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成海泪成河——品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几处语气助词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合集下载

祭十二郎文分析课

祭十二郎文分析课

分析: 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
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 情达意中的作用。 明确: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 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 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 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 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 “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 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 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 能打动人心。
二十七岁墓地相会 二十九岁居住汴州
离开汴州
徐州罢官 西归京城
二、追叙往事的情感触发点是什么? 由此分哪几个时段追述了哪些往事来寄托哀思?
触发点
惊闻噩耗
追叙往事 寄托哀思
少时: 相依-------- 孤苦零丁、骨肉情深
时段
成年
相别-------- 聚少离多、悔恨自责 相思-------- 惊愕怀疑、凄苦悲伤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 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 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 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 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 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祭文的开头文字,固定形式。 交代写祭文的时间、情况及致祭的对象。 分析: 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
离合的往事?
明确: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

祭十二郎文表达了哪些深切的情感

祭十二郎文表达了哪些深切的情感

祭十二郎文表达了哪些深切的情感1. 祭十二郎文文中哪些句段最能表达他的悲痛之情第五自然段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

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 《祭十二郎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

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

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

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

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3. 求:《祭十二郎文》前三段优美句子赏析三百字左右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高二语文《祭十二郎文》 考点知识整理

高二语文《祭十二郎文》 考点知识整理

韩愈《祭十二郎文》考点知识整理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和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孟州人。

世称韩昌黎,也称韩工部。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曾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二、字音(闻汝丧sàng 薨hōng 其孥nú汝遽jù去嗣sì尚飨xiǎng万乘shèng 殁mò不省xǐng所怙hù窆biǎn三、文言知识1.重点实词(1)乃能衔(含着)哀致(表达)诚(2)不以一日辍汝而就(就职上任)也(3)吊(抚慰)之孤(4)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2.重点虚词其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语气助词其后四年,而归视汝那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其物质,不知悲几时?表示假设的连词3. 通假字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皆不幸早世:通“逝”死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4.古今异义: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成长立业。

而齿牙动摇。

古:松动。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过不了多久。

5、固定句式:1)“唯……是……”格式。

(惟兄嫂是依,“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2)“其……其……”格式。

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是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确实呢?)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祭十二郎文》第二课时一、细节描写的作用:1.显示人物性格2.揭示文章主题3.推动情节发展4.渲染气氛,创造典型环境5.标志时代特点6.巧妙展示人物心理7.贯穿全文,成为情节发展的纽带8.使文章增添生活气息,抒发情味或乡土特色9.展示精神世界。

5.自主赏析 祭十二郎文

5.自主赏析 祭十二郎文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名词)
(2)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3)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形容词作动词)
(4)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1)诚意 (2)尽头 (3)保全
变得微弱
(4)变得衰弱;
四、古今异义 1.明年,丞相薨
﹒﹒
古义:
2.将成家而致汝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
古义:
3.未可以为信也
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作者在这
里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
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
四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接连不断地使用语气词, 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 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更能打动人心。
4.作者的痛悼之情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之情。 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早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 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 能支撑门庭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务连个商量的人也找不 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
(2)第六、七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 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产生的极 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呈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
住喷涌而出。
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两世一身,

语气词,透视作者的心灵——《祭十二郎文》教学札记

语气词,透视作者的心灵——《祭十二郎文》教学札记

情 感 的 变 化 ,使 得 作 者 如 在 读 者 眼 前 ,自然 可 血 的的形 象才 能逐 渐浮 现在 我们 眼前 ,才能
以产生强烈 的情感冲击。
对 于 “祭 文 中 的 千 古 绝 调 ”这 样 的 评 价 有 所
“其 信 然 邪 ?其 梦 邪 ?其 传 之 非 其 真 邪 ?” 感 触 。
没 想 到 老 成 竟 突 然 病 死 ,韩 愈 悲 痛 欲 绝 ,写 下 知 道 啊 !”这 些 句 子 中 的 五个 “矣 ”字 ,表 达 了肯
了这篇 祭 文 。
定 、无 奈 的 语 气 ,说 明 韩 愈 最 不 愿 意 看 到 的 结
这 篇 悼 文 被 誉 为 “祭 文 中 的千 古 绝 调 ”,自 果 却 得 到 了 现 实 的 无 情 验 证 。 接 受 现 实 的 一
闻噩耗时的震惊 ,说 明韩愈不愿意相信 以致怀 相对来说是易被忽视 的,但是学生都不会否认
疑消息 的可靠性 。这种心情 符合普通 人初 闻 学好文言文 的基础是准确 的翻译 ,如果不能把
呜呼 !其信然矣 !吾兄之盛 德而天其 嗣矣 ,汝 “我 不 敢 相 信 这 是 真 的 啊 。 如 果 这 是 梦 ,那 么
之纯 明宜业其 家者 ,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 是 传 送 的 消 息 不 真 实 吗 ?孟 东 野 的来 信 、耿 兰
者诚 难 测 ,而 神 者 诚 难 明 矣 。 所 谓 理 者 不 可 推 的丧报 ,却 又为什么在 我的身边 呢?”前文已经
总体而言 ,像这样 的段 落正因为大量合 理
韩 愈 此 文 令 人 深 觉 文 言 文 中 合 理 地 使 用 地 使 用 了 语 气 词 ,所 以 能 确 切 地 表 达 韩 愈 在

《祭十二郎文》答案

《祭十二郎文》答案

《祭十二郎文》(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坟墓。

)(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复古义:再,又。

今义:重复,往复。

2、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少年古义:青年男子。

今义:年少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7、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四).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远,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

2、莫如西归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吾书与汝日书,名词动用,写信。

4、东亦客也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5、而视茫茫视,动词用作名词,视力。

6、恐旦暮死早晚名词作状语。

7、将成家而致汝致,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来。

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夭,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夭亡。

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11、长吾女与汝女长,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长,养育。

(五)、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应为“尤何”。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4)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

(5)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应为“未可以之为信也”。

(6)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

五、把握感情(一)感情问题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情)问题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尽量用原文句子为例证。

《祭十二郎文》教案及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教案及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教案及文言知识点总结教学重点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难点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方法1.布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2.教师适当点拨。

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2.熟悉客下注释。

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板书课题)二、解题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

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

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三、写作背景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

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

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四、诵读、正音五、学生自读问题: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

2.体会文章流露出的各种情感。

最新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归纳整理教学教材

最新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归纳整理教学教材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二、一词多义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其”的用法(一)、代词1. 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

(其,代十二郎))——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不忍卒读的祭文。

文中种种情感寄托于如述家常般的语言文字中,看似寻常的文字,却完全浸泡在作者的泪水长河里,几乎每一个文字都带有感情的水印。

此文无一句闲言赘语,不用说词义丰富的实词,就连看似“跑龙套”的语气助词,对作者情感的表达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语气助词或者连缀实词,或者单独成句,既表达了作者不同的语调,又于抑扬顿挫之中显示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

它们化作了作者情感世界中的朵朵浪花,推动着这篇文章流向更深阔的悲伤海洋。

下面我从文中几处语气助词“呜呼”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

第二段,韩愈一上来就用了“呜呼”一词,开始回顾自己的身世,“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又描述了家族的现状,“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家族是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情感共同体。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认为:“‘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
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

”[1]
人道观念的核心是
家族,不是个人。

个人,被溶解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情感中,成为不折不扣的“无我”
之人。

在当时的社会,个人若仅凭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社会上发展,这是家族在历史上的最大特点。

显然,韩氏一族,“门衰祚薄”。

作者幼时不知嫂“其言之悲”。

此刻,听到老成的死讯,想起当时的情景,才真正了解嫂子所言之凄凉,作为韩门的男丁,内心的凄楚与嫂子相比,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在这里,作为祭文的一部分,写了自己的童年往事,作者一上来就用了“呜呼”一词,既有对自幼相依为命的老成的怀念,又有对自己身世之苦、家世之悲的感叹,这里便成了悲伤之海的源头。

第三段,回顾两人数年间聚少离多,每一次离别都因为寄希望于下一次相见而显得那么轻松自然,韩愈甚至已给两人勾勒了长久相伴的美好蓝图。

但是,造化弄人,原以为只是短暂相别,不想却成阴阳两隔。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此处的“呜呼”,表达的是对老成突然离世的惊异,以及对之前几次匆匆而别、聚少离多的追悔与无奈。

第五段,“呜呼”第三次出现,虽得到老成去世的消息已过七日,但是作者仍心存幻想,认为这只是一个误会,一场梦而已。

作者边泣边诉,反复咏叹,于情于理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但是“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想必,作者写到此处,定是摇头叹息,左右徘徊,捶胸顿足……悲伤不可自抑。

宋代的费
悲伤成海泪成河
——品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几处语气助词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河北/刘静
摘要:《祭十二郎文》是韩愈用泪水浸泡的文字,其情感之深浸透字里行间。

尤其是语气助词“呜乎”多次出现,更是蕴含了对叔侄二人身世之悲的感叹,对老成突然离世的悲伤,可以说动人心魂,感人至深。

关键词:《祭十二郎文》;韩愈;语气助词;情感表达
28
2019/1
衮曰:“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连用‘耶’字三,连用‘乎’字三,连用‘也’字四,连用‘矣’字七,几于句句用助辞矣!而反覆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得及此!”显然,作者内心已激潮澎湃,伤心至极。

第七段,“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老成已逝,自己
也已“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生命竟是如此无常,谁又能保证两个年幼的孩子能够成年自立?因此,此时才是韩愈最为悲伤、绝望、担心、忧虑的时候。

“中国的家族观念,更有一个特征,是‘父子观’之重要性超越了‘夫妇观’。

夫妇结合,本于双方之爱情,可合亦可离。

父母子女,则是自然生命之绵延。

由人生融入了大自然,中国人所谓‘天人合一’,正要在父母子女之一线绵延上认识。

因此中国人看夫妇缔结之家庭,尚非终极目标。

家庭缔结之终极目标应该是父母子女之永恒联属,使人生绵延不绝。

短生命融入于长生命,家族传袭,几
乎是中国人的宗教安慰。

”[2]个体的生命可以
借助子女延续,“人生代代无穷已”;家族的香火,可以由子孙来传承,“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不仅是对于自己生命的一种安慰,也是对家族所赋使命的一种交代。

诚然,韩愈没有信心去完成这种使命,想到这两个孩子如果也不幸夭折,那韩氏一族就再也无法延续,自己就会成为整个家族的罪人,那将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作者悲痛、绝望的情绪于此达到了极点。

因此,连用两个“呜呼哀哉”。

作者痛哭许久后他的情绪才渐趋平静,才想起来要追问老成的死因,在两人的书信往来之中,老成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除此之外并没有提到其他的身体不适,“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
而至斯乎?”此处的“呜呼”是刚刚平静的情绪之后,又一次掀起的大的波澜,再次表现出作者的震惊与意外。

但是此刻没人能解除他心中的疑惑,他只能自己去猜测。

接下来又推测了死亡的具体时间,交代了老成后事的安排,以求告慰死者的亡灵。

第十一段,“呜呼”再次领起,表达作者深切的自责,“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

老成的早逝,也让作者看破了世事,万念俱灰,只打算归隐田园,专心抚育自己和老成的儿女,与家人相比,一切功名利禄都轻如浮云。

由此可见,老成的死对韩愈的冲击是多么巨大。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再多的语言也难以说尽作者对老成的怀念,韩愈在挣扎与痛楚中不得不接受老成已逝的事实。

作者的泪水早已流尽,但“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在作者的余年里,悲伤仍将继续,或者触景生情,或者睹物思人,或者“每逢佳节倍思亲”。

那时,作者的心事又能说给谁听?谁又能理解呢?身边相伴的人还会有谁呢?生命如此脆弱,世事如此无常,韩愈只能无奈悲叹“呜呼哀哉,尚飨”!
韩愈的“呜呼”一词看似是平常的语气词,却处处饱含着不可抑制的深情。

直到数年之后,作者又写了《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仍在表达他对老成的思念。

可见,作者的痛苦并没有因为一篇祭文的结束而停止,我们品读文本,品读虚词,其实更是品读韩愈心底的“悲伤成海泪成河”。

注释:
[1][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定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在高中课堂渗透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1707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静(1980—),女,河北省定州中学一级教师,
主研方向为语文学科情感教育。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