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介绍
21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2到6段的主要内容

21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2到6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介绍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可燃冰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甲烷和冰构成,常见于寒冷的深海地下,以及极地和高海拔地区的冰层中。
由于其高数量的甲烷,可燃冰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新能源,具有巨大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范围。
第二段:可燃冰的储量和分布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可达到数万亿立方米,是传统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南海地区和世界各大洋的深水区域,其中中国南海拥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
第三段:可燃冰的开发与利用由于可燃冰深埋于海底或冰层之中,开采利用难度较大,但随着海洋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新能源的需求增加,可燃冰的开发与利用正逐渐成为可能。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可燃冰的开发技术,包括甲烷水合物的开采、分离和输送等方面的技术突破。
第四段:可燃冰的环境影响虽然可燃冰被看作是一种清洁能源,但其开采与利用也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开采可燃冰可能会导致海底地质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问题,因此在开发可燃冰的同时,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段:可燃冰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了作为替代传统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可燃冰还可以用于制取气体液态燃料、化工原料等。
同时,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也将为相关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提供新的机遇。
第六段:可燃冰的发展前景由于可燃冰的巨大储量和广泛分布,以及其对环境的较小影响,可燃冰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新能源之一。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可燃冰的开采与利用将逐步扩大规模,成为世界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能源,其开采与利用将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在开发可燃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可燃冰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新能源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

您认为是否该开发可燃冰呢?请说出您的见解!
您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呢?请跟
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看法!
甲烷蒸汽。但此方法难处在于不好收集。海底的多孔介质不是集中为“一 片”,也不是一大块岩石,而是较为均匀地遍布着。如何布设管道并高效 收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第二是降压法。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 解。但它们都面临着和热解法同样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的问题。
第三是置换法。研究证实,将CO2液化(实现起来很容易),注入1500米 以下的洋面(不一定非要到海底),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 比海水大,于是就会沉入海底。如果将CO2注射入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储层, 因CO2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 “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存在于海洋浅水生态圈中。在海洋里,以高压 及18 °C的温度下,能维持稳定存在。
可燃冰是目前世界上迫切需要的能源之一,它所 带给我们的能源可以说像太阳一样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但是如果没有好好开采和善加利用,反而 会害人类走向灭亡之路,加上人们不努力阻止全 球暖化,让蕴藏在海底的甲烷喷发出来,后果好 比世界末日。
燃烧影片
可燃冰它存在于300―500米海洋深处的沉 积物中和寒冷的高纬度地区
其储量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和的两倍, 估计一立方公尺的天然气水合物,可释放 六十立方公尺的天然气, 在能源紧缺的现在发现它真可解燃眉之急。
开采方案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热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二氧化 碳强23倍,在人类活动中会产生,尤其在畜牧業 的生产过程中,会大量增加。甲烷同时是一种
易燃、对人体有毒性的气体。全世界蕴藏着巨 量的甲烷,其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沼泽(约有近8 百亿吨)、南北极冰原(约蕴藏5千亿吨)及海底中 (约有2.5~10兆吨)。只要释放十分之一,就可毒 害全人类及生物。自然界中常以甲烷水合物状态
可燃冰

什么是可燃冰?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冰”。
这种“可燃冰”在地质上称之为天然气水合物,又称“笼形包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白色固体物质,外形像冰,有极强的燃烧力,可作为上等能源。
它主要由水分子和烃类气体分子(主要是甲烷)组成,所以也称它为甲烷水合物。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依赖巨厚水层的压力来维持其固体状态,其分布可以从海底到海底之下1000 米的范围以内,再往深处则由于地温升高其固体状态遭到破坏而难以存在,可燃冰对高压的“嗜好”可要比低温大得多。
人们已经发现,在足够的高压之下,可燃冰在18℃时,仍然可以保持“冰”的性质可燃冰的成因可燃冰是天然气分子(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
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温度、压力和原材料。
首先,可燃冰可在0℃以上生成,但超过20℃便会分解。
其次,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大气压即可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气压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
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丰富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产生充足的气源。
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气源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会在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
可燃冰的资源量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在海洋里,据估算,海洋里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是陆地上的100 倍以上。
据最保守的统计,全世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贮存的甲烷总量约为 1.8 亿亿立方米,约合 1.1 万亿吨,如此数量巨大的能源是人类未来动力的希望,是21 世纪具有良好前景的后续能源。
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可燃冰的缺点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其温室效应为CO2 的20 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和海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若有不慎,让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逃逸到大气中去,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而且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物,一旦条件变化使甲烷气从水合物中释出,还会改变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如:海底输电或通讯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
可燃冰资料

时间
1999年 2002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1年
未来之路 中国可燃冰开发历程主要研究成绩
•南海首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
•勘测南海储量相当于700亿t油当量,在西沙海槽圈出天然气水合 物矿区。
成立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中德联合在南海北部发 现430万平方公里的“九龙甲烷礁”。
勘测青藏高原五道沟永久冻土区、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 远景资源量有350亿t油当量以上 在“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资源被纳入其中
和勘探天然气水合物藏的热潮。
•
至90年代中期,美、俄、
荷、德、加、日等诸多国家探
测可燃冰的目标和范围已覆盖
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大洋陆缘的 重要潜在远景地区,以及高纬 度极地永冻土地带和南极大陆 及陆缘区等。
•
目前,至少已有40多个国
家,针对可燃冰展开了国家级
的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并已
调查发现可燃冰的矿点共有100
• 它是在一定条件下由 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 低温条件下混合组成 的笼形结晶化合物。
可燃冰简介
• 可燃冰的构成可用 mCH(2m+2)·nH2O 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 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 合指数
• 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 主要气体为甲烷
可燃冰简介
• 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 认为有两条途径。
• 一种途径是,海底的动植物残 骸被细菌分解时释放出的甲烷 被高压低温的海底环境锁进水 分子笼中。
• 另一种途径是,可燃冰由海洋 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运 动时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 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 触到冰冷的海水和深海压力, 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 就形成“甲烷水合物”。
可燃冰的主要化学成分

可燃冰的主要化学成分引言可燃冰,也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深海或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固态混合物。
它由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组成,是一种具有潜在能源价值的天然资源。
本文将介绍可燃冰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其在能源领域的潜在应用。
1. 水分子可燃冰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分子(H2O)。
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结构。
在可燃冰中,水分子通过氢键与天然气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
水分子在可燃冰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结构Ⅰ和结构Ⅱ。
结构Ⅰ中,水分子以六角形的形式排列,并与天然气分子形成孔隙结构;而在结构Ⅱ中,水分子以立方体的形式排列,形成孔隙较小的结构。
这两种结构对可燃冰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2. 天然气分子天然气分子是可燃冰的另一个主要成分。
在天然气分子中,最常见的是甲烷(CH4),它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具有高燃烧效率和低污染性,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
除了甲烷外,可燃冰中还可能存在其他天然气分子,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
这些天然气分子的组成会因地质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3. 其他成分除了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外,可燃冰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成分,如杂质和盐。
这些成分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可燃冰的性质和应用。
常见的杂质包括二氧化碳(CO2)、氮气(N2)等。
这些杂质的存在会降低可燃冰的能源价值,因为它们不会燃烧产生能量。
盐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海水中存在大量的盐分。
盐对可燃冰的稳定性和形成过程有一定影响。
4. 可燃冰的应用可燃冰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源资源,在能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能成为一种替代传统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来源,对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进行了各种实验和试采。
一些研究表明,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如抓取和输送等。
然而,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可燃冰的开发和利用有望迎来重要的突破。
可燃冰主要成分

可燃冰主要成分引言: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深海和极地地区常见的天然气资源。
它是水和天然气分子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结合形成的固体晶体。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为甲烷,也包含少量的其他碳氢化合物和气体,如乙烷、丙烷、丁烷、二氧化碳等。
本文将对可燃冰的主要成分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甲烷甲烷(CH4)是可燃冰最主要的成分,通常占约80%以上。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但在高压和低温下会形成固态的可燃冰。
甲烷是一种简单的碳氢化合物,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化学式为CH4。
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被广泛应用于燃气发电、城市燃气供应等领域。
二、其他碳氢化合物除了甲烷,可燃冰中还含有少量的其他碳氢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
这些碳氢化合物的含量相对较低,但它们的存在对可燃冰的燃烧性能和能源价值产生影响。
乙烷、丙烷和丁烷都属于饱和烃,它们与甲烷一样也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二氧化碳除了碳氢化合物,可燃冰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一种非可燃气体,它的存在会降低可燃冰的燃烧性能。
因此,在利用可燃冰作为能源资源时,需要解决二氧化碳的处理和排放问题,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其他气体组分可燃冰中还可能含有氦气(He)、氮气(N2)等其他气体成分,但这些成分的含量非常低,对可燃冰的性质和用途影响较小。
五、可燃冰的形式可燃冰存在于深海和极地地区的海底和冰层中,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
在海底,可燃冰结晶成水合物,形成类似于冰块的样子,但其内部是天然气和水分子的结合物。
在极地地区的冰层中,可燃冰以固态结晶的形式存在于冰层之中。
六、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由于可燃冰的独特性质和丰富资源,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资源。
目前,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可燃冰的开采试验和研究,以探索和开发这一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潜力。
短文主要介绍了可燃冰什么等方面的内容

短文主要介绍了可燃冰什么等方面的内容标题:可燃冰——新能源的希望和挑战导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能源资源,可燃冰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深入的解读和广度的视角,介绍可燃冰的定义、形成、开采技术以及潜在的环境和经济影响,以期使读者对可燃冰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可燃冰的概念和定义(主题词:可燃冰)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将天然气分子嵌入冰晶之中形成的固态化合物。
它主要由甲烷和水分子组成,是一种兼具固态和可燃特性的独特能源资源。
二、可燃冰的形成与分布(主题词:形成与分布)1. 形成过程:可燃冰是在寒冷的海洋和极地环境中形成的,通过天然气和水分子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结合而形成。
2. 分布情况:可燃冰的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下的寒冷地区,如北极和南海。
三、可燃冰的开采技术与挑战(主题词:开采技术与挑战)1. 传统开采技术:目前,可燃冰的开采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热解法和减压法,通过加热或减压来释放天然气。
2. 挑战与展望:可燃冰的开采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包括提高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和解决环境风险等。
然而,一旦成功开采,可燃冰将成为一种巨大的能源潜力,能够为全球能源供应带来重要的改变。
四、可燃冰的环境和经济影响(主题词:环境与经济)1. 环境影响:可燃冰的开采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影响,包括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温室气体释放等。
开采技术应当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措施。
2. 经济影响:可燃冰的开采将对能源市场和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来能源自给自足、减少天然气进口、促进经济发展等重要效果。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观点与理解)1. 可燃冰的重要性: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有望为解决能源需求和环境问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2. 完善开采技术与环保意识:在开采可燃冰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技术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平衡。
3. 多元能源体系:虽然可燃冰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不应将其作为唯一的能源解决方案。
可燃冰的主要化学成分

可燃冰的主要化学成分
可燃冰的主要化学成分:
可燃冰一般指天然气水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属于有机化合物。
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研究发现,可燃冰燃烧后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巨大。
可燃冰的用途:
可以做燃料,也可以做工业原料,尤其在化工上,但是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做燃料,其燃烧可以放出大量的热,可以用于发电,供热,等等,类似汽油、柴油的用途。
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汽冰”。
其实是一个固态块状物。
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4〃8H2O。
"可燃冰"是未来洁净的新能源。
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底高压),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
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
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
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
这是因为天然气有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
因为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常称为"甲烷水合物"。
在常温常压下它会分解成水与甲烷,"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
外表上看它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
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由于开采困难,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动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内。
形成储藏:
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
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
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
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
"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0-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再高就分解了。
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
第三,地底要有气源。
因为,在陆地只有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才具备形成条件和使之保持稳定的固态,而海洋深层300-500米的沉积物中都可能具备这样的低温高压条件。
因此,其分布的陆海比例为1∶100。
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因为形成"可燃冰"除了压力主要还在于低温,所以一般在冰土带的地方较多。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我国的海域纬度较低,不可能存在"可燃冰";而实际上我国东海、南海都具备生成条件。
东海底下有个东海盆地,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
经20年勘测,该盆地已获得1484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加控制储量。
尔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专家金翔龙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天然气水化物存在的必备条件,在东海找出了"可燃冰"存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并根据地温梯度、结合东海地质条件,勾画出"可燃冰"的分布区域,计算出它的稳定带的厚度,对资源量做了初步评估,得出"蕴藏量很可观"结论。
这为周边地区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有一种可燃气体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因外形与冰相似,所以叫它"可燃冰"。
这种可燃冰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气候寒冷致使矿层温度下降,加上地层的高压力,使原来分散在地壳中的碳氢化合物和地壳中的水形成气-水结合的矿层。
二是由于海洋里大量的生物和微生物死亡后留下的遗尸不断沉积到海
底,很快分解成有机气体甲烷、乙烷等,这样,它们便钻进海底结构疏松的沉积岩微孔,和水形成化合物。
可燃冰年复一年地积累,形成延伸数千至数万里的矿床。
它每立方米中含有200立方米的可燃气体,已探明的储量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的储量还要大几百倍。
目前,开发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
一旦获得技术上的突破,可燃冰将加入新的世界能源的行列。
中国可燃冰储存状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能源短缺十分突出。
我国的油气资源供需差距很大,1993 年我国已从油气输出国转变为净进口国,1999 年进口石油4000 多万吨,2000 年进口石油近7000 万吨,预计2010 石油缺口可达2 亿吨。
因此急需开发新能源以满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其上游的勘探开采技术可借鉴常规油气,下游的天然气运输、使用等技术都很成熟。
因此,加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是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开发我国二十一世纪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增强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保证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
我国对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勘查已取得一定进展,在南海西沙海槽等海区已相继发现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标志BSR ,这表明中国海域也分布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值得我们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同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并成功点燃天然气水合物。
2005年4月14日,我国在北京举行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我国首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碳酸盐岩标本仪式。
宣布我国首次发现世界上规模最大被作为"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存在重要证据的"冷泉"碳酸盐岩分布区,其面积约为430平方公里。
该分布区为中德双方联合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执行"太阳号"科学考察船合作开展的南中国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首次发现。
冷泉碳酸盐岩的形成被认为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和生活在冷泉喷口附近的化能生物群落的活动有关。
此次科考期间,在南海北部陆坡东沙群岛以东海域发现了大量的自生碳酸盐岩,其水深范围分别为550米~650米和750米~800米,海底电视观察和电视抓斗取样发现海底有大量的管状、烟囱状、面包圈状、板状和块状的自生碳酸盐岩产出,它们或孤立地躺在海底上,或从沉积物里突兀地伸出来,来自喷口的双壳类生物壳体呈斑状散布其间,巨大碳酸盐岩建造体在海底屹立,其特征与哥斯达黎加边缘海和美国俄勒岗外海所发现的"化学礁"类似,而规模却更大。
"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外观似冰的白色或浅灰色固态结晶物质,因其成分的80%~99.9%为甲烷,这些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记录了富含甲烷流体的类型、性质、来源、强度变化及其与海底可能存在的水合物系统的关系等情况。
中德科学家一致建议,借距工作区最近的中国香港九龙的名谓,将该自生碳酸盐岩区中最典型的一个构造体命名为"九龙甲烷礁",其
中"龙"字代表了中国,"九"代表了多个研究团体的合作。
按照战略规划的安排,2006年-2020年是调查阶段,2020年-2030年是开发试生产阶段,2030年-2050年,中国可燃冰将进入商业生产阶段。
中国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先生09年9月25日在北京介绍,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洪涛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他介绍,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
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
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参研参试单位和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