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中国医科大学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更新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5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更新)答案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
)1. 按t1/2 恒量反复给药时, 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A. 首剂量加倍B. 首剂量增加3 倍C. 连续恒速静脉滴注D. 增加每次给药量E. 增加给药量次数正确答案:A2. 血药浓度时间下的总面积AUC Ax被称为:()A. 阶矩B. 三阶矩C. 四阶矩D. 一阶矩E. 二阶矩正确答案:A3. 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 不由下面哪项所决定()A. 消除速率常数B. 表观分布容积C. 滴注速度D. 滴注时间E. 滴注剂量正确答案:D4. 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 是因为:()A.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 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 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 延缓抗药性产生E. 以上均不对正确答案:B5.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 下列采样点数目哪个是符合标准的?()A. 10B. 7C. 9D. 12E. 8正确答案:D6. 某一弱酸性药物pKa= 4. 4,当尿液pH为5. 4,血浆pH为7. 4时,血中药物浓度是尿中药物浓度的:()A. 1000 倍B. 91 倍C. 10 倍D. 1/10 倍E. 1/100 倍正确答案:B7. 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 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 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A. 房室B. 线性C. 非房室D. 非线性E. 混合性正确答案:B8. 通常不应用下列哪个参数来衡量吸收程度和速度()A. 峰时间B. 峰浓度C. 药时曲线下面积D. 生物利用度E.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E9. 某弱碱性药物pKa 8. 4, 当吸收入血后(血浆pH 7. 4), 其解离百分率约为:()A. 91%B. 99 . 9%C. 9 . 09%D. 99%E. 99 . 99%正确答案:A10. 关于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 错误的是:()A. 受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B. 顺浓度梯度转运C. 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D. 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达平衡E. 不消耗能量而需要载体正确答案:E11. 特殊人群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 特殊人群指的是哪些人群?()A. 肝功能受损的患者B.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C. 老年患者D. 儿童患者E. 以上都正确正确答案:E12. 在线性范围考察中,至少要有几个浓度来建立标准曲线?()A. 4B. 5C. 6D. 7E. 3 正确答案:C13. I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C. 年龄在18~45 岁为宜D. 要签署知情同意书E. 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正确答案:E14.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MRTinf 表达式为:()A. AUCXn cn/ 入B. MRTiv t/2C. MRTiv-t/2D. MRTiv tE. 1/k 正确答案:B15. 关于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消除相采样点哪个不符合要求?()A. 3B. 4C. 5D. 6E. 7 正确答案:D16. 药物经肝脏代谢转化后均:()A. 分子变小B. 化学结构发性改变C. 活性消失D. 经胆汁排泄E. 脂/ 水分布系数增大正确答案:B17. 对于静脉注射后,具有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的t1/2等于哪一常数与MRTiv之积 ()A. 1 .693B. 2 .693C. 0 .346D. 1 .346E. 0 .693 正确答案:E18. 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A. 吸收与代谢平衡B.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C.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 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E. 药物完全消除正确答案:C19. 某药物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相等, 表明:()A. 口服吸收完全B. 口服药物受首关效应影响C. 口服吸收慢D. 属于一室分布模型E. 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正确答案:A20. 标准曲线低浓度点的实测值与标示值之间的偏差一般规定在什么范围之内?()A. ±20%以内B. ± 1 0%以内C. ± 1 5%以内D. ±8%以内E.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二、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10 分。
药理学(1)复习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名词解释1.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治疗过程过长或消除器官功能低下时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2.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副作用:也称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带来痛苦或不适4.首过消除:口服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在肝脏和胃肠道被部分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变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消除(首过效应)。
5.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6.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生物效应7.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药动学、药效学8.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9.最小有效量:能使机体产生药理效应的最小用药剂量也称阈剂量/浓度10.停药反应: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病情发生变化的情况11.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12.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13.特殊反应:指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
14.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的可用于寄生虫感染,包括人工合成和抗生素。
15. 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16.最低抑菌浓度:是指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7.最低杀菌浓度:是指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选择题1.药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药效学、药动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副作用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3.普鲁卡因的浸润麻醉作用属于局部作用。
4.药物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5.药物的两重性是指预防作用与不良反应。
6.受体拮抗剂的特点对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7.部分激动剂的特点无亲和力也无内在活性。
8.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指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首剂效应(first dose phenomenon)首次给药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出汗、心悸,甚至晕厥、意识消失,尤其在首剂大于1mg时出现2、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3、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4、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菌群间的生态平衡,使肠道内敏感菌株受到抑制而耐药菌株乘机繁殖,而造成的再感染5、人工冬眠疗法合用某些中枢抑制药,可使患者处于深睡,体温、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的状态,称为人工冬眠疗法。
6、糖皮质激素反跳:即胰岛素耐受性,由于机体拮抗胰岛素物质增多,体内生成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减少等原因引起,此时应加大胰岛素剂量才能维持应有的降血糖效应。
7、灰婴综合征:是新生儿、早产儿应用大量氯霉素产生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患儿服药后数日出现腹胀、呕吐、呼吸不规则、进行性苍白、紫绀,以致呼吸循环衰竭,并可能在出现症状数小时内死亡。
8、阿司匹林效应:只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后诱发的哮喘。
9、突变选择窗(MSW):细菌突变耐药株在最低抑菌浓度-MIC到药物对突变菌株的mic-MPC之间的距离会被选择出来,这就是突变选择窗10、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1、对症治疗:用药物缓解或消除疾病症状的疗法。
12、毒性反应:指毒物对机体所致原发性毒性作用而续发引起的有害的生理、生化和病理变化,如细微的分子生化病损、亚细胞结构变化、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乃至生物体的死亡。
13、肠肝循环:指由肝脏排泄的药物,随胆汁进入肠道再吸收而重新经肝脏进入全身循环的过程。
血液透析时抗生素的应用

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
HF对尿素氮、肌酐等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略逊于HD,但 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纠正水、电解质及酸中毒,治疗 肾衰竭、肺水肿、心包炎、脑水肿却优于HD。
腹膜透析
药物依靠浓度梯度差的弥散作 用,经腹膜毛细
量、超滤量、腹膜面积、腹膜 血管病变等因素相
因腹膜透析液流速缓慢 (7ml/min)。带电荷的药物
血浆置换 (Plasma Exchange therapy,PE)
PE系将患者血液引入血浆交换装 置,将分离出的血浆弃去,并补回 一定量的血浆,藉以清除患者血浆 中抗体,激活免疫反应的介质和免 疫复合物。
血浆置换
方法
一.建立血管通道及肝素化法,同血透。 血浆分离装置:多采用醋酸纤维素膜、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膜或聚砜膜所制成的空心纤 维型分离器。膜面积为0.4~0.6 m2,孔径0.2~0.6μm,最大截流分子量为300道尔 顿。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
用法: 肾功能不全,Ccr < 20ml/min, 每次用量减半,用药间 隔延长。透析患者12~24h 给药1 次,并于每次透析后 给药。
β-内酰胺 酶抑制剂
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环,导 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可与β-内酰胺酶 结合、抑制其水解作用的物质,就称为β-内酰胺 酶抑制剂。
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 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 时间。例如一个药物的半衰期 为6小时,那么过了6小时血 药浓度降为最高值的一半。
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 消除的速度,它是决定给药剂量、 次数的主要依据,半衰期长说明 药物在体内消除慢,给药的间隔 时间就长;反之亦然。
半衰期
医药商品购销员考试题及答案

医药商品购销员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30分)1、药品所标明的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应按(C )论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一)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二)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一)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二)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三)变质的;(四)被污染的;(五)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六)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2)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3)超过有效期的;(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6)其它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A、超范围经营B违法广告C假药D劣药2、拆零药品应集中存放于专柜,并保留( A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第七十七条药品应按剂型或用途以及储存要求分类陈列和储存:(一)药品与非药品、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开存放,易串味的药品与一般药品应分开存放。
(二)药品应根据其温湿度要求,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存放。
(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应分柜摆放。
(四)特殊管理的药品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存放。
(五)危险品不应陈列。
如因需要必须陈列时,只能陈列代用品或空包装。
危险品的储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存放。
(六)拆零药品应集中存放于拆零专柜,并保留原包装的标签。
(七)中药饮片装斗前应做质量复核,不得错斗、串斗,防止混药。
饮片斗前应写正名正字。
A、原包装标签B说明书C空包装D凭证和记录3、调配处方必须(C )A、准确无误B说明用法 C 经过核对D审方签字4、现行中国药典为( A )年版。
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12月《药物代谢动力学》作业考核试题

(单选题)1: 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A: 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B: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C: 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D: 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E: 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正确答案: A(单选题)2: 关于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受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B: 顺浓度梯度转运C: 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D: 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达平衡E: 不消耗能量而需要载体正确答案: E(单选题)3: 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A: 结合是牢固的B: 结合后药效增强C: 结合特异性高D: 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E: 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正确答案: D(单选题)4: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B: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D: 排泄速度不变E: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正确答案: C(单选题)5: 下列药物中能诱导肝药酶的是:()A: 阿司匹林B: 苯妥英钠C: 异烟肼D: 氯丙嗪E: 氯霉素正确答案: B(单选题)6: 关于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下列哪种观点是错误的?() A: 生物转化是药物从机体消除的唯一方式B: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C: 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D: 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合成E: 肝药酶数量和活性的个体差异较大正确答案: A(单选题)7: 地高辛t1/2为36h,每天给维持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约为:()A: 2dB: 3dC: 5dD: 7dE: 4d正确答案: D(单选题)8: 静脉注射2g某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0mg/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 0.05LB: 2LC: 5LD: 20LE: 200L正确答案: D(单选题)9: 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A: 吸收与代谢平衡B: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C: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 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E: 药物完全消除正确答案: C(单选题)10: 恒量恒速分次给药,基本达稳态的时间是:()A: 1~2个t1/2B: 2~3个t1/2C: 3~4个t1/2D: 4~5个t1/2E: 2~4个t1/2正确答案: D(单选题)11: 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被称为:()A: 有效血浓度B: 稳态血浓度C: 致死血浓度D: 中毒血浓度E: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 B(单选题)12: 按t1/2恒量反复给药时,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A: 首剂量加倍B: 首剂量增加3倍C: 连续恒速静脉滴注D: 增加每次给药量E: 增加给药量次数正确答案: A(单选题)13: 房室模型的划分依据是:()A: 消除速率常数的不同B: 器官组织的不同C: 吸收速度的不同D: 作用部位的不同E: 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 A(单选题)14: 血药浓度时间下的总面积AUC0→∞被称为:()A: 零阶矩B: 三阶矩C: 四阶矩D: 一阶矩E: 二阶矩正确答案: A(单选题)15: 对于静脉注射后,具有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的t1/2等于哪一常数与MRTiv之积()A: 1.693B: 2.693C: 0.346D: 1.346E: 0.693正确答案: E(单选题)16: 在非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其受试物的剂型不需要遵循以下哪些选项的要求()A: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药效学研究的一致B: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毒理学研究的一致C: 特殊情况下,受试物剂型可以允许与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不一致D: 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剂型、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但不需要提供研制单位的质检报告E: 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 D(单选题)17: 关于试验动物的选择,以下哪些说法不正确()A: 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一致B: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试验C: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必须从同一动物多次采样D: 创新性的药物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动物E: 建议首选非啮齿类动物正确答案: C(单选题)18: 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A: 色谱法B: 放射免疫分析法C: 酶联免疫分析法D: 荧光免疫分析法E: 微生物学方法正确答案: A(单选题)19: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下列采样点数目哪个是符合标准的()A: 10B: 7C: 9D: 12E: 8正确答案: D(单选题)20: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C: 年龄在18~45岁为宜D: 要签署知情同意书E: 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正确答案: E(名词解释)21: 首关效应正确答案: 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也称第一关卡效应。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血浆药物的浓度是衡量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会影响药物的有效药物剂量和疗效。
今天,我们来讨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血浆药物浓度的下降一般可以用半衰期(half-life)来描述,半衰期用以反映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初始浓度下降到一半的时间。
也就是说,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就是药物的半衰期。
由于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每种药物的半衰期也不尽相同。
另外,药物的半衰期还受到患者的基本特征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半衰期。
从药物自身的特性上看,绝大多数的小分子药物的半衰期都在几个小时到几十小时之间。
例如,常用的抗菌药物磷酰脲的半衰期通常介于14-15小时之间,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卡那霉素的半衰期为19.2小时。
另一方面,有些缓控释药物的半衰期要比上述药物长。
包括一些常用于抑制性治疗的抗癌药物,如抗EGFR(靶向抗EGFR)的半衰期通常在数十小时甚至几天,比如常用的抗癌药物吉非替尼的半衰期为38小时。
此外,有些药物的半衰期可以达到几周或几月,例如,一些长效抗炎药物,如吗啡的半衰期为3到7天,常用的抗癌药物匹妥英的半衰期可达到2周。
除了药物本身特性外,在不同患者之间,药物的半衰期也有所不同。
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其他基本特征,以及肝肾功能等药代动力学特征,都会对某种药物的半衰期产生影响。
因此,当患者服用某种药物时,必须根据其具体情况来计算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这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确定药物的剂量,使治疗更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
总之,血浆药物浓度的下降一般用半衰期来描述,它反映了从初始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而药物的半衰期受药物本身的特性以及患者的基本特征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因此每个患者对某种药物的半衰期可能不同。
这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确定药物的剂量,使治疗更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
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降低到其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以下哪个药物的半衰期最长?A. 阿司匹林B. 布洛芬C. 地西泮D. 硝酸甘油答案:C2. 以下哪种药物属于β-受体拮抗剂?A. 阿莫西林B. 阿托伐他汀C. 普萘洛尔D. 胰岛素答案:C二、填空题3. 药物的__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最大效应所需的时间。
答案:起效时间4. 药物的__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
答案:稳态时间三、判断题5. 所有药物都可以在怀孕期间使用。
()答案:错误6. 药物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合理用药来降低其风险。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7. 简述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其重要性。
答案: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并到达全身循环的相对量。
它的重要性在于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是药物设计和评估的关键参数之一。
8. 什么是药物相互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案: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安全性。
例如,抗凝血药物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五、论述题9. 论述药物剂量选择的原则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答案:药物剂量选择的原则包括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药动学特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
合理的剂量选择可以确保药物达到最佳疗效,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剂量过低可能导致疗效不足,剂量过高则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10. 论述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其预防措施。
答案: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A型、B型和C型。
A型不良反应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有关,通常可预测;B型不良反应与个体差异有关,不可预测;C型不良反应与长期用药有关,可能在用药后很长时间才出现。
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选择药物、监测药物浓度、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
六、案例分析题11. 患者,男,45岁,因高血压长期服用β-受体拮抗剂。
近期因心绞痛入院治疗,医生给予硝酸甘油缓解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的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排泄、生物转化及储存等)的速度,表示了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间的关系,它是决定给药剂量、次数的主要依据。
为什么有的药一日服3到4次,而有的药一日只需服1到2次呢?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最终结果是单位时间内药物的消除量随血液浓度而变化,血液的浓度越高,单位时间内消除量就越大。
为了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进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按一定的间隔时间给药是必要的。
临床上,可适当根据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确定给药时间。
按半衰期的长短,常用药物分为四类。
欲使超快消除类药物(半衰期≤1小时)在血浆中维持某一合适浓度,给药次数就得较其它类药物频繁些,但治疗指数大的药物可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
为保证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无论超快或快速消除类(半衰期=1小时~ 4小时),都以静脉滴注为宜,如氨苄青霉素半衰期为1.O小时~1.5小时,因此可以持续滴注。
中等消除类(半衰期=4小时~8/小时)可取半衰期的长短作为给药间隔,如磺胺异恶唑半衰期为6.O小时,因此每隔6小时一次,即一日4次给药;又如灭滴灵的半衰期为6小时~11.5小时,因此给药每天3次。
消除慢(半衰期=8 小时~12小时)的药物,如抗癫痫药扑痫酮半衰期为8士4.8,因此一日2~3次给药为宜;美西律半衰期是1O 小时~2O小时,因此每天给药2次。
还有极慢消除类(半衰期为>24小时)可按每天给药一次。
因为在给药间隔期间内,这类药物浓度的波动幅度决不会像快速消除类药物引起的幅度大,如磺胺甲基嘧啶半衰期为15.O 小时~45.O小时,因此一日只给药一次。
稳态血浓度是指多次定时定量规律服药后,药物的吸收量与排泄量接近相等时的血浓度。
药物达到这个稳态浓度的时间一般大约是该药的5个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