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美国西部牛仔的真实面貌及其深远影响

合集下载

美国西部牛仔文化的形成与流行

美国西部牛仔文化的形成与流行

美国西部牛仔文化的形成与流行美国西部牛仔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源于19世纪时美国西部的牛仔生活以及野牛猎人的生活方式。

这种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流行,最终成为了西部地区的代表性文化。

本文将探讨美国西部牛仔文化的形成与流行,从历史背景、经济因素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出发,探索这种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美国西部牛仔文化的形成与流行与19世纪美国西部发展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当时,美国西部是一个辽阔而荒凉的地区,野牛成千上万地在大草原上肆虐。

为了捕获野牛,需要有熟练的马术技巧和勇敢的精神。

牛仔就是那些在西部生活的勇敢牧人。

他们追逐野牛,捕获并征服它们。

这种生活方式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形象。

除了历史背景之外,经济因素也是美国西部牛仔文化流行的重要原因。

在19世纪末,美国的牛肉市场迅速增长。

这导致了大量的牛肉需求,西部地区成为了美国牛肉的主要产区。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大规模的放牧活动展开了,这就需要大量的牛仔来管理和驱赶牛群。

牛仔的存在和努力对西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职责不仅限于驱赶牛群,还包括修建或维护牧场设施,确保牛群的健康和安全。

牛仔的辛勤努力和忠诚奉献为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美国西部牛仔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部小说和电影的兴起使牛仔文化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著名的西部小说家如欧文·沙伯特、赫默里克·布林克莱等以牛仔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描绘了西部荒野中牛仔生活的艰辛和自由。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牛仔的英勇形象,也呈现了一个独特的西部文化景观。

同时,西部电影的兴起更加深化了人们对牛仔文化的认知。

著名的西部电影如《荒野生涯》、《无名者》等都以牛仔为主题,将西部牛仔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无疑进一步推动了牛仔文化的流行,并使之成为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所熟知的文化符号。

美国西部牛仔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流行离不开历史背景、经济因素以及文学艺术的推动。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2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3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4 浅谈商务合同5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6 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7 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表现8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9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10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11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3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14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15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16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17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18 英汉色彩词的对比研究19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20 英语广告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21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22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23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语言特色24 英国海洋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25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26 The Study of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ome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s27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28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29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准则30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31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32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33 英汉思维模式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34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35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36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39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40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1 构建和谐社会——以美籍黑人的种族歧视为例42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43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44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45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46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47 从《卡斯特桥市长》看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论色彩48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49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50 黑人英语克里奥起源论51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52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53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和《红字》海斯特的悲剧命运的比较54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55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56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策略中的研究57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Young Goodman Brown58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59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6061 Analysis of Social Condition from American Gold Rush in The Call of the Wild62 从缓解语言石化角度分析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63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64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65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66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67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68 浅析合作原则在外贸英文电函中的应用69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70 An Analysis of Memoirs of a Geish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t Feminism71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72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73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74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75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76 近年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简析77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78 浅析中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79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80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81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82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83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84 The Important Role of Body Language in American Daily Life85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86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87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88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89 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90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91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92 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93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94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95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96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97 异化的美国梦:小说《教父》的主题解读98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99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100 挣脱枷锁,走向自由——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101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102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103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104 电影《刮痧》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105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106 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10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108 从跨文化角度谈英语词汇的教与学109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110 人性的苏醒—《香蕉鱼的好日子》主题研究111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112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113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114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115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116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117 论《宠儿》中的母爱118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浅析促销战略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以淘宝“双十一”大促为例119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1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1 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122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123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24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25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126 外贸英语句子分隔的研究及其翻译127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128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129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130 英汉感谢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131 An Analysis of Jennie’s Tragedy in Jennie Gerhardt132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33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134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135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136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137 约翰•欧内斯特•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观138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139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140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141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142 对《红字》中罗杰齐灵沃斯的新认识143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144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145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14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147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14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149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150 通过《蝇王》看人性151 论汉语景点名称的英译152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153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154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155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156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157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158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Iceberg Principl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59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160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161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162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163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164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165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166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167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168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硬汉精神16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0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171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爱情模式的异同172 《白鲸》主人公埃哈伯人物形象分析173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174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175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176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177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178 从喜剧电影《阿甘正传》品味美国梦179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180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181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182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83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184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185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186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187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188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189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190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191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192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193 “逍遥骑士”——浅析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194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95 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196 (英语系经贸英语)解读国际知名度假村产业创新模式—以地中海俱乐部为例197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198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199 试论《简爱》的叙事策略200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

浅谈美国西部牛仔

浅谈美国西部牛仔

浅谈美国西部牛仔牛仔(cowboy),美国人又称为牧童。

在美国西部开拓时期的得克萨斯州一带,有许多拓荒者到那里开辟牧场,放牧菜牛,驯养野马。

起初,他们向当地的墨西哥人学习,但很快就形成了从牧歌到服装、从放牧方式到骑术都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

这些人被称为“牛仔”。

牛仔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牛、马打交道;要驯服那些性情暴烈的野马和牛群,就必须全面掌握牧畜的习性,还要学会娴熟的骑术(horsemanship)、套索(lasso/noose)本领。

长期的艰苦生活,使“牛仔”们练就成健壮的身体、勇敢的精神和一身好骑术。

又由于他们每天都在杳无人迹的旷野中驰骋,随时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以及恶劣的天气,所以他们大都富有冒险精神。

牛仔的打扮也很别致:宽边帽、高统皮靴、皮边紧身马裤(riding breeches),体现出一种粗犷(straightforward,rough and uninhibited/bold,rough andunconstrained)、侠义(chivalrous)、劫富济贫(rob therich to give thepoor)和勇猛顽强的气质。

其实,这种打扮并不是为了吸引人,而是为了适应放牧生活的需要。

在19世纪,美国西部“牛仔”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在文艺作品和影视节目中有很多反映。

随着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断背山》影片的播放以及台湾小天王周杰伦的专辑《牛仔很忙》的面世,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又掀起一股牛仔潮。

(一)牛仔的发展历程产生原因。

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美国西部开发的经典时期,同时也是牛仔征服荒野、开拓边疆的“黄金时代”。

首先,“牧牛王国”的产生得益于美国国内外市场对肉类需求的增长。

美国在半个世纪内实现了城市化,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工业化使巨大的肉类市场集中到城市,大幅度地增加了对肉类的需求。

与此同时,欧洲对美国牛肉的需求也在上升,由此,国内外的市场,对西部牧牛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

美国西部开拓时期的牛仔文化征服荒野的英雄

美国西部开拓时期的牛仔文化征服荒野的英雄

美国西部开拓时期的牛仔文化征服荒野的英雄在美国西部开拓时期,牛仔文化是一种鲜明的象征。

这个时期,美国的西部地区还是荒凉、贫瘠的荒野,然而,牛仔们通过他们的勇气、智慧和无限的探索精神,征服了这片野蛮的土地,成为了荒野的英雄。

本文将从牛仔的形象、生活方式和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来探讨美国西部开拓时期的牛仔文化。

一、牛仔的形象牛仔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坚毅、勇敢、阳刚的形象,他们以英勇的姿态在荒野中行走。

他们身穿宽松的牛仔裤、皮靴、斜插帽以及特制的牛仔帽。

牛仔的打扮不仅符合他们的职业需要,也反映了西部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牛仔帽可以遮风挡雨,皮靴有利于骑马,而宽松的牛仔裤则方便了他们在马背上的活动。

二、牛仔的生活方式牛仔的生活方式是严酷而充满挑战的。

他们经常追赶牛群,驯服马匹,与自然环境搏斗。

他们的工作时间往往是不确定的,遇到紧急情况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投入行动。

在无尽的大草原上,牛仔们只能依靠星辰和自己的直觉来寻找方向,在酷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他们也始终坚守在与自然抗争的一线。

牛仔的生活是团队合作的体现。

他们经常与其他牛仔一起工作,协调彼此的行动,共同完成驱赶牛群、修补栅栏等任务。

这种团队精神是牛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能够征服荒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牛仔文化的影响力牛仔文化不仅对当时的西部开拓地区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整个美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首先,牛仔文化塑造了美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牛仔的形象代表了勇敢、独立和自由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在美国人的血脉中延续至今。

牛仔文化成为了美国人民的象征之一,激励着他们面对困难、追求梦想。

其次,牛仔文化对美国电影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多的西部片以牛仔们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在荒野中的冒险故事,这些影片让牛仔文化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牛仔文学作品也广泛流传,比如奥尔德斯·哈克利《牛仔诗集》,描述了牛仔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此外,牛仔文化还对时尚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仔文化中的服饰和装束成为了流行趋势,牛仔裤、牛仔帽等成为了时尚品牌的代表。

历史上的美国牛仔

历史上的美国牛仔
历史上真实的美国牛仔是被牧场主雇用的马背劳工。在美国西部牧区,牛仔们终年劳作在巨大的牧场上,被分配派做不同的工作。
“走马巡边”的牛仔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赶牛的艰苦工作,过着非常枯燥、单调和孤独的生活。骑马巡边的牛仔两人组成一组,两组间相隔20英里。每日清晨,每组的两名牛仔骑马相背而行,边骑行边把其他牧场越界的牛赶走,将本牧场出界的牛赶回来,直到与下一组的一名巡边牛仔相遇,然后折返回其巡视点。这样重复往返,直到夜幕降临。把越界混在一起的牛分开并赶向它们各自的牧场绝非易事,因为野性未脱的“得克萨斯长角牛”并不驯从。巡边牛仔住的“边界营地”极其破旧、简陋,还要自备吃的东西。比这种艰苦生活更难耐的是,除了同组伙伴和骑行相遇的另一组的一个骑手外,“巡边牛仔”有时在茫茫草原上好几天都遇不到其他的人。
历史上的美国牛仔 பைடு நூலகம்
百余年来,美国廉价小说、好莱坞影片、西部电视剧和商业广告等,共同创造了一个持久、迷人的“牛仔神话”,这种“牛仔神话”编造了许多“英雄救美”的浪漫传奇故事。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牛仔是怎样的?他们在开拓美国西部牧区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下面这篇文章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牛仔。
牧区“赶拢”是牛仔们承担的最繁重艰苦的工作。牧场主们每年以春秋两季“赶拢”的方式来分开他们的牛群,给新生的未打烙印的小牛打上与其母身上相同的烙印。每个“赶拢区”的牛仔们要连续不断地工作一个月到一个半月。每个赶牛小队的牛仔在队长的指挥下,骑马穿越荒野,涉过河流,翻过山岭,把匿身灌丛中、散落在山脚下或溪河边的牛找到,赶回中心集合地。因过度劳累而不能奔跑的马由备用马换下,但过度疲劳的牛仔却在换乘新马后继续去驱赶牛群。到近午时,赶拢中心已聚集了数千头牛。在那里,赶拢工头指挥着参加赶拢各牧场的牛仔依次骑马穿行于大牛群中,把属于其牧场的母牛赶出,它所生的小牛也会尾随其母。很快,从大牛群中分离出来的牛会形成若干个不同牧场的小牛群。紧接着,牛仔们顺次从小牛群中将未打烙印的小牛用套索一头头套出,在它身上打上与其母相同的烙印。打过烙印的小牛还要被割掉尖利的长角,以防它与其他牛抵撞相残或伤人。如果被打印的是一头小公牛,牛仔还要对它进行阉割,以使它长膘快些。在每个赶拢现场,每天要完成给两三千头小牛打烙印的繁重任务。夜幕降临后,每个牧场被打过烙印的小牛要求必须有牛仔值班看守,以防它们再逃往四野。从早至晚,牛仔们每天要连续工作12—15个小时,有时多达18—20个小时。在赶拢季节,牛仔们天天食宿在荒野之中。每天那样高度紧张、极度疲劳的超时劳作会使牛仔们精疲力竭。

美国西部牛仔时代野蛮与开拓的传奇

美国西部牛仔时代野蛮与开拓的传奇

美国西部牛仔时代野蛮与开拓的传奇西部牛仔时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时期,充满了野蛮和开拓精神。

这个时代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西部地区兴起的一个草根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代,美国西部的牛仔们过着刺激而艰苦的生活,他们是未知领域的探索者,也是草原上的勇士。

他们的故事成为了美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一、牛仔时代的背景与形成19世纪末,随着美国的西进运动,许多移民和投资者开始涌向西部地区,寻找更好的生活和机遇。

西部地区当时是荒凉和危险的,处处充满了野蛮和不确定性。

为了开拓这片土地,为了牧场和农田的建设,人们需要勇敢的人来驯服这片草原。

牛仔们就是应运而生的勇者,他们通过捕捉野生牛群,进行驯养和驱赶,为牧场和农民提供劳动力。

二、牛仔生活的艰苦与挑战牛仔的生活极其艰苦和充满挑战。

他们需要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追捕野生的牛群,然后进行驯养和训练。

这需要他们有良好的马术技巧和勇气面对野牛群的强烈反抗。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危险,例如马匹的抗拒、牛群的冲击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

除了面临自然环境的威胁,牛仔们还要应对法律的束缚和社会的贫穷。

他们通常是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

但他们以坚韧和毅力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荣耀。

三、牛仔文化的形成与传承牛仔文化是牛仔时代所孕育的一种草根文化,它是牛仔们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的体现。

在这个时代,牛仔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例如勇敢、自由和团结。

他们在茫茫大草原上与牛群为伍,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宽广。

他们的粗犷和豪爽,以及对荒野的热爱,使得西部牛仔文化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牛仔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标志性风格,包括牛仔帽、皮革裤子和靴子。

这些标志性的服装成为了牛仔文化的象征,也为之后的时尚潮流提供了灵感。

四、牛仔文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牛仔文化渐渐地成为了美国人民的象征,许多作家、音乐家和电影制片人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牛仔文化的称赞。

探究美国牛仔现象的发展历程及其恒久魅力的原因

探究美国牛仔现象的发展历程及其恒久魅力的原因

探究美国牛仔现象的发展历程及其恒久魅力的原因作者:苗渲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5期摘要:美国牛仔存在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西部地区。

牛仔时代虽然短暂但是却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现象。

成为美国本土文化的一大亮点,对美国乃至世界的着装,文学及音乐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美国西部牛仔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将牛仔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还原美国牛仔的真实生活,探究其产生恒久魅力的原因,对人们深刻正确地认识美国西部本土文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牛仔;发展;恒久魅力作者简介:苗渲培(198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1美国牛仔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60年代。

牛仔作为一种职业,它的产生得益于蓬勃发展的牛肉业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而衰退。

牛仔是深受美国乃至全世界人喜爱的最具美国西部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并已经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牛仔们的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被引申为美国精神,与其伴随所产生牛仔文化被认为是美国本土文化之一。

牛仔文化只存在了大约半个世纪,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发现牛仔时代虽然短暂,它所衍生出来的牛仔文化却魅力不衰,在美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美国牛仔现象的发展历程美国牛仔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受到了本土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简而言之,牛仔现象的发展历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1、美国牛仔发展历程的起步阶段首先,牛仔现象伴随着畜牧业发展而逐渐兴起。

西部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是“牧牛王国”兴起的先决条件。

西部地区日照和水资源充足,这就位牧草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从而使得西部地区生长了大片的优质草原。

其次,牛仔现象的产生得益于美国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牛仔文化之美国西部牛仔的历史

牛仔文化之美国西部牛仔的历史

牛仔文化之美国西部牛仔的历史西部牛仔牛仔是19世纪60-80年代美国西部“畜牧王国”的伴随物。

牛仔不仅为美国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对美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牛仔这一独特形象还衍生了“牛仔文化”。

牛仔文化涉及的方面很广,已在衣食住行、精神文化等许多方面深入到现代美国人的生活中。

而牛仔的服饰已演化成美国的民族服装;牛仔的幽默语言也融入现代美国人的日常谈吐中;牛仔的主题,在美国人的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被无休止地重复着。

今天,牛仔文化不仅是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己融入世界文化中,成为一种国际文化现象。

在当今世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牛仔的服饰、语言、技巧和有关牛仔的一切文化作品都越来越来被各国人民所熟悉。

牛仔文化最早因生活所迫产生牛仔lee美国是移民国家,所以没有什么贵族,也就容易产生“劳动致富光荣”的传统,这就是美国思想中最核心部分“美国梦”就是指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最终能发大财随着这种思想逐渐传播,加上移民国家必然受到水手思想影响,更加加深劳动创造财富和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又加上西部美国农场的建立和逐渐扩大,产生大批牛仔,这些人游荡在各个农场之间,靠给别人照看牛群、驱赶劫匪为生,逐渐财富有所积累,后来买下自己的农场,发了大财,然后大吹自己年轻时候或真或假的事迹,当时的牛仔的装扮并非我们今天熟悉的牛仔装,今天牛仔装是从工厂的咔叽布工作服发展来的50年代到70年代初的美国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没有什么钱,不出去工作,于是卖不起漂亮光鲜的衣服,于是帆布和咔叽布被广泛采用,这种十分舒适的着装恰好满足人们对“自由”的要求,后来又加上原本军队才有的“附兜” (行军时用来装打火机的口袋),恰好装下并卡住zippo打火机,(注,当时的zippo还是属于低价货)这就是今天广为流行的牛仔装的来源,也就是说牛仔装根牛仔文化没关系,倒是与“happys”关系极大二、坐落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洛杉矶,是一座风景秀丽、璀璨夺目的海滨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5月 陇东学院学报May2010 第21卷 第3期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Vol.21 No.3 美国西部牛仔的真实面貌及其深远影响林素容(莆田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福建莆田351100)摘 要:人们对牛仔的认识主要源自于西部影片,可是西部影片并没有反映牛仔的真实面貌。

西部牛仔是美国历史上特定时期一个特殊的劳工阶层,他们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他们衍生而来的牛仔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文章还原了牛仔的真实面貌,重点剖析了牛仔对西部影片、英语语言、牛仔服饰及美国精神四个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牛仔;真实面貌;深远影响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30(2010)03-0083-04收稿日期:2009-07-13作者简介:林素容(1971—),女,福建莆田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研究。

一、引 言我们对于西部牛仔(westcowboy)的认识,大都源自于美国的西部影片。

在影片里,西部牛仔通常身穿紧身衣,头戴宽沿帽,骑着高头大马,驰骋在美国西部蓝天白云下的广阔草原上。

他们高大健硕,寡言少语,重信守诺,正直勇敢,[1]他们的身上弥漫着浪漫传奇的英雄色彩,他们是法律和正义的真实维护者,是男子汉形象的最佳代表。

事实上,这只是艺术家们对牛仔形象的粉饰和渲染,以焕发人们的想象、激情和票房收入。

牛仔是19世纪60-90年代美国西部广袤土地上的一群热情无畏的开拓者,他们富有冒险和吃苦耐劳精神,被美国人称为“马背上的英雄”。

虽然牛仔在美国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的30年(1866-1896),早已成为历史尘烟,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因为它对美国人的衣食住行、精神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由牛仔这一独特形象所衍生的“牛仔文化”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经融入世界文化,散发出它与众不同、经久不衰的无穷魅力。

本文将简要还原西部牛仔的真实面貌,重点剖析牛仔这一形象在衣着服饰、英语语言、西部影片、美国精神等方面产生的旷日持久的深远影响。

二、牛仔的真实面貌MerriamWebster's1986年版的IntermediateDictionary是这样定义cowboy的:“onewhotendscattleorhorses,especiallyamountedcattleranchworker.”[2]简单地说,牛仔就是一群专业的驱牛者,是一个牧人式的群体。

现实中的牛仔与影屏中神采飞扬的牛仔形象迥然不同。

他们满脸尘垢,头戴汗迹斑斑的牛仔帽,颈间围着色彩鲜艳的印花大方巾,身穿宽松下垂的毛织衬衣和沾有血迹和污垢的长套皮裤,脚蹬齐膝的长筒皮靴。

他们的打扮完全是为了适应马背上艰辛生活的需要。

[3]他们是一群憨厚、勤劳、勇敢、寂寞、有时沮丧的青年人,并不像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体现各种理想品质的高大形象。

牛仔是美国历史上特定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劳工阶层,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赶拢。

牧场主通常在自家的牛群身上打上烙印,在草原上放牧。

但是由于牧场很大,牛群很多,牛群还是经常与别人家的混杂,于是,牧场主便以赶拢的方式来区分牛群。

赶拢时,牛仔们坐在颠簸不定的马背上长途策骑,他们翻越山谷,穿行荒野、把草原上方圆40英里内的所有牛群赶到聚集地,再凭烙印把牛群分开,还给自家的小牛打上烙印。

赶拢期间,牛仔们每天在尘土飞扬、时有危险的环境中紧张工作12-15个小时,牛仔的工作极为繁重、艰苦,充满危险。

牛仔们从事的另一更艰巨、更惊险、更富有传奇色彩的工作是长途驱赶牛群。

由于德克萨斯州和美国北部的牛价相差悬殊,牧场主们便让牛仔们把牛群赶到北部,再由火车运往中西部和东部宰杀加工,从中赚取巨额利润。

在驱赶牛群的过程中,牛仔们通常要在马背上经过2-3个月,甚至4个月的时间,走完几百甚至上千英里的牛道,途中尘土弥漫,生活沉闷单调,牛群很难照料。

他们还经常遭遇饥渴的考验、暴风骤雨的袭击以及印第安人或蒙面强盗的打劫。

[4]在漫长艰辛的旅程中,牛仔们必须能吃苦耐劳,同时还要机智、勇敢、冷静,能应付途中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故和危险。

西部影片对牛仔的刻画充满着浪漫传奇的色彩,但与牛仔的真实生活大相径庭,难怪美国历史学家比林顿曾经写道:“好莱坞影片以及电视屏幕上形态优雅的牛仔英雄,与在开阔牧场的全盛时期为照顾牛群而辛苦工作的牛仔们毫无相似之处。

”[5]到了19世纪90年代,牧牛业逐渐走向衰败,原因有三:一,养羊业的利润渐渐超过养牛业,遂使许多牧场主趋之若鹜;二,种植业不断由东向西拓展,不少牧场主弃牧改营农场;三,美国的西部铁路干线大规模兴建,火车运牛取代了牛仔赶运。

[6]就这样,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牛仔时代随之终结,成了昨日黄花。

三、牛仔的深远影响牛仔的黄金时代是短暂的,它在美国历史上只持续了短短的30年,却催生了多姿多彩的牛仔文化。

甚至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觉到它在很多领域所散发出来的恒久魅力和深远影响,它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千百万人的心。

(一)西部影片西部影片是牛仔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美国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影片。

它以荒凉壮观的美国西部景色为背景,以不羁的牛仔豪情为阐述的主题。

影片中硬朗的牛仔形象充满神秘色彩,他们善恶分明,见义勇为,随时准备伸张正义,成为广大观众心目中的英雄和男子汉气概的最佳象征。

拍摄于1903年的影片《火车大劫案》(TheFirstGreatTrainRobbery)就是美国西部片的滥觞。

在这部影片中扮演暴徒布朗柯·比利的安德森自然成了好莱坞第一部西部片男明星。

1939年,约翰·福特执导的有声片《关山飞渡》(Stage-coach)因聚齐了所有西部的经典元素而被公认为西部片的里程碑之作,其造型风格、人物设定和叙事节奏都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

影片描述了一辆驿车穿越美国西部新墨西哥州蛮荒之地的惊险旅程,呈现出鲜明的西部视觉图谱:独有的喀斯特地貌、陡峭的山谷、漫天黄沙的荒漠、纪念碑式的岩石、偏安一隅的小镇和酒馆、奔腾的马匹和大篷车。

人物也是颇具类型化,约翰·韦恩主演的林果就是一个典型的西部牛仔形象,他英俊潇洒,桀骜不羁,头戴宽沿帽,手持左轮枪,为复仇而战斗。

1952年的《正午》(HighNoon)则开创了西部心理片的先河,全片五分之四的时间都是在铺垫,最后的出手却只在一瞬间。

影片描写了一名小镇警长在无法寻得助手的情况下,只身对抗四个前来报仇的恶徒。

影片插曲“DoNotForSakeMe”获奥斯卡配乐大奖,成为传唱一时的经典牛仔歌曲。

在六十年代美国西部片渐渐式微之际,1969年拍摄的《西部往事》(OnceUponaTimeintheWest)创造了“意大利式西部片”的奇迹。

它像是一篇壮丽优美、舒缓大气的“西部诗词”,回顾着西部的一切特质:激动人心的铁路时代,一望无垠的大漠黄沙,一个流浪无名的吹口琴牛仔,一个被通缉的匪徒,一个奸险狠辣的阴谋家和一个纠缠于三者之间的美艳女郎。

1990年,凯文·科斯特纳首次执导的《与狼共舞》(DanceswithWolves)在西部片已衰落的时候出奇制胜,横扫当年奥斯卡,震惊世界影坛,使好莱坞西部片在沉寂20多年之后重振雄风。

影片长达3个小时,耗资1800万美元,动用了3500头野牛、300匹马、130多名技术人员和400名临时演员。

这部大型史诗性西部片一反以往西部片中将印第安人一律写成野蛮民族的作法,大胆颠覆了白人至上的西部电影传统,刷新了西部影片的面貌,再现了西部牛仔的难忘印象。

2000年,一部《太空牛仔》(SpaceCowboy)横空出世,由伊斯特伍德饰演的“太空达达尼昂”带领着他的三个“太空火枪手”们与未知的太空进行一番搏斗,拯救了地球,找回并捍卫了属于他们的荣耀和梦想。

2006年,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断背山》(BrokebackMountain)对于早已自成类型的以牛仔为主题的美国西部片来说,更是具有全新的突破意义。

李安一语道破:“美国西部是个阳刚的世界,只有男人和动物,所有西部电影从来没有往柔性的方面去走。

”西部影片在新的世纪里得到全新的诠释。

西部影片风靡全球,影片中如歌如画的山川河流、宁静荒芜的原野沙漠、疯狂飞奔的野牛群和英俊潇洒、桀骜不羁、神采鲜活的牛仔形象,让观众如醉如痴,震撼不已。

但是,必须承认,亿万观众从好莱坞西部片中获得的牛仔形象是极不准确的,他们是经过艺术手法加工和渲染的,是为了迎合观众喜欢猎奇和追求刺激的心里。

[6]他们与现实中的牛仔相差悬殊,应该另当别论。

(二)英语语言牛仔们在长途赶牛的过程中,为了排除寂寞,彼此会开开玩笑,他们使用的语言简练、幽默风趣。

他们按照牛仔的性格、外表和与众不同的习惯互相叫着诨名,如“郁闷”的汤姆森,“迅捷”的卢卡斯,“马脸”比尔等。

他们特有的语言已经融入美国社会,既生动记录了他们当时的生活,又极大丰富了英语词汇。

常见的表达还有aceinthehole(杀手锏),bellycheater(厨师),bigjump(死亡),braintablet(香烟),downtotheblanket(几乎破产),keepthatdry(保持不为人所知),likeathoroughbred(绅士似的),Makehaywhilethesunshines.(趁热打铁)等。

这些表达均来自于牛仔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它们已经成为美国英语中约定俗成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国休斯敦是一个典型的“牛仔文化之城”,每年3月这里都要举办全美最大的牛仔节,由赶拢、驱赶牛群等演化而来的牛仔工作内容已成为牛仔竞技(rodeo)场上的表演项目,如lassoing(掷套索),calfandsteerroping(套牛),ridingcattle(骑牛),ridinguntamedhorses(驯马)等等。

这些源自牛仔工作的英语表达带着鲜明的牛仔特色。

Cowboypolicy(牛仔外交政策)与美国前总统布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布什总统来自于牛仔的故乡———德克萨斯州。

他的率真义气、简单逻辑和平民作风深深地吸引着美国民众的心,很多崇尚“草根精神”的美国选民十分欣赏布什身上的“牛仔精神”,连续两次把他选进白宫。

9. 11事件以后,布什表现出来的以强硬、理想主义和武力为特征的“牛仔外交战略”为布什树立了硬汉男人形象,使得他在民众中的人气直线上升。

在后来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布什充分发挥“牛仔精神”,推出咄咄逼人的先发制人战略和单边主义政策,义无反顾退出《京都协议书》,发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这一切都显示出了布什政府蛮横的牛仔特征,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批评。

布什的牛仔外交政策被赋予贬义的色彩,并且在国际社会一直为人诟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