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五子登科》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导读:1、《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2、《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3、《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4、《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三字经》历史典故:五子登科

《三字经》历史典故:五子登科

《三字经》历史典故:五子登科
《三字经》的历史典故“五子登科”,源自于春秋时期的故事,讲述的是公元前6世纪的晋国大夫吴起的五个儿子,在晋国的科举考试中,五个儿子同时考取了“状元”的称号,因此被称为“五子登科”。

这个故事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记载的是吴起的五个儿子在晋国的科举考试中,同时考取了状元的称号,被称为“五子登科”,因此他们成为当时最有名的状元。

这个故事引发了当时人们对孝顺子孙的赞扬,以及对孝顺父母的感激之情,强调了子孙为父母尽孝的重要性。

《三字经》中的“五子登科”,就是用来纪念这个故事的,以此来劝勉子孙们要尽孝,以及父母对子孙的爱护。

五子登科的故事

五子登科的故事

五子登科的故事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把附近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自己家里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因此随之积了大阴德.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现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当他醒来,发现也是一个梦.但从此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由于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窦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窦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窦氏五龙”.当五个儿子均金榜题名时,侍郎冯道赠他一首诗:“窦燕山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钧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最后,窦禹钧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三字经》中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国民党五子登科是哪五子

国民党五子登科是哪五子

国民党五子登科是哪五子
当年讽刺国民党接收大员的“五子登科”是金子、票子、房子、车子、女子。

据说这五样,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派往各地的接收大员最想要的东西,因此世人戏称为“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

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他,教导儿童要好好念书,父亲也要教子有方。

五子登科的典故

五子登科的典故

三一文库()〔五子登科的典故〕导语: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

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典故,欢迎查阅。

五子登科的典故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

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

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

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

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

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

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

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

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

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

”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

”然后就逃跑了。

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

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

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

五子登科的历史典故

五子登科的历史典故

五子登科的历史典故本文是关于五子登科的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字经》中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五子登科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五子登科的历史典故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

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

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

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

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

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

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

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

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

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

”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

”然后就逃跑了。

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

三字经里的经典故事10篇

三字经里的经典故事10篇

三字经里的经典故事10篇三字经里有什么经典的哲理故事呢?今天,YJBYS小编特意为大家推荐三字经里的经典故事10篇,希望大家喜欢!1、《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2、《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3、《孔融让梨》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

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 五子登科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 五子登科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五子登科《五子登科》是一个民间故事,讲述了五个孩子通过努力和机智,最终成功登科成为大官。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中,有一家非常贫穷的家庭。

这个家庭有五个孩子,他们分别叫做大明、二明、三明、四明和五明,是父母的骄傲。

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负责照顾孩子们的生活。

虽然生活贫困,但这家人一直都很努力,希望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一直将读书放在第一位。

五个孩子都很聪明,能够很快地学习和理解知识。

他们精通古文和算术,并且经常去村里的书店阅读各种书籍。

他们知道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一直都非常努力。

就这样,五个孩子很快就在村里成为了比较有名的人物。

他们帮助村民解决问题,给大家上课,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每个人都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和憧憬。

村里有一位官员听说了五个孩子的名声,决定去村里看看他们。

当他见到五个孩子时,被他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于是他决定帮助他们五个都能够登科成为大官。

这位官员推荐他们去考试,并给了他们每个人一些考试的题目。

五个孩子都非常认真地准备考试,他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在考前他们彼此鞠躬致谢,表示会全力以赴。

考试的日子终于到了,五个孩子也如期前往考场。

他们认真答题,不断思考,唯一的目标就是取得好成绩。

经过一天的考试,五个孩子如释重负地离开考场。

几个月后,考试的结果公布了。

大明、二明、三明、四明和五明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成功登科成为大官,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称赞和喝彩。

五个孩子非常感激那位官员给予他们的机会和帮助,他们决定回到家乡,为村民做更多的贡献。

他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擅长和兴趣的工作,在村庄中发展壮大。

五个孩子的成功不仅带给了他们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也为整个村庄带来了繁荣和幸福。

他们成为了村庄的骄傲,也是其他孩子们的榜样和学习对象。

通过《五子登科》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努力和机智,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只要拥有真正的才能和勤奋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里《五子登科》的故事
故事典故: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
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
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
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
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
故事内容:
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
子登科”。

窦燕山,原名窦禹驳,因他居住在燕山(现在北京),故称
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

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

贫民百姓
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

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
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

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

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

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

你要
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
过呈祥。

”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
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

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
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
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

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
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
是否遗失在寺中。

”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

”然后就逃跑了。

窦公可怜他,
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很多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
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协助他们。

亲戚当中有不能办
丧事的,他就出钱协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协助嫁女儿。

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
师来教课。

把附近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

自己家里
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

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所以随之积了大阴德。

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

老人告诉他:“你现
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

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
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

”当他醒来,发现也是
一个梦。

但从此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

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

因为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

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
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
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
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

三子名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

四子名,窦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

窦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

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窦氏五龙”。

当五个儿子均金
榜提名时,侍郎冯道赠他一首诗:“窦燕山十郎,教子以义方。

灵椿
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窦禹钧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

最后,
窦禹钧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
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

《三字经》中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
歌颂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
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