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电视剧《三国》语言文化探析【开题报告】

新版电视剧《三国》语言文化探析【开题报告】
新版电视剧《三国》语言文化探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新版电视剧《三国》语言文化探析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大投资——冲锋号已吹响就首轮播出的新版《三国》而言,1.55 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使该剧导演高希希一举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李少红之后,又一个进入“亿元俱乐部”的影视巨子,新《三国》的播出,另一个意义在于,中国的“大剧时代”就这样来临。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无疑是中国电视剧的“黄金时代”。在 2010 年,这个“收官”的年份里,中国电视剧市场绝对可以用“大剧时代”来加以形容——耗资 1.18 亿元人民币的新版《红楼梦》已杀青,而尚在拍摄中的新版《水浒》和新版《西游》同样造价不菲。对于电影大片的大投资,观众已经从惊奇到习惯。无论《英雄》、《赤壁》、《建国大业》,“大片模式”早已不是一个可以吸引眼球的新鲜话题。中国庞大的“电视人口”以及家庭式的观看习惯,与华语电影大片曾经掀起的观影热潮相比,“大剧”的到来定会掀起收视狂潮。以《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为标签的导演高希希名声虽有如张艺谋、陈凯歌响亮,但新版《三国》高达 1.55 亿元人民币的制作费创造出的“大剧”会让他在影视领域上升一个新级别。高昂的制作费用成就了新版《三国》超豪华的明星阵容与超精湛的特效展示。相似的模式在新版《红楼梦》、新版《水浒》与新版《西游记》的生产与运作中屡见不鲜,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属于国产电视剧的“大剧时代”的来临。大导演——领头冲锋陷阵有“大剧时代”,也必然有大导演。有人说,胡玫与高希希都是当下电视圈受关注的大导演。

因为他们导演的电视剧对收视率有很大的保证。胡玫成名早,她的《康熙王朝》、《乔家大院》

都曾创造央视当年播出的收视纪录;高希希是近三年电视圈炙手可热的导演,他执导的《历史的天空》、《搭错车》、《垂直打击》、《新上海滩》、《甜蜜蜜》多是市场与口碑的双料冠军。央视影视部相关人士就曾透露,这些大导演的戏之所以受欢迎,一是质量有保证,二是观众有保证。因此,要保证占有市场的话,大导演的作用绝不可轻视。作为传世经典,四大名著本身已经聚拢了超高的人气,如何将“人气”转化为“利润”,在耗资巨大的同时,大导演的参与也就使名著重拍成就了可能。据记者了解,新版《三国》首播权就卖出 1.6 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到大导演与“大剧”、“经典”联手的非凡市场号召力。和老版《三国演义》相比,高希希的新版《三国》的视觉效果足以媲美电影大片,而相对于老版的忠实原著,新版《三国》对小说的重构可谓是大刀阔斧,新版《三国》在人物设置上,也是相当创新。例如,曹操取代刘备成为电视剧版《三国》的绝对主角,那句有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也不再是薄恩寡义的代言,反而直指一代枭雄于乱世之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运筹帷幄。虽然很难说新版《三国》的改动是电视剧吸引眼球的必须,还是区别已有经典的内在要求,我们可见的是高希希版《三国》的“模塑英雄、阐释英雄”的宏大野心。

大阵容——当红明星带动高收视不可否认,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当年吸引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观众,而新版《三国》却令上至八旬老人,下至 80 后,甚至 90 后的年轻观众也感到兴趣。这是因为,新版《三国》的演员阵容很强大,其中有陆毅、陈建斌等一批受欢迎的当红影视明星,他们的加入自然也吸引了许多追星族。新版《三国》的目标是明确的,对于中国本土观众而言,它能否征服观众的是高希希对这个故事精神的现代演绎,那些或绚烂、或宏大、或惊异、或诡谲的视觉意象的排列组合。在某种层面上,新版《三国》更像是一则寓言,它在告诉我们“大剧时代”确实正在向我们走来。中国影视大制作、大投资、大导演、大阵容正在逐渐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大剧”的蓬勃兴起,促使更多中国影视人在更大层面上构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片理想”的可能。从新版《三国》到新版《红楼梦》,再到新版《水浒》、新版《西游记》,中国“大剧”正在用中国的性格、经验以及精神,把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国粹、历史、经验、变化以及体验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希望,中国“大剧”的发展趋势是与《三国》这样的经典告别或者说并存,用更多现实的生活和画卷表达中国大剧的仪态万方。

小说艺术美创造的历史,也是小说语言美创造的历史。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们,奉献给人们的小说语言的美感魅力是多姿多彩的。撷其大要,有如下几方面:各尽其妙的语体运用产生的美感魅力,各呈异采的风格创造产生的美感魅力,各具情态的人物塑造产生的美感魅

力。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此次研究只要通过对原著《三国演义》与新版电视剧《三国》的比较,分别从语言风格的传承,

生僻字的处理,文化语词,姓氏等方面对文本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为《三国演义》的相关研究及其历史传承提供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依据。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通读《三国演义》,熟悉理解主要内容。

2、阅读毛评本的注解和电视剧《三国》,记录下自己有疑问但是其并没有作注或者说法不一的词语。

3、查阅辞典解决疑问,一时无法解决的选取出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4、大量阅读相关的考释古代文学作品字词的文章,了解词语考释的主要形式、方法。

5、选定要考释的词语,参照《三国演义》原著根据工具书和相关的参考资料,动手写稿。

四、参考文献

[1] 文学小言[J!],转引自:中国近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2] 胡适.三国演义考证[J].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M]. 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

[3] 托尔斯太.什么是艺术[J].转引自: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M].下册.第433页.第43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参观丰陈宝译.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058年.

[4] 克莱夫·贝尔.艺术[M].周金环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

[5] 东坡志林[M].笔记小说大观[M].第五辑.

[6] 小说小话[M].转引自朱一玄等.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

[7]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第一编.过失心理学.高觉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8]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三卷,第238—240页.

[9] 司汤达自评.红与黑.[J],转引自:段宝林编.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第285页.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参观:古典文艺理论译丛[M].第四册.第18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2年.

[10] 歌德.致沙路德·封·席勒的信[J],转引自:段宝林编.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第157页.参观:徐中玉辑译.伟大作家与创作[M].第32页.天地出版社.1943年.

[11] 歌德.诗与真实[M].转引自段宝林编.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第157页.参观思慕译.歌德自传[M].第462—463页.生活书店.1936年.

[12] 故事新编序言[J],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二卷第342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