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最全)

本书编委会

主任:曹武雷

主编:刘晓允

副主编:王大伟吕俊祥

主编单位:省道306云台山至修武段改建工程项目经理部

前言

为不断提高省道306项目质量通病管控水平,技术质量部针对省道306项目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了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本手册主要从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及涵洞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入手,简要分析了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并简述了预防措施和治理办法。

质量通病防治,重在预防,一旦产生质量通病,甚至酿成事故,即使尚可补救,但已造成损失,留下缺憾,事后治理,实属无奈,亡羊补牢,终究不是上策。

希望通过本手册的归纳分析,能够有效提高我项目的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具体工程中质量通病的发生会有所不同。为了增强质量过程控制的针对性,应根据每个工程的特点,找出可能发生的质量通病,确定质量控制点,参照本手册制定防治对策。

目录

1路基工程 (1)

1.1路基填筑施工 (1)

1.2路肩、边坡施工 (4)

1.3边沟、排水沟施工 (6)

1.4三背回填施工 (7)

1.5箱涵、盖板涵施工 (9)

1.6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施工 (13)

1.7悬臂式挡土墙施工 (15)

2路面工程 (18)

2.1水泥石灰稳定土(二灰土)施工 (18)

2.2水泥稳定碎石施工 (20)

2.3沥青路面施工 (23)

2.4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34)

3桥梁工程 (44)

3.1钻孔灌注桩施工 (44)

3.2承台混凝土施工 (52)

3.3桥梁墩柱施工 (55)

3.4盖梁施工 (59)

3.5预制箱梁施工 (62)

3.6现浇箱梁施工 (67)

3.7桥面系施工 (74)

3.8钢筋加工及安装 (78)

3.9焊接质量 (83)

1路基工程

1.1路基填筑施工

病害表现:

路基碾压出现“弹簧”现象;

路基压实度不足;

路基积水严重;

路基压实层表面起皮、松散;

路基表面网状裂缝;

路基沉陷;

路基边坡的塌方;

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1.1路基碾压出现“弹簧”现象

成因分析:碾压时的填料(土)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的差值超出允许范围较多;高塑性粘性土、膨胀土“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翻晒、拌和不均匀;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

预防措施:低塑性高含水量的土翻晒到允许含水量时再碾压;高塑性粘性土、膨胀土难以粉碎,进行两次拌灰并存放一段时间,使其充分“砂化”;对产生的“弹簧”部位翻挖掺灰后重新碾压。

1.1.2路基压实度不足

成因分析:碾压遍数不足;压路机质量偏小;松铺厚度过大;碾压不均匀,局部漏压;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规定值。

预防措施:确保压路机的组合方式及碾压遍数符合规定;采用振动压路机配合三轮压路机碾压保证碾压均匀;压路机应进退有序,前后应重叠;在土质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

1.1.3路基积水严重

成因分析:路基表面不平整;路基表面未设横坡或出现反坡。

预防措施:路基压实前应整平;路基表面应设置横坡(横坡取值2—4%);合理设置临时排水沟。

1.1.4路基压实层表面起皮、松散

成因分析:施工路段偏长,拌和粉碎、压实机具不足;粉碎、拌和后未及时碾压,表层失水过多;压实层填料(土)的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过多;压实层的填料(土)含水量不均匀且失水过多;为调整高程而贴补薄层。

预防措施:控制路基压实层的填料(土)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偏差在允许范围内;适当洒水后重新进行拌

和碾压;结合压实机具情况,合理安排施工路段;认真进行施工技术管理,及时调整每层填土厚度;配备足够合适的机具保证翻晒均匀、及时碾压。

1.1.5路基表面网状裂缝

成因分析:土的塑性指数偏高或为膨胀土;碾压时含水量偏大,且未能及时覆土;路基压实后表面失水过多。

预防措施:采用合格的填料,膨胀土采取掺灰处理;在填土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及时碾压;加强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过分损失;认真进行施工安排,合理划分施工段落。

1.1.6路基沉陷

成因分析:路基沉陷有两种:一是路堤的沉落;另一是地基的沉陷。

路堤的沉落:因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不足,在荷载和水、温度综合作用下,堤身向下沉陷。

地基的沉陷:原地面为软弱土层,如泥沼、流沙或垃圾堆积等,填筑前未经换土或压实,发生地基下沉,侧面剪裂凸起,引起路堤下陷;软弱土层未进行预压,或预压荷载不足和预压沉降不稳定就开始卸载、路面施

工,引起工后沉降。

预防措施:注意选用良好的材料,分层填筑、分层夯实;严禁用腐植土或有草根的土块,并及时排除流向路基的地面水或处理好地下水;填石路基从下而上,应用由大到小的石块认真填筑,并用石渣或石屑填空隙;原地面为软弱土层时,路堤高度较低的,应挖除非适用材料换填良好的材料并用加筋体予以加固;路堤高度较高的可采用打碎石桩、水泥搅拌桩、水泥桩等复合地基的形式加固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应按设计要求,对特殊路基进行处理,达到设计要求后,在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1.2路肩、边坡施工

病害表现:

路肩、边坡松软;

边坡过陡;

路肩积水;

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2.1路肩、边坡松软

成因分析:填方路基碾压不到位,使路基和边坡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填方宽度不够,造成亏坡,最后以松土贴坡;松土填筑路肩没有按规定压实;路基填方属

沙性土没有按规定用黏土包边或填石路基没有按规定码砌,边坡稳定性差。

预防措施:填土和填石路基在分层填筑碾压时,应按照规范要求,路基两侧应分别增加填筑宽度,以保证路肩有效宽度的碾压密实度和填筑质量,最后路基修整时施以削坡,不得有贴坡现象,如有个别严重亏坡,应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路基填方如属砂性土或松散粒料,其边坡应用黏土包边或护砌、栽种草皮、灌木丛予以保护,或加大边坡坡率;路面完工后,所填补的路肩亏土,必须碾压或夯实,密实度应达到规定的压实度;铺条形草皮或全铺方块草皮进行边坡植被防护。前者用于一般路堤边坡,后者用于坡长大于8m以上的高填方边坡;采用拱形或菱形护坡拱内植以草皮加固边坡。

1.2.2边坡过陡

成因分析:受拆迁占地因素、施工放样不准确和削坡过度等影响,下层路基填筑宽度窄于路基下口设计宽度,而路基顶面又要满足路基总宽度,便形成了边坡小于设计坡率。

预防措施:要按照设计边坡坡率施工,使用坡度尺检查控制坡度,不小于设计规定;如受条件限制,边坡

不能满足设计坡度要求时,采用护砌砖石护坡。边坡直立时要采用挡土墙防护。

1.2.3路肩积水

成因分析:路肩碾压不实,与路面接茬处的路肩经右侧车轮反复碾压下沉成沟槽,或虽经碾压,但未经修整,高低不平或路肩横向反坡。

预防措施:重视路肩工序的质量控制,按设计横坡进行碾压修整,使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横坡偏差不大于±1%。要求路肩不得有积水现象。如为防止路肩边坡冲刷,也可将路肩作成反坡,将雨水顺纵向汇集一处通过指定排水口排出路外。

1.3边沟、排水沟施工

病害表现:

排水边沟沟底纵坡不顺,断面大小不一;

路基排水无出路;

路肩积水;

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3.1排水边沟沟底纵坡不顺,断面大小不一

沟底高低不平,甚至反坡,局部积水,局部断面过小,排水不畅。边沟积水,将渗入路基,降低路基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成因分析:未按设计纵坡和断面开挖修整边沟。忽视对附属工序的质量检验。

预防措施: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开挖断面和纵断面高程开挖修整,认真作好工序质量检验。

1.3.2路基排水无出路

边沟尾端排水无出路、边沟变成渗水沟。边沟大量积水浸入路基、降低路基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少道路的使用寿命。

成因分析:工程设计单位设计调查工作不细,排水沟没有根据周围地形及现有排水系统统筹设计,未解决排水出路问题。施工单位审核图纸不细,对设计忽略的问题未提出补充意见。因路基填筑施工,地形发生变化,施工单位没及时汇报和调整方案。

预防措施:施工单位要认真学习施工图,加强图纸会审,对排水出路不明确或施工时地形发生变化,要提出补充设计。除解决好路基边沟排水设施外,还要解决好边沟尾端、排水沟与原有水系的整合。

1.4三背回填施工

病害表现:

跳车;

沉降;

结构物推移;

路面破坏;

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三背”回填指的是桥台台背、涵台涵背和挡墙墙背的回填。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三背回填质量,普遍存在通车后发生桥头跳车、挡墙背后填方沉降量大、涵洞八字墙推移、在“三背”地方路面早期损坏等质量通病。

成因分析:道路与结构物接头地段,桥涵基底一般都做了加固处理与地基承载力控制,而路基基底一般设计上未提出特殊处理和承载力的要求,或施工单位对特殊路基处理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两者沉降不均匀;不重视填料的选择和铺筑工艺的特殊要求,使压实不均,沉降不均;碾压机具不配套,对紧靠台背、耳墙、八字墙的边角难以碾压密实;与路基、锥坡等施工不同步。致使已经压实的填料下滑、侧移、沉陷,甚至会导致路面的纵、横向裂纹、下塌等严重病害;对高填方台背回填完工后的沉降期重视不足,对不同地质、水文状况地段如何缩短沉降期的措施不力。

预防措施:定人、定岗、定责,项目部指定专人负责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并签订质量责任状;台背填筑

前必须认真清理植被及施工垃圾必须全部清理干净,并对原地面挖成台阶形式;回填材料:要求用透水性良好的砂砾土或其它更适合的填筑材料,填料粒径最大不能超过10cm,塑性指数应小于12;每层松铺层厚度须控制在15cm以内,采用在台背上划线的方法控制松铺层厚度;施工机具要求承包人配备专门用于台背回填的小型压实机械,确保密实度;台前、台背必须同时填筑,防止因不平衡加载造成基础推移;每层进行压实度检验,压实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同时应注意台背回填与正常路基填筑之间衔接的压实度;处于软基路段的桥台、涵洞、通道采用反开挖法施工,以减小施工后沉降。在软基处理完成后进行加载预压,待沉降稳定后再开挖快速进行构造物的施工;5米以上的高挡墙墙背回填完成后必须进行沉降观测,待沉降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台帽必须待填土完成并稳定后施工;及时安排护坡、锥坡的施工。

1.5箱涵、盖板涵施工

病害表现:

基地沉降、结构物沉降、结构物裂缝裂纹;

结构物表面出现冷缝;

施工缝表面混凝土松散;

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孔洞;

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拉条螺丝处外观较差;

混凝土表面漏浆;

混凝土浇筑时跑模;

混凝土露筋;

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5.1结构物裂缝裂纹

成因分析:基底开挖未到位,存在软弱下卧层;开挖后回填材料不符合要求,回填层强度不满足要求,沉降量大;基底开挖后未进行承载力检测即进行基础施工;基底未按设计要求进行软基处理,或者软基处理不到位;基坑开挖顶面、坑底未做好临时排水,边坡受水冲刷失稳,基底受水浸泡,承载力下降;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没有及时养护;混凝土配合比没控制好,搅合不均匀;浇筑时振捣不密实。

预防措施:小型结构物位置按照设计要求严格进行软基处理;小型结构物基底开挖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止产生超挖、欠挖现象;基底如需超挖回填,要严格控制回填材料各项指标;对于有地下水的区域,基础开挖时在基坑四周挖集水沟,以保持良好的排水,确保在

挖方的整个施工期间不遭受水的危害。基地开挖后不易长期暴露,产生水浸问题;基底开挖至设计标高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底承载力试验,如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要采取进一步处理措施:进行基础施工前,基底要进行必要的压实、夯实处理;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早期养护;对水泥的技术性质加大抽检频率;混凝土浇筑工序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

1.5.2结构物表面出现冷缝

成因分析:下一层浇筑的混凝土已经凝固再浇筑上一层的混凝土。

预防措施:增加搅拌能力;改善浇筑工艺以确保混凝土浇筑间断时间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1.5.3施工缝表面混凝土松散

成因分析:凿毛太早;施工缝处振捣不密实;混凝土配合比没控制好,搅拌不均匀。

预防措施: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时方可凿毛;混凝土浇筑工序中,严格控制好施工缝处振捣工艺;控制好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

1.5.4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孔洞

成因分析:混凝土集料级配差;混凝土浇筑时漏振;混凝土的坍落度没严格控制;混凝土产生离析;混凝土

拌合时间不够,混凝土不均匀。

预防措施:确保良好的集料级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插入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的深度;表面振捣器移位应能覆盖已振实部分;控制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对于采用插入式及附着式振捣器施工不宜超过300mm;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搅拌时间,在浇筑过程中,控制好混凝土的下料高度。

1.5.5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成因分析:模板周转次数较多,表面不平整;模板刚度不够而造成变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支撑没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引起局部变形。

预防措施:采用平整度好,刚度符合要求的模板;在浇筑过程中,注意观察模板和支撑是否牢固,如有变形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加固好。

1.5.6混凝土表面漏浆

成因分析:相邻模板拼缝不牢;模板的隼槽嵌接不紧密。

预防措施:拼好模板,并在拼缝出设止水带;模板的榫槽嵌接应紧密。

1.5.7混凝土浇筑时跑模

成因分析:模板的榫槽嵌接应紧密;模板的刚度不够而变形;模板的支撑不牢固。

预防措施:模板的榫槽嵌接应紧密;选择刚度好的模板;在混凝土浇筑前仔细检查模板支撑是否牢固,必要时进行加固处理。

1.5.8混凝土露筋

成因分析:钢筋位置不正确;保护层厚度不够;钢筋较密处混凝土的级配不好;混凝土在浇筑时,钢筋受到踩压时没有及时修正。

预防措施:钢筋的位置和保护层厚度必须正确;控制好混凝土的级配;浇筑时不得踩压钢筋,如发现踩弯和脱钩的钢筋应及时修正。

1.6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施工

病害表现:根据观测、调查和了解,多数混凝土圆管涵在使用后都出现程度不同的各种病害,涵洞的破坏情况,不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方面都大大高于桥梁,在洪水期间是公路水毁的首发之处和重点部位。病害表现形式:混凝土管节贯通性(径向、纵向、裂纹或断裂、边缘破损、缺口);管节一端或整体沉陷、错口、分裂;管节缝隙的沥青麻絮脱落;涵洞上面路基沉陷、

出孔洞、涵顶跳车;由裂缝、沉陷等原因造成水从管节接口渗漏,形成洞外排水;端墙、翼墙向外倾斜、断裂;洞口铺砌层碎裂、下流。

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成因分析:

(1)洞身部分的一体性强度、刚度弱,在纵向没有管节间相互连接的结构,只依靠节下的垫层来保持,当有不均匀沉降时,就会造成管节接头的上部或下部分离,错缝,水就会从缝隙中渗漏出去。

(2)管节之间的平口对接形式,虽中间缝隙用沥青麻絮填塞,但其侧向抗剪力仍很小,当涵管两侧路基土在填筑和夯实不均匀时,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涵测的路基土必然是一侧先受压,另一侧再受压,致使产生某管节的侧向移位,管节接口部位产生错口,水就会从错口处排出。

(3)不按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要求,违章操作,如洞身两侧土不对称,有不均衡分层填筑和夯实,过早通车或单车通车等。

(4)为节省费用加快工程进度,对已破损的涵管不予更换,使涵洞还交付使用就留下病害;或施工时偷工减料如混凝土标号不够、基础入土深度不够等;对洞

口铺砌和隔水墙的施工思想上不重视,应付马虎。

(5)后期养护人员忽视了对桥涵的三项常规检查工作,不能及时发现病害和隐患,以致产生不良后果。

预防措施:

(1)对设计文件中的不合理设计,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协调,消除先天隐患;按《施工技术规范》和设计文件中的要求施工;来杜绝偷工减料和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2)依据水文资料计算,使涵洞具有足够的宣泄能力,保证洪水的排泄,在无可靠水文资料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大口径涵管;在涵洞设置纵向链接结构,使各个涵管连接一体,不产生管节间的纵向分离;涵管上的填土高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1.7悬臂式挡土墙施工

病害表现:

混凝土裂缝、裂纹、冷缝、表面松散、蜂窝、麻面、孔洞、表面不平整、漏浆、跑模、漏

筋;

挡土墙后积水;

养护不及时;

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7.1混凝土裂缝、裂纹、冷缝、表面松散、蜂窝、麻面、孔洞、表面不平整、漏浆、跑模、漏筋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详见1.5.1—1.5.8

1.7.2挡土墙后积水

现象:挡土墙墙身未留泄水孔,或泄水孔堵塞,或墙后泄水孔口漏做反滤层,或排水坡度不够,墙后土中积水严重,挡土墙同时挡土和水,内力明显加大,造成墙体倾斜变形,甚至倒塌。

成因分析:未按图纸要求预留泄水孔;或留孔方法错误造成堵塞;未按施工规范规定或图纸要求铺设反滤层;墙体内侧未按规定做出排水坡度,墙根处残留的施工材料和土未清理。

预防措施:砌筑挡土墙应按设计要求留设泄水孔。泄水孔宜采用袖管方法留置,并随时检查泄水孔是否畅通,若出现堵塞,应及时疏通或返修;墙后回填土中,应在泄水孔口及附近范围作反滤层,以利土内积水顺泄水孔排出;挡土墙顶土面应有适当坡度,使地表水流向挡土墙外侧面。

1.7.3养护不及时

养护不及时,砼表面会出现以下几种质量通病:

1.砼表面出现脱水现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