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耐药肠球菌
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判定方法

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判定方法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农业养殖领域,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挽救患者生命、防治动物疫病提高养殖效益以及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会使抗菌药物逐步失效,而且可能导致出现无药可治的多重耐药菌。
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引起了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以及美国、欧盟、英国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了积极措施加以应对。
所谓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多次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国家指标)判断方法:药敏单上标注苯唑西林耐药。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主要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国家指标)判断方法:药敏单上标注万古霉素耐药。
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克雷伯菌属及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也见于变形杆菌属等肠杆菌。
判断方法:药敏单上标注ESBL阳性。
4、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WS/T 826—2023)(国家指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等任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肠杆菌,或是产生耐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
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也包括对亚胺培南天然不敏感菌,而对除亚胺培南以外的任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摩根菌、变形杆菌、普罗威登斯菌等摩根菌科细菌。
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克雷白氏杆菌、奇异变形杆菌)。
判断方法:药敏单上标注碳青霉烯类耐药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铜绿假单胞菌(CR-PA)(国家指标)判断方法:药敏单上标注碳青霉烯类耐药6、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铜绿假单胞菌(MDR-PA)判断方法:药敏单上标注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酶抑制剂类等5类中的3类及3类以上耐药的即是此类耐药菌;如果是5类均耐药即为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AB)/铜绿假单胞菌(PDR-PA)。
肠球菌的耐药机制

以转移给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他阳性编辑菌课件。
11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0,5(4),224-231
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抗生素耐药机制
• 粪肠球菌诱导前后的MIC值变化更大且所需的诱导代
数更少,说明粪肠球菌比屎肠球菌更容易发生诱导
耐药。本实验诱导出的稳定耐药株中均检测出 G2576U突变,且肠球菌MIC值随着G2576U突变数量的 增多而增高。肠球菌的耐药性与G2576U突变数量呈 正相关。该突变位点于23S rRNA基因可变区(V区)
肠球菌对FQs的耐药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药物靶
位-拓扑异构酶II的改变和药物的主动外排。FQs拮
抗了拓扑异构酶II,干扰了细菌DNA复制、修复和重
组,从而达到杀菌目的。细菌拓扑异构酶II包括两
种结构上相关的酶: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若
两种酶发生变异,则产生对FQs的耐药。存在于细菌
细胞膜上的一些耐药基因编码的多重耐药外排泵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中编华辑课实件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0,5(4),224-12031 唐晓丹, 李光辉,肠球菌感染研究现状,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3),221-225.
肠球菌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VRE可分为VanA、VanB、V anC、V anD、VanE、和VanG 不同表型和基因 型,不同分型决定了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不同耐药性。VRE耐药基因可
• 在引起院内感染的肠球菌中约18%-50%对万古霉素耐药,
尤其是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耐药,
如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7%,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
率52.1%,对高浓度链霉素耐药率达58.3%,给临床治疗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监测重要性及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魏莲花根据资料编辑整理20世纪后期。
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控制了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明显降低了与感染相关的死亡率。
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使得某些抗菌药物逐渐失去其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全球化,耐药菌株的传播,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研究工作。
一、细菌耐药性监测网(一)国内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国内大型监测系统包括经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菌药物研究所汪复教授为代表,有 14家医院参加的CHINET监测网;以北京大学临床药理李家泰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民钧教授分别代表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和医院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网,是国内跨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网络,分别涵盖全国9个城市13家大型医院和10个城市32家医院;卫生部于2006年组织建立了卫生部细菌耐药监测网,参加单位已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我省于2009年成立了甘肃省细菌耐药监测网,目前有40家医院参加。
以上监测网目的就是通过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阐明我国不同层次医院临床细菌分离株耐药性差异。
(二)国际细菌耐药性监测网1994卫生组织总部传染疾病监测控制处理负责指导、协调各国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合作中心主任Thomas O′Brien教授启动了旨在收集全球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的WHONET系统。
现国内、外多数监测网使用的分析软件属该系统。
此外,约有315个医院和400多个实验室分别参加了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和欧洲耐药性监测网(EARSS)。
二、常见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日趋增多。
当前,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检测重点包括:(1)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2)耐万古霉素的多重耐药的肠球菌(VRE);(3)耐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的多重耐药和肺炎链球菌(PRSP);(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S)及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5)非发酵糖菌群的多重耐药问题等。
肠球菌耐药性分析

药 物 敏感 性研 究 也 引起 越来 越 多 的科 学 家 的重视 。 了给 临 为
了 HL R 筛 选 。 对 高 浓 度 的 庆 大 霉 素 敏 感 的分 别 有 6 A 2株 (2 和 2 6 %) 3株 ( 6 , 高浓 度 链 霉 素 敏 感 的分 别 有 3 4 %) 对 0株
(0 和 2 3 %) 8株 ( 6 )见 表 1 5% , 。
坛 生 物 技术 开 发公 司 。
1 药敏 纸 片 . 3
抗 生 素 药敏纸 片 如 下 : 苄西 林 ( MP 、 古 霉素 ( 氨 A )万 VA) 、
青 霉 素 ( E 、 丙 沙 星 ( I ) 氯 霉 素 ( H 、 氧 氟 沙 星 P N) 环 CP 、 C L) 左
( v 、 喃妥 因 ( ) 红 霉素 ( R 、 L F) 呋 、 E Y) 四环 素 (E) 替 考拉 宁 T 、 ( E ) 高含量庆 大霉素 ( E 、 T C、 G H)高含量 链霉 素 (T 等 1 。 S H) 2种 质 控 菌 株 为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AT C 5 2 C 2 9 3和 粪 肠 球 菌 A C TC
防 止 其 导 致 的 医 院 内感 染 的 流 行 。 方 法 收 集 2 0 0 9年 1 0月 ~ 0 1 9月 在 本 院 分 离 的 各 类 患 者 的 非 重 复 菌 株 , 21 年 采
用 药敏 纸 片 扩散 法 ( — K B法 ) 对 实验 菌 株 进行 药 敏实 验 。 结 果 肠球 菌对 替 考拉 宁 ( E 全 部 敏 感 , 呋喃 妥 因较 , T C) 对 为 敏 感 , 感 率 为 9 .5 9 .3 对 红 霉 素 ( RY) 耐 药 率 为 8 .%~ 63 对 四环 素 ( E ) 药 率 为 7 .%~ 敏 1 %~ 58 %, 2 E 的 24 9 -%; T T耐 03 7 .% ; 氨 苄西 林 ( 32 对 AMP 和青 霉 素 ( E 耐药 比较接 近 , 2 .%~ 0 对抗 生素 的 耐 药率 的分 析结 果 显 示 , ) P N) 为 35 3 %; 除氯
362株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31・
32株 肠 球 菌 对 抗 茵 药 物 的 耐 药 性 研 究 6
侯 伶俐 , 吕 军 张 吉才 陶建 蜀 冯 , , , 景 杨 宏伟 ,
4 20 ) 4 00 ( 阳医学 院医学检验系 , 贵 贵州 贵 阳 5 00 ; 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 院检验部 , 5 0 4 郧 湖北 十堰 [ 摘
G iag G i o 50 4 ah o i lY nagMei l oeeS i nHue4 2 0 C i ) u n , u hu5 00 ;T ie s t ,uy n dc lg ,h a , bi 00,hn y z H pa aC l y a
A s at0be t eT vsgt t ucpiit o E t oocs acl E act ) E t oocs ac m( f ei bt c: jci oi et ae h sset lyf n r cufea ̄( f ea s , n rccu fei E ac— r v n i e b i ec i e u
HOU igl 一, V u Z L n ・i L J n , HAN J— G i
Reit n eAn ls f3 2 En eo o c s S r is t t c o ilAg n s s a c ay i o 6 tr e c u tan o An i r ba e t s s mi
w ihw r s nf at w rhnta o . ac m(0 5 ,6 7 ,2 3 ) T edu eiac a so feai hc ee i icnl l e a t f fei 9 . % 7 .% 8 . % . h rgrs t er e f g i yo t h E u sn t E acl s adE feim t eyho yi w r hg 63 ad9 . % .n a cm c eebt igrhn9 % . esp— n . ac rtrm c ee i t 8 .% n 12 adt vno y i w r ohbge a 5 T e a u o n ho o n t h rt nrts f i — vl m ng cs ers t c ( L R)f m E feaia dE feim w r 4 .% ad7 . % , e ao e s l e a iol oi eia e H A i a ohh e y d s n r . acl n ac ee 2 7 o s u n 1O t h d t t nrt o E f eim w shge a a o . acl. edu ucpiit o o - L R s a sw sh hr e c o e f . ac a i rtn t t fE f eai T rgsse t ly fnnH A t i a i e ei a u h h h sh b i rn g ta a o L Rs an. n l inT ed gsset it o E acl n . ac m t d e n niirb — h t t f A t isCo cu o r ucpi ly f feai adE fei i r t t coi a n h H r s h u bi s u o f e a m l a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性分析

cnett ngn mc ,i l xc ,im inade to yi er sdeeyya dt t ocn ao et in c r oai ra pc r h m c dc ae vr er a o E.而 疵 t c rl ai,f p i r i a i p o n f in yr n e n a h f m io o c ra in o p tx n im c n ru n i nr sd ec er n di n t e sne rt o E.f im t m s ati c ws h hrt n t tE. adntf atn ic ae ah ya. I ad o , e r iac a i or o e t i h st ef  ̄ u o io s a i e h h o tn b t g a a i 尼 如 . d t n E.尼 c a d E. a / n ae bc m n u i eia tb c f .A t c b e p h u e dc e p n Om u o a c n  ̄  ̄ u r eo g m l . s t a ̄ a ni r i t r y so d b ei d u o 如 , i tr s n i i m o ah a l l d
clrmp e io adnt frnona dls hn l w r eia tt a cmy i. l rs tn ert o hoa h ncln ioua tl esta % eers tn o vn o cn ne eia c aef E.厂 r n s s n
o p ncln G。 ih t e iii hg l
氯
监测 我院肠球 菌中粪肠球菌株和屎 肠球菌株 的耐药性 , 临床合理应 用抗菌药 物提供依据 。方法 为
286株肠球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286株肠球菌分布及耐药分析[摘要] 目的了解肠球菌属的检出率和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
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常规培养检出的286株肠球菌属,分析其在各种临床标本中的分布特征、耐药状况、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状况。
结果检出的286株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166株(58.0%)、粪肠球菌96株(33.6%)、其他肠球菌共24株(8.4%),临床标本主要来自尿液和痰液,尿液149株(52.1%)、痰液59株(20.6%);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呋喃妥因、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耐药率均>85.0%,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的耐药率均>75.0%,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的耐药率为0.0%;筛选出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株210株(73.4%)。
结论肠球菌属感染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可引起泌尿和呼吸系统等多部位感染,屎肠球菌耐药性高于粪肠球菌;肠球菌多药耐药和高耐现象相当严重。
[关键词] 肠球菌;耐药率;检出率;临床分布[中图分类号] r3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10-02肠球菌多引起免疫力低下宿主的机会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可引起泌尿道、呼吸道、血液、伤口、心内膜炎、腹腔和胆道等多部位感染。
肠球菌感染不断上升和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出现的肠球菌耐药性有着密切关系,故此就本院一年多分离的286株肠球菌作一简单统计分析,希望为临床对肠球菌感染的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2011年1月~2012年6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各临床科室的尿液、痰液、血液、体液、脓液、分泌物等标本。
1.2仪器和方法美国bd phoenix100细菌全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结果分析用bd epicenter工作站,nccls最新版本。
2 结果2.1 分离的肠球菌属的种类屎肠球菌、粪肠球菌最多分别占58.0%、33.6%,具体见表1。
抗生素在肠球菌感染中的应用指南

抗生素在肠球菌感染中的应用指南概述:肠球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常见于胃肠道。
抗生素是治疗肠球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之一,但需要正确使用以避免抗生素滥用导致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在肠球菌感染中的应用指南,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
引言:肠球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于人体的肠道内。
有些肠球菌对宿主是有益的,但某些肠球菌菌株也可以引起感染。
抗生素在肠球菌感染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抗药性增加以及其他潜在的问题。
因此,正确使用抗生素对于治疗肠球菌感染至关重要。
一、背景知识在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之前,了解肠球菌感染的基本背景知识至关重要。
肠球菌可以通过食物、水源或人际接触传播。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受感染部位的不同,医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二、常用抗生素1. 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治疗肠球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治疗作用。
普鲁卡因青霉素和阿莫西林是常用的青霉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轻至中度肠球菌感染。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肠球菌感染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红霉素和克拉霉素是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肠球菌感染的不同部位,如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重度肠球菌感染,尤其是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
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是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三、用药原则1. 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指导应用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治疗肠球菌感染时,应根据临床实验室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来确定病原菌的敏感性。
这有助于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
2. 注意抗生素的使用途径和剂量: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和剂量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根据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医生会决定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注射,并确定合适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3. 确保足够的治疗时长:为了有效清除感染,抗生素的治疗时长非常重要。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感染的部位来确定治疗时长,但一般情况下,至少应持续治疗7-14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标识码:A
红霉素耐药肠球菌ermB基因检测
刘晶,翟燕红,赵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26)
摘要:目的研究我院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肠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情况以及耐药基因ermB的分布特点。
方法对临床分离的50株肠球菌进行菌株鉴定、表型测定和ermB基因检测。
结果 50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39株(78%),屎肠球菌11株(22%);红霉素耐药率为88%(44株/50株)。
在44株红霉素耐药肠球菌中,ermB基因总的携带率为84.09%(37株/44株)。
结论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红霉素耐药的肠球菌主要耐药基因为ermB基因。
关键词:肠球菌;红霉素;耐药基因
肠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是肠道内的定植菌,也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和院内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不仅能引起泌尿系感染,还能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腹腔感染及皮肤伤口感染。
由于肠球菌对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高水平除外)、磺胺类、克林霉素等具有天然耐药性,同时易被诱导产生新的耐药,因此对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所能提供选用的抗生素非常有限,红霉素常被选用于肠球菌感染引起的治疗。
近几年,我院临床感染的肠球菌不断增加,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肠球菌耐药情况变得日益严重,尤以红霉素为重。
本研究收集我院临床感染的50株肠球菌进行分类、红霉素表型分析及ermB基因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分离株:来自2008年1月-2010年2月北京妇产医院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共50株, 同一患者重复菌株选择首次分离菌。
来自阴道、宫颈分泌物29株,伤口分泌物6株,血液5株,胎盘母面、子面及新生儿咽5株,盆腔、腹腔引流液2株,尿液2株及肛拭子1株。
其中,粪肠球菌39株, 屎肠球菌11株, 未分离到其他种的肠球菌。
质控菌株:粪肠球菌(ATCC29212) 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2 试剂与仪器:MH琼脂培养基(天津市金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红霉素药敏纸片(英国Oxoid公司生产);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及PCR检测试剂盒(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
全自动Microscan WalkAway40 型微生物鉴定/ 药敏仪(美国德灵公司);Bactec 9050 血培养仪(美国B-D公司);My Cycler PCR 扩增仪(美国Bio-Rad 公司); POWERN PAC 200 水平电泳仪(美国Bio-Rad 公司);GIS 2010 Tanon 数码图像处理系统(上海天能科技有限公司);SANYO MCO175 二氧化碳孵育箱(日本三洋公司)。
1.3 方法
1.3.1 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MH琼脂培养基做K-B纸片药敏试验。
判断标准采用美国
CLSI/NCCLS(2006年)判断结果。
35℃培养24小时,红霉素药敏试验抑菌环直径≦13mm为耐药、≧23mm为敏感。
1.3.2 细菌鉴定及基因检测用Microscan WalkAway40 型微生物鉴定/ 药敏仪进行菌株鉴定。
基因模板制备:按照上海生工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操作进行,所得上清液即为扩增的模板液。
ermB基因引物序列见表1。
表1 ermB基因PCR引物序列
靶基因序列(5'-3')产物长度(bp)
ermB P1:GAA AAG GTA CTC AAC CAA ATA 616bp
P2:AGT AAC GGT ACT TAA ATT GTT TAC
1.3.3 PCR反应 25μl反应体系:模板5μl,引物0.5μl,dNTP 100 mol/L,其他成分按常规配比加入;ermB基因的热循环参数:94℃预变性2min,94℃变性30s,52℃退火1min,72℃延伸1min,35个循环,再72℃延伸10min。
取PCR产物5μl置2%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UV灯下观察结果。
2 结果
2.1 红霉素耐药性 50株肠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88%(44/50株),粪肠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84.6%(33/39株),屎肠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100%(11/11株)。
2.2 ermB基因的检测结果 44株红霉素耐药肠球菌检出37株ermB基因阳性,占84.09%,3株红霉素中介肠球菌检出3株ermB基因阳性,占100%,3株红霉素敏感肠球菌未检出ermB基因。
3 讨论
肠球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其引起的感染逐年增加。
由于肠球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使得肠球菌的感染变得复杂。
目前,肠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比较严重,其耐药机制涉及两个方面:药物靶位的改变和抗生素的主动外排【1】。
现在尚未发现肠球菌能够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erm基因可编码红霉素甲基化酶,使细菌的红霉素作用靶位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霉素B(MLSB)耐药。
肠球菌中的erm主要是ermB基因,Luna 等【2】发现ermB的存在与肠球菌的高红霉素耐药相关;Portillo等【1】研究表明,ermB基因出现频率最高,与大环内酯类耐药表型相一致。
本研究中,44株红霉素耐药肠球菌ermB基因的
携带率为84.09%,与国内报道【3】大致相同,但高于吕萍等人报道【4】。
3株红霉素中介肠球菌ermB基因的携带率为100% ,而3株红霉素敏感肠球菌中未检测到ermB基因。
由此可见,ermB 基因是肠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基因;在其他对红霉素耐药而未检测到ermB 基因的肠球菌中,最近由国外学者在试验室将另一亚型—ermA基因转入肠球菌而导致红霉素耐药的报道【5】,本文中,有15.91%红霉素耐药肠球菌ermB基因阴性,是否存在其他耐药基因我们将做进一步研究。
肠球菌的一些耐药基因编码转运(外排)蛋白,可以把抗生素泵出细胞,使细胞内抗生素浓度降低,导致耐药【6】。
大环内酯类外排基因(mef基因)已经分离出mefA基因和mefE
基因,其外排泵的特异性底物是14元环(红霉素、克拉霉素)和15元环(阿齐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Fraimow等【7】研究表明,耐大环内酯肠球菌株中42%携带mefA基因。
然而,Portillo等【1】在肠球菌中没有发现mefA基因或mefE基因,我们即将进入这一部分研究。
目前,肠球菌属已是我院感染分离率较高的细菌,由于标本来源接近60%(29/50株)为阴道及宫颈分泌物,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产妇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红霉素耐药率不断攀升,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本研究从基因水平着手,对其耐药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争取做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Portillo A , Ruiz-Larrea F ,Zarazaga M ,et al. Macrolide resistance genes in
Enterococcus spp [ J ] .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0 ,44 (4) :967-971.
2.Luna VA ,Coates P ,Eady EA ,et al. A variety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carry
mobile mef genes [ J ] . 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9 ,44 (1) :19-25.
3.王珊,郑波,李耘,等。
耐红霉素屎肠球菌耐药基因及其水平转移研究 [J]。
中国抗生
素杂志,2009,34(12):739-742。
4.吕萍,徐樨巍,宋文琪,等。
红霉素耐药肠球菌ermB基因与转座子Tn1545和Tn917的关
系 [J]。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2007,27(8):730-733。
5.Giovanetti E,Magi G,Brenciani A,et al.Conjugative transfer of the ermA gene from
erythromyc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yogenes to macrolide
susceptible.S.pyogenes,Enterococcus faecalis and listeria innocua.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2,50(2):249-252.
6.王玉宝,宋诗铎。
肠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J ]。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3,24(1):5-6转17。
7.Fraimow H ,Knob C. Amplification of macrolide efflux pumps msr and mef from
Enterococcus faecium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bstr [ C ] . Washington DC: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1997 ,22.
作者简介:刘晶(1976-),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细菌耐药机制研究。
※:通讯作者。
本文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