子是指产品的元素。
“云南映象”有三个元素,首先它综合了云南10多个少数民族的歌舞、文学、诗歌作品,包括风土人情的融合,收编整合了上千年文化歌舞的元素;另外,当初杨丽萍花了3年的时间在云南的民族生活中找素材,再加上她30年舞蹈生涯的丰富经验,同时再加上千年文化歌舞的元素,可以说,“云南映象”料子的丰富、深厚、优质,都是无与伦比的。
点子是指创意的过程。
从“云南映象”本身来说,编剧和编舞是杨丽萍:在决定投资后,孙健君又请来了国内顶级的音乐人三宝来为“云南映象”编曲;服装、道具、舞美、灯光也都是国内优秀的一流人才。
众多的专业人士所碰撞出来的火花,使得“云南映象”的感染力和观赏性都无可挑剔。
孙健君在评价“云南映象”时这样形容:“大河之舞”撞击了观众的眼球,而“云南映象”撞击了观众的心灵。
”路子就是善于和政府、投资方、推广方、媒体进行沟通。
获得政府的支持,获得媒体的
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云南映象”。
而孙健君更是在海外合作方的寻找上下了一番苦功,既耗时,又耗力。
最后一个是镜子,就是反馈。
要及时听取别人的想法,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
孙健君曾经获得过国外27个不同团体的观众,同时还有国内社会各界的观众的意见,包括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这些都是“云南映象”走向成功的要素。
千万美元敲开美国大门进军海外演出市场对于中国的舞台剧来说无疑是艰难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制作‘云南映象’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花了几百万元;而向海外推广却耗费了3年,花了1000多万元。
”孙健君至今回想起海外的推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