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本文是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题解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祭十二郎文》获奖教案说课稿

《祭十二郎文》获奖教案?+说课稿《祭十二郎文》获奖教案教学目的1、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叙事中的抒情难点: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
媒体设计:录音播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解说:一是激起悬念,调动兴趣;二是突出理解的重难点。
)二、解题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用骈文的。
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
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特色。
三、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总体把握①听读。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最好是背诵),要求学生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解说: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抒情基调:悲哀凄楚。
)②诵读。
要求学生带感情地诵读全文,然后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解说:让学生调动直觉思维,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③查读(预读)。
重点查学生字、词、句学习情况。
(解说:养成学生充分利用注解阅读课文并注重词句积累的好习惯。
)2、具体研读①这篇祭文共分为几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解说:让学生把握全文内容与结构。
)明确:全文按祭文体例由三部分构成:引语——主体——结语。
引语即第一段,结语为最后一句。
主体部分可分为5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写丧兄仗嫂,孤苦伶仃,与十二郎相依为命。
第二层(从“吾年十九”至“吾不以一日辍泣而就也”)写外出谋生,与十二郎谋面时少,哪料十二郎过早夭亡。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
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韩愈对侄子十二郎的深切哀悼和悔恨之情,体会亲情的珍贵。
培养学生珍惜身边人,关爱家人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痛惜、悔恨、自责相交织的复杂情感。
理解文章“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亲情是人类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文章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侄子十二郎的深情厚谊。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背景介绍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深厚。
祭十二郎文 我的说课稿

《祭十二郎文》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祭十二郎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的自主欣赏课文。
该单元以“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为主题展开。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古代散文,和学过的《陈情表》一样,《祭十二郎文》也围绕着一个“情”字。
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在文体上,它属于祭文,采取的抒情方式“寓情于事”,语言形式上破骈为散,边泣边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教学目标掌握重点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相关文化常识,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中起的作用理解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2、教学重点把握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掌握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的悲痛之情3、教学难点本文较长,叙事较为纷繁,把握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悲痛之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重力培养他们学习古文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因声求气”朗读法和“提要钩玄”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四、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安排三个课时讲授本课。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反复诵读,初步感知课文教学环节: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一、教案《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由日本作家太宰治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十二郎文的经历,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教学该文旨在通过阅读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故事情节,掌握作品的基本知识;2.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基本情节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太宰治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理解:在班级中带领学生朗读《祭十二郎文》,并逐段解释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十二郎文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4.提取: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思辨分析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内心矛盾的深入思考。
2.情感体验:请学生选择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3.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重读故事中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
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探讨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提醒学生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文学形式分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3.情感交流: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4.小结:帮助学生作品的文学鉴赏要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作品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对《祭十二郎文》的作品分析报告,包括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文学价值等内容。
祭十二郎文说课稿

首先 ,多媒体 示作者的介绍和祭义的相关文学常识 。 轼 曾说 , “ 读韩退 之 《 祭十 二郎文 》而不 堕泪者 ,其人 必不 其 次 ,播 放 录 音 ,让 学生 在 朗 诵 中先 整 体 地 感 知 文 字 所 浸 友 ” ,可 见 它感 人 之 深 。 透 的情 感 。结合 文 章 的 注 释 ,积 累重 点 的 文言 文 实词 和 虚 词 。 板 书 第 ,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将本文分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不 拘 常格 , 自由抒 情 3 研 读 赏析 . 悲 家世 不 幸 ( 泪倾 诉 ) 含 思考题 1 :本文虽 为祭 文 ,但是与 以往 我们 见过或者 了解 悔 旅 食 京 师 ( 咽抽 泣 ) 呜 的祭文从写法上看有什 么区别? 言 有穷 而情 不 可终 疑人 生无 常 ( 泪流 满 面 )边 泣 边 诉 的 其他祭文 : 《 文 ,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偏 重于抒发 语 言 形 式 祭 对 死 者 的悼 念 哀 痛 之 情 ,一 般 是 结 合 对 死 者 功 业 德 行 的颂 扬 而 ( 苦不 已 ) 悲 恨 后 继无 人 ( 啕 痛哭 ) 号 展 开 的 , 以铺 排 郡 望 ,藻 饰 官 阶 ,历 叙 生 平 ,歌 功 颂 德 为 主 的 责 疏 忽 丧命 ( 咽抽 泣 ) 呜 固定 格 式 。 疚 丧 葬 难 周 ( 天抢 地 ) 呼 《 祭十二 郎文 》:①我们发现文中反复在运用第一人称 、 此 文不 但 全 篇 写 情 ,而且 写 得 非 常 真 ,非 常 深 ,历来 被称 第二人称 ,由于韩地使用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进行抒 情 ,义章 为 “ 情 ” 之 文 。作 者 从 自己 的不 幸 身 世 ,说 到 同十 二 郎 的情 至 便形成 了对话形式。②开篇 “ 告汝十二郎之灵” ,作 者不像一 谊 ,说到十二郎之死和善后事宜 ,不加修饰 ,不作渲染 ,完全 般祭文用 “ “ ,而特别用 一 “ 祭 字 告”字 ,意思是说 :我在对 从肺 腑 中流 ,全都 是 骨 肉至情 的真 实 流 露 。 你说话 ,你听着啊。这就使读 者先 留下一个 印象 :下面的话都 总 之 ,祭 文 通 过 昭示 作 者 自己在 十 二 郎 去 世 后 的 心灵 震 撼 是 作 者 向 十二 郎 的倾 诉 。缺 席 的对 话 ,这 种 独 特 的形 式 在 文本 表 达 了人 问 至 情 。 韩 愈 的 精 神 创 伤 也 具 有 普 遍 性 ,因 为 它 产 生 中 的运 用 ,表 明 了韩 愈想 与 老 成 沟通 的强 烈 欲 望 。 于失 去 亲 人 的重 负 ,我 们 迟早 都 注 定 要 失 去 亲人 。 思考题 2 :作 者是 主要 从那 几个方 面倾 诉 自己的痛 悼之J ? 情的 思 考 :学 完 这 篇 课 文 ,大家 有 什 么感 受 ? ( 惜 ) 珍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得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得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得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得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就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得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得目得。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得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得文字都就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得。
韩愈得《祭十二郎文》就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得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得“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得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得深挚感情。
导语2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得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得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与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就是那样得脆弱,不会因为我们得珍视与眷恋而停留。
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得思念与感伤。
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就是文学史上最残酷得事实。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得这篇文章就就是一篇感人至深得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就是极优秀得得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就是血,字字就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就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她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她得主要贡献就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得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得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国家一等奖选修《祭十二郎文》 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品味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了解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语气助词在表现作者心路历程和情感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上课的学生是高二文科实验班的学生,整体文言基础比较扎实,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浓厚,有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合作意识较好。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读懂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分析出蕴含在情感后的文人失意之悲。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品读文章,体会情感一声凄切的悲号“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喊出了多少的悔恨与无奈,韩愈因何人何事如此肝肠寸断?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活动2【活动】梳理概括课文内容各小组代表展示预习任务,即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概括,对文章有整体认知。
活动3【活动】感悟文章,体会情感请各小组的同学挑出自己小组最喜欢的也是文本最感人的段落,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时间5分钟。
活动4【活动】教师小结通过整理,大家发现这篇文章的情感有:1.家世之悲。
2.仕途之悲。
3.痛悔之悲。
4.无常之悲。
5.失侄之悲。
全文围绕一个“悲”字,形成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活动5【活动】衔接拓展,了解规律在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这样的语气词的使用,大家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各组句子表达了什么语气,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举例:(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比分析原文语句,了解语气助词的作用。
活动6【活动】教师总结语气助词在平时看来无关紧要,它不太影响我们对文意的理解,可是对于情感抒发,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活动7【活动】教师小结所谓“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读完整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韩愈在用他的生命,用他全部的情感写就了这篇千年绝调。
最后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再次感受韩愈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