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1)
2018年度自考心理学模拟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一

2018年自考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解析题1、试析“欲速则不达”的心理现象。
此命题揭示了动机对解决问题的影响(2分)。
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1分)。
如果遇到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当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1分);但是解决问题的动机过强,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也影响问题解决(2分)。
答:指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情绪情感、动机水平与难易程度的形式会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
(3分)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具有两面性,一般来说,积极情绪会提高工作效率,消极情绪则降低工作效率;但消极情绪绪并不一定都降低工作效率,比如适度焦虑也会提高工作效率。
(2分)越想达到目的越急躁,产生情绪变化,则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即所谓欲速则不达。
(1分)12、借酒消愁愁更愁。
此命题反映了应激的行为反应(2分)。
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来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2分)。
尽管这些物质滥用对身体没有益处,但这些不两行为能达到暂时麻痹自己摆脱自我烦恼和困境之目的(2分)。
如果从情绪方面来阐述,给3分。
2、杯弓蛇影。
此命题可解释为错觉现象(2分)。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1分)。
胆小的人心中害怕会将弓箭映在水中的影子看作是他所害怕的动物,蛇(1分)。
个人的过去经验、情绪状态、产生错觉时的情境等因素都有可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误的知觉(2分)。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此命题揭示了人格所具有的独特性[或差异性]特征(2分)。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过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稳定而独特的身心结构与组织(1分),它显示出个体心理方面的独特性(1分),个体间人格上的差异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兴趣、需要、动机等行为倾向及行为方式的不同内容和发展水平上(1分),因此,才有内在人格特征与外在的相貌、行为相符合的说法。
(1分)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饱而知荣辱。
ap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18

ap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18AP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18一、选择题1.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认知过程B. 情感与情绪C. 行为表现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结构主要由哪三个部分组成?A. 自我、本我、超我B. 意识、潜意识、无意识C. 认知、情绪、行为D. 感知、记忆、思维答案:A3. 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法的主要优点是什么?A. 可以控制变量B. 可以进行长期追踪C. 可以观察自然行为D. 可以进行大规模调查答案:A4. 下列哪项不是学习理论中的经典条件作用的例子?A. 小狗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B. 孩子看到医生穿白大褂时感到害怕C. 学生在考试前感到紧张D. 婴儿在听到母亲的声音时停止哭泣答案:C5.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怎样的?A. 随时间均匀递减B. 随时间逐渐加快C. 随时间先快后慢D. 随时间先慢后快答案:C二、简答题6. 描述认知失调理论,并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莱昂·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的,它认为当一个人同时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感,人们会试图改变他们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使之一致。
答案示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是一个人吸烟,同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可能导致他们减少吸烟,或者开始寻找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吸烟行为,比如认为“我吸烟但仍然很健康”。
7. 解释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并讨论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
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他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和坚持性。
答案示例: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面对挑战,尝试新事物,并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下来。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可能会避免挑战,容易放弃,并且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沮丧。
2018年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A.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B . 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C.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试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D •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提出条件发射说2. 个体在3〜6岁处于()期。
A. 童年B. 幼儿C. 少年D. 青年3.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有经验引起相对()。
A. 升华B. 发挥C. 表现D. 持久的变化4..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A. 感觉B. 知觉C. 视觉D. 色觉5.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 先快后慢B. 逐步减慢C. 先慢后快D. 逐步加快6. 思维的主要特征为()A. 间接性和概括性B. 分析性和概括性C. 间接性和整合性D. 分析性和整合性7. 意识的()是意识的最基本特征。
A. 觉知性C. 目的性D. 社会历史性8. ()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A. 成就需要B. 交往需要C. 权利需要D•进食需要9.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A .气质B •性格C.人格D •自我10. ()是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即信息通过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从信息源把信息传递给A. 信息源B. 信息C. 信息渠道D. 接受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人格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018年整理电大本科《心理学》模拟考试试卷多套汇编附答案

2018年整理电大本科《心理学》模拟考试试卷多套汇编附答案《心理学》模拟考试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在进行创造想象2、当知觉条件在一定生活方式上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3、记忆策略包括:注意策略、解释策略、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
4、意志的坚忍性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
5、在心理学中,气质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个人的“脾气”或“秉性”。
6、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7、迅速和有效是思维的敏捷性两个重要指标。
8、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9、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10、情绪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
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11、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12、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基础,感觉、知觉与意识,学习、记忆与思维,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动机与情绪,个别差异,社会心理,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等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八大主题。
13、看见红色觉得温暖,这在感知觉中是一种联觉现象。
14、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可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15、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环节。
16、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7、情绪这一心理现象最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认知解释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18、1985年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包括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和情景性智力。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有意注意P90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2018心理学试题及试题答案.docx

2018 心理学试题及试题答案A.前摄抑制B.倒摄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抑制C.超限抑制分,共 30 分,请将正确答D.侧抑制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4.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中)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1.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现了表象的 ( D)特点。
小,说明该感觉越 (B)。
A.直观性A.迟钝B.敏锐C.正常D.低常2.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C )。
A.思维B.感觉C.知觉。
D.想象3.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辑学写内容所产生的干拉作用叫( A)。
B.稳定性C.概括性D.可操作性5.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D)。
A.登门槛放应B.留面子效应C.引诱法D.示范法6.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A)。
A.构造心理学B.机能心理学 C.格式塔现。
心理学A.气质D.行为主义心理学 B .能力 C .性格7.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D.兴趣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10.“印刻”的概念是由奥( A)。
地利的 (A)提出的。
A.詹姆薪—兰格理论A.劳伦兹B.坎农一巴德理论 C.沙B.皮亚杰C.艾赫特—辛格理论里克森D.腾斯伯格理论D.柯尔伯格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1.知觉的特性不包括 ( D )。
智力量表是( B)。
A.整体性A.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B.选择性B.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C.恒常性C.韦克斯勒智力量D.间接性D.瑞文推理测验2.以下不属于睡眠失常的9.“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 B )。
是人的( A )特征的表A.日间嗜睡B.白日梦B.功能固着C.突发性睡眠C.知识经验D.睡眠窒息D.思维定势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5.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 B)的影响所致。
分为(B)A.激情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B.心境习C.热情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D.应激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习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而不觉其臭”,说的是 ( A )。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各章模拟题(附答案).doc

第一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现象分为(A)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包括(D)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來的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彖一般规律、(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彖、(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生理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彖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A、社会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A、笛卡尔B、洛克C、冯特D、缪勒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A、1789B、1879C、1798D、1897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A、笛卡尔B、华生C、弗洛伊德D、罗杰斯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D、人本主义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A、罗杰斯B、华生C、弗洛伊德D、马斯洛15、人在改造世界吋,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是(C)。
2018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心理现象B. 心理过程C. 心理状态D.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答案:D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分为哪三个部分?A. 自我、本我、超我B. 认知、情感、行为C. 意识、潜意识、无意识D. 感知、记忆、思维答案:A3. 以下哪个不是认知失调理论的解决方式?A. 改变行为B. 改变态度C.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D. 忽视或否认新信息答案:D4.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什么?A. 安全需求B. 社交需求C. 尊重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答案:D5. 以下哪个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例子?A. 看到食物流口水B. 听到铃声后感到紧张C. 学会骑自行车D. 通过练习提高打字速度答案:B二、简答题6. 简述什么是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社会学习理论是由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在个体行为发展中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这种学习过程不一定要通过直接的奖励或惩罚来实现。
7. 解释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答案: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内心冲突或外部压力时,无意识地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用以减轻焦虑、保护自尊和维持心理平衡。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认、压抑、投射、合理化等。
三、论述题8. 论述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念和治疗过程。
答案: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是由不合理或扭曲的认知引起的。
治疗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识别和挑战不合理的认知,学习新的思维方式,通过行为实验验证新的认知,以及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结束语:本次试题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治疗方法,旨在帮助考生全面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希望考生能够通过本次考试,加深对心理学领域的认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8年特岗教师招聘《心理学》模拟题试卷及答案

2018年特岗教师招聘《心理学》模拟题试卷及答案2018特岗教师招聘《心理学》模拟题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B.独立完成作业C.家庭作业D.个别课堂练习答案:A2.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B.促进和维持功能C.思想教育作用D.培养纪律功能答案:B3.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B.小意义C.依赖兴趣的作用D.没有政治意义答案:A4.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B.和口头的规范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答案:A5.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间D.智力水平答案:C6.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B.较弱的影响C.间接的影响D.直接的影响答案:D7.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B.不大的影响C.积极的影响D.消极的影响答案:A8.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B.方向C.范围D.纪律约束答案:A9.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B.没有影响C.几乎没有影响D.有实质性影响答案:A10.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B.微弱因素C.重要因素D.利弊兼有的因素答案:C11.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B.从众C.服从大局D.集体凝聚答案:B12.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B.行动一致C.观点趋同D.相互理解与扶持答案:B13.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B.教学过程C.教学事项D.教学方法答案:C14.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A.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试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D.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提出条件发射说2. 个体在3~6岁处于()期。
A.童年B.幼儿C.少年D.青年3.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有经验引起相对()。
A.升华C.目的性D.社会历史性8. ()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A.成就需要B.交往需要C.权利需要D.进食需要9.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A.气质B.性格C.人格D.自我10. ()是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即信息通过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从信息源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A.信息源B.信息C.信息渠道D.接受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格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集中反映了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
A.兴趣B.能力C.气质D.性格E.理想2.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A.脑垂体B.脑C.面神经D.脊髓E.脊神经3. 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
A.逻辑技能B.动作技能C.具体技能D.抽象技能E.智力技能4. 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
A.纹理梯度B.线条透视C.相对大小D.光线和阴影E.视轴辅合5. 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
A.记忆法B.重建法C.回忆法D.再认法E.再学法6.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
A.动作想象B.逻辑想象C.无意想象D.一般想象E.有意想象7. 意识的特征有()。
A.觉知性B.能动性C.社会性D.目的性E.社会历史性8. 生物性通常包括()。
A.进食需要B.交往需要C.饮水需要D.睡眠与觉醒的需要E.性需要9. 人格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它主要包括()组成部分。
A.气质B.人格倾向性C.性格D.人格心理特征E.自我调控10. 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有()。
A.信息源B.信息C.信息渠道D.接受者E.反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实验法的两种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和自然实验法。
2. __________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
3. __________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为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实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4. __________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5.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或是__________的再认与重现。
6. 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__________和创造性思维。
7.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分为无意注意和__________。
8.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__________。
9. 应对的功能可分三个方面,问题取向的应对、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和__________。
10. 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__________的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睡眠的阶段。
2.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 简述能力发展的差异。
4. 简述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及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论述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2.论述各种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请分析案例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做总结。
1. 基本情况:王某,女,18岁,高三,智商正常。
李X,女,重点班学生,性格内倾,近一年来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都没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
症状常以半个月左右为一周期。
暑假结束后学校开学,自感问题加重,痛苦不堪。
因为父母工作关系,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很不错,后保送进入中学重点班,仍由爷爷奶奶陪同住学校外面,成绩中游。
出现心情压抑,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下降。
她曾反复对家长说,“不想上学”。
在家每隔2-3天就要哭一次,家人无法哄劝。
有头疼、失眠、胸闷、厌食、腹泻等不适应症状,一天有时只吃一顿饭。
在墙上乱涂乱画,用纸剪出一个大大的死字,时常晚上在家既不写作业也不睡觉,长时间呆坐。
考试失利后,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背。
喜怒无常,不知什么时候就发脾气。
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情绪非常低落,总想回到原来的班级。
2.基本情况:周某,女,18岁,高三,智商正常。
来访者在家中时候,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从小比较开朗、活泼、但是很听话,在家人和老师眼中是个捣蛋鬼,学习成绩普通。
好勇斗狠,让家长教师头痛不已,后因打架问题被校方记过。
在学校,稍有言语不和便与别人拳脚相向,被批评教育多回。
但是却屡教不改,多次重复。
于是转学,稍微好了一段时间,但是没有多久又旧病复发,因为打架斗殴而多次被学校老师、领导、干部批评教育,稍有成效,但没有多久又会出现,较少参加团体性活动,与同学的关系显得很紧张,疏远老师、领导、干部,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批评感到反感,会与干部在工作中争执,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一、单项选择题1.A2.B3.D4.A5.A6.A7.A8.A9.C 10.C二、多项选择题1.BCD2.BD3.BE4.ABCD5.ACDE6.CE 7.ABDE 8.ACDE 9.BDE 10.ABCD三、填空题1.实验室实验法2.反射3.品德4.错觉5.错误6.常规思维7.有意注意8.自我实现需要9.智力10.原因四、简答题简述睡眠的阶段。
答: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入睡期,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有较低的脑电波。
在这一阶段里,身体放松,呼吸变慢。
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为浅度睡眠期。
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其主要特点是以短节律脑电波为主,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在这一阶段里,个体很难被叫醒。
第三阶段是中度睡眠期。
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脑电波开始出现Δ波。
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的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脑电波以Δ波为主。
这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随后进入到5-10分钟的“快速眼动睡眠期”。
快速眼动睡眠期最明显的特征是睡眠者的眼球做快速上下左右运动。
Δ波消失,伴随着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对需要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
该理论吧人的需要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
①生理需要。
指人类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
是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一个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④尊重的需要。
当上述三种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尊重的需要开始在需要群种占主导地位,支配人的生活。
⑤认知需要。
这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⑥审美需要。
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完美需要。
⑦自我实现需要。
这是需要层次的最高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基本需要按层次组织起来,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之中。
这种理论反映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3、答:(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 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
(4)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
(5)能力的性别差异。
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
4.答: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
包括低层次、中等层次和高层次。
人际交往的意义:①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②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③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
④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五、论述题1.论述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①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节行为的尺度。
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其形成、发展和变化即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制约。
②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所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的多,概括的多。
道德包括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
③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生存和发展给予道德以力量,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需要。
(2)道德与品德的联系:①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在活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②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离开了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③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和风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品德是道德的基础。
2. 论述各种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答:气质的类型主要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胆汁质:精力旺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热情,直率,朴实,急躁,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难以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