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黄光裕 像卖家电一样卖房子

合集下载

黄光裕案件分析(范文大全)

黄光裕案件分析(范文大全)

黄光裕案件分析(范文大全)第一篇:黄光裕案件分析黄光裕个人简介:黄光裕,17 岁随其兄弟来到北京,用 3 万元的贷款开始了家用电器的经销。

1987 年 1 月~1997 年 7 月,国美电器任总经理;1988 年 7 月~1992 年 7 月,中国人民大学一分院学习;1997 年 7 月~现在,鹏润投资公司任总裁。

到今天,鹏润投资的国美电器连锁已占有国内家电分销市场的 35%,2002 年 10 月 26 日,黄光裕重新执掌国美。

2003 年,黄光裕只以仅仅 5800 万港元的成本控制了一只原名“京华自动化”(493HK)的香港股票,并在后来改名为“中国鹏润”。

2004 年 6 月,黄光裕让市值只有 2 亿的“中国鹏润”掏出 88 个亿,来收购他全资拥有的国美电器 65%的股权。

这项收购之前,胡润把黄光裕所有财富定格在 46 亿,而此次交易后,黄光裕的账上财富迅猛飙升近一倍。

2004 年 9 月 10 日,“中国鹏润”正式更改为“国美电器”。

2004 年9 月底,黄光裕卷土重来,再次配售3 亿股。

配售价每股 3.98 元,“国美电器”融资成功高达 12 亿港元的现金。

专题:黄光裕涉嫌经济犯罪被调查案件缘由的三大猜测在黄光裕事件爆发后,各家媒体一直在“寻找”黄光裕,并通过各种关系求证黄光裕究竟是否已被拘查以及其背后真正的原因。

目前,黄光裕控制的国美电器(0493.HK)中关村科技、(000931)以及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 金泰(600385)都已停牌,等待进一步公告,相信水落石出的日子不会太久。

猜测一:“涉嫌操纵股价” 记者从有关人士得知,黄光裕此次所涉及资本市场违规之事与 ST 金泰无关,而是涉嫌操纵另外一只股票股价。

分析人士认为,国美电器是香港上市的公司,如果黄光裕在香港操纵股价,应该由香港警方介入,而不是内地公安机关。

因而,这位分析人士认为黄光裕操纵股价也应该将国美排除。

在“鹏润系”中,仅三联商社没有停牌,这表明三联商社没有受到监管部门的约束要求,那么三联商社应该与操纵股价无关。

黄光裕:像卖家电一样卖房子

黄光裕:像卖家电一样卖房子

产 品 , 许 价 格 会 高 不 可 攀 。 ” 语 也 黄
带调侃地说 。
虽 然 一 直 没 有 在 房 地 产 上 做 出
之 外 , 的 目光 同时 投 向 了 全 国 , 他 目 前 已 锁定 五 六 个城 市 。“ 目前 我 们 才 刚 刚 开 始 发 力 , 明 年 , 们 的项 目 到 我 就 会 大量 地推 出 。 ” 黄踌 躇 满 志 。
维普资讯
◎ 佚 名
如 果要 评 选 20 0 5年 地 产 界 最 炙 手 可 热 的 人 物 ,黄 光 裕 一 定 会 当 仁 不让 地 名 列 第 一 。笔 者 这 样 说 , 不 仅 因 为 他 连 续 两 年 在 胡 润 富 豪 榜 上
排 名第一 , 更让 人 叹 为 观 止 的 是 , 在
视 土地 储 备 为核 心 竞 争 力
名 堂 , 黄 光 裕 其 实 是 个 老 地 产 。他 但 的 第 ~ 个 项 目鹏 润 家 园 19 95年 就
歼 始 准 备 ,9 6年 动 工 , 时 房 地 产 19 彼
看 来 是 会 的 。在北 京 , 光 裕 开 黄 发 的鹏 润 家 园 第 一 个 打 出 了打 折 卖 房 的 策 略 , 时 令 地 产 界 侧 目 , 至 一 甚
这 个 时 机 大 举 扩 张 自 己 的房 地 产 业
务 , 要 看 重 的 不 是 市 场 环 境 , 是 主 而 集 团 业 务 结 构 的调 整 。 他看 来 , 在 地
产 是 一 个 可 以 正 面 发 展 的 一 个 行
富 , 电零售行业 的头号巨无霸 , 家 曾
在 京城 地产界 小试 牛刀 的黄 光} 备。
本 来就 不该 有 太 大 的区 别 。 黄 光 裕 不 打 算 按 套 路 出 牌 。 不

国美电器的发家史之磨刀霍霍

国美电器的发家史之磨刀霍霍

国美电器的发家史之磨刀霍霍凭借着遍布全国的近200家门店,国美织就了一张"零售大网"。

拥有这张网,黄光裕就拥有了足够的资本挟"价格"号令诸侯,将上游生产商的利润一刀割下让利给消费者。

由此,黄光裕也就被众多厂家形容为价格"屠夫"或"杀手"。

24岁的黄光裕和哥哥分家后,开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电零售王国,并从此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书写他和国美的财富神话。

1993年,黄光裕的小门面变成了一家大型的电器商城;1995年,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10家;1999年国美从北京走向全国 (2004)底,国美电器已经在全国的40多个城市及香港及东南区地区,拥有了190个门店和30个分公司。

分析黄光裕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经验:首先,源于黄光裕本人的商业敏感及敢于创新的个性。

可以说,国美的每一步跃进都体现了黄光裕敢于创新的思路。

他最早尝试新的供销模式,脱离中间商,而与厂家直接接触;他最早在媒体投放广告;他最早开设了连锁店;他最早尝试跨地域发展……自国美创立后的18年间,通过一系列的创新,黄光裕将连锁业态的有关内容都做了尝试,这种尝试的成功,为自己积累了原始的财富。

国美发展史上有三个关键点,也是黄光裕的三次创新:首先是在1993年将北京的几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等,统一为"国美",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此举为国美今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黄光裕可谓是国内企业家中最早有"品牌意识"者之一。

第二次,在1996年下半年,以长虹、海尔等为首的国内家电企业崛起,国产家电品牌发展势头势不可挡。

黄光裕感受到中国家电制造业所具备的特有优势以及所带来的巨大潜力,他迅速地将产品结构由先前单纯经营进口商品转向经营国内品牌,几乎在一夜之间,所有国产品牌都稳稳地站在了国美的展示台上。

吴辉:支持黄光裕-由血脉作主

吴辉:支持黄光裕-由血脉作主

一、外资作恶股市,黄光裕成替罪羊2008年11月17日黄光裕被警方带走调查。

这一天中国股市上证指数在1600点附近。

从2007年10月16日6124点的最高位开始,股市连续跌了13个月,刚开始跌的时候,一瞬间就跌去1000点,绝大部分股民散户根本没有机会逃跑。

然后在漫长的熊市中,每天收盘的时候庄家放量暴跌,散户不断在媒体的忽悠下上当接盘。

结果是一套再套,哀鸿遍野,惨不忍闻。

当时股市流行的顺口溜:笑着进去,哭着出来/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想买房子进去,卖了房子出来/……连续13个月的暴跌,股市损失22万亿人民币的市值,数千万股民血本无归。

社会积淀着巨大的怨毒,只要有一星点火苗,随时可以演变为颠覆性的社会危机。

每个人都在问,是谁?是谁在操纵这一切?尽管美国人控制的媒体一再转移视线,包括制造西藏动乱、奥运火炬事件、艳照门事件等等,拼命转移人民的注意力,但谁动了股民的财富,必须有一个交代。

这时候,黄光裕在神秘力量的操纵下,刚好充当了整个股市财富蒸发的替罪羊。

随着黄光裕被捕,立马传出的消息,说黄光裕涉嫌“操纵股价、内幕交易”,“最牛散户刘芳的背后有可能就是黄光裕”,“刘芳当时的浮赢最高可达7400万左右”。

黄光裕真的是中国股市暴跌的罪魁祸首吗?非也。

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坐实的三项罪名,“内幕交易、洗钱、行贿”总共涉及的金额,不过“非法获利3亿人民币”,捕风捉影的“最牛散户”,还是“浮赢”,不过7400万!可是中国股市损失了多少?22万亿!是22亿的一万倍!折合成股民的实际财富流失,大约有3-5万亿的中国居民储蓄,转进了庄家的腰包。

也就是说,黄光裕对中国股市暴跌所造成的财富转移,只需要承担万分之一的责任。

另外要承担责任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真凶,却因为黄光裕作了替罪羊,而逍遥法外!真凶是谁?毫无疑问,是美国热钱及其控制下的中国代理人。

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1.3万亿美元,说明美国代理人手里拽着10万亿人民币,超过2004年中国居民储蓄的总和。

黄光裕创业期恶意骗贷购永乐涉嫌垄断

黄光裕创业期恶意骗贷购永乐涉嫌垄断

近日,民营企业“新恒基系”和“鹏润系”被公安机关调查的传闻和国美并购永乐案一样吊人胃口。 11月1日晚,国美电器宣布,以52.68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中国永乐,至此,备受关注的国美收购永乐案终于尘埃落定。从程序上看,国美永乐基本修得正果。但是,在这笔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并购案行将落幕之余,仍有部分悬念等待破解。一是永乐与大中至今恩怨未了;另外,商务部也尚未对此笔交易做出最后表态。业界普遍认为,这将成为二者发展的羁绊。 与此同时,坊间爆出猛料,国美总裁黄光裕及其胞兄黄俊钦正在接受公安部、银监会等部门的官方调查,因为前者的“鹏润系”与后者的“新恒基系”涉嫌在早年创业挖掘“第一桶金”时,以违法或严重违规方式,获得中国银行北京分行总计达13亿元的信贷支持。消息一出,国美股价大幅震荡,并一度停牌,其损失可谓不小。 一边是资本市场上高歌猛进,一边又是麻烦不断。那么,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国美将何去何从,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收购永乐涉嫌垄断国美收购永乐后,一家独大使得原本以国美、苏宁、大中、永乐四方为主体的竞争平衡遭到破坏,这加重了业内人士对家电连锁业格局的焦虑。 首当其冲的便是苏宁。双方宣布合并的第一时间,它便发出抗议信号,并在接下来两周内与国美爆发了多个回合的口角冲突。随后的北京大中则以反水声称拒绝支付和永乐之间的定金,同样显示出它对国美永乐案的强烈抵触。 上述焦虑源自国美收购永乐之后的市场垄断,以及双方对上游议价权的增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5年的数据显示,国美合并永乐后门店数量近650家,依据2005年双方总营收额,合并后在65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苏宁电器,目前拥有363家门店,2005年销售额超过397亿元。双方已有1.5倍差距。 国美永乐在核心城市的局部优势更让苏宁、大中、五星望尘莫及。目前,双方在北京拥有70%以上的优势,而在上海的市场更高,达到了80%。 按照《反垄断法》草案,如果

黄光裕的资本王国

黄光裕的资本王国

如果将黄光裕39年的人生做一个简单的切分:1991年来北京前他是一个“捞世界”的汕头穷小子,2000年进入香港资本市场前,他是霸气十足的零售巨头,而在2004年国美借壳在香港上市后,他成为资本大鳄和中国首富。

他不是那种套现就走,或者执著于短线投机的庄家,零售也好、音像也好,甚至地产都不过是他资本战场上的棋子。

黄光裕的故事具有一切经典商战电视剧的所有要素,在被警方拘传后,他的故事似乎只缺少一个戏剧性的结局了。

─────────────────────────────────────────────────────────────────黄光裕的资本王国作为资本家的黄光裕11月28日,中国证监会证实“首富”黄光裕涉嫌在上市公司重组、资产置换等重大事项过程中违规。

证监会表示,2008年3月28日和4月28日,证监会对三联商社(SH 600898)、中关村(SZ 000931)股票异常交易立案侦查。

调查发现在涉及上市公司重组、资产置换等重大事项过程中,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有重大违法违规嫌疑,涉及金额巨大,证监会已经将有关证据资料移送到公安机关。

北京鹏润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黄光裕。

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5月,以前他叫黄俊烈。

在2008年10月揭晓的“2008胡润百富榜”中,黄光裕刚以430亿元财富第三次当上胡润版“中国首富”。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则计算黄光裕的财富为183.60亿元,位居第三。

目前黄光裕拥有香港上市公司国美电器(HK 0493)35.55%的股份,市值约140亿元,同时拥有零售非上市公司100%的权益,估算价值约100亿元。

他历年套现135亿元,部分投资到房地产领域。

在国美电器借壳上市之初,黄光裕一股独大,拥有接近75%的股份(75%为香港联交所规定上市公司私人所持股的最高限度)。

之后几年,一方面黄光裕将国美整体上市,需要不断减持股份,另一方面他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套现获得大量现金。

2007年10月31日,制榜高手胡润首度发布“2007胡润套现富豪榜”,凭借出售非上市公司股份给上市公司套现93亿元的“佳绩”,黄光裕成为套现最多的富豪。

国美黄光裕倒下之谜

国美黄光裕倒下之谜

深圳华呈瑞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管理资料揭开国美电器黄光裕的盖子1、某电器零售商谢总:听说中国首富国美电器黄光裕最近被抓了?原学:是啊,北京公安局已经证实了这条消息了。

很正常啊,国美已经在全国300个城市开了1 300个连锁店了。

当连锁店已经开满全国,没有地方再开了的时候,,也是游戏结束的时候了!谢总:此话怎讲?为什么连锁店没有地方再开的时候,,也是游戏结束的时候了?2、原学:谢总,你做生意肯定知道利润率吧?谢总:那是当然啊。

比如我一台电视5000元进货,6000卖出去,赚1000元,利润率为:1000÷5000=20%。

对吧?原学:基本正确。

但那只是“表面的利润率”,并不是“商家最终到手利润率”谢总:真的以前没有听说过呢!这有区别嘛?原学:区别大啊!这个区别是你想成为首富的一个必要条件呢!你和大多数人一样,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一定会认为刚才那台电视机,商家最后赚到手的利润率也等于20%,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刚才算出来的利润率只是表面利润率,商家真正赚到手的利润率有可能大于甚至远远大于表面利润率!卖同样的电视,同样的进货价5000元,同样的卖价6000元,不同商家来卖,到手的利润率是不一样的!谢总:真的吗?我不信!原学:我先给你说个概念:蚁象系数,听说过吗?谢总:没有哦原学:蚁象系数是我们《原学》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用它蚂蚁都可以变成大象!和财务上的杠杆系数类似。

谢总:蚂蚁变大象?哇!原学:哈哈,靠你传统的10%--20%,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不用蚂蚁变大象的工具,你怎么可能成为首富呢?我们来看个公式:最终到手利润率=表面利润率×J 其中: J 蚁象系数,J=x/yx 某商品或项目,需要的全部成本y 该商品或项目,商家实际投入的成本大多数人以往的经验,蚁象系数J=1,所以最终到手利润率=表面利润率。

比如你卖电视机:进货的5000元钱全部是你自己出的钱,那么实际投入成本y =全部成本x =5000元,蚁象系数J= x/y =1,最终到手利润率=表面利润率×J=20%×1=20%,商家最终赚到手的利润率等于20%。

国美的营销案例:“高手”黄光裕

国美的营销案例:“高手”黄光裕

国美的营销案例:“高手”黄光裕高手下棋,举一而动三。

即使可以看到其中的三步,却也无法准确判断其真正要走的是哪一步,以及对自己具有致命威胁的是哪一步。

出神入化,高深莫测,使得对手疲于奔命,观众一片哗然。

在中国零售行业,有一个人每走一步棋都会让人始而惊讶不已,继而百思不解,终而拍案叫绝,这个人就是“高手”黄光裕。

2004年,国美公然把家用空调行业的“老大”格力扫地出门。

经历了一年多了的时间,相信现在业内人士都已经认识到:黄光裕这一招失去的仅仅只是与格力微乎其微的合作量,得到的却是众多品牌的服服贴贴。

随后,黄光裕成功地运用了一个“左右手互倒”的手法,将国美以2.41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以8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中国鹏润,并使得国美借壳中国鹏润曲线上市,正式步入其梦寐以求的资本市场,黄光裕无疑做了一个可能是其一生最赚钱的买卖。

2005年,国美进军南京和收购易好家,再次印证了其出奇制胜、出神入化的做事风格。

进军南京国美为何进军南京?相信现在仍然还有不少人认为国美是在和苏宁较劲。

而国美在对外宣传上确实也有意地向外界传递出这样的信号。

如果你真的以为国美进入南京完全是出于和苏宁较劲的目的的话,那就正中了黄光裕的“迷魂大法”了。

南京市场是苏宁和五星的大本营,在经过了两家多年来的扩张运做之后,市场份额基本被两家瓜分了,因此很多人认为国美在南京市场扩张甚至立脚都是难度很大的事情。

但事实可能正相反。

首先,正因为有了苏宁和五星两家多年的大力度扩张运做,使得南京市民已经形成了“买家电,到卖场”的牢固习惯,家电卖场几乎已经垄断了消费需求,传统经销商和百货业态的障碍早已经被打扫干净。

可以说目前南京市场对家电卖场的认可度之高和传统经销商与百货业态的市场占有率之低都是国内任何城市无法相比的,这对于国内家电连锁老大国美来说,无疑是个绝好的条件。

其次,南京市民对于本地两家家电卖场多少已有些腻烦,国美的进入无疑是新面孔,消费者从而也可以货比“三家”,何况国美还是家电连锁的老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美黄光裕像卖家电一样卖房子外行做地产,在中国不是新的话题。

作为为数不多的暴利行业,进入的门槛又相对较低,没有太多的准入限制,房地产吸引众多的业外资金进入,就是意料之内的事情了。

但在目前这个时刻,恐怕没有很多人会认为是投身地产的良机。

我们不难看到,现在不仅外行做地产的在大量减少,就是房地产企业本身,改行的也不少。

业内外不少人今天都认同,房地产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好赚钱了。

那么,胡润富豪榜上的中国首富,家电零售行业的头号巨无霸,曾在京城地产界小试牛刀的黄光裕,他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大举进军房地产?他心目中的制胜秘笈又是什么?像卖家电一样卖房子黄光裕是卖家电起家的。

家电零售不仅给了他第一桶金,也给了他最大的一桶金。

黄光裕卖家电的杀手锏是价格战,他会在房地产复制这套营销策略吗?看来是会的。

在北京,正是黄开发的鹏润家园第一个打出了打折卖房的策略,一时令地产界侧目,甚至使不少消费者以为房地产价格真的要崩盘了。

黄光裕本人也不讳言,在他看来,卖房子和卖家电,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卖东西。

“房地产不过是多了一道生产的程序而已,需要买地和盖楼。

”黄笑言。

在他看来,房地产和家电零售一样,都是生意,本来就不该有太大的区别。

黄光裕不打算按牌理出牌。

不仅仅是房地产,在家电零售业,他也一贯如此。

他的信条是,尽一切努力赢得客户。

“如何贴近老百姓,这是最重要的。

”黄总结说。

国美第一城低价入市,就是这种策略的反映。

不追求单位利润,但求尽快回笼现金。

黄光裕打算在一年内将国美第一城能够全部卖完,将获得的现金再去做其他项目。

他将做家电的心得,运用在了房地产上。

但黄光裕不愿承认自己做的是中低档产品。

“我们肯定也会做高端产品,也许价格会高不可攀。

”黄语带调侃的说。

黄光裕的竞争策略,也许会像业内人士所说的,将“终结房地产暴利时代”,也可能像顺驰那样,创造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快速销售,掌握现金,以现金流为核心来整合业务。

虽然一直没有在房地产上做出名堂,但黄光裕其实是个老地产。

他的第一个项目鹏润家园1995年就开始准备,1996年动工,彼时房地产处于低潮,手下人都很怀疑房子能不能卖出去。

但黄自己是充满信心的。

但在那之后,由于集团将业务重点放在了零售业,房地产开发业务就没有进一步发展。

用黄光裕自己的话说,“我一直游离在房地产的边缘。

”然而时机的选择依然令人费解。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现在介入房地产算不上是好的时机。

因为,成本在急剧提高,最容易赚钱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1998—xx才是房地产开发的黄金时代。

但黄光裕不断强调,他选择在这个时机大举扩张自己的房地产业务,主要看重的不是市场环境,而是集团业务结构的调整。

在他看来,中国房地产至少还有二三十年的生命力,没有暴利,微利足矣。

况且做家电的他早已习惯了微利经营。

“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持续发展和风险控制问题,利润多高不是最重要的。

”与国美在全国的快速扩张一样,黄光裕在房地产上的胃口也非常之大。

除了在北京再开几个项目之外,他的目光同时投向了全国,目前已锁定五六个城市。

“目前我们才刚刚开始发力,到明年,我们的项目就会大量地推出。

”黄踌躇满志。

视土地储备为核心竞争力在许多房地产大腕儿看来,黄光裕的房地产经营理念也许相当陈旧。

在他看来,开发商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才,不是开发团队,不是设计理念,而是土地储备——这已是两三年前的观念了。

土地对于开发商当然很重要。

正如黄光裕自己说的,“开发商没有土地就像农民没有土地一样。

”但归根结底,土地只是生产要素之一。

到底哪一种要素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要看哪一种要素获得的难度最高。

在土地协议出让的时代,能否拿到土地得看关系和运气,而协议出让价又往往很低,而且不需要在短期内付清,这样,多储备一些土地对于开发商来说就是有益无害的。

但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

土地公开出让后,不仅价格大幅上升,而且要在短期内全部支付,储备土地的财务成本已经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招、拍、挂”使得企业随时可以从市场上拿地,土地储备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但黄光裕显然不是这样考虑问题,他依然希望大量扩充土地储备。

目前鹏润房地产的土地储备量已有约200万平米,黄希望再将之扩充一倍。

他似乎并不在乎土地储备的财务成本。

采访中黄光裕透露,目前他手里掌握的现金有十几亿之多,搞房地产开发基本上不需要从银行贷款。

如果再加上快速销售回款,他能够负担的财务成本是非常之高的。

黄同表示,目前他手里的土地成本并不高,基本上都是协议拿地,没有参与过“招、拍、挂”。

实际上,前几年虽然没有做地产,但并没有停止储备土地。

现在他手里的地,基本上都是过去4年积攒下来的。

黄光裕暗示,选择大规模扩张房地产业务,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地产的现金流与零售业有很大的互补性。

“零售业是天天都有流水,天天都有利润,而房地产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获利。

”他不喜欢用支持这个词来说明零售与房地产的关系,但并不否认,通过零售业获得的现金流对房地产业务的重要。

做房地产“投资商”黄光裕并不否认专业性的重要,也认同人才非常关键。

但他表示,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已经相当成熟,你需要的任何方面的专业服务,都可以很方便地从市场上花钱买到,不一定要全部用自己人。

“对于房地产,我就是一个投资者。

我投资的首先是一个企业,而不是房地产。

”黄光裕简单直接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黄光裕将房地产视为鹏润投资旗下的两大支柱业务之一。

虽然重视程度很高,但看来黄光裕并不打算做一个地产人。

他从1996年就开始涉足房地产,做了第一个项目鹏润家园,但直到2001年才全部完成,速度并不快。

在过去的几年中,黄将他的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了零售业务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使他错过了房地产赚钱最容易的几年。

黄光裕承认,鹏润的确错过了前几年的好机会,少开了一些项目,但他认为,即使如此,现在的市场依然相当不错。

况且,这也是集团业务布局的需要。

黄光裕表示,中国加入WTO,加上北京获得奥运举办权,是他确信房地产大有前途的关键因素,之后才下定决心大规模储备土地。

黄光裕显然是个谨慎的投资者。

与许多人豪赌地产不同,他一开始就不指望从房地产开发上获取暴利。

他看重的是更长远的前景和更长期的发展。

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迟迟“停留在房地产的边缘”(黄光裕语)。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黄光裕对房地产其实兴趣有限。

他赖以起家的国美电器是与他的大哥一起创建的,但1993年后就兄弟分家,各自发展了。

原因在于,他大哥更喜欢做房地产,而黄本人还是对零售情有独钟。

1993年之后国美的发展,基本上都是黄一个人操持的。

因此,今天黄光裕谋划房地产业务的扩张,首先不是自己喜欢做地产,也不仅仅是看中房地产业务能够贡献的利润,更重要的恐怕是整个集团资产和业务结构调整的需要。

对于鹏润这样一个大集团来说,仅仅从事零售一种业务显然是单薄了一点。

一句话,黄光裕选择的是做生意,而不是做地产。

住宅、写字楼、商业地产全面推进与号称走专业道路的万科、万通、顺驰等开发商不同,黄虽然明白专业化对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但既然是做投资商,他的目光就不可能单单局限于某一类产品。

黄光裕明确地对《新地产》表示,今后自己的房地产业务将广泛地扩张到包括住宅、写字楼、商业地产在内的几乎所有产品种类上。

实际上,做商业地产是有利于发挥他的长处的。

黄光裕做零售起家,商业业态是其最熟悉的领域,也是麾下专业人才最丰的领域。

从零售业到商业项目开发,这对国美是最顺理成章、最合理的选择。

黄光裕承认,未来发展商业项目的确有这方面的考虑,可以将国美电器开在自己开发的项目里。

他还透露,鹏润明年打算在北京开发一个商业项目。

目前,国美电器已经扩张到28个分部、41个城市、200多个店面。

这些店面都以租而不是买的方式建立。

“我们要轻资产运转,不追求做地主。

”黄笑着说。

但做房地产,就不可避免地要做地主了。

黄光裕开发的第一栋写字楼鹏润大厦的经营方式就是有租有售,目前他的总部也设在这里。

黄光裕表示,未来开发的出租型物业,自己也会考虑持有一部分,不会全部拿出来出售。

与他的许多潮汕同乡一样,黄光裕极具商人天份。

他同时又是个极其自信的人,不屑于向同行学习。

对于做生意,他有自己的理解,并且只愿意按照自己的方式赚钱。

他不喊口号,也不玩弄概念,实实在在的生意才是他真正关心的。

黄光裕明确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刻意研究过哪个开发商,也并没有把谁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缺乏学习能力。

虽然黄学历不高,但在开发鹏润家园的过程中,他亲力亲为的参与了许多设计和规划工作,例如,米的悬窗就是他本人的创意。

在第一次听说“品牌连锁”这个概念之前,他已经按照品牌连锁的方式扩张了好几家分店。

他的国美谋划大规模扩张急需融资的时刻,他又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借壳上市,还成功地规避了香港联交所关于借壳上市的限制性规定。

对于一个16岁就开始做生意,初中都没有毕业,人生履历中也没有MBA等耀眼学历的人来说,这样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

平心而论,虽然涉足从事房地产已有不少年头,黄光裕对于房地产的认识仍有粗浅之处。

例如,他似乎没有为房地产特别进行人才方面的储备,以至于现在才开始大量招聘房地产方面的人才。

但以他的精明,补上这一课大概不需要很长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