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引言: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经济大危机,被称为“大萧条”,是全球经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二战的爆发。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角度分析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一、经济大危机的原因1. 股市繁荣与泡沫20世纪20年代,美国股市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许多人追逐股票的价格上涨。
然而,这种上升并不符合实际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能力,形成了股市泡沫。
2. 超级借贷泡沫在繁荣的氛围下,投资者利用低息贷款进行股票交易,以期望利用股票上涨赚取差价。
此类大规模的借贷泡沫形成一个金融体系的问题,没有保障经济基本稳固发展。
3. 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工业飞速发展,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消费者需求并没有跟随增长。
这导致了产品过剩,进一步增加了经济不稳定因素。
4. 不合理的贸易政策美国当时实行高关税政策,试图保护国内产业。
然而,这种保护主义政策导致了国际间的贸易壁垒,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稳定性。
5. 农业危机20世纪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农民的收入降低。
农业危机使得农民无法偿还贷款,失去了他们对其他商品的购买力,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
二、经济大危机的表现1.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4日,即“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开始崩盘,成千上万的股票在价格崩塌中迅速跌至接近零。
这导致了一波又一波的抛售潮,将整个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2. 银行倒闭与银行系统崩溃由于股市的崩盘,众多投资者无法还款,许多银行因贷款违约而破产。
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导致了银行系统的崩溃,使得社会信用体系崩溃,无法满足人们的货币需求,加剧了金融危机。
3. 失业率飙升随着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裁员,大量的人失去工作,失业率急剧上升。
1933年,美国失业率高达25%,这意味着将近1500万的人失业,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浅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启示

浅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启示作者:刘曦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0期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甚至世界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经济灾难。
这场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现象,是经济运作过程中诸多被隐藏的问题忽然集中爆发而导致的必然后果。
柯立芝繁荣是少数人的繁荣,这一时期的财富分配是严重不均衡的。
1920年因瘦经济危机影响,国民收入下降到578.84亿美元,但到1929年国民收入总值上升到828.1亿美元。
然而迅速上升的财富只是在少数人手中,占人口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财富达33%。
这样我们不难算出,在这1%和12%之外87%的普通人,知占有可怜的8%的财富。
财富占有多少的巨大差异,反映出的是当时美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的不公平。
大量的财富虽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这一小步分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庞大的财产不可能都用来消费,然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虽然看上去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但由于财富有限,也不能使他们的购买里的到百分之百的发挥,繁荣的景象无法带来更加繁荣的消费刺激。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可以分为对美国和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
就美国而言,首先金融业出现了信任危机。
银行的破产使得人们的财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人们无节制的崇尚分期付款和信贷消费的体系,在这一时期权全线崩溃。
货币的接连贬值,也使人们对货币失去了信任。
再者工农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企业倒闭。
国民收入因失业人口的增加而大幅下降,购买力下跌,进一步加剧生产过剩。
下降的生活水平,以及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使得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断加剧,社会稳定与和谐遭到威胁,法西斯主义也在矛盾重重的美国有所抬头。
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世界贸易结算方式,尤其是美国对欧洲的贸易逆差不断增长。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罕见的经济灾难。
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近年全球经济风险加剧,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系统性的影响。
一、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秩序紊乱
由于经济收入减少,大量工作失去,经济危机对个人收入和家庭
收入产生了巨大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倾向。
当前,一
旦经济状况恶化,很多家庭和个人陷入了困境,此时社会结构变得更
加不稳定,暴力犯罪可能增多,政府的道义监督更加严格,制造社会
的不安全感。
二、导致更多的国际紧张气氛
经济危机导致各国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无力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就
业机会。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财务合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此外,经济
危机也威胁到世界贸易秩序,经济合作和竞争更加激烈,资源争夺成
为实施外交政策的基础,甚至会发生贸易战,从而使国际紧张局势日
益严峻。
三、改善全球治理结构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动荡,政府考虑如何调整政策、保护劳动力和
社会结构。
它要求不同国家加强合作,建立起更加公正的全球治理结构,用以破解各国之间的窘境。
同时,制定更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金融和经济政策,完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并减少金融波动,以更大的努力改变和尊重全球金融体系。
四、重塑世界经济结构
经济危机影响到不同国家的国内经济结构,部分经济将比别的衰落,进而引起旧经济结构的变化。
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生产率和提高生活水平,将拉动新的发展阶段,并促进主要经济体的协调发展,把发达经济体国家作为主要技术创新中心,把新兴经济体作为市场和贸易发展中心,以保障世界经济回暖、和谐发展,并为激发经济发展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步伐逐渐减缓,各国经济面临的危机和困境日益明显。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会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来看,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生产率下降在企业层面,经济危机主要影响到生产率。
因为经济形势不佳,企业需求下降,由此导致生产量下降,工资减少,员工失业。
这样一来,企业利润大幅下降,造成企业经营的拮据。
同时,由于生产量减少,企业的经营规模也会缩小,这对于企业长期发展不利。
二、国际贸易降低从供给端来看,如果经济危机爆发,出口和进口的贸易量均会下降,这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这是因为经济危机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降低,导致对国际贸易的需求量减少。
同时,企业的生产量也会因为经济形势不佳而减少,这会影响进口。
因此,由于不利的经济环境,国际贸易的规模会缩小,贸易往来将会降低。
三、金融市场的波动从需求端来看,经济危机通常会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
由于经济形势不佳,股市下跌,企业倒闭等事件都会发生。
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经济危机会降低投资回报率,造成投资价值丧失。
同样的,经济危机也会导致消费者对投资的兴趣降低,这与企业减员等问题相同。
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危机会使企业的发展进程受到阻碍,但也可能促进企业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业务中,企业会寻求新的业务机会和增长空间。
可能需要更改原有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线,或者开发新的市场、新的业务领域去适应更改的市场需求。
总之,经济危机对于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从生产率、国际贸易、金融市场波动到产业结构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不断改变的经济大环境中,企业需要积极应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世界经济大危机及其影响

世界经济大危机及其影响次贷危机的起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因为大量的次贷债务倒闭,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此次危机的核心问题是金融机构将高风险的贷款包装成具有高评级的金融产品,这使得投资者无法判断其实际风险。
当这些债务出现违约时,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引发了金融市场的信任危机。
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冲击。
首先是金融市场的崩溃,众多的金融机构面临破产的危险,世界各地的股市和汇市都出现了剧烈的波动。
许多国家的央行不得不采取紧急干预措施,注资金融机构以避免金融系统的崩溃。
其次,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信贷紧缩,导致了企业投资的停滞。
许多公司不得不裁员或倒闭,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此外,次贷危机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失业潮,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了工作,导致社会不稳定。
此外,次贷危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特别大的冲击。
这些国家大量依赖出口和外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需求的下降和资本外流。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债务危机加剧,经济增长放缓,社会不稳定加剧。
次贷危机之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以应对危机的影响。
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加强银行监管,许多国家对金融机构进行了资本注入,并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
为了促进经济复苏,许多国家采取了财政刺激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需求,并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虽然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也推动了一系列和调整,为全球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许多国家加强了金融监管,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并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此外,各国对经济的依赖程度也得到了重新审视,一些国家加大了对内需的重视,提高了经济的自主性。
总之,次贷危机是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它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崩溃,实体经济的停滞和失业的激增。
然而,这次危机也推动了许多国家进行和调整,为全球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专题4 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 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 【解读】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手段”据 材料概括即可,美国侧重于经济手段,而日本侧重于军事手段。“影响”可 以从对中国、对美国、对日本等角度归纳。 答案:手段:与中国政府订立销售合约;采取军事占领,控制中国部分市场。 影响:对中国: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深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 附庸关系;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对列强和世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加快了法西斯 势力的扩张,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专题4 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主干串讲 史料分析 高考链接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主干串讲
一、政治 1.国际环境: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争夺世界 市场的斗争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中日关系:日本帝国主义为转嫁经济危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 开始上升,最终演化成日本全面侵华,中国逐渐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3.国内政局:抗日救亡运动逐渐高涨,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 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后,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二、经济 1.财政金融动荡 (1)金融动荡: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政策,实施白银政策,国际 银价暴涨,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史料分析
一、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 经济危机发生后 ,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 ,美 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 ,1931年的美麦借款规定 :“中国向美 国粮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 45 万吨 , 此项麦价 , 嗣经结算 , 共美金 9 212 826.56 元 , 作为借款。”美麦连本带息 , 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 30% 以上。 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5 000万美元,以购买美国 的棉花和小麦。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控制华 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 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 ,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 侵华战争。 ——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指的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体系发生严重崩溃或衰退的一种状态。
它通常由多种因素造成,如金融市场失衡、债务危机、产能过剩等。
经济危机对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包括就业、收入分配、生活水平、社会秩序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经济危机的影响。
首先,经济危机往往导致就业市场的紧张。
由于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他们往往面临裁员的压力。
失业率的上升导致了大量的人员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或者只能接受低薪的职位。
这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不安定性,同时也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的负担。
其次,经济危机还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在危机期间,企业的盈利能力严重下降,这使得各层次的员工的收入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
与此同时,一些高收入人群可能会出现大幅度的收入减少,这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陷入经济困境。
收入分配不均衡可能加剧社会的不满情绪,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经济危机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在危机期间,人们的购买力往往下降,他们可能会减少对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费。
同时,由于企业的困境,一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可能会大幅度上涨,这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压力。
此外,由于金融市场的动荡,人们在理财方面也面临较大风险,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经济危机期间,社会秩序也往往受到影响。
一方面,经济危机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如犯罪率的上升、社会治安的恶化等。
另一方面,政府可能需要采取一些紧急措施来维护经济的稳定,这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议活动。
因此,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总之,经济危机对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损害了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也影响了就业市场、收入分配、生活水平和社会秩序。
面对经济危机,政府和社会各方应积极采取措施,维护经济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世界经济大危机

(二)、调整农业政策
稳定农产品价格
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 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 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 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 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三)、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防止盲目竞争
(四)、举办救 济和公共工程
阅读下列材料: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摆脱危 机,世界上有70个国家提高了关税,限制使用外汇购买 国货,实行限制进口和直接进口的制度。英美放弃货币 的金本位,导致通货膨胀,56个国家货币贬值,世界金 融陷入混乱。……法国实行的措施有改组法兰西银行, 控制农产品销售,兴建公共工程,调整劳资关系等。德 国和日本实行军事化的经济干预和调节,强化垄断组织, 大力进行扩军备战,甚至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30讲》 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各国都在寻找摆脱危 机的出路,德国和日本通过对外扩张来刺激经济复, 美国则通过什么政策来恢复国民经济的呢?
主要内容:(一)、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恢复银行信用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 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 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 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 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 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爆发和表现特点 2、经济危机的影响 3、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 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 ①财富过于集中于少数人和企业——广大人民购买力低,造成 生产相对过剩。 ②股票投机,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股价暴涨,造成虚假繁荣) ③过度膨胀的信贷消费,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④经济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刺激了盲目的生产和无序的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对美国:(1)对美国的教育: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美国高等教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减少,学生选择发生变化,高校收入大幅下降。
为缓解经济萧条
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拨款、学生资助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附有相关论文一篇)
2.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深化,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
主要表现在:
(1)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经济危机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每次危机都使生产倒退几年甚至几十年,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莫大的灾难。
危机使社会财富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在30年代的大危机中,被毁坏的炼铁炉,美国达92座,英国为72座,德国为28座,法国为10座。
1933年,美
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毁在地里,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被销毁,丹麦有117000头牲畜被消灭。
这种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并未绝迹。
例如美国在1973~1975年的危机中,仅在1974年5月15日和16日两天内,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牛奶垄断组织就把38000多加仑的优质鲜奶倒入水沟中。
当千百万人饱受失业痛苦的时候,当广大人民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时候,资产阶级竟如此毁坏由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的社会财富,这充分反映了它的腐朽性、反动性和历史局限性
(2)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资本家千方百计把危机的后果嫁转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剥削工资,提高捐税等等,从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
在美国,整个30年代初,全国都能看到饥民和失业者的示威游行,1930年3月6日,125万失业工人在美国共产党和左派组织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大城市举行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
英国工人阶级不断掀起示威游行和罢工,甚至发生了水兵暴动。
法国在1930年一年之中就爆发了1700次罢工。
德国在1930-1932年间,每年都有几十万工人分别举行几百次罢工,严重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4)(4)推动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3.对世界的影响:
(1)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资产阶级为了嫁接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
(2)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极力压低殖民地与半殖民原料和农产品的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印度国大党于1929年12月首次提出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口号,开展了第二次不合作运动。
中国,朝鲜人民的抗日斗争以及越南,埃及等国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也出现高潮。
(3)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美国担心自己在德国的投资和贷款安全,支持德国的要求。
1933年协约国赔款会议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债务关系。
法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英国等美国的其他债务国也效法法国,从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4)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在一片经济战中,资本主义世界也曾企图通过协商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有66个国家参加的世界经济会议便是突出的一例。
但由于矛盾重重,会议以失败告终,使国际关系进一步恶化,其结果不仅延长了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而且还延长了危机后的经济萧条阶段,出现了30年代的“大萧条”,“特种萧条”。
在彼此对抗的集团中,德,日,意这三个占有底盘较小,资源相对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显出其不利的地位。
他们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
但要对外发动战争,就要先加强对国内劳动人民的统治,强制扩军备战。
于是德,日继意大利之后于30年代公开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找出路。
如果说,一战后世界上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等多种矛盾,在这些矛盾中究竟以何种矛盾为主要矛盾尚不明朗的话,那么,到这是,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国与一切遭受侵略,威胁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逐渐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则是一个日益明显的事实。
(5)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