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诗意高中语文课堂
打造诗意的高中语文课堂

打造诗意的高中语文课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知识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思考与表达共进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这也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语文教学的诗意化。
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而语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诗意之地上辛勤的耕耘者和圆实饱满的种籽。
作为语文教师,就需要创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需要诗意的课堂语文教育呼唤着诗歌和诗意的回归。
不仅教材和教学内容应以文学作品为主,更重要的是,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屈原、李白到莎士比亚和普希金,从郭小川、舒婷到裴多菲和雪莱,古今中外的诗滋润了我们的爱心,培育了我们的正义和批判情怀,也给了我们诗意般的人生和追求。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
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设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
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
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入生活,雅俗共赏,“经夫妇,美教化,厚人伦”。
热爱诗歌,阅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
在笔者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善美。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二、语文追求诗意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语文的诗情画意。
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而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
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
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
如何打造语文诗意课堂

如何打造语文诗意课堂“诗意”缘于“情意”,因为语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所以只有充满“情意”的语文课堂,才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诗意”栖息。
本文就如何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谈谈实践与体会。
标签:打造;诗意;朗读;情感一、读中彰显语文课堂诗意韵味“三分文章七分读”,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书声,犹如盲人骑瞎马,奔不远,飞不高。
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语文教学就是“读读、说说、写写”,但是,怎么读,怎么讲,怎么写却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读不是枯燥乏味地读,写也不是机械重复地写,讲也不是人云亦云地讲。
语文学习的底气来源于阅读。
经典的诗歌与文章要大量背诵、大量阅读,课堂中不需要纷杂、疲惫不堪的设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语文味”。
1、“映日荷花别样红”――朗读感知文本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
可以说,对于文本,初读有感受,再读有感悟。
尤其是对于文本中那些值得学生品读的词句,更是“读”演绎的舞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读得熟,才能悟得深。
从上课一开始就渲染气氛,有意识地让教材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连接、沟通,让学生披文入情。
在自读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轻言细语慢慢读,须字字认真,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误一字。
通过自主读、小组交流互读、课堂展示精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形成正确的语感、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上,对文本中一个词的读,可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一句话的读,可以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读中渗透情感,在读中动情演绎,在读中有所收益,形式多样的读书声会为语文课增添“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采。
2、“此时无声胜有声” ―― 默读升华情感语文课须“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
现在的语文课堂不缺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也不缺精彩的朗读指导,语文课堂有的是活力和生机。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一、引言诗情画意,是一种充满美感、富有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教学中,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二、培养师生情感交流艺术来源于生活,教育也应该如此。
要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首先要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有趣的例子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融洽,课堂氛围也更加温馨和愉悦。
三、注重多感官体验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还需要注重多感官体验。
因为学习不仅仅是在大脑中进行的,还需要借助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和体验。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诗意地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意境,通过触摸、嗅闻等感官去感受美的存在。
在艺术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感受艺术作品,从而加深对美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多感官体验,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学习效果也更加显著。
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工具,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文学作品的插图、音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利用VR技术带领学生去参观名画馆,实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注重学生的创造和表达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造和表达。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来表达内心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鼓励学生的创造和表达,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和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也更加显著。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而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则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感、想象和创造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营造“诗情”。
要想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教师首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这个氛围要温馨、舒适,充满美好的感觉。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轻柔、悦耳的音乐,或者熏香、放花等,以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释放,学习的动力也会进一步激发。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情的美好。
通过朗诵、鉴赏等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
除了“诗情”之外,“画意”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加入丰富的图像、色彩等元素,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课文中的情境和场景。
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方法。
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创作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象,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一定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画意”,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不仅仅是营造“诗情”和“画意”的氛围,教师还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情感、想象和创造力。
这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提问学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启迪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在课堂作业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由的表达方式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
在课堂的设计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具有启迪性的教学活动。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相看两不厌诗意在心间—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摘要语文的学科特点使语文课堂教学要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本文围绕题目从教师、学生、文本三个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出发,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守望精神,乐于奉献,将文化修养、专业学习作为构建诗意课堂的出发点;第二,构建诗意课堂要从学习方式的改革入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从文本的解读入手,从文本的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色皇后思想情感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诗意;课堂;教师;学生;文本前言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
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激情洋溢春风化雨,学生个性飞扬如沐春风。
这个“诗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诗人,而是要求师生能把丰厚的生活与精妙的阅读结合为基础,创造诗意。
构建诗意的课堂是由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是由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也是实施新大纲的要求。
构建诗意的课堂不是寻找避世桃源,而是在构建中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课堂由三要素组成:教师、学生、文本。
要想课堂充满诗意,必须教师、学生、文本充满诗意。
一、诗意地栖居——教师的诗意语文教师必须充满诗意。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构建诗意的课堂中起关键作用。
但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收入的微薄,生存的艰辛,使我们一些教师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到“名次”“待遇”上,丢掉了对自己对他人对学生的真正的关爱。
老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一种守望精神,要乐于奉献,精神重心要守在使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甘守寂寞,不受外界的影响,尽自己的天职,要有职业的尊严。
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介绍给学生,并使之欣然容纳!做老师就要做到“知困自强敬业忠诚勤奉献,善诱无倦通古博今”。
这才是师之大者,师之可爱者。
教师如何使自己具有诗意?首先,要做一个喜欢诗的老师。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教学活动充满诗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探求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师要重视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得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诗意课堂要充满人文精神,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
对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独占课堂,而应充当教学的“组织者”,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诗意地栖息在语文课堂上。
其次,教师要灵活巧妙的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
从而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采用“四允许”的方法:即“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大胆提出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培养创造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
2 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关键。
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使整堂课充满新意,以激起学生的创造精神。
首先,要设疑引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释疑难,有所进取。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创造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讲的话应带有审美色彩,它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还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作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阵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是感悟语言之美的学习平台,其教学语言更应该字字珠玑,珠圆玉润,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它宛如高山流水一般悠远清新,令人沉醉于优雅的文字之中;它更像一道张扬的风帆,带学生们驶向知识的彼岸。
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文味”十足,要善于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为语文教学增添几分灵动之美。
通过平时的教学,我在以下三方面感受颇深:一、打造意境之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优美的意境,用清新的课堂教学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使祖国语言之美融入整个语文教学中。
通过诗词意象的优美描述,学生的心弦已经被这份淡淡的哀伤触动,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词中蕴含的意境之美。
总之,优美的教学语言如散发着水墨书香的画卷,为学生开启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使他们的情操与审美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感悟情感之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课堂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道德的载体,使学生感悟情感的美丽,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为学生带来深刻的情感启迪。
比如在讲述蒙田的散文《热爱生命》之时,我设计了一组富有情感的诗意语言来引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生命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洒脱,生命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生命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进。
生命如此美好,每当凝望绚丽的朝阳,你是否在想如何才能不辜负这美丽的霞光?每当沉醉于宁静的夜空,你是否想过怎样才能为生命度上几分星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宝贵的生命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抒写生命感悟的优美散文,去感受生命带给作家心灵世界琴弦的脉动,他就是法国作家蒙田的《热爱生命》。
让语文课堂诗意化

让语文课堂诗意化一位教育家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语文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诗意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诗意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有一次走进教室,只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个个满脸通红,手忙脚乱。
斯霞老师并未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看谁先做好。
”等斯霞老师再次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坐得整整齐齐,全神贯注的等待老师上课。
我想:如果斯霞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也会安静下来,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把实践带进课堂新课标指出:观察和实践是探究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动手实践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它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构建轻松愉悦的和谐课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了解和探究自然的科学方法。
如课堂上采用编排课本剧,小品,演讲,知识竞赛,朗诵比赛,辩论会,采访等生动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使语文课堂变得宽松乐学。
三、把鼓励带进课堂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
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我特地设立了“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奖品是一本课堂作业本。
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
这样做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把竞争带进课堂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打造诗意高中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是教会人们读书写字,非但没有乐趣,相反感觉这些很枯燥乏味。
其实非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中语文是一门非常有味道的学科,它教会人们的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还有很多精神层面的丰富和拓展。
因此如何提高课堂的讲课效率,如何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津津乐道,如何在枯燥乏味劳累的高中打造诗意语文课堂是让学生们学好高中语文、爱上高中语文这门课的前提基础。
本文主要通过制定出一系列课堂的改良措施打造出修养身心的诗意高中语文课堂,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语文,体会到语文在精神层面给人们的帮助和启迪。
关键词:诗意;高中语文;精神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与其他各类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高中语文教学并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教会知识点、教授解题思路那么简单,它有很多精神层面的营养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
语文到底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困惑,但我们能够清楚的一点是语文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人们待到一个个假想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体味作者的百味牵肠,因此老师在保障课堂质量的同时,应该创造出诗意盎然的教学氛围,和学生们一起用诗意的眼光去领略文章中的涵韵,让课堂充满的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读书声、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被书生,而是诗意盎然、情感四溢的具有活力的课堂。
一、营造诗意的语文教学氛围
诗意高中语文课堂是在构思精巧细腻、感情敏感丰富的文章中,感性地去揣味,感性地去认识作者、感性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意教学是语文老师带领下的主打场,引导学生们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品位文章的细枝末叶,去感悟生活的千丝万缕,将课堂精彩化、审美化、情感化、生活化。
李吉林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是教师,也是诗人》。
诗人是令人心生仰慕之情,令人敬畏让人崇敬的,同样老师也是诗人,她的诗句每天响彻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她的身影留下了学生对诗中情感的思揣,她的一字一句教会学生们如何吟一首好诗,他对诗中的情感毫不吝啬的灌注到学生们的心田上,犹如山谷中的野百合,漫山遍野它的芬芳。
例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这篇古文言文时,学生们本就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是很好,而且在文章相对一般读不懂的情况下做到对文章的理解及对当时意
境的揣摩就难得更上一层楼了,因此何不妨让家喻户晓的《曹雪芹》的主题曲来喧宾夺主,先让学生们伴随着歌曲的旋律进入到红楼的意境中去,用歌声的抑扬顿挫带领学生们走入诗意的偏偏联想中去,这样相继展开文章的阅读及知识的传播不就更加容易简单了。
二、感性阅读文章,品位文章情感
高中是孩子们正直青春年华的时代,是孩子们情感颇为丰富、情绪波动也比较大的青春期,如果这个时候老师们能够正确诱导学生们的情感,让多愁善感的孩子们用自己易被拨动心弦的内心世界去品位文章所要表达的真谛,去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受,品位到作者的真实情感,那样语文的文化传递也就真正做到了。
然而现在很多高中教师的语文教学模式还是停留在插秧的教学模式上,对于文章的教授显示枯燥乏味的音形字义,后是单调无趣的课文朗读,然后老师会将自己对文章中善恶美丑的理解一股脑全部塞给学生,来做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学生们也麻木这样的教学模式,对老师传授的知识照单全收,没有任何异议和想法,是为学习而学习,只为考试而学习。
这样索然无味的教学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在情感上的升华和感悟,而且加剧导致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排斥,得不偿失。
因此老师应该在传播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们留点遐想的空间,让孩子们的读书情感在诗意盎然的课堂上尽情释放,让孩子们在文章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让孩子们大胆的发表自己对文章中同一层面不同情感角度的演说,让课堂的主宰者也有学生们的一席之地,让单一授课的语文教学变成青春飞扬的诗意舞台。
三、用诗意的眼光看待孩子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语文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们综合素质的素养。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从知识、价值观、生活观、文化观多个角度来培养孩子们。
的精神内涵,并且重视孩子们向前发展的每一步,积极表扬学生们的进步。
如果说成功是一层层阶梯垒起来的房屋,那么教师就是学生走向阶梯入口的指明灯,引导学生们一步一步走向房屋顶端,开启通向成功的大门。
如果说营造诗意盎然的课堂氛围是花儿成长的有利环境,感兴去品位文章,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是给花儿浇水注肥,那么教师们用诗
意的眼光看待学生们的进步和成长,用富有诗意的情感区关怀学生们的理解和感悟,那么这诗意的眼光就是花儿茁壮成长的阳光,终有一天花儿会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耀眼世界的美好。
总结:教师们打造诗意高中语文课堂意在将学生们学习语文枯燥乏味的枷锁拆下,将学习语文知识的苦差事转变成情感流露的诗意舞台。
语文课堂是通过语言来交流的文化场所,是老师们对学生们的诉说,是文章对学生们的倾诉,因此教师们应该尊重学生们的精神倾诉,满足学生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精神层面的表达和诉说,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好语文这门课。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为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师生,如果能在诗意盎然的课堂上继续领悟这番诗意的情感,感悟文章中的细腻情感,品位作者情感上的酸甜苦辣,那将真是”师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
打造诗意高中语文课堂不仅使为了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掌握作者的思维情感,正重要的是更加丰富学生们的精神层面,提高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文明修养,旨在让枯燥乏味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品位到诗意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胡凤珍,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字数[j].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3(4)
[2]刘坤,对高中语文教学提问思维方式转向的思考字数[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2)
[3]王艳丽,新课程高中语文改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字数[j].
金色年华·下半月,2013(2)
[4]郭爱民,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4)
[5]付晓兰,如何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字数[j].科教新时代,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