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危险穴-教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针灸危险穴-教学课件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

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

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

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1.睛明(Jing Ming) BL1 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

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

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

1/ 24

血管分布:

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

神经分布:

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

以 32 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 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

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 1 寸。

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 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 32mm 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 43mm 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

针剌深度超过 50mm 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 54mm 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

剌中时针后感粘滞,病人则感眼内火花闪烁,头痛、头晕、严重者恶心、呕吐。

---------------------------------------------------------------最新资料推荐------------------------------------------------------ 所以,本穴不宜深剌,以 0.5 寸以内较为安全;1 寸内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内血肿。

如超过 1 寸,就容易损伤眼内其它组织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针剌方向进针后应直刺,如针尖偏向后外方,进针深度超过 1.7 寸时,有可能刺激入眶上裂,损伤颅中窝内的海绵窦,或三层脑膜以及大脑颞叶,造成颅内出血,病人可出现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致休克死亡。

2.承泣(Cheng qi)ST1 足阳明胃经【取穴】在面部,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

在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

血管分布:

眶下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及眼动、静脉分支。

神经分布:

上颌神经眶下支,动眼神经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为填充分于眼球、眼球诸肌、眶内骨膜之间的脂肪团块,对眼球起固定作用)下斜肌。

【针剌方法】令病人双目正视或上视,持 30~32 号毫针,快速点刺破皮,针尖略朝上,缓缓进针,至 0.5~1.2 寸深,以有针感为宜。

3/ 24

如无针感,可稍作留针即停针待气后再略加调整针剌的方向或深度。

如再无针感,即应留针,不必强求。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若深度超过 1.5 寸时,多可损伤眼动脉主干;超过 1.9 寸时,即深达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可造成有关组织的损伤。

针剌方向若针尖贴近眶下壁,当进针深度超过 0.4 寸时,即有剌入眶下沟之危险,可伤及眶下动、静脉,出血较严重。

故当必须深剌时,针尖应稍改变方向,略朝内后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紧贴下壁剌入。

3.攒竹(Cuan zhu)BL2 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

有额肌及皱眉肌,深部为额骨。

血管分布:

额动、静脉。

神经分布:

额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皱眉肌据解剖学研究,眶上切迹存在变异现象。

对 1320 例头颅调查:

二侧出现切迹的为 59.2%,而二侧均为眶上孔的占 36.1%,一

---------------------------------------------------------------最新资料推荐------------------------------------------------------ 侧为切迹一侧为孔的占 4.7%。

所以,攒竹穴的定位为眶上切迹,实际上眶上孔的变异出现率为36.1%。

同时,还发现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上缘的位置关系也存在变异,眶上切迹或孔居眶上缘内 1/3 者为 61.0%,居内、中 1/3 间者占33.7%[1]。

故本穴在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变异的情况。

【针剌方法】 1、直剌:

一般 0.3~0.5 寸,如解剖变异为眶上孔,可从眶上孔刺入,进针 1~1.2 寸。

2、斜刺:

向下斜剌透睛明 0.3~0.5 寸,以疗眼疾。

3、平剌:

用透刺法,透鱼腰 0.8~1.2 寸,治疗头痛、面瘫。

4、如无解剖变异,从眶上切迹向外下斜剌眶上孔 0.3~0.5 寸,治疗眶上神经痛。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本穴一般浅刺,从眶上孔刺入时应用30号细毫针缓慢送针,如有阻力,不宜再进。

如剌破深部血管可引起明显出血,严重者表现为局部肿胀,上眼睑下垂难以睁眼。

针刺方向直剌时不进入眶上孔一般较安全,平剌时要操作

5/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