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褐纹病

合集下载

茄子褐纹病绵疫病防治方法

茄子褐纹病绵疫病防治方法

茄子褐纹病绵疫病防治方法一、茄子褐纹病1、发病条件及为害特征本病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发展,发病适温为28―30℃,相对湿度85%以上,尤其是地势低洼、渍水、植株群体过密造成田间小气候湿度大时容易发病。

茄子褐纹病在大田发病多从底层叶片开始,发病初期产生苍白色水渍状小斑,后转为褐色圆形病斑。

后期成为不规则大病斑,边缘深褐色,病斑多时连成一片,破裂穿孔,最后叶片枯萎死亡。

果实发病的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病部稍凹陷,褐色,出现同心轮纹。

病果内部呈海绵状腐烂。

病斑进一步扩展可达整个果实,常造成落果。

2、防治方法①茄子褐纹病仅侵染茄子,轮作可减轻为害。

②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及时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75%百菌清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隔5―7天喷一次,连续3―4次。

二、茄子绵疫病1、发病条件及为害特征茄子绵疫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90%以上。

高温高湿、连作地、低洼渍水地有利本病的发生流行。

湿度是病害流行的决定性条件。

本病主要为害果实,引起大量烂果,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和圆形,迅速扩展延及整个果实。

病斑呈褐色或暗褐色,逐渐收缩、变软,湿度大时病部长满绵毛状白色菌丝,最后病果腐烂或成为僵果。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

大田与非茄科、瓜类、豆类等蔬菜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最好与水稻轮作。

②高畦深沟整地,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雨后及时排水。

③适当摘除底层老叶,发现病果及时摘除并深埋。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25%甲霜灵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72?2%普力克700倍液,每7天喷施一次,连续3―4次。

棚室茄子褐纹病综合防治

棚室茄子褐纹病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科学合理施肥等。
物理防治
采用高温闷棚、紫外线消毒等物理方法,减少病原菌数 量。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对褐纹病进 行防治。
化学防治
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如苯醚甲环唑 、嘧菌酯等,及时控制病害蔓延。
防治效果评估
经过综合防治后,该地区棚室茄子的褐纹病得到了有效 控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得到了显著降低,对茄子生 长的负面影响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湿度
湿度也是影响病原菌繁殖的重要因 素,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病原 菌的生长和繁殖。
光照
光照对病原菌的繁殖也有一定影响 ,光照不足或过强都不利于病原菌 的生长和繁殖。
土壤
土壤质地、pH值等也会影响病原菌 的繁殖和传播。
02
棚室茄子褐纹病综合防治 技术
农业防治
轮作倒茬
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最好与 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症状
在叶片上,初期出现褐色小点,随后扩大成近圆形或 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后期病斑上 产生黑色小点。在茎上,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 后扩大成梭形病斑,中间凹陷,边缘褐色,后期病斑 上产生黑色小点。在果实上,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点 ,随后扩大成褐色病斑,凹陷,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 小点。
发病规律
用药不科学
一些农民在防治茄子褐纹病时,往往使用单一 药剂,且用药浓度和次数不规范,导致抗药性 增加,防治效果不佳。
栽培管理不当
棚室茄子褐纹病的发病与栽培管理密切相关, 如施肥不当、浇水过多等,都会导致病害的发 生和加重。
解决措施
加强科学预防
定期检查棚室茄子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 理病害,采取科学预防措施,如合理施肥、 控制浇水等。

大棚茄子褐纹病综合防治和治疗手艺

大棚茄子褐纹病综合防治和治疗手艺

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防止植株徒长而降低 抗病性。
控制湿度
大棚内湿度较高时,容易诱发茄子褐纹病。因此,应 加强通风,降低棚内湿度。
在浇水时,应避免过量浇水,以免造成土壤过湿。
清除病残体
一旦发现茄子褐纹病病株,应及时拔除,并销毁病株残体, 以减少病源。
对于病叶、病果等,也应及时摘除,并集中处理。
04
02
褐纹病症状表现
叶片出现黄褐色病斑
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病斑中间灰白色,上面散生很多小黑点。
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导致叶片枯死。
茎部出现褐色坏死斑
在茎上形成梭形、凹陷的褐色坏死斑,边缘呈水渍状,中间散生很多小黑点。
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导致茎部折断。
果实表面出现褐色凹陷斑块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01
02
03
喷洒药剂
使用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等,在发病初期 开始喷洒,每隔7-10天喷 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
涂抹药剂
对于茄子褐纹病病斑,可 以使用药剂涂抹在病部, 以控制病害的扩散和加重 。
灌根治疗
对于茄子褐纹病的根部病 害,可以使用杀菌剂如恶 霉灵、甲基硫菌灵等灌根 治疗。
在果实表面形成褐色、凹陷的斑块, 斑块中间有裂纹,散生很多小黑点。
VS
严重时,多个病斑相连成片,导致果 实表面粗糙、失去光泽。
03
综合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茄子褐纹病,应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 以降低发病率。
在种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消灭附着在种子 表面的病菌。
科学施肥
为提高茄子的抗病能力,应施足有机肥,并 添加适量的磷、钾肥。
土壤肥力不足

蔬菜栽培茄褐纹病诊断防治和治疗技术

蔬菜栽培茄褐纹病诊断防治和治疗技术

地点
某蔬菜基地
症状
茄褐纹病在蔬菜基地内的茄子植株上大面 积出现,叶片出现褐色斑点,茎部有褐色 条纹,严重时导致叶片枯萎和脱落。
原因
防治措施
连续阴雨天气,湿度过高,通风不良,植 株长势较弱,抗病能力下降。
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增施有机肥,提高 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减 少传染源;化学防治,喷洒杀菌剂。
提高菜农和农业技术人员的认识,加强宣传培训,是推广茄褐
03
纹病防治技术的必要措施。
加强监测
1
定期对茄子种植区域进行病情调查和监测,及时 发现并控制病情的扩散。
2
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 性,为及时预警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与气象、植保等部门的合作,共享监测数据 和信息,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培育壮苗
选用无病土育苗,加强苗期管 理,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保 持田间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病 残体,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茄褐纹病,如井冈霉素、农抗 120等,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生物肥料
使用生物肥料,如酵素菌肥等,可提高土壤中有 益微生物的数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手术治疗
对于已经发生茄褐纹病的蔬菜植株, 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 过切除病斑或整株拔除病株,可以迅 速控制病害的蔓延,防止病情恶化。
手术治疗需要注意操作技巧,避免扩 大病菌的感染范围。同时,需要注意 对健康植株的保护,避免交叉感染。
农业治疗
农业治疗是通过改善蔬菜栽培环境来控制茄褐纹病的发生 和蔓延。例如,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增加通风和光 照等措施可以提高蔬菜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

茄子褐纹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茄子褐纹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茄子褐纹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茄子褐纹病是棚室茄子栽培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褐纹病又称褐腐病,从苗期到果实成熟期都有可能受害,下面一起学习了解下茄子褐纹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一、危害症状1.幼苗感病后,多在近地面茎基部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梭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收缩,当病斑环绕茎周时,病部缢缩,幼苗猝倒死亡,大苗则形成立枯。

2.成株期感病,叶片形成白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间浅黄色,其上着生许多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或散生。

3.主茎或分枝受害,出现不规则灰褐色至灰白色病斑,斑面密生小黑粒;严重的茎枝皮层脱落,造成枝条或全株枯死。

4.果实感病,最初在表面形成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后扩大到全果,病部由小黑点组成明显的轮纹,病果最后软腐脱落,或干腐而成为僵果。

二、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一般长茄较圆茄抗病,白皮茄、绿皮茄比紫皮茄抗病。

2.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从无病田或无病株上采种,如种子带菌或怀疑带菌,应进行消毒处理。

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或50℃温水浸种30min,取出后立即用冷水冷却、播种、催芽。

种子消毒也可用药剂处理。

3.实行轮作应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南方地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北方地区实行4~5年轮作。

4.加强栽培管理旧苗床*壤用福尔多林处理或福美双、多菌灵等药剂处理。

新床选用无病净*、不重茬。

施足底肥,宽行密植,提早定植。

地膜覆盖栽培或行间盖草。

结果后立即追肥,并结合中耕培*。

茄子生育后期,采取小水勤灌,以满足茄子结果对水份的大量需要。

雨后及时排水。

5.药剂防治幼苗期或发病初期,喷施下列杀菌剂:70%代森锰锌、50%克菌丹。

定植后在基部周围地面上,撒施草木灰或熟石灰粉,以减轻茎基部侵染。

成株期、结果期应根据病势发展情况,每隔7~10天喷1次药,连喷3~4次。

有效药剂有:波尔多液(1:1:200)、70%代森锰锌、75%百菌清、80%大生M-45、50%苯菌灵、64%杀毒矾、40%甲霜铜、12%绿乳酮等。

茄子褐纹病的防治

茄子褐纹病的防治

茄子褐纹病的防治
茄子褐纹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茄子和辣椒等茄科植物上。

病害发
生后,影响茄子的产量和品质,给种植者造成经济损失。

下面介绍一下茄子褐纹病的防治
措施。

一、化学防治
1.化学药剂选择:多菌灵、氧化乐果、苯酚甲酸、三唑酮等。

2.药剂使用方法:待病害发生时,先选用多菌灵进行喷雾,喷雾次数为3-4次左右。

若发现病害加重,则更换其他药剂进行喷雾。

3.注意事项:为了防止药剂的残留,喷药后须在一个月内采摘。

使用药剂时应遵循药
剂使用的标准,尤其是保持安全距离,防止药毒被波及到其它茄科植物上。

二、生物防治
1.利用好拮抗菌:通过发放拮抗菌,避免茄子褐纹病的蔓延。

例如发放好的绿澳杆菌
等可行的拮抗菌。

2.善于发放好壤生物制剂:利用好壤生物制剂对茄子进行预祝防治。

拉丁美洲小绿豆、枯草菌等均可发放。

在茄子发生茄子褐纹病时,亦可利用壤生物制剂进行处理。

物理处理方法适合于寒冷地区地区以及植物在生长期的不同时段。

1.选择好的灯光:要控制好茄子性质的发展,选用阳光充足的地点进行种植,可有效
地抑制茄子褐纹病的蔓延。

2.加强农艺管理:及时处理病叶、遵循科学管理原则,是杜绝病害蔓延的利器。

可加
入磷酸二氢钾、硫酸锌等进行营养处理。

同时,要通过嫁接等手段,选用适合于茄子生长
的根茎,提高茄子的产量和品质。

茄褐纹病诊断防治技术

茄褐纹病诊断防治技术

茄褐纹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风雨传播
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 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进行 再侵染。
种子带菌
带菌的种子可以远距离传 播,造成新区域的病害发 生。
土壤带菌
土壤中残留的病菌是病害 发生的重要来源之一。
02
茄褐纹病的症状识别
叶片症状
褐色圆形病斑
叶片上出现褐色圆形病斑,边缘呈深褐色,中央灰白色,有轮纹。
通过引入天敌控制病害的数量和传播,如捕食性昆虫等。
化学防治
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
01
根据茄褐纹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化学药
剂进行防治。
合理使用药剂
02 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注意使用浓度、
安全间隔期等问题。
交替使用药剂
03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应交替使用不同药剂,以降
低病害的抗药性。
茄褐纹病诊断防治技术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茄褐纹病概述 • 茄褐纹病的症状识别 • 茄褐纹病的诊断方法 • 茄褐纹病的防治技术 • 茄褐纹病的预防措施 • 茄褐纹病防治案例分析
01
茄褐纹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茄褐纹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茄子、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 也称“茄子褐斑病”。
症状特点:叶片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斑点,病斑边缘颜色较深, 呈灰褐色或灰白色,中央灰白色,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粒点(分生孢
在鉴别寄主植物时,需要注意不同植物的发病症状有所不同 。例如,茄子感染茄褐纹病后,叶片会出现褐色或黑色斑纹 ,果实上也会出现病斑;而番茄感染茄褐纹病后,叶片会出 现黄白色病斑,果实上则会出现黑色凹陷病斑。
04
茄褐纹病的防治技术

茄子褐纹病防治方法

茄子褐纹病防治方法
茄科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病原 菌的积累和传播。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合理 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
选择具有杀菌作用的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在田间种植多种作物,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病害发生。
化学防治
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茄子植株上的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减少病害传播。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减少农药使用
采用科学的防治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无公害农产品
通过防治茄子褐纹病,能够生产出无公害的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 力。
人体健康保护
有效控制茄子褐纹病的发生和蔓延,能够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提高农民防治意识与技能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对农民进行防治技术的培训和指导。
提高农民对褐纹病的认识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对褐纹病的认识,使其了解褐纹 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
将先进的防治技术推广到农村,使农民能够掌握并应用这些技术, 提高防治效果。
建立合作机制与信息共享平台
生理影响
茄子褐纹病的发生会导致 茄子叶片、茎和果实上出 现病斑,影响植株的正常 生长和发育。
产量影响
如果褐纹病严重,会导致 茄子减产,影响产量。
品质影响
褐纹病会导致茄子果实的 品质下降,影响其食用价 值和市场价值。
02
发病原因与环境条件
土壤与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土壤质地、水分、pH值等均可影响茄子褐纹病的发病程度。例如,黏质土壤 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而砂质土壤则降低病原菌的繁殖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茄子褐纹病
Phomopsis Blight of Eggplant
茄子褐纹病又称褐腐病、干腐病,是茄子重要病害之一。

在北方与茄子绵疫病、黄萎病一起被称为茄子三大病害。

褐纹病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其发病程度因气候条件或地区而异,如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较重。

常引起幼苗猝倒、叶斑、枝枯和果腐等,以果腐损失最大。

留种田茄果发病最重,据吉林省长春、四平等地调查,采种株病果率一般为40%~50%,个别地块高达80%以上,导致留种田采收不到种子。

此病仅危害茄子。

症状
主要危害茄果,也侵染叶片和茎杆。

果实发病,初期果面上产生浅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病斑,扩大后变为暗褐色,半软腐状不规则形病斑,病部出现同心轮纹,其上产生许多小黑点;湿度大时,病果常落地腐烂或挂在枝上干缩成僵果。

叶片受害,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初为水渍状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小斑点;后期病斑扩大至直径1~2cm,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色至深褐色,病斑上轮生许多小黑点。

病组织脆薄,易破裂成穿孔状。

茎杆发病,多以茎杆基部发病较重,病斑褐色,梭形,稍凹陷,呈干腐状溃疡斑,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

病部表皮常干腐而纵裂,皮层脱落而露出木质部,遇大风易折断。

苗期发病,多在幼茎基部形成水渍状、近梭形或椭圆形病斑,暗褐色,稍凹陷并缢缩,导致幼苗猝倒死亡。

幼苗稍大时,则造成立枯症状,病部产生稀疏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病原
图14-5 茄子褐纹病菌
1.子囊壳;
2.分生孢子器;
3. 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病原为茄褐纹间座壳Diaporthe vexans (Sacc.et Syd.)Gatz.,属子囊菌亚门间座壳属。

有性态自然条件下少见,如有则多长在茎或果实上的老病斑上。

子囊壳多2~3个聚生在一起,球形或卵形,有不整齐的喙部。

子囊倒棍棒形,无柄。

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透明,长椭圆形或钝纺锤形,横隔处稍缢缩。

无性态为茄褐纹拟茎点霉Phomopsis vexans (Sacc.et Syd.) Hartter. 。

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球形或扁球形,大小为55~400μm×45~250μm。

分生孢子器内可产生两种分生孢子:一种为椭圆形,另一种为丝状并一端弯曲呈钩状,两种孢子均为无色,单胞。

椭圆形分生孢子大小为4.0~6.0μm×2.3~3.0μm,丝状分
生孢子大小为12.2~28.0μm×1.8~2.0um。

一般椭圆形孢子占多数,丝状孢子少见,如有则长在茎杆及果实上的分生孢子器内,且不能萌发。

病菌在各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在查伯克氏(Czapek)组合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7~40℃,最适温度为28~30℃。

形成分生孢子器的适温为30℃。

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而在新鲜茄汁浸出液中萌发最好。

在自然条件下病菌可侵染茄子、辣椒,以侵染茄子为主。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病残体及种子内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表层越冬,或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作为第二年初侵染源。

据报道,病菌在种子内可存活2年。

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2年以上。

种子带菌常引起幼苗猝倒和立枯,病残体带菌常引起茎部溃疡。

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

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田间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可直接从表皮侵入,也可通过伤口侵入。

侵入后在幼苗上经3~5d,成株期经7~10d,发病部位即可形成分生孢子器。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

28~30℃高温和80%以上的相对湿度发病重。

因此,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引起病害流行。

苗床播种过密,田间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栽植过密,植株郁蔽,通风透光差容易引起病害流行。

此外,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一般长茄较圆茄抗病,白皮茄比紫皮茄抗病。

病害控制
茄子褐纹病防治应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耕作管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一般长茄较圆茄抗病,白皮茄、绿皮茄比紫皮茄抗病。

2.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从无病田或无病株上采种,如种子带菌或怀疑带菌,应
进行消毒处理。

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或50℃温水浸种30min,取出后立即用冷水冷却、播种、催芽。

种子消毒也可用药剂处理。

3.实行轮作应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南方地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北方地区实行4~5
年轮作。

4.加强栽培管理旧苗床土壤用福尔多林处理或福美双、多菌灵等药剂处理。

新床选
用无病净土、不重茬。

施足底肥,宽行密植,提早定植。

地膜覆盖栽培或行间盖草。

结果后立即追肥,并结合中耕培土。

茄子生育后期,采取小水勤灌,以满足茄子结果对水份的大量需要。

雨后及时排水。

5.药剂防治幼苗期或发病初期,喷施下列杀菌剂:70%代森锰锌、50%克菌丹。


植后在基部周围地面上,撒施草木灰或熟石灰粉,以减轻茎基部侵染。

成株期、结果期应根据病势发展情况,每隔7~10天喷1次药,连喷3~4次。

有效药剂有:波尔多液(1:1:200)、70%代森锰锌、75%百菌清、80%大生M-45、50%苯菌灵、64%杀毒矾、40%甲霜铜、12%绿乳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