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家兔药物半衰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2.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
3. 分析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速度。
二、实验原理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重要参数。
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药物浓度,可以计算出药物的半衰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1只,体重2.0±0.2kg。
2. 药物:盐酸氯丙嗪片(剂量根据体重计算)。
3. 试剂:0.5%肝素生理盐水、注射器、抗凝管、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4. 仪器:电子天平、体温计、血压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家兔称重后,给予盐酸氯丙嗪片(剂量根据体重计算)。
2. 在给药前、给药后0.5h、1h、2h、4h、8h、12h、24h、36h、48h、72h分别采集家兔耳缘静脉血2ml,加入含有0.5%肝素生理盐水的抗凝管中,颠倒混匀,离心分离血浆。
3.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中盐酸氯丙嗪的浓度。
4. 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为纵坐标,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5. 利用曲线下面积(AUC)和消除速率常数(k)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五、实验结果1. 家兔给药前、给药后0.5h、1h、2h、4h、8h、12h、24h、36h、48h、72h的血浆盐酸氯丙嗪浓度分别为:0.06mg/L、0.27mg/L、0.13mg/L、0.06mg/L、0.02mg/L、0.01mg/L、0.005mg/L、0.002mg/L、0.001mg/L、0.0005mg/L、0.0002mg/L。
2.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呈指数下降趋势。
3. 计算得到盐酸氯丙嗪的半衰期为3.8h。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氯丙嗪在家兔体内的半衰期为3.8h,说明该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速度较快。
2. 影响药物半衰期的因素包括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动物种属、个体差异等。
3.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测半衰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2. 理解药物消除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药物半衰期(t1/2)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到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衡量药物消除速度的重要参数。
药物消除动力学分为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
本实验采用一级消除动力学模型进行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即:dC/dt = -kC其中,C为血浆药物浓度,t为时间,k为消除速率常数。
药物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t1/2 = 0.693/k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5kg左右)。
2. 药物:已知半衰期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3. 仪器:分析天平、血样采集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计时器等。
4. 试剂:生理盐水、抗凝剂、药物标准品等。
四、实验方法1. 家兔称重后,按实验要求给药。
2. 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采集家兔血液,置于含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离心分离血浆。
3.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4.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5. 根据一级消除动力学模型,计算消除速率常数k。
6. 根据消除速率常数k,计算药物半衰期t1/2。
五、实验结果1. 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2. 消除速率常数k:0.547/h。
3. 药物半衰期t1/2:1.28小时。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一级消除动力学模型进行药物半衰期的测定,实验结果与已知药物半衰期相符,说明实验方法可靠。
2. 药物半衰期是衡量药物消除速度的重要参数,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药物消除动力学原理的理解。
3.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血样采集、分离和测定的准确性,以减小实验误差。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测定已知药物半衰期,掌握了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半衰期_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2.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动力学过程。
3.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药物血浆半衰期(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药物消除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
本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药物血浆半衰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1只,体重2.0kg左右。
2. 药物: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放射性比度≥1000Ci/mmol。
3. 仪器设备:γ计数器、微量注射器、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注射器、抗凝瓶等。
4. 试剂:肝素钠、生理盐水、药物溶液等。
四、实验方法1. 药物制备: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配制成所需浓度的药物溶液。
2. 实验动物给药:取家兔1只,称重后,耳缘静脉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溶液,给药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测定实验要求设定。
3. 血浆采集:给药前、给药后0.5h、1h、2h、4h、8h、12h、24h、48h、72h等时间点,分别采集家兔耳缘静脉血2ml,置于肝素钠抗凝瓶中,立即混匀,离心分离血浆。
4. 血浆样品处理:取血浆样品,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标记物分离纯化。
5. 放射性测量:将处理后的血浆样品置于γ计数器中,测量放射性强度。
6. 数据处理:以给药后各时间点的放射性强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放射性强度-时间曲线。
计算半衰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放射性强度-时间曲线,计算药物血浆半衰期如下:t1/2 = (ln2) / (k)其中,k为曲线斜率,ln2为自然对数2的值。
2.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药物血浆半衰期为(2.5±0.3)h,表明该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较快。
该结果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误差:本实验中,实验误差主要来源于放射性测量、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为降低实验误差,应选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药物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仅取决于k e值(一级动力学的消除速率常数)的大小。
t1/2=0.693k e磺胺嘧啶(SD)的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的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家兔。
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1)取药前血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和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内。
(2)给药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分别于给药后5min和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内(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
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的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
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 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的试管中。
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的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半衰期实验报告

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测定
一、实验目的:比色法测量水杨酸钠血浆半衰期
二、实验原理:药物的消除分为一级,零级及混合速率,药物代谢根
据药物种类及计量不同而不同。
通过测定家兔给药前后的血浆药物浓度,用分光光度计对比透光率并计算药物半衰期时间。
三、实验步骤:
1. 取三只小试管并标记,分别注入 3ml三氯乙酸。
2. 家兔称重,按2ml/kg计算水杨酸钠剂量,用刀片划伤兔耳缘静脉处
皮肤,滴13滴血到试管1。
3. 对侧耳缘静脉注入已知剂量的水杨酸钠,立刻再次取血 13滴入试
管2。
4. 30分钟后取血13滴入试管3。
5. 3000转离心5分钟,三支试管各取上清液 3ml并加入0.4ml 氯化铁
溶液,发现2号试管显紫色,3号试管微微显色。
6. 将三支试管放入分光光度计测定透光率并计算水杨酸钠半衰
期。
四、实验结果:
t 1/2 =0.301/{( lg x1- lg x2)/
t}=0.301/{( lg 0.019- lg 0.011)/30}=37.63min 兔子体重 2.16kg 时间 30min t 1/2 =37.63 min。
血浆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合作愉快
MARKETING
15
磺胺嘧啶(SD)的测定原理:磺胺类 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 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 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起 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该 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 度与磺胺药的浓度成正比。
实验器材和药品
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 注射器,移液管,磺胺嘧啶钠(SDNa),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 香草酚,20%氢氧化钠,0.5%亚硝酸钠
4, 准确吸取各管上清液1.5mL分别加至相应 编号的试管中,标准管吸取空白对照管上 清液1.4mL,加0.1mL标准SD溶液(1mg/mL), 然后各试管依次加入0.5%亚硝酸钠0.5mL, 充分摇匀;再加0.5%麝香草酚1mL并摇匀。
5,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管在525nm处 的光密度,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 度。
实验步骤
1,取家兔一只,称重。 2,由耳缘静脉取血2~3mL(空白对照), 然后立即从耳缘静脉注射20%磺胺嘧啶 钠溶液300g/kg(1.5mL/kg)。于注射后 5min、35min时各取血2~3mL至已编号的预先盛有7.5%三氯醋酸 2.8mL的离心管中,混匀。然后置离心机内, 离心10min,3000r/min.
血中SD的浓度=标准管SD的浓度/标准 观光密度*测定管光密度
半衰期的计算
• 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半衰期 计算公式: t1/2=0.693/ Ke
Ke为一级动力学的消除速率常 数
Ke=2.303*斜率k k=(lg C1-lg C2)/T
注意事项
药物半衰期测定

为药前管,用作“调零”),在另一侧耳缘静脉注射
10%水杨酸钠2ml/kg(缓慢)(药前管:未给水杨酸 钠前)
4、于给予水杨酸钠后5min、35min耳缘静脉采血
2ml,分别置于2、3号小塑料管。
5、分别精确取1、2、3号塑料管中的血液1ml(取血
时:小吸管要插到小塑料管的底部,否则吸入空
气,血量不正确)加入对应编号有混合液的玻璃 离心管(第一步骤的离心管),每管再分别加入
铁混合液、肝素、蒸馏水。
器材:试管架、试管6支、移液器、枪头、注射
器、722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方法】
1.取家兔1只,称重,于兔箱中固定。用(12500u/2ml)
肝素0.3ml/kg进行耳缘静脉注射。
2、编号1、2、3三支玻璃离心管,分别加入三氯化铁及 三氯醋酸的混合液2ml。 3、给予肝素后5min后耳缘静脉(用针头刺入血管后拔 出,让血自然流出)采血2ml(置于1号小塑料管,作
【原理】 水杨酸钠(在人只能外用,乙酰水杨 酸钠可以内服)中小剂量按一级消除动力 学消除,其在酸性环境中可变为水杨酸, 后者与三氯化铁生成一种配位化合物。该 化合物在520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 水杨酸的浓度成正比。
【材料】
动物:家兔,体重2~3kg,雌雄均可
药品: 10%水杨酸钠、
三氯醋酸、 三氯化
【计算】
t1/2 =
0.301 ×Δt
Lg(A1/A2)
此公式从一级消除动力学的公式推导出 来。单位:如Δt是分钟,则t1/2为分钟, 如Δt是小时,则t1/2为小时,
注意事项:
1.量具的使用(微量取样器、定量溶液瓶); 离心机的使用。 2.药前取血必须!采血后及时处理,吸头等需 及时清洗。 3.若未能按时采血,以实际采血时间计算。
药物半衰期的实验报告

药物半衰期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药物半衰期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理解药物半衰期的概念;2. 学习使用浓度—时间曲线确定药物半衰期的方法;3. 探究常用量与药物半衰期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药物的半衰期是指在给定浓度下,药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的半衰期通常用于评估药物的消除速度和血浆浓度变化趋势。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种药物溶液作为实验样品,通过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药物的半衰期。
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来绘制浓度—时间曲线,利用曲线上的半数浓度点的时间来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三、实验步骤:1. 准备药物溶液:将一定浓度的药物溶液配制好;2. 将药物溶液注射到动物体内;3.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4. 用适当的方法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5. 制作浓度—时间曲线;6. 分析曲线,确定半数浓度点的时间;7. 根据半数浓度点的时间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四、实验数据分析:在实验中,我们使用药物溶液注射到动物体内,并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
通过分析血液样本中药物的浓度,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时间(小时)药物浓度(μg/mL)0 1001 802 643 51.24 40.965 32.77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制作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曲线图:[曲线图]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加,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呈指数下降的趋势。
根据药物浓度曲线,我们可以确定半数浓度点的时间。
半数浓度点是指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的时间点。
根据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药物浓度在时间为2小时时降至初始浓度的一半,因此药物的半衰期为2小时。
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我们得出了药物的半衰期为2小时。
这意味着在给定浓度下,药物需要2小时的时间来减少一半。
药物的半衰期是评估药物消除速度和血浆浓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我们还观察到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指数下降趋势,这说明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是一个指数衰减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姓名:学号:班级:
一、实验目的
1. 以磺胺嚏旋钠为例学习测定药物血浆浓度、药物血浆半衰期
(t1/2)及表观分布容积(Vd)等药动学参数的基本方法。
2. 理解常用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二、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家兔1只
2. 器材:试管24支,移液吸管(10ml 1支,1ml2支,2ml 7支),移液器1
支,吸头若干,试管夹,试管架,离心机,722型分光光度计,手术剪,眼科
剪'止血钳'动脉夹'眼科银,缝线,药棉,纱布,捆扎绳,注射器(10ml 1
支,5ml 1 支)。
3. 药品:5%磺胶略唏钠溶液,7.5%三氯醋酸溶液,0.5%亚硝酸钠溶液,0.5%麝香草酚
钠溶液(溶于20%氢氧化钠浓度内),草酸钾结晶,20%乌拉坦容液,肝索注射液,生理盐水。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取试管6支,依次用A............... /标记,各加入7.5%三氯醋
酸2ml备用。
2. 取试管6支,依次用B、E2、B3……Be标记,各加人草酸钾结晶几粒。
3. 取家兔1只,称重,以20%乌拉坦溶液1g/kg (5 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
醉,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皮肤,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并在近心端夹上动脉夹,以阻断血流,再将放血导管向心脏方向插人颈总动脉内,用线打
活结固
人定O
4. 松开动脉夹'放血约1 ml,置于B管,迅速摇匀抗凝,然后耳缘
静脉注人5%磺胺口密n定钠150 mg/kg (3 ml/kg ),记录注完时间
(准确到分钟)。
5. 给药后5、10、20、30、40 min,用同样方法放血约1ml,分别置于R、R、B、B、B6
管,迅速摇匀,记录取血标本的准确时间,然后Bi〜Be管以1500转/min离心5 min,准确吸取上层血浆50卩\加人相应的各A管,各管以1500 转1分离心5 min,分别取离心后的上清液1.5 ml加0.5%亚硝酸钠溶液0.5 ml, 摇勾,再加0.5%麝香草酚1ml,可见橙红色反应.以给药前血样为空白对照,用722型分光光度计于525m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各取血时间点的光密度,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磺胺喀唏钠浓度。
6. 标准曲线的制作用免血配制不同浓度的磺胺卩密旋钠溶液,按方法5项进行重氮化及偶
联反应,分别测定吸光度。
以磺胺曜口定钠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其吸光度为纵坐标,进
行直线回归,求标准曲线回归方程。
四、实验结果
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磺胺嚏□定钠浓度
K和仏换算
Mtt.诚尤汕00 恤业抽绘
150 0凋! 15 0 074棚天觐敌 1.5 fl. 017 0. 75 0 045 0|]
logC
0. 09B 30.71244 L 487314 5 a, OOg 23. 7070S 1.37W8 15 0. 075 17.2855 I. 237682 20 0. ON IS. 70] 72 L 222761 40 laCi-lgCa+ (-1/2.303} I «lapu (W2.32) -0- 0A72B InUFHPt GBi 腹】
k= oioira
t.l/2- 5”92 鶴师 vin
Lan in njatrpEat
-0.
五 实验讨论
、1.磺胺类药物检测机制
磺胺类药物为对氨基苯磺酰胺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
硝酸钠起重氮反应,产生重氮盐。
在碱性溶液中,重氮盐可 与酚类化 合物(麝香草酚)起偶氮反应,形成橙红色的偶氮化合 物。
采用分光
光度检测法‘在525nm 波长进行比色测定。
根据Beer-Lambert 定 律,药物浓度与光密度呈正比尖系。
2•—
级消除动力学规律
多数药物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的规律而消除,静脉注射给药后,
不同时间采血,测定血浆浓度,以药物浓度的对数值为纵坐 标,时间 为横坐标,其药时曲线常呈直线。
1=583. 7Bi ・2e.
4M
1.<76163
水孰也陋药%術曲塑 —爼性□谓•苗所标准
曲揺)
luu
10
1
Q
Tim# ■
图1・零级&一级消除动力学曲线
该直线的方程为:lgCt=lgC«+(-K/2.203)t
根据此曲线方程可求出斜率b值。
消除速率常数K=-2.303b ,进而求出血浆半衰期。
药物血浆半衰期为1I/2=0.693/K
六、实验反思
实验过程中,家兔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死亡,在实验过程中每次取血后从动脉导管中
反推肝素,而肝素并不是造成家兔死亡的主因。
推测是由于反复逆流推送肝素,可能使心肌前负荷不稳定改变,心脏搏动异常,以至于发生心室肌颤动,这可能是实验过程中家兔的主要死亡原因。
除此之外,也可能由于实验时程较长,不断取血,取血量过多后导致家兔缺血性休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