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设计说明书

合集下载

公路平面总体设计图S2说明书

公路平面总体设计图S2说明书

说明一、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1、本项目交通部交公路发[2004]637号《关于重庆绕城公路南段两阶段初步设计批复》同意的高速公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采用120Km/h,路基宽度34.5米(其后本路段特指K100+820~K106+155段路线)。

2、设计采用批复中同意的路线方案、路基断面型式、路面结构、桥型布置、隧道设计方案,以及互通式立交的总体布局方案。

根据实际地形、地质等情况,其位置作了适当的调整,以保证道路能较好地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发挥道路的枢纽、快速通道的作用,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降低工程造价。

二、公路平面总体设计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和交通部《批复》精神,本项目采用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120公里/小时,双向六车道及部省级勘察设计示范工程。

1、总体设计原则首先勘察设计示范中应按照“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总原则,灵活运用技术标准和各项指标,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包括路基边坡形式、防护、绿化,路基边沟、截水沟形式,跨线构造物、枢纽互通立交的结构物形式等,应从根本上避免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勘察设计示范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原则公路建设项目主要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

因此“以人为本”应贯穿设计和建设过程的主轴线。

在工程设计中把安全放在首位,线形指标采用上,根据沿线地形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同时应确保相邻路线的平纵面指标线形连续。

通过采取一切有效方法和措施,保证公路设施自身安全,运行车辆安全及行人等的安全。

第二、人与自然相和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原则根据项目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气象特征及社会环境特征,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的相对平衡关系。

在进行路线平纵面设计时,使线形尽可能地顺应地形,减少开挖面,同时考虑适当放缓边坡,尽可能少地设置圬工砌体,采用隐蔽、宽浅或矩形边沟、截水沟,减少视觉污染,使路基边坡、防护工程融入自然,将重庆绕城公路建成环保之路、景观之路、生态之路。

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范本模板】

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范本模板】

1、设计概述1。

1、目的和要求本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道路勘测设计》及相关专业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训练,既有助于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独立设计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根据设计所给资料,进行平、纵、横断面设计及其组合处理,完成土石方计算与调配,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进行路面结构类型选择。

1.2、基本资料1、设计依据根据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道路勘测设计任务书》进行设计。

2、设计资料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三级公路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集散公路,为主干线公路与地方公路的连接,汇集地方交通、疏散干线交通,宜于城镇相连或接近,方便地方交通。

设计车速为30公里/小时,路基双幅两车道,宽7。

50米.非机动车道2。

5米,路肩1.5米。

路拱坡度2%,路肩坡度3%。

起点桩号K0+000,坐标终点桩号K0+696.320;坐标起点高程:330。

069601米,终点高程:337.413850米.起终点坐标、高程:(起点坐标X=255.7584345,Y= —346。

8327399;终点坐标X=259。

1534553,Y=335。

7991816;起、终点设计高程均同地面高程).本段属于平原微丘区路段,路段稍受水位影响,全长约0。

8公里,城镇布局分散且稀疏.设计路线的起始点之间被一条小河相隔,同时还有一些小路.3、设计执行标准设计执行的部颁标准、规范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1。

3、总体设计原则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要求,交通量的预测情况及公路的使用功能,确定总体设计原则如下:1.采用的技术标准必须满足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的需要.2.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项目建设时应适当超前考虑.3.尽量利用老路及山地,以降低造价。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第1章绪论1.1 设计任务与内容设计名称:某新建三级公路路线设计设计资料:[1]公路等级: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30km/h;[2]地形图:地形图2张,比例尺:1:2000;[3]路线起、终点:见地形图;[4]路线沿线地质:泥质页岩设计要求:①路线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②路线方案的选择和确定;③纸上定线;④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⑤路线设计计算,包括:曲线要素、路线里程、纵断面设计高程、路基加宽、超高、土石方数量等;⑥图纸表格的绘制和填写,包括:平面图、纵断面图、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路基横断面图、直线及曲线一览表、路基设计表、土石方数量计算表等;1.2 设计成果设计公路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30km/h,路线长度大约为1500m。

焦点个数为5个,最小平曲线半径为350m,最大平曲线半径为515m。

最大纵坡为3.310%,最小纵坡为0.507%。

最大坡长为500m,最小坡长为192m。

竖曲线半径均为2000m。

第2章路线平面设计2.1 路线平面线形说明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为(1)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地势起伏很大的山岭重丘区,路线以高程为主导,为适应地形,曲线所占比例较大。

平面线形以曲线为主。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选用与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不要片面强调路线以直线为主或曲线为主。

(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

长直线和大半径曲线会导致较高的车速,若突然出现小半径曲线,会因减速不及而造成事故。

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同一等级的道路由于地形的变化在指标的采用上会有变化,同一条道路按不同设计速度的各设计路段之间也会形成技术标准的变化。

(3)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如果曲线过短,司机就必须很快的转动方向盘,这样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

同时,如不设置足够长度的缓和曲线,使离心加速度变化率小于一定数值,从乘客的心理和生理感受来看也是不好的。

云南省某一级公路综合设计设计总说明

云南省某一级公路综合设计设计总说明

总说明书1.任务依据1.1任务依据本路线在云南境内,根据所给的参数及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通过交通量计算,确定为双向四车道,由规范查得此路设计车速为60Km/h,整个路段的最大纵坡不大于6%,同时为满足纵向排水的需要,纵向坡度不低于0.3%-0.5%。

路面宽度23m,最大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

1.2设计标准1.2.1主要标准、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10).《公路工程预算定额》1996年版(1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1.2.2主要技术指标表-1 主要技术指标表12.设计主要过程2.1工程的性质和作用(1)性质:该工程是云南省一级公路第1标段,属于山区,地质条件良好,适合建设一级公路。

(2)作用:该工程主要是联结昆明和桂林两个地区的路线,缓解两地区间目前紧张的交通状况,加快两地区的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兼顾防洪和景观功能设计,使线形设计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

2.2总体设计的原则该工程的设计中对公路的平纵横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合理利用地形,遵循路线设计标准,达到路线平面顺适,纵面均衡,横面合理。

结合本工程沿线的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合理使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尽量减少拆迁,以降低工程造价。

同时本设计着重公路景观设计,使其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

道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模板

道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模板

设计说明书一、道路地理位置图本次设计xx路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内,北起xx路,南至四河路,全长499.8米,红线宽15米,规划为庐阳区内南北向的城市支路。

道路现状西侧为在建小区的地下室工程,东侧为施工堆土区二、概述2.1 编制过程(1)、2014年5月18日开始收集资料并进行勘探测量;(2)、2014年5月22日进行全线踏勘,熟悉建设工程周边情况;(3)、2014年5月底,我院召开xx路建设工程第一次内部讨论会,以后又不断就一些疑难问题召开专题讨论,如交通组织、交叉口处理、路面结构、路幅分配、地基处理、现状雨水管道等问题,形成方案设计文本;(4)、2014年6月5日,在xxx进行了方案设计的初步汇报,并结合建设单位提出的意见进行了相应调整;(5)、2014年6月17日,在庐阳区重点局召开了方案专家评审会,与会单位有庐阳区重点局、庐阳工业园管委会、合肥市交警队、公交集团等,我院作了详细的方案汇报,随后各家单位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了讨论与研究;(6)、结合方案评审专家意见,我院随后又进行了内部会议讨论,并不断完善设计,最终形成初步设计文本。

2.2 概述xx路为城市支路,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内。

xx路的建设对完善庐阳区市政路网,改善现状交通,提高庐阳区内综合竞争力以及周边地块的使用价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设计xx路北起xx路,南至四河路,全长499.8米,规划为城市支路。

xx路为新建道路,红线宽度15米,设计速度为30km/h。

根据方案设计审查意见,xx路的路幅按照规划断面布设:9.5米车行道+2.75米人行道×2=15米。

2.3 设计依据和采用的规范、标准1)“建设工程设计合同”2)设计招标文件3)平面及纵断面测绘资料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9)《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0)《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1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1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4)《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1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版1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7)《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68-2008)18)《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22:2001)1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20)《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21)《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三、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3.1 现状评价本次设计xx路北起xx路,南至四河路,全长499.8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为30km/h。

公路一级路 说明书

公路一级路 说明书

1 概述1.1 任务依据受xxx交通局的委托,我公司对xxx新建工程进行了勘察设计。

全线分为3段进行设计,第一段为K0+000-K7+170,第二段为K7+170-K10+455.424,第三段为AK0+000-AK0+735.296。

1.2 技术标准本设计执行交通部标准,同时执行辽宁省“十一五”公路技术政策,主要设计技术标准包括:1.2.1 K0+000-K7+170公路等级: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 km/h;最大纵坡:5%最小坡长:200m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250 m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凸):3000 m(凹):2000 m设计安全等级:二级;环境类别:Ⅱ类桥涵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设计洪水频率:桥涵为1/100;路基、路面宽度:全线路面宽度为21.5米,两侧各有0.75米的土路肩,路基宽度为23米;小桥涵与路基同宽,大中桥与路面同宽。

1.3 测设经过根据委托要求,我公司设计人员于2009年2月进入现场,进行外业勘测。

首先用1:10000地形图做路线方案选定,然后依据选定方案沿线布设控制点及水准点,并结合实际地形、环境等进行选定方案的局部调整。

导线点采用北京54坐标系统,高程采用黄海高程系统。

依据交通部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等标准进行施工图设计。

1.4 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第一段(一级路部分)K0+000-K7+170路线起于xK34+100处,终点位于x,起讫桩号为K0+000—K7+170,长度7.17公里。

路线途经夹xxxx中间控制点有大沙河、引碧入连工程引水工程水渠、鹤大公路沿线交叉的公路:xxx沿途所经河流:大沙河流域。

2 沿线地质环境2.1沿线地形、地质:本工程路线通过山区台地,纵向有起伏,但高差不大,地表层为种植土和砂砾土,1.0m以下为碎石土及强风化片麻岩。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

(完整word版)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一)概述1、任务依据.根据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设计。

2、设计标准此地区为丘陵地区,该路设计为二级公路,选用行车速度V=80km/h,双车道,路幅宽度12m。

其他技术指标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拟定,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

3、路线经过:中间控制点,池塘,那龙养殖场,路线设计终点,全长1684。

865KM,桩号间距为20。

4、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要求,交通量的预测情况及公路的使用功能,确定总体设计原则如下:1.采用的技术标准必须满足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的需要。

2.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项目建设时应适当超前考虑。

3.尽量利用老路及山地,以降低造价。

4. 尽量选择高差较低的地段修路,减小工程量和土石开挖量,减小造价.5.沿线的中小城镇采取“离而不远,近而不进”的原则,通过人口稠密地区时,在现有详细调查资料基础上,进行了多方案比较,尽可能减少房屋的拆迁量。

除考虑房屋拆迁外,对管线的避让和动迁在初步设计选线时也进行了重点考虑,并作为线位的重要控制点.(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路线所经地区地形为湿润丘陵重丘、低山及平原、属云贵高原与东南沿海三角洲平原的过渡地区。

丘陵、低山坡面陡峻,陡达40%以上。

沟谷两侧坡面曲折,局部地段呈鸡爪地形。

该地区河流及沟谷水量丰富,地面径流资源丰富,水土流失不太严重。

广阔平坦,村镇、田地、水利建筑设施等较多。

2、工程地质评价本地区位于南岭中等山地工程地质区的西南部。

第四纪多残积层土质为砖红色粘性土、属高液限的粘土,多为碳酸岩风化的残积土.该地区岩石风化破碎较重,丘陵地区属于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局部地方有岩石出露。

岩石以碳酸岩为主,花岗岩次之。

据实地调查,路线所经平原微丘区均按土质考虑,其中松土占30%,普通土占70%;路线所经山岭重丘区:(1)凡岩石悬崖地区,土层厚1米,为普通土,以下为岩石中,软石占40%,次坚石60%;(2)凡有土质陡坎地区,均为土质,其中松土占30%,普通土占30%,硬土占40%;(3)凡无陡坎悬崖地区,土层覆盖厚度约为1。

道路勘测设计说明

道路勘测设计说明

道路勘测设计说明公路勘测课程设计说明书1.概述1.1⽬的和要求道路⼯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结构设计两部分。

通过本设计,使学⽣对所学专业知识进⾏⼀次全⾯的、系统的综合运⽤,进⽽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和融会贯通。

根据设计所给资料,进⾏平、纵、横断⾯设计及其组合处理,完成⼟⽯⽅计算与调配,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览表,路基设计表,路基⼟⽯⽅数量计算表;进⾏路⾯结构类型选择,并确定各结构层的合理厚度。

1.2设计依据根据宁夏理⼯学院2009级⼟⽊⼯程专业《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以及公路勘测设计指导书。

1.3公路设计概况公路等级:三级公路交通量:⼩客车平均⽇交通量为6000辆。

设计年限:15年设计车速:30km/⼩时路基宽度: 8.5⽶其中:⾏车道宽度: 2×3.25⽶⼟路肩: 2×1.0⽶1.4平⾯设计标准的确定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设计车速为30公⾥/⼩时,路基单幅双车道,宽8.5⽶。

2、设计执⾏的部颁标准、规范有:《公路⼯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1.5路线起讫点⽐例尺:1:2000;公路等级:三级;起点桩号K0+000,坐标终点桩号K0+776. 坐标起点⾼程:882.0⽶终点⾼程:908.0⽶1.6沿线⾃然地理概况东北地区某⼭岭重丘区,常年积雪冰冻地区地质概况:地表下1.0—1.5⽶内为路基可⽤⼟;1.5—3.0⽶为强风化岩;3.0⽶以下为软岩和次坚岩;10.0⽶以下为硬坚岩。

2 设计参数2.1 道路等级的确定根据所给资料,参照《公路⼯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以下简称《路线规范》)确定路线的设计等级,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书一、公路设计依据: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要求。

设计资料及采用规范: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B01-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2.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3.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4.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二、沿线自然地理情况:山岭重丘区地貌特点:山丘连绵,岗拗交错,此起彼伏,山于迂回曲折,岭低脊宽,山坡较缓,丘谷相对高差下大,与山区不易划出明确界线,包括了缓峻颇为悬殊的地形。

其地形决定了通过丘陵重丘区区的路线特点是:局部方案多:且为了充分适应地形,路线纵断面将会有起伏。

丘陵区地形型态复杂,布线方法应随路线行经地带的具体地形而采用不同的布线方式。

山岭重丘区的软土路段多分布在一些山涧谷地、河流两侧的平缓地段以及沿海山区的滨海路堤。

由分布范围可知这些软土大都属于间断性,范围较小,设计阶段不易发现,且有以下特点。

(1)不均匀性,即软弱层厚度的不均匀性。

往往在较小的范围,如20m~30m内软土厚度急剧变化;(2)和地下水的隐患同时存在,这些路段一般泉水较发育,地面有间断性流水;(3)软土底部往往有一倾斜面,且有时可能与路线平行,有时又可能与路线斜交,增加了处理的难度。

由于软土分布在路线低洼处,公路通过时,多为高路堤或半填半挖路堤,而这些路段一般交通极不方便,大型机械很难进场,在选择处理方案时受到限制。

三、路线方案选择:公路选线要综合考虑路线通过地区的地理位置、社会情况、自然条件和工程的难易,以及路线的性质、使用任务、等级和投资等因素。

根据当地地形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情况可知为适应丘陵区地形、地势的特点,平面线形应以舒顺的曲线为主体,避免使用过长的直线;纵断面线形以平、缓坡型为主,允许轻微起伏。

丘陵区路线一般可最大限度地做到平、纵、横三面协调,平、纵线形舒顺且配合得当,横断面布置合理。

横山越岭路线要克服很大的高差。

因此选越岭线须从纵坡设计入手,路线的平面位置及长短主要取决于纵坡的安排。

越岭线的布设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选择垭口;选择过岭的方式;选定垭口两侧山坡的展线方案。

选择垭口要考虑越岭方案的重要控制点,应在符合路线基本走向的较大范围内加以选择。

选择过岭方式应考虑因素较多。

就过岭方式来说,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浅挖低填,适用于岭宽脊厚的垭口。

②深挖垭口,适用于山脊瘦削,地质情况良好的垭口。

深挖程度视地形、地质、气象等条件以及两侧展线的要求决定。

垭口越瘦,越宜深挖。

但地质条件差时,应以不危及路基稳定为度。

③隧道穿越,当挖深较大,采用隧道比明堑经济,特别是垭口瘦薄,用不长的隧道穿越能大大降低路线爬升高度,缩短展线长度,提高线形标准,减少运营费用,技术经济指标都比较优越时,应该采用公路隧道穿越方案。

选定垭口两侧山坡展线方案是为了克服越岭的高差。

所谓展线,就是利用有利地形,人为地展长路线,使路线在允许的坡度范围内逐渐从山脚上升到山顶。

越岭展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自然展线。

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嘴、侧沟来展长路线,克服高差。

优点是路线走向和基本方向一致,行程和升降统一,路线最短,线形简单,一般技术指标也较高。

如无地形或地质障碍,布线应尽可能选用这种方式。

○2回头展线。

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使路线在山坡上来回盘绕的展线形式(图2)。

其关键是选择回头曲线的位置,一般多利用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的峁形山包或宽坦山脊,或利用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和地形开阔的山沟或山坳。

回头展线设在同一坡面上,对行车、施工、养护都不利,甚至破坏山坡的稳定。

应尽量把路线拉开,分散回头曲线,减少回头次数。

○3螺旋展线。

地形特殊地段,路线回转360°形成环状的展线形式。

可使上、下线以隧道或跨线桥的形式穿过。

螺旋展线在某些地形条件下可代替一对回头线。

它比回头展线有较好的线形,但须建隧道或跨线桥,造价较高。

因此,在选定螺旋展线方案时,应根据路线标准、地形条件和回头展线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以决定取舍。

山脊线大体上沿分水岭布设的路线。

方向顺直,岭宽脊厚,横坡平缓,纵向起伏不大的分水岭是布设山脊线的理想地形。

高山地区的分水岭常常是山峰、垭口相间排列,起伏较大。

这种地形的山脊线受低垭口的控制,路线须沿分水岭侧坡在垭口之间穿行。

平面线形随山势弯曲,纵断面多有起伏。

山脊线在一般情况下地质和水文情况良好,路基工程量小,桥涵构造物少。

但高山地区山脊线的线位较高,远离居民点;海拔高时空气稀薄,有云雾、积雪、结冰等现象,对行车不利。

山脊布线,基本上是沿分水岭走行,路线走向明确,选线主要是选好控制垭口,以及控制垭口之间利于布线的山坡。

一般是在初选控制垭口的基础上,再在侧坡布线过程中比较优劣,决定取舍。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应争取走山岭的阳坡。

除此之外还应做好道路实地勘测调查,道路勘测包括以下内容:①工程地质调查。

调查沿线土和岩石的种类、性质、结构特性和含水状态,地质构造、岩石风化情况等。

②路基路面调查。

收集道路沿线的气象资料,进行路基水文调查;道路经过路线如为沿江、沿河或滨海地区,应调查河、海的水文资料,河流变迁,冲淤情况,确定路基标高时应考虑是否需要设置防水墙和合理布置排水等设施;查明沿线筑路材料,包括城市筑路材料来源和工业废料等的质量和产量。

新建道路应测算交通组成和交通量;改建道路观测现有和预计发展的交通情况,了解原有路面结构的宽度、类型、厚度、标高、养护等情况,并对老路基作出鉴定,作为利用、改善和重建的依据。

路面设计还应根据土基状态,综合气候、水文、筑路材料、交通性质、道路纵断面等因素通过计算论证道路路面结构类型和厚度,材料用量和工程造价,还可根据道路性质分段提出不同的路面结构。

③桥、函、灌溉渠道调查。

调查收集河流水文资料,包括水位、流量、流速等,根据勘定的桥、涵、灌溉渠道位置方案选定桥位、桥型和孔径(包括涵洞和灌溉渠道的连通管)和确定必要的调治构筑物。

④经济调查。

查明影响路线修建性质、用途、运量流向、车辆组成等因素,论证采用的交通量、技术指标和设计依据的合理性以及道路建成后所取得的经济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当地地形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共拟定三条路线方案,具体道路走向参见图纸部分。

四、路线方案的比选:拟设计道路位于山岭重丘区,公路等级为三级,设计车速为40KM/H。

各方案具体情况如下:○1方案一:该方案起点桩号为K0+000,道路总长度为2628.109m,路线大部分为沿山腰走向,跨越垭口数量为7个。

在桩号为K1+258.343与K1+836.741之间连续跨越多个山岭与垭口,需填挖工程量大,施工难度较高,但其线路较其他方案较短。

○2方案二:该方案起点桩号为K0+000,道路总长度为2735.878m,该方案整体线形良好,跨越垭口数为3个,且道路部分沿旧路走向改建潜力较大,整条道路高程较低,施工难度低,工程数量小。

○3方案三:方案三起点与前两方案相同,道路总长度为2906.414m。

该方案路线总长度最长,但能在起点与终点间连接多个村庄。

道路大部分处于山岭间,占用田地较多,施工难度一般。

根据各方案的工程经济技术指标(具体参见设计说明书表格部分)包括道路长度、交点个数、最小半径、最大纵坡及土石方数量,经过比选可知推荐线确定为方案二,该方案具有线形良好,工程数量小,占用耕种用地少等优点。

故推荐线路为方案二。

五、公路路线平面线形:公路平面线形要素是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的,通常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直线是曲率为零的线形;圆曲线是曲率为常数的线形;缓和曲线是曲率逐渐变化的线形;三要素是公路平面线形最基本的组成。

○1直线的特征是:1、直线以最短的距离连接两目的地,具有路线短捷、缩短里程和行车方向明确的特点。

2、直线具有视距良好、行车快速、易于排水等特点。

3、由于已知两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因而直线线形简单,容易测设。

4、从行车的安全和线形美观来看,过长的直线,线性呆板,行车单调,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也容易发生超车和超速行驶,行车时驾驶员难以估计车间距离,在直线上夜间行车时,双方车容易产生眩光等。

5、直线虽然路线方向明确,但只能满足两个控制点的要求,难以与地形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6、笔直的公路给人以简捷、直达、刚劲的良好印象,在美学上直线也有其自身的视觉特点。

直线运用注意问题:1、直线应特别注意它同地形的关系,在运用直线并决定其长度时,必须持谨慎态度,并不宜采用长直线。

2、线或长下坡尽头的平面曲线,除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外,还必须采取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能力等安全措施。

3、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为长直线在陡坡下行时很容易导致超速行车。

长直线上的纵坡一般应小于3%。

4、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为宜,这样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或改善。

5、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种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不同风格的建筑物、雕塑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

6、“长直线”的量化问题。

综上所述,公路线形应该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不强求长直线,也不硬性去掉直线而设置曲线。

○2圆曲线:圆曲线是公路平面设计中最常用的线形之一,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在转折处均应设置平曲线,而圆曲线是平曲线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圆曲线具有易与地形相适应、可循性好、线形美观、易于测设等优点,故使用十分广泛。

圆曲线的几何要素 RαY ZL QZZ Y JDα/2/2αE T T 图 2-2 圆曲线几何要素圆曲线的几何要素如图2-2为切线长:T=R ·tan 2α曲线长:L=180παR外 距:E=R (sec 2α-1)切曲差:J=2T -L 【式中T —切线长,m;L —曲线长,m;E —外距,m;J —切曲差(或校正值),m;R —圆曲线半径,m;α—转角,(0)。

】根据汽车行驶在曲线上的力的平衡式得到R=)(1272b i V ±μ 2-1式中 【 R —圆曲线半径,m;V —行车速度,km/h;μ—横向力系数;b i —超高横坡度,%。

】在指定车速V 下,最小m in R 决定于容许的最大横向力系数μm ax 和该曲线的最大超高b i (m a x)。

《规范》对各级公路最大超横坡度的规定见表各级公路圆曲线最大超高值公路等级高速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一般地区/%10 8 积雪冰冻地区/% 6我国《标准》中所制定的极限最小半径,是路线设计中的极限值,是在特殊困难条件下不得已才使用的,一般不能轻易采用。

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 )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横向力系数μmax 0.10 0.12 0.13 0.15 0.15 0.16 0.17超高值i b (max )(%) 8 8 8 8 8 8 8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 )650 400 250 125 55 30 15圆曲线能较好地适应地形的变化,它在路线遇到障碍或地形需要改变方向时需设置,适应范围较广而灵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