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项羽与刘邦_高三读后感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自写)彭菊花今天读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汉朝时期,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二世以后,争抢天下的历史故事。
最后刘邦战胜项羽,被迫杀了虞姬,在乌江率领24人与刘邦百万大军决一死战,自杀而亡。
读了这个历史故事,我十分为项羽感到惋惜——凭项羽的实力,本来可以大胜刘邦,成为一代霸主,可是他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就是项羽心太软了,他原本可以在准备万分齐全的“鸿门宴”中杀了刘邦。
当时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是打不过项羽的,非常识时务的把关中王的位置让了出来,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先进入关中,本应该是你项羽先进入关中。
”然后又说起当初他和项羽一起起义的事。
项羽听了刘邦的回忆,相信刘邦不会和他争夺天下,一时心软,放了刘邦。
可是他却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会在他与齐军对战之时偷袭自己,毫无准备地展开了他与刘邦的对战。
第二就是项羽不善于发现人才,刚愎自用。
原本韩信是投奔项羽而来,可是项羽一点都没有关注,没发现韩信是个大人才,只给他当了个守门官。
韩信三番五次劝告他,他都置之不理。
最后韩信放弃项羽,被迫投奔了刘邦。
韩信在萧何的推荐之下成了大将军,在韩信的帮助之下,刘邦杀了项羽,统一了天下,成为了天下霸主。
要是项羽能早点明白这两点,一定能打败刘邦,统一天下,一改历史。
可惜他致死还是没有明白。
同样,在我的教学管理之路上也时刻要牢记不能犯这两个错误。
第一、班级管理不能心太软,班级常规要狠抓。
由于我担任的是小学教师的工作,小学生年级小,刚上岗位的时候总觉得他们还小,经常性会“有法不依”。
因此孩子在低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后习惯很难改正过来。
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上不能心太软,要“严”。
严肃纪律,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需要严格的纪律作保障,有好的纪律,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首先班级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班级公约,公约要设计到各个方面(比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出勤等),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
读完鸿门宴对刘邦或项羽的感受作文600字

读完鸿门宴对刘邦或项羽的感受作文60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读完鸿门宴对刘邦或项羽的感受作文字篇1前几日,我们学习了《鸿门宴》这一古文,这篇古文向我们讲述了古代“鸿门宴”这一惊心动魄的“天下第一宴”。
学完课文后,难免会引起我们的深思:项羽是正因这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吗?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不管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不杀刘邦,他都无法称霸天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课文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项羽这个人,优柔寡断这样的人即使杀了刘邦,他还是无法称霸天下。
同时,我们还能够发现,项羽不善于采纳他人的好的推荐,对于范增的忠言置之不理,反而听取自己的叔父的无稽之谈,这也就了他是无法得到更多优秀的人才,以至于之后发生陈平反叛,范增也弃他而去。
我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其实,在这“得人心”之中更重要的是去得到“人才的心”。
而项王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不好。
因此即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也会由于自己的一意孤行、任人唯亲的性格而使他身败名裂的。
项羽最终被刘邦所灭,并不是正因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即使他杀了刘邦,时势造英雄,还是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刘邦来消灭项羽。
项羽虽有勇却无谋,只知道用武力来征服天下,却不知道智谋要远远比武力重要。
因此,项羽未能称霸天下,未杀刘邦只是客观原因,项羽自己的种种弊端才是导致他乌江自刎的主要原因。
读完鸿门宴对刘邦或项羽的感受作文字篇2《鸿门宴》这部小说是根据电影编写的。
讲的自然是刘邦、项羽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
众所周知,两雄在鸿门的这一场宴会,是刘邦反败为胜的转折点。
正是正因有了这个转折点,刘邦才得以在之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历史向来都是成王败寇,刘邦“胜了”,他成了一代明君,治国有道。
我之因此要在“胜了”上方加引号,是正因刘邦只是表面上获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一入鸿门宴,所有人都注定是失败者。
刘邦为何也是失败者?正因他变了。
不管历史上如何,小说中的刘邦以前是个重情重义的大哥大。
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启示和感悟作文

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启示和感悟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谈谈两位伟大的人物:刘邦和项羽。
他们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他的对手项羽。
你们应该听说过项羽的故事吧?项羽小的时候就很勇敢,从小就喜欢打仗游戏。
长大后,他加入了起义军,反对暴君统治。
项羽所向无敌,打了很多胜仗,大家都尊敬他,叫他"西楚霸王"。
可是后来,他输给了刘邦,自己上吊自杀了。
那刘邦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刘邦小时候家境贫寒,却很有上进心。
他很勤奋好学,对人也很友善。
长大后加入农民起义军,凭着智慧和勇气,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后,实行了一些好的政策,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康。
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我总结了几点:首先,项羽虽然勇猛无比,却缺乏远见和胸怀。
他爱杀人,对待手下很严厉。
即使赢了,也难以获得人心,所以最终失败了。
相反,刘邦为人谦逊,尊重他人,所以广结善缘,最后赢得了更多支持。
这启示我们要有大智大勇,但同时也要谦逊有礼。
其次,项羽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他勇猛好战。
但一味好勇斗狠,往往会导致失败。
刘邦则更注重智慧,知道"兵凶战危",尽量避免无谓的流血。
他宽恕过去,团结大家共渡难关。
这告诉我们,勇气固然可贵,但智慧更为重要。
最后,项羽遇到困难就放弃了,最终选择了自杀。
而刘邦即使遇到挫折,也从不气馁,坚持不懈地努力。
这启示我们,无论面临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希望,要永不言败。
只要有梦想和决心,就一定能够成功。
小朋友们,希望通过这两个英雄人物的故事,你们能够学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道理。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智慧、有勇气的好少年吧!篇2【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启示】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个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故事,讲述两个勇敢的英雄--刘邦和项羽的经历。
虽然这件事情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但是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刘锵]《项羽与刘邦》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所著,《项羽与刘邦》—读后感刘锵。
这本书讲述了自始皇驾崩、乱起江南至亥下之战、乌江自刎的一系列历史。
司马辽太郎对中国尤其是秦末汉初之际的研究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此书却不像普通的历史书那样平白枯燥,他在讲历史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对历史的了解看法,让本书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
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刘邦和项羽两个反秦军事集团尤其突出,但可以说项羽集团的军事实力是远远盖过余刘邦的,但在后来的一系列历史中刘邦却后来居上,不但领先项羽先冲进了关中,灭掉了秦朝,还在后来攻溃了项羽的大军,最后平定了七国之乱。
刘邦和项羽虽然同是反秦军,但这两个人的政治观点却是截然不同的,这点从“鸿门宴”这一事件中就可见一斑。
刘邦进了关中后,为了保证关中的安全,便闭关固守,他本以为楚怀王会赴约(刘邦未进关之前,楚怀王和诸将军许下诺言,谁先入关就封谁为关中王)但没想到项羽也非常想入关,可旧约仍在,他竟然“废”了楚怀王,那么这条约定也就不在了。
项羽本想打进关中,可因项伯的阻止,他就准备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
但刘邦却是个能去能服的大将军,他竟打破了项羽的“鸿门宴”竟向项羽低头认错!——“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读后感《《项羽与刘邦》—读后感刘锵》。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思是“我刘邦根本想象不到能先入关破秦”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项羽才应该先入关破秦”。
项羽听到了刘邦竟如此诚恳的道歉,一下子就使他的虚荣心感到了无比的满足,在加上刘邦先前的叙旧(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和刘邦的拱手称臣,项羽就觉得刘邦只是个卑微的下人,而自己是天下的盟主。
那么刺杀计划就灰飞烟灭了。
如果刘邦是成吉思汗那样的“铁血将军”的话,那么刘邦今天只能战死沙场了,但刘邦却不是,他是一个能升能缩、运筹帷幄的大将军,刘邦知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自己战死沙场了,那么就不会有东山再起了,有朝一日就不会再冲进关中了,他以大局为重,把自己的一个大将军的面子抛之脑后,不,应该说是抛之与千里之外!而项羽他却高傲自大,一心执着于武力、和幻想。
写对项羽和刘邦心里话200字的作文

写对项羽和刘邦心里话200字的作文# 对项羽和刘邦的心里话篇一《对项羽和刘邦的心里话》嘿,项羽啊,你在我心中那可是个大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就像个超级无敌的战神。
想当年你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那气势简直能把天都捅个窟窿。
你带着楚军,像一群猛虎冲向秦军,把那些秦军打得屁滚尿流。
我仿佛能看到战场上你那威风凛凛的模样,手持长枪,身披战甲,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
可你咋就那么轴呢?鸿门宴上,你放走刘邦,这不是放虎归山嘛。
你是不是太自信了,觉得刘邦根本不是你的对手?我要是你,当时就一刀把刘邦给咔嚓了,哪还会有后面那么多事儿。
还有啊,你被围垓下的时候,你说你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
我能理解你要面子,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你这一死,多可惜啊。
你那心爱的虞姬也跟着你香消玉殒,你就不心疼吗?你本可以东山再起,说不定还能再和刘邦大战三百回合,把失去的江山夺回来。
你看你,就这么轻易放弃了,让我这个后人都替你着急。
再说说刘邦,你这人可真够狡猾的。
你出身平民,没项羽那么好的家底,可你就是有办法拉拢人心。
你就像个精明的商人,到处招兵买马,网罗人才。
你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那可都是一等一的厉害角色。
你知道自己打仗可能不如项羽,就用计谋,用策略。
我觉得你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是不是有点不择手段呢?比如说你在逃跑的时候,连自己的孩子都能推下车,这也太狠心了吧。
你虽然最后赢得了天下,可你这一路的做法,真的让人有点不敢苟同。
不过呢,你能建立大汉王朝,也确实有你的本事。
你善于用人,能屈能伸,这也是你成功的关键。
要是你和项羽能综合一下,那可就完美了。
项羽多点你的谋略,你多点项羽的英雄气概,这历史说不定又得改写了。
唉,你们俩的故事,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忍不住要跟你们唠叨这些心里话。
# 对项羽和刘邦的心里话篇二《对项羽和刘邦的心里话》项羽啊,我得跟你好好唠唠。
你是个传奇,这没得说。
你那英雄气魄,就像天上的雷,轰隆隆地响,震得人心里直发颤。
评论项羽刘邦的作文600字

评论项羽刘邦的作文600字
标题:项羽与刘邦——历史的两面镜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项羽和刘邦无疑是两个极为鲜明的人物。
他们的形象、性格和人生经历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历史和社会的视角。
首先,我们来看看项羽。
他是楚国的贵族后裔,天生神力,英勇善战。
他的豪情壮志、勇猛果敢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然而,他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也导致了他的最终失败。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混乱。
再来看刘邦。
他出身贫寒,但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从一个小小的亭长一步步走上了皇帝的宝座。
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智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懂得如何利用人心,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的故事,是一部励志的史诗,也是一部人性的启示录。
项羽和刘邦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项羽是英雄主义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荣誉和尊严;而刘邦则是实用主义的典范,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们各自的成功和失败,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他们的形象和事迹,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无论是项羽的英雄气概,还是刘邦的实用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一本《史记》,一部经典,道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真正内涵。
当年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再一次在我们眼前展现得淋漓尽致,称王称帝也好,英雄末路也罢,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经典和传奇。
秦朝暴政,百姓“苦秦苛法久矣”,一时间豪杰蜂起,争夺天下。
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楚汉之争素来为世人感叹,两人的性格特点也是鲜明清晰。
同样面对秦始皇的风光无限,刘邦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则显示出了他远大的抱负与决心。
刘邦却只是一种仰慕和渴求。
刘邦处世圆滑,善于随机应变。
从去吕公府中实不持一钱却诈称”贺钱万“到鸿门宴中与项伯约为婚姻,嘱咐项伯要替自己在项王面前说好话,皆可验证。
刘邦不仅处世圆滑,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用人才,礼贤纳士,这也是他最终能取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郦食其见刘邦“使两女子洗足“,便不拜,并趁机劝谏,刘邦谦虚道歉,立刻采纳郦生的意见。
同样,他的谋士张良是他的心腹,他事事都会问”且为之奈何“,足以可见他确是一个善用人才的伯乐。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也很重视把握民心的重要性。
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宽容待他,使之为相,又与秦国百姓约法三章,百姓献飨军士,刘邦客气不受,这些都使他民心归向,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比刘邦,项羽就明显不如他做得到位。
项羽虽出身楚国贵族,从小“学习万人敌”,但他却有勇无谋。
鸿门宴本是个了结刘邦的好机会,但他因项伯,刘邦等再三说明刘邦并不敢背德,心中犹豫,不能当机立断,一时心中产生仁念,不能杀了沛公,最后却为自己留下了无尽的悲哀。
项羽还输在他的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上,刘邦礼贤纳士,他却不肯听从范增的话,而以自己的鼠目寸光判断是非,是远远不够的。
项羽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不得民心,他入咸阳屠烧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使得秦人大失望,而秦人对沛公的约法三章则大喜,这样明显的对比,使得项羽为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他甚至到临死前仍不悔悟,面对汉军四面楚歌,他也只能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泣数行下。
写对项羽和刘邦心里话200字的作文

写对项羽和刘邦心里话200字的作文我到达垓下的时候,正是黄昏。
乘了五百多公里的车,浑身疲惫不堪,一下车,我还是急切地向垓下遗址走去。
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吹得人有些摇晃。
终于,遗址已在眼前,我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立的写有“垓下遗址”四个大字的石碑前站住了,目光投向沉沉的暮色。
身后,已是万家灯火。
“垓下遗址”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旧属灵壁县)。
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与项羽在此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决战,这就是“垓下之战”,这场战役后被军事家们列为世界七大战役之一。
战役期间,项羽屯兵的据点称霸王城。
霸王城是一座土城,呈椭圆形,占地400多亩。
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土墙轮廓依稀可见,护城河里虽然淤泥壅塞,但旧貌尤其清晰。
垓下遗址上今天已遍是田园村庄,霸王城上的村庄就叫古城村。
月亮升起来了,周围有一圈光晕,今夜的月亮像时空深处一滴悬而未落的泪水。
在垓下的月光里我感到一种彻骨的寒冷。
说起项羽,那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他从江东起兵后,身经大小七十余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天下为之震惊。
想钜鹿之战,他和士兵只带三天口粮,烧毁营舍,破釜沉舟,那是何等的胆略与豪气!然而,他在垓下时已是雄狮犹困,汉军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啊,每一声战鼓,每一声呐喊,步步紧逼绝境中的英雄。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也似今夜的这般月色吗?当四面楚歌声起,项王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披衣而起,独饮帐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能说些什么呢,说再多安慰的话也不能改变现状。
她能做的,只是表明自己和项羽不求同生只求同死的心迹,她抽出剑,剑光如雪,边舞边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英雄美人,一歌一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虞姬歌罢引颈而刎。
这是绝世红颜生命的最后一刻,天地间涌动着一股悲壮凄艳的气氛。
英雄泪,美人血,二者在风中洒落,混合,流淌,世间还有什么比此更令人断肠!那晚,垓下的月也同今夜一样像一滴泪水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霸王别姬,多少年来,京剧舞台上一直在慷慨悲凉地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目中的项羽与刘邦
公元前202年的一个深夜,处于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之境的项羽带着800子弟兵冲出汉营。
千辛万苦逃到乌江边时,身边仅余下26人。
江水滔滔,芦苇瑟瑟,26壮士相对无苢。
兀立江边的项羽,面对一败涂地的惨境,犹自不平高呼:“天亡我!”他自言“无颜见汀东父老”而拒绝了唯一的逃生希望。
往与紧追而至的汉军进行了一番殊死搏斗后,这个不可一世的西楚霸丄,横剑自刎于江边。
项羽的死很有他的性格特点,正如他的一生,虽然暴戾自负,但一举一动都光明磊落,极具英雄气概。
他的失败, 也给人一种悲壮的美感。
也许正由于此,杜牧才有“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叹惋之情;李清照才会以少有的柰放,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溢美之句,也许也由于此,尽管项羽一举屠杀秦兵20万,饵仍未被划入桀、纣之流。
他,算得上一个枭雄。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危。
在病重期间,他妥善地安排了后事。
他看到了吕后的野心,因而与群臣共订白马盟:非刘姓之人不得封王,又将萧何、周勃、陈平等人均安排在朝廷重臣的位置上。
而之后的种种变故,无不证明了艽预见的正确性。
也就在这时候,他拒绝让太医治疗丨他认为自己得天下乃是上天成全,此时的死也是天命使然,不得违抗。
对于此后汉王朝的兴衰气运,他&只是淡淡地告诉图谋不轨的吕后“亦非而所知也”。
在我看来,刘邦死前的种种行为,尤其是对群臣,对3后,对死的态度,都很理智。
这也正是刘邦的主要性格特点,他因此得天下,也因此保天下。
同一时代的两大枭雄,死时均承认“天命”,不同的是,一个是末路英雄无可奈何的怒吼,而另一个则恰恰体现了英雄暮年的睿智和旷达。
项羽和刘邦以其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使楚汉相争的这一段历史显得格外有特色。
尤其是他们的先后人关1不但使其之间的矛盾正式明朗化,也使其各自的性格得以最充分的展示。
秦二世二年,楚怀王命项羽北救赵,刘邦西略秦,并与他们约定,谁先人咸阳就以他为王。
救赵的巨鹿之战,也许要箅是项羽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他违抗怀王旨意,斩主将宋义,断秦军粮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在杀场上横冲直撞,所向披靡。
使各路诸侯“屏息以观”,过项羽帐,“莫敢仰视”。
而与此同时,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不费吹灰之力打进咸阳。
作为出身庶民的刘邦,初进豪华的阿房官,大感眩迷,但他随即认识到这正是亡秦之物,立刻命令哄抢金银的土兵封锁仓库,安抚百姓,回归灞上。
他以怀王为借口,对秦朝的遗老遗少采取了宽容态度,又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从而大得人心。
这种仁义的美名不佢使他有了与项羽分庭抗礼的资本,也使他在以后的楚汉相争中大占便宜,无疑是一歩极其厉害的棋子。
紧随其后的鸿门宴,是项羽悲剧的序幕,恐怕也是刘邦一生中最惊险的时刻。
在这场杀机毕露的宴会中,刘邦的外交手腕是极其高明的。
他不失时机地抓住了项伯这根救命稻草,亲至鸿门向项羽卑辞芑好,但卑中有亢,使骄横自负的项羽“无有以应”。
有人认为,项羽的优柔寡断实乃沽名钓誉。
侣我觉得,项羽曾不顾世人徘读,一举活埋了20万不过稍有微辞的秦兵,对于刘邦这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他又何至于为了名声而不忍下手呢?项羽的性格在鸿门宴上是奇怪而矛盾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也许这正足他的可悲可叹之处。
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实力还无法与项羽相抗衡,只好无可奈何地
回赴封地。
在他身后,是项羽所放的接连30日的冲天大火,烧毁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火中夹杂的是八巨多名秦朝贵族的哀嚎。
楚汉之间的矛盾,就这样暂时地不了了之。
但从鸿门宴的明争暗斗,至分封诸侯,楚河汉界,垓下之战,项羽一步步由主动走向被动,而刘邦则怡好相反。
刘邦是理智的,论英勇善战,他也许远远比不上项羽。
睢水一战,项羽以疲劳之师^^付刘邦休整已久的军队,仍将刘邦打得惨败,甚至俘虏了他的妻子和父亲。
但也由于此,才使刘邦得以更多的机会反省、认识自己,有更多的自知之明。
同时,他也极善于洞察别人的优缺点,收张良、提韩信,从谏如流,使得他具备了成为一代明君的必要条件。
正如其所自述:“坐在帐帷里定计划,算得准千里之外的胜利,论这一点,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这一点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开战就打胜仗,攻城就能拿下来,这一点我怎么也比不上韩信,这3个人都是当代的豪杰。
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