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全套最新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针灸学幻灯PPT课件

针灸学幻灯PPT课件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第31页/共53页
输布气血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瘀血现象的络脉
•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
相互为用 •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第21页/共53页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 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 • 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较广 •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均有联系。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
第15页/共53页
•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 阳 — — 体 后 — — 后 头 第16页/共53页
第22页/共53页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 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23页/共53页
十二经脉的衔接
• 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

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还可用于妇科疾病、五官科疾病、 皮肤科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治疗。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02
03
04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
经脉是纵行的主干,络脉是横 行的分支。
经脉大多分布在人体的深部, 络脉则逐渐表浅。
经络系统将人体内外、脏腑、 肢节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准备器具
确保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 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针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定位穴位
准确找到穴位,避合 理控制针刺深度,防止损伤重
要器官。
施针手法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施针手法 ,如提插、捻转等。
观察患者反应
在针灸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 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应 及时停止并采取相应措施。
针灸与推拿结合
针灸与推拿结合治疗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关节僵 硬等症状,提高身体柔韧性和肌肉力量。
3
针灸与西医结合
针灸与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 提高治疗效果。例如针灸联合西医药物治疗抑郁 症、糖尿病等疾病。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遗尿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主要选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位,通过刺激膀 胱经和任脉,增强膀胱括约肌功能,改善遗尿症状。
04
针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针灸前的准备
01
02
03
确定适应症
在针灸前,应明确适应症, 确保患者符合针灸治疗范 围。
患者沟通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 和过敏史,告知患者针灸 治疗的目的、效果和可能 的风险。
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精选课件)针灸教学PPT幻灯片

(精选课件)针灸教学PPT幻灯片

经脉
含义
经:路径
地位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
4
•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
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 腑 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
5
经络学说的形成
• 对“针感”传导的观察 • 腧穴疗效的总结 •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前 太阴

中 厥阴
心包
后 少阴

前 太阴

中 厥阴

后 少阴

阳(外侧) 腑(表)
阳明 少阳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阳
大肠 三焦 小肠 胃 胆 膀胱
.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
14
头(同名经交接)

(表里经交接)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
25
特定穴
(Special acupoints)
• 定义: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
• 分类:1.五输穴;

2.原穴、络穴;

3.俞穴、募穴;

4.八会穴;

5.郄穴;

6.下合穴;

7.八脉. 交会穴、交会穴;
26
(六)八会穴
• 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 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
6
经络系统的组成 Composition of meridian system

针灸学课件毫针刺法.ppt

针灸学课件毫针刺法.ppt

毫针的针刺方法
以针管替代押 手进针的方法
2024/10/8
16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
正确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是关系 疗效、防止针刺意外的重要环节。
临床上,同一腧穴,针刺方向、角度和 深度的不同,产生的针感强度、感传方 向及治疗效果均有明显差异。
故治疗时应根据施术穴位的位置、病位 病性、病人体质和应用的针刺手法等实 际情况,灵活掌握。
2024/10/8
10
毫针的针刺方法
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 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 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 至所要求的深度。
2024/10/8
11
双手进针法
毫针的针刺方法
指切进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
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2024/10/8
35
针刺补泻
单式补泻手法 基本补泻手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
提插补泻 提,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操作时间 短者为补法;
捻转补泻
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 提插幅度 大,频率 快,操作 时间长者 为泻法。
2024/10/8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 度小,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 时间 ➢ 一般病症留针10-20分钟 ➢ 寒证、痹证、痛证、痉挛性疾病——延长留针时间
➢ 临床不能一概而定,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
● 注意观察
2024/10/8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要点一
要点二
小儿遗尿
针灸气海、关元、肾俞等穴位,可提高小儿膀胱括约肌功能,改善遗尿症状。
小儿哮喘
针灸定喘、肺俞、膏肓俞等穴位,可缓解小儿哮喘症状,改善呼吸功能。
要点三
04
针灸学注意事项
VS
有凝血功能障碍、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等患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不宜针灸;精神疾患、身体疲劳、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即进行针灸。
诊断标准
针灸治疗原则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治疗
诊断标准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常伴有膝关节积液、关节摩擦感等症状。
针灸治疗原则
以舒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取膝关节局部穴位及下肢足阳明经穴位,采用留针、电针、拔罐等治疗方法。
膝骨关节炎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现代应用
02
针灸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基础,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筋。
经络系统概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
经络系统
常用腧穴
介绍常用腧穴,如合谷、太冲、足三里、内关等。
xx年xx月xx日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目录
contents
针灸学概述针灸学基础知识针灸学临床应用针灸学注意事项针灸学发展现状与展望针灸学典型病例分析
01
针灸学概述
针灸学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太阳 ------ 颊部
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
(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在脏 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与脏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在头 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 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 据。
(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
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出经穴 361个,至今仍为 针灸教材所取用。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大约在公元 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 16 世纪传播到欧洲。 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 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 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 生院(NIH)举行了针刺疗法听证会。
针灸学的定义
绪言
针灸学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 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 :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
四大优点: 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应用方便、经济安全。
一,针灸学的发展史
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 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才真正产生并应用了“砭石”, 其后骨针,竹针,金属针。金属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 了刺法的发展。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理论部分: 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点,
熟记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及主治概要。 腧穴:掌握腧穴的概念、主治特点及规律,熟记常用
穴的定位、主治,尤其是特定穴。 技术部分: 主要为刺法灸法,加强指力,勤于练习。 应用部分: 加强针灸学理论、技术与内外妇儿各科综
上篇 针灸理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要求: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为十四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2、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3、理解并掌握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1、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Hale Waihona Puke 络脉的总称。经脉和络脉的区别
经脉(径) 络脉(网)
走向
主干 纵行
分支 横行
分布 深藏而不见 浅浮而常见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先手足再阴阳后脏腑 循行于肢体内侧面 ----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面 ----阳经
{ 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配胸部脏器(肺、心包、心)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配腹部脏器(脾、肝、肾)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足三阳与腑相配:根据其相表里的关系
合知识的学习。
复习题
1:什么是针灸学?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什么?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什么? 5:八会穴是由哪部书首先提出的?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谁?确立经穴多少个? 7: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
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 著是什么? 8:针灸学是什么时间传入朝鲜,日本的?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五色“明堂 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宋,王惟一对腧穴进行了重新考订,著《铜人腧 穴针灸图经》,确立经穴 354个。
元,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 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是继《针灸甲乙经》后 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数量 数量有定数 不可数
2,经气的定义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3,经络学说的定义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一、十二经脉
定义:即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故又称之为“正经”。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节规率
走向:
手三阴经 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
从 足 走 腹 胸
足三阴经
从头走 足
从 手 走 头
足三阳经
交接: 阴经与阳经 ----四肢部;阳经与阳经 ----头面部 阴经与阴经 ----胸中交接
复习题
1:什么是针灸学?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什么?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什么? 5:八会穴是由哪部书首先提出的?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谁?确立经穴多少个? 7: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
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 著是什么? 8:针灸学是什么时间传入朝鲜,日本的?
{ 太阴---阳明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 厥阴---少阳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少阴---太阳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二)分布规律: 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
六阴经 ----四肢的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 ----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注:特殊之处: 足厥阴肝经至头顶;足阳明胃经过胸腹
{ 1、在四肢的分布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
前---厥阴 中---太阴
后---少阴
2、在头面的分布
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 ---侧头
足太阳 ------- 后头;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从战国到秦汉,以《内经》成书为标志 ,包括《素 问》和《灵枢》。 《灵枢》又称《针经》 ,标志着针 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黄帝八十一难》提出 八 会穴,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理论和应用进行解释。
(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晋。皇甫谧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 灸治要》汇而为一,撰成《针灸甲乙经》,共收录腧 穴349个,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再一次总结
灸法的起源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主要有以 下五个阶段。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在《内经》成书前,主要是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 知识的初步认识。此阶段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 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 反映了经 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