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8讲 国共的合作与对抗从国民革命到人民解放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8讲 国共的合作与对抗(从国民革命到人民解放战争)[考纲要求] 1.新民主主义革命。
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考点一 国共由合作到对抗一、国民大革命1.国共合作⎩⎪⎪⎨⎪⎪⎧背景⎩⎪⎨⎪⎧①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 合作的方针。
实现: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员参 加的国民党一大。
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 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概念阐释] 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
2.北伐战争⎩⎪⎨⎪⎧目标: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过程:1926年开始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 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3.国民革命失败⎩⎪⎨⎪⎧原因⎩⎪⎨⎪⎧①帝国主义干涉。
②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制造分裂, 叛变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表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 转入低潮。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1.武装起义⎩⎪⎨⎪⎧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 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2.土地革命⎩⎪⎨⎪⎧方针确定: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 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分类讲义之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款的适合重你大国务。 ③评价:“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制;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 初衷。
(2)国民党的“宪政”
①背景:国民党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
②过程: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
知识点1 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统治(选必一)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 统治 1、“宁汉合流”:1927年 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 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 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 专制统治的确立。
稿定PPT
2、“东北易帜”: (1)继续北伐、皇姑屯事件: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 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 “济南惨案”。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 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皇 姑屯事件) (2)标志:1928年年底,张学良通电, 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3)影响: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 了全国。
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表现
稿定PPT
①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稿定外P,PT,新海兴量部素材门持如续化更 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
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
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款适为合抗你日战争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发展≠健康
发展)
②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
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
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
款适合你
②会议并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会议后中共仍继续攻打大城市,给后来
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3.秋收起义:1927.9 ①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 秋收起义。 ②1927年9月,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毛泽东决定 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井冈山根据地开辟 (1)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1稿92定7年PP1T0月,毛泽 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稿定,P开PT,展海游量击素材战持争续,更
高中历史考点狂背(高考必备)

高中历史考点狂背(高考必备)政治史部分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较大独立权)②分封制的作用: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互相牵制,维护皇权)(3)郡县制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无封地有俸禄不世袭。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加强对地方管理,巩固中央集权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此时分封制阻碍社会进步)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提高行政效率;互相监督合作又牵制,加强皇权;制度创新。
(3)元朝的行省制度影响按区域划分,加强地方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5.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五四运动(1919年)(一)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经济:民资短暂春天,工人阶级壮大3.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二)导火索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三)过程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2.高潮:1919.6.5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结果:初步胜利。
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四)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1921年)1.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②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4.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三、第一次国共合作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一、北伐军胜利进军:(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方针: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
(4)北伐概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两湖、江西和闽浙三个战场作战,两湖是主战场。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攻克武昌。
打败吴、孙主力,到达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队会师郑州;南京北伐军占领徐州。
(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第一、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第二、北伐军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三、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叶挺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第四、冯玉祥的配合、苏联的帮助和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分化。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1)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
(2)工人运动的高涨:湘赣两省工人成立了总工会,组织了工人纠察队。
陈独秀、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国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
(3)湘鄂赣的农村大革命: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尤其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1)原因:命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英国制造万县惨案(四川)、一三惨案(汉口)、南京惨案(直接原因)。
(2)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一三惨案”发生后,各地纷纷举行反英大示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
武汉政府支持人民的革命斗争。
1927年2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协定先后签字。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8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8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c)1.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拒绝,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2.概况1919年5月4日起,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集会,举行游行示威。
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
从此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浪潮波及全国。
3.结果(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
(3)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
微点拨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部分得到实现,取得一定成果,但不能说反帝反封建取得彻底胜利。
二、中共建立1.中国共产党“一大”——(b)(1)背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各地纷纷建立了一些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国际的帮助。
(2)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秘密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南湖。
与会者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各地共产党组织的代表,另有共产国际代表列席会议。
(3)主要内容:①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4)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适应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b)(1)制定: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2)内容: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三、国民革命——(b)1.国民革命的兴起(1)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1、城邦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基础: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时间:公元前5世纪3、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4、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高考必背历史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最新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最新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1、开端:五四运动(1)背景: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②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被拒绝。
(2)过程:略,注意其口号。
(3)评价:①结果:对内:释放了被捕的学生;罢免了派卖国贼的职务。
对外: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②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③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中共成立(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②十月革命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等。
(2)成立:略。
党的名称、党的任务、党的中心任务等。
(3)评价:①中共成立是近代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中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实现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③中国革命面貌此次焕然一新。
(4)民主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①内容: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国共合作)1、国共合作的背景:(1)中共: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到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孙中山在历次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中的失败,以及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接受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建议。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2、国共合作的实现:(1)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
(2)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3)意义: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3、国共合作的评价:(1)性质: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帝国主义干涉:1927年,帝国主义增兵上海和制造“南京惨案”。
二、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1)“国民党右派”的概念:在大革命时期,是否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否赞成国共合作是国民党左派和右派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水岭。
(2)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参加“西山会议”的国民党右派被称为西山会议派。
这次会议是国民党右派分裂国共合作最早的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若干决议,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矛头直指共产党,破坏国共合作,分裂统一战线;同时在组织上分裂国民党,决议在上海另立“中央”,与当时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相对抗。
1926年元旦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严厉制裁了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被永远开除党籍。
但他们并未中止反共活动,其影响十分恶劣。
(3)蒋介石夺取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扣押李之龙,中共退让,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后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把共产党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两个事件的结果使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为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
三、“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准备: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蒋介石来到上海,立即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等,举行一系列会谈,获得支持。
(2)概况: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3)影响:大革命遭到局部失败。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汪精卫的迅速右转:汪精卫限制工农运动,纵容反动军官发动反革命叛乱。
革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2)概况: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决裂。
在“宁可错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下,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
(3)影响: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四、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大革命的功绩和影响:(1)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2)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它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2、失败的含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3、失败原因——
(1)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他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2)主观方面: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4、经验教训:惨痛的失败给中国人民以深刻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