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褐土水稳性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合集下载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摘要通过秸秆还田试验、示范,改良土壤,增加作物产量,从而推出适合本地区的秸秆还田配套技术,形成更加科学完套的秸秆还田新措施。

一般秸秆还田量应控制在2 250~3 000kg/hm2,并以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堆砌翻压还田为好。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养分;作物产量;影响笔者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和作物少免耕秸秆还田栽培技术项目,对本区秸秆覆盖还田、高留茬直接还田等不同方式进行试验,旨在通过设置不同还田秸秆量得出适合本地区最佳的秸秆还田方案。

1秸秆还田效果1.1秸秆养分含量对土壤的培肥作用由表1、表2可以看出,作物茎秆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通过直接还田培肥土壤,使土壤的各项养分指标均较空白区有所提高。

1.2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秸秆高留茬直接还田、覆盖还田都能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磷钾含量,提高土壤养分总储量。

不同小麦品种秸秆中N的积累量约占全株总量的16%~26%;P、K相应数值分别为11%~14%和76%~79%;玉米秸秆中N 含量占其全株数总量的31%左右,K含量占72%,P含量仅占7%。

因此,秸秆中的主要养分在作物总体吸取量中占有重要比例。

秸秆还田后,对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有其重要作用。

我区在苗集、宫集定位,砂姜黑土试验结果表明,实行秸秆还田连续3年使土壤有机质增加1.29g/kg,全氮增加0.11g/kg。

1.3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由表3可以看出,随玉米秸秆还田量增加,土壤容重逐渐下降,总孔隙度增加。

表明土壤通气性孔隙增加,通过连续2年的秸秆还田,土壤容重下降0.18g/cm3。

1.4秸秆还田对产量影响由表4可以看出,无论秸秆以怎样的方式还田,均能增加作物千粒重,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只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轮作方式下,其增产幅度不同。

本地区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均以机械化粉碎翻压还田效果最好。

在1年2熟的轮作制中,以麦季深翻还秆2 250~3 000 kg/hm2增产效果显著。

秸秆还田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秸秆还田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0年10月刊49节 能 环 保秸秆还田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李建波,刘晓静,邢延富,吴 旭(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烟台 265500)摘要: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可显著改善地力。

目前大部分秸秆被丢弃或者焚烧,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该文对秸秆焚烧、直接还田、沤肥3种不同处理方式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作物生长情况与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农业生产实现良性闭环,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农作物:循环农业;生态环境李建波,刘晓静,邢延富,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J]. 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9):49-50.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始终走在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沿。

秸秆还田是现在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处理好秸秆问题能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改善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秸秆还田的处理方式常见的秸秆处理方式主要有焚烧处理、直接还田、沤肥处理。

1、秸秆焚烧秸秆焚烧是直接对秸进行焚烧处理,之后将焚烧后的草木灰还田,极大地浪费了秸秆的养分,对环境也有极大破坏。

虽然这种方法对于肥力有一定的恢复效果,但是作物的有机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1]。

有一部分农民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将秸秆焚烧还田,造成了空气中的颗粒物成分骤增,产生的有害气体对农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

以山东省某地为例,焚烧秸秆使农田周围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大幅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达到了重度污染的程度,而且在秸秆焚烧时易发生人员伤亡、引发火灾等。

随着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禁止秸秆直接焚烧处理。

2、秸秆直接还田秸秆直接还田按方式不同分为深耕、地表、留茬等,有全还和半还的区别。

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质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含量,但存在一定弊端。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秸秆还田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既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又可以提高土壤质量,以及减少土壤侵蚀等。

秸秆还田还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
土壤的生产力。

本文主要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及研究进展。

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表面
温度,减少太阳辐射的热量吸收,从而降低土壤水分蒸发。

此外,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
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就越强,土壤
的透水性也会得到改善,土壤水分也会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目前,对于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间实验、室内模拟
实验、田间观测等。

田间实验是最直观的研究方法,可以观测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但是田间实验
受气象、土壤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确定因素的作用大小。

室内模拟实验主要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可以排除气象、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室内模拟实验与田间实验存在巨大的差异,模拟结果不能完全反映现场情况。

田间观测主要是通过对农田进行长期观测,确定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但是田
间观测需要长期时间的积累,周期较长。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了许多研究。

研究表明,秸秆
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土壤表面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但是,由于气象、土壤等因素的影响,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与地区、降雨量、土壤
类型等因素有关。

三、结论。

秸秆连续还田对土壤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秸秆连续还田对土壤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秸秆连续还田对土壤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秸秆连续还田是一种常见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秸秆覆盖土壤,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长期连续还田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土壤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壤质量和食品安全两个方面,探讨秸秆连续还田存在的问题。

一、土壤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1. 秸秆还田导致土壤酸化。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和氮,如果长期堆积在土壤中未经有效处理,会引起土壤的酸化。

这是因为秸秆堆积后由于微生物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和其他酸性物质,导致土壤PH值下降,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影响植物生长。

2. 土壤肥力下降。

虽然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如果连续多年还田,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失衡,特别是氮、磷、钾等重要养分的损失。

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降低土壤肥力。

3. 土壤病虫害的增加。

长期连续还田会积累大量的秸秆和残留物,这些秸秆和残留物容易成为病虫害的孳生地,导致土壤中的病虫害数量增加,给作物生长带来较大的威胁。

4. 土壤结构破坏。

长期的秸秆还田会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出现板结、团粒状等现象,给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带来不利影响。

1. 秸秆还田导致食品中的农药残留。

因为秸秆中可能残留有施用的农药和化肥,如果将秸秆直接还田,这些农药和化肥可能会渗入土壤,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可能会进入农产品中,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2. 饲草和畜禽产品中残留物的增加。

利用秸秆还田后,由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增加,可能会导致饲草的质量改变,其中可能含有过多的农药残留和有机物质,对畜禽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

3. 食品品质的下降。

如果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不平衡,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导致食品品质的下降,包括口感、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影响。

4. 病原微生物的增加。

长期的秸秆还田可能会导致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增加,这些病原微生物容易通过土壤传染到农作物中,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179·试验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第12期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陈 勇(射阳县盘湾镇农业农村局,江苏射阳 224312)摘要:主要针对现阶段秸秆还田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所产生的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对农作物实际产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分析中发现,不同的秸秆还田处理方式,对于不同类型土壤造成的影响并不相同,因此相应也导致农作物实际产量受到一定影响。

经过秸秆还田的土壤理化性质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未秸秆还田的土壤理化性状则较差。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0 引言当下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受到土壤中养分的直接影响,因此,为了保障作物产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需要重视起秸秆还田的技术处理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利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还能有效提升秸秆还田处理的价值与作用。

1 秸秆还田处理技术以及试验前期准备1.1 秸秆还田处理技术作物秸秆当中有着大量的养分,含有氮磷钾等大量的微量元素,同时也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进行秸秆的还田处理,就可以将秸秆当中的养分输送到土壤当中,以此提升土壤的养分。

这样在未来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就可以保障农作物可以顺利的生长下去。

但是,对于秸秆还田的使用中,其产生的病虫害影响,一直是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

为了保障提升土壤处理的效果,需要明确现阶段的秸秆还田处理方式,对于土壤理化性状及对于作物产量所造成的影响。

1.2 试验前期准备1)开展有机肥资源和施肥情况调查:应于试验前开展调查,了解当地的有机肥使用情况,以及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数据信息。

2)开展有机肥施用试验示范:准备两组农作物,一组施用有机肥,进行秸秆还田;另一组正常种植,通过试验的方式,对比两组的生长情况。

3)开展有机肥施用效果监测评估:将两组农作物的有机肥使用量、光照以及水分等控制在相同范围内,对两组的有机肥施用最终效果进行监测。

4)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宣传:针对有机肥的使用情况,做好技术指导及宣传培训工作,保证秸秆还田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对其效果的真实评估。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性质影响的相关研究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性质影响的相关研究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性质影响的相关研究摘要:农业生产发展中,秸秆焚烧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但该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而且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本文主要对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性质产生的影响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农田;土壤性质;秸秆焚烧;影响随着近些年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农田秸秆产量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业每年产出秸秆大约9亿吨,在全球产出秸秆中占比25%~30%。

然而,因为秸秆收运成本比较高、体积大、利用率低,造成农田秸秆大量剩余。

国内很多地区会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农田秸秆,而秸秆焚烧通常会释放出大量烟尘,对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农田的土壤性质。

本文主要对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性质产生的影响展开相关研究。

一、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对于农田土壤来说,其物理特性包括土壤孔隙度、土壤结构、土壤热量、湿度、空气以及耕性等,而作为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介质,土壤空气与土壤湿度对土壤肥力产生直接影响。

土壤结构则会影响到土壤中水文功能的发挥。

焚烧等外在干扰会对土壤储水状况、孔隙率、热状况以及渗透率等物理特性产生严重影响。

学者庄秋丽对秸秆还田和秸秆焚烧生态效应展开实验研究发现,相比秸秆还田,秸秆焚烧会加快土壤中含水量的挥发速度,减少土壤含水量。

学者荆爽研究认为,相比秸秆焚烧前,焚烧后的土壤湿度提升了4.3%~4.9%,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明显,破坏了农田土壤机构,土壤肥力下降明显。

且相比焚烧前的土壤,秸秆焚烧后,0~2cm耕层土壤湿度下降41%,2~5cm耕层土壤湿度则降低21%。

火烧作用会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还会对土壤渗透率、容重等物理特性产生间接影响,作为土壤的重要成分之一,有机质对土壤化学与物理特性具有有效改善作用,有助于植物养分的充分吸收,而且有机质还是对土壤肥力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不管是成铺式秸秆焚烧还是平铺式秸秆焚烧,都会导致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减少,其中成铺式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相对比较严重。

解读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解读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解读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秸秆还田是指将秸秆作为有机肥料返还到田地中,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秸秆还田的益处不仅限于提供养分,更能够降低土壤侵蚀,增加土壤保水性,减轻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1.改善土壤质量。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而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秸秆中的养分可以逐渐分解成为供植物吸收的养分,同时还能激活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力。

提高土壤质量有助于提高作物生长的条件,降低作物病虫害发生率。

2.缓解水土流失。

秸秆还田可以控制土壤流失,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与其他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秸秆还田可以使土壤含水量得到持续地增加,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大大降低了土壤流失的风险。

3.减轻环境压力。

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秸秆还田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壤肥情,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秸秆还田也可以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更健康、清洁、可持续地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这也是倡导农民们采用秸秆还田的原因之一。

通过实际操作及科技手段的引导与推动,更多的农民可以实现自然界的循环利用,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

秸秆还田量和腐熟剂对秸秆降解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量和腐熟剂对秸秆降解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秸秆还田量和腐熟剂对秸秆降解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萨如拉;杨恒山;范富;邰继承【摘要】为提高北方地区还田秸秆的降解率,在室内模拟不同量玉米秸秆还田,并设置施用秸秆腐熟剂处理和未施用秸秆腐熟剂处理,测定秸秆填埋后7、14、21、28 d土壤温度、湿度,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秸秆降解率及土壤养分含量,探讨秸秆还田量和腐熟剂对秸秆降解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秸秆腐熟剂总体上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蔗糖酶活性总体以施用秸秆腐熟剂+秸秆填埋量中等(400 g土壤+5 g秸秆+0.25 g秸秆腐熟剂)的处理最高,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纤维素酶总体均以施用秸秆腐熟剂+秸秆填埋量高(400 g土壤+10 g秸秆+0.25 g秸秆腐熟剂)的处理最高,且该处理秸秆降解率也最高;未施用秸秆腐熟剂处理中,总体以秸秆填埋量高的处理效果最好.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秸秆腐熟剂极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其中以施用秸秆腐熟剂+秸秆填埋量高、中等的处理较高;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及温度在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且在秸秆填埋量相同条件下,施用秸秆腐熟剂对土壤含水量也无显著影响.综上,施用秸秆腐熟剂+秸秆填埋量高的处理效果最佳,值得推广.【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7)009【总页数】6页(P56-61)【关键词】秸秆还田;秸秆腐熟剂;土壤酶活性;秸秆降解率【作者】萨如拉;杨恒山;范富;邰继承【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饲用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通辽 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饲用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通辽 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饲用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通辽 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饲用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通辽 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1;S154我国北方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玉米秸秆还田后秸秆腐解速率较慢,腐解效果较差,影响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n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土壤科学, 2019, 7(3), 233-241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journal/hjss https:///10.12677/hjss.2019.73029Influence of Different Modes of Straw Return on Characteristics of Cinnamon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and Soil PropertiesZhifan Zhu 1, Bing Chen 1, Guangna Zhang 1*, Yun Wang 2, Xianqi Huo 1, Dinghao Deng 2, Junxiang Yu 1, Yaqin Zheng 11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Received: Jul. 4th , 2019; accepted: Jul. 22nd , 2019; published: Jul. 29th , 2019Abstract The study researched on cinnamon soil in this area under different modes of straw return. Six treatments were set up as Control, (no fertilizer, no straw); C (chemical fertilizer input); Straw mulch (SM20, 20% of straw mulch with fertilizer); SR20 (20% straw return with fertilizer); SA20 (20% straw ash with fertilizer); Straw combustion (SC20, 20% of straw combustion with fertilizer), the treatments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 were applied with the same amount. After 4 years of field experiment, 0 - 10 cm soil was collected for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cinnamon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RD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reatments beside C,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grades of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were trended as 0.5 - 1 mm, <0.25 mm, 0.25 - 0.5 mm, 1 - 2 mm, >2 mm from large to small; Treat-ments of C, SR20 and SC20 increased >2 mm aggregates significantly; SM20, SR20 and SC20 in-creased 1 - 2 mm aggregates significantly; Treatments with chemical fertilization reduced 0.5 - 1 mm aggregates;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all increased 0.25 - 0.5 mm aggregates except SC20; Only C treatment could increase <0.25 mm aggregate. RDA analysis showed that 0.5 - 1 mm aggregat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soil resin-P and nitrat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re related to axis 1, which explained 57.2% of total variable; Soil available P and −3NO -N concentration are positivelyrelated with <0.25 mm aggregate; Soil 4NH -N + and CaCO 3 content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1 - 2mm aggregate and mean weight diamete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4 years of straw return and strawcombustion had more stable aggregates than other treatments, high amount of soil +4NH -N andresin-P concentration were found in SC20 treatment, while all modes of straw input to soil could maintain more resin-P and −3NO -N than control treatment. RDA analysis showed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soil aggregate grade influenced 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contents and s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stable aggregate. KeywordsStraw Return Modes, Cinnamon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Mean Weight Diameter, RDA Analysis*通讯作者。

朱志凡 等秸秆还田对褐土水稳性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朱志凡1,陈 冰1,张广娜1*,王 芸2,霍宪启1,邓丁浩2,于军香1,郑亚琴11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山东 临沂 2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临沂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22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9日摘要为探讨不同玉米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褐土水稳性团聚体特征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于处理4年后2017年6月采集对照不施肥(CK)、施肥(C)、20%秸秆覆盖(SM20)、20%秸秆还田(SR20)、20%秸秆灰分(SA20)和20%秸秆焚烧(SC20)处理0~10 cm 层的原状土壤,通过室内筛分处理后,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化学性质。

研究表明,除C 处理外,水稳性团聚体分布从大到小依次为0.5~1 mm ,<0.25 mm ,0.25~0.5 mm ,1~2 mm ,>2 mm ;SR20和SC20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最高;处理C 、SR20和SC20显著增加>2 mm 粒级团聚体含量;SM20、SR20和SC20处理显著增加1~2 mm 粒级含量;各施肥处理显著降低0.5~1 mm 粒级含量;施肥处理除SC20外,均显著增加0.25~0.5 mm 粒级含量;仅C 处理显著增加<0.25 mm 粒级含量。

冗余分析发现0.5~1 mm 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质(OM)含量、有效磷(resin-P)含量、硝态氮(−3NO -N )含量与主轴相关,可解释总变量的57.2%;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3NO -N含量与< 0.25 mm 粒级团聚体含量呈正向相关;土壤+4NH -N 含量、CaCO 3含量与1~2 mm 粒级团聚体含量和MWD 呈正向相关。

秸秆还田和秸秆焚烧4年后土壤水稳性团聚结构最稳定,秸秆焚烧处理土壤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各种秸秆方式还田均能维持较高的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布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及团聚体的稳定性影响不一。

关键词还田方式,褐土,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冗余分析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土壤团聚体是由有机质和矿物颗粒等土壤成分在冻融交替、干湿等自然条件下而形成的大小不同的多孔单元[1] [2]。

依据稳定性可分为水稳定性团聚体(抗水力分散)、稳定性团聚体(抗外力分散)、非稳定性团聚体(外力易分散) 三类。

其中稳定性团聚体为作物传输土壤养分、空气和水分,而非稳定性团聚体在破碎后发生迁移,从而堵塞孔隙,阻挡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迁移,加剧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3]。

而具有良好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的土壤,能够满足植物对养分、空气和水分的需求,且具有良好的抗冲抗蚀性能[4]。

秸秆还田是现代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技术措施,具有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温朱志凡等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作用[5] [6] [7]。

秸秆作为重要的有机物料来源,我国年产8.1亿吨[8],但现阶段我国秸秆利用率还较低。

作为土壤有机物料输入的主要来源和控制秸秆焚烧的主要举措,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和大气环境保护均具有积极意义。

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类型及耕作方式下的土壤团聚体影响差异较大。

冀保毅等(2015)研究发现,秸秆还田可增加黏土和壤土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从而使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9]。

安婉丽等(2016)研究发现秸秆还田对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影响不显著,但对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影响显著[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