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共46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共49张ppt)
(1)形成与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 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
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 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 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 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
1895.2,法 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为他们发明的“连 续摄影和放映的机 器”申请了专利
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 2、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
维、新方法; •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
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 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2)你喜欢哪方面的报刊,谈谈这些报刊对你产
生了什么影响?
(3)你觉得报纸不足的方面有哪些?
特点:种类增多;数量增大,集团化,市场化 原因: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支持,
重视对科技文化的传播等 影响:开阔眼界,影响观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46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46张PPT)

三、互联网的发展 ——第四媒介
1、互联网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诞生,90年 代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
(1)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费用低廉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
1872年4月,《申报》 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1907年,上 海金融家席裕福以七万五 千元买下申报馆,从此 《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 归中国人。1912年《申报》 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 大的报纸。1945年抗战胜 利后,《申报》被国民党 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 刊。
1、兴起阶段 表现: A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6、四大媒介指的是哪四大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课堂小练: 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 是 A.19世纪早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B.国人最早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 C.戊戌变法时最为著名的报纸是《民报》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
《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
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
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
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
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 000万人收
听20、20/3/收28 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30
4、影视的作用: (1)传递信息 (2)开阔视野 (3)获取知识 (4)丰富生活
年C20项20/3/不28 可能出现,选C。
4、影视和 互联网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共31张PPT)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共31张PPT)

⑥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 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
⑦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八十年代有 《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阿Q正传》、《红 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 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 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 著名的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 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繁荣
1.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是 A.《万国公报》 C.《中国丛报》 B.《时务报》 D.《昭文新报》
D
2.下列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的是
① ②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③ B.①③④ D.①②④

B
3、在新民民主主时期,下列哪份报刊,没有为中国共产党 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的作用
A.《解放日报》 B.《红色中华》 C.《中央日报》 D.《新华日报》
C
4.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B.《申报》 C.《中国丛报》 D.《昭文新报》
B
材料一 1895一1898年间创办的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报刊统计表
年份 1895 1896 1897 1898 当年创刊总数 7 11 49 47
新民主主 《红色中华》报《新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 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 发展 义革命时期 华日报》《解放日报》
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 新中国 《人民日报》 介绍各行各业模范人物及事 成立初期 《光明日报》 迹;传播生产生活的知识 恢复了生机,出现欣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 改革开放后 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欣向荣的景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28张PPT)

问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题 1935年 结合教材内容,请简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情 境 《风云儿女》的插曲 后来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六
建国后
20世纪80年 代中期后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称为电 影主题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形成
课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总结出近代以来报刊 程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小 业的发展史?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结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 繁荣 改革开放后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上 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 的最主要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 重要窗口

问 题 探 究

退
推进新课
影视事业的发展
问 提示:时效性不强;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 题 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情 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 境 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五


退
推进新课
影视事业的发展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代表 《定军山》 影响 标志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退
课堂导入
《天龙八部》中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


退
课堂导入
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 问 题 一想这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今天我们如何传递信息呢? 探 飞鸽传书、烽火传信等。 究

人教版历史必修2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PPT课件(共40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2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PPT课件(共40张PPT)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一个镜头
◎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和发展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风靡 全球。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到2006年6月, 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23亿。 2.互联网的影响 (1)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 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如网上购物、网络学习、电子信箱、个人博客、论坛、 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2)但也使一些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加上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影响 身心健康。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 (1)电视的出现 标志: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 业的诞生。 特点:①普及率低: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 市;只有少数人拥有电视;②节目单调。 (2)电视的普及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 ③国家政策的支持。如“村村通”工程。“村村通” 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 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到2000 年中国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3.7%。
内容: ①初期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主要报纸:《循环日报》) ② 戊戌变法前后,多反映社会思潮,宣传维新思 想。(主要报纸:《时务报》、《国闻报》等) ③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与维新派展开论战。 (主要报纸:《民报》) ④新文化运动时期,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 (主要报纸:《新青年》) 作用: 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 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歌女红牡丹》剧照
《渔光曲》剧照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80年代有《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阿 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 90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 《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 次获奖。 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 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国际影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共31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共31张PPT)

新中国 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 的主要渠道,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 窗口
繁 荣
改革开放后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 富了人们的生活,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结合以上资料思考:报刊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 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运笔浅显。 外因: 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872年
《申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
新文化运动 时期
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青年》
发 新民主主义 《新华日报》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革命时期 《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
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生。
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 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 《定军山》,演员为中国著 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歌女红牡丹》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 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 熟。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胡蝶主演的《歌女 红牡丹》,结束了中 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1934年公映时创下连映84天的 记录。1935年,《渔光曲》在 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
D
C.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
3.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写道:“第一是开眼
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四)报刊业的发展阶段: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 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业纷纷创办起 来
作用: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进一步解放 了人们思想。
报刊局限性: 文化要求相对较高, 缺乏直观感染力, 影响普及不如影视。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2)中国正式接入:1994年;中国发展,2000年近 1000万户,其势头方兴未艾。
风靡全球原因(优势)
(1)集前三者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感染力, 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互联网都能办到,且用费低廉。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 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变化获取信息。
局限性
(4)电影《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二)建国后
(1)建国初期: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搬 上银幕。
(2)改革开放: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导演王晶
演员周星驰
电影的特点
(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 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科技:卫星传送技术进步。
三、互联网的兴起
问题3:什么叫第四媒介? 其发展历程怎样? 为什会风靡全球? 有何局限性? 大众传媒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四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电视这 三大媒介一样,同样是有传播信息的功 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发展历程
(1)世界互联网产生:20世纪六十年代末;风靡全球,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问题2:我国影视事业是如何发展? 电影事业有何特点? 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建国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5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55张PPT)
①促进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加剧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②把近代报刊带来中国,促使国人办报,人们思想观念改变。
(二)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1)
表现: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 《民 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表现
形成 发展 繁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七十年代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申报》
《昭文新报》
传教、科学 知识
中国人自办的第 一份报纸
《时务报》 介绍西方,宣传变法
《民报》
宣传政治舆论
《新青年报》
增强在世界的影响力
2:半个世纪以来电视事业发展回眸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天津无线电厂于 1958年试制成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 视机。为了纪念这 台电视机的诞生, 将它命名为“北 京”。
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后来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 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标 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戊戌变法时期:近代办报出现 高潮
《民报》发刊词
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它已开始就是以战斗 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 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报》的文章从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对保皇派提倡的君 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 革命党人的主张。
播,称为“第四媒体 。
相对于其他三种媒介,互联网具有哪些 优势?
互联网的优势: • 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 费用低廉 •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第一影星胡蝶 民国时期四大美女
《渔光曲》剧照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 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联华 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蔡 楚生编导,王人美等主演。
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 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 母抚养,仍袭父业。在一场 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 姊弟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 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 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 去。影片创卖座最高纪录, 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 节荣誉奖。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 事”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 用什么传递信息?
飞鸽传书 烽火传信……
那么我们今天呢?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 互联网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试大纲要求: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城市 猎人
三、互联网的兴起——第四媒介 1、发展过程:20C60S诞生、90S风靡全球、1994年中
国入网
2、互联网的优势:
①集文字、图象、声音的优势于一体,有很强表现力和感 染力 ②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③费用低廉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3、影响:
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作用: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 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章炳麟
朱执信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 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年改名《新青 年》 。《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 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 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 封建礼教的束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 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
张艺谋 冯小刚
陈凯歌
徐静蕾
李安 王 晶
周 星 驰 王家卫
1958年3月17日,北方的天津春寒料峭,国营天 津无线电厂里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几个年轻的技术 人员怀着忐忑的心情围在刚刚研制出来的黑白电视机 前,等待接收电视信号。他们不知道这次的试验将会 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80年代,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也是邻里聚会的必选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 电影: ①1905年《?》起步; ②3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主题AB; ④ 20世纪80年代走向辉煌
2、电视: ①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 ②改革开放后:逐渐普及
影视的 特点:
A.时效性不强 B.制作精良画面清晰, C.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 觉的享受; D.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作用:成为宣传新文化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
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影响: 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开阔眼界,影响观念, 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报纸的缺陷?
书面化特点——要求有一定的文化 水平,而且缺乏直观感染力。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 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
任景丰
谭鑫培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
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
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第一部国产无声 京剧影片。取材于东汉末(219 年)刘备大将黄忠在定军山(今 陕西勉县西南)斩曹操大将夏侯 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 培主演老将黄忠。
互联网的弊端:
• 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 信息来源渠道不确切
互联网害处: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 成的构成潜在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 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放映轰动北京,万人空巷。它 开始了中国人拍电影的最初尝试。 这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史还是 中国京剧史来讲,都是弥足珍贵 的资料。
《 歌 女 红 牡 丹 》 剧 照
《歌女红牡丹》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明星影片公 司1931年摄制,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 剧情为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 后丈夫失手杀人入狱,她不咎既往,探监营救。1931 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轰动了上海滩, 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也吸引了南洋各地的华侨。
建国初期的中国电影,特点是把 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 了银幕。
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 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 入低谷。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 辉煌。
该片是“文革”后国内第一部表现爱情的电影作品, 《庐山恋》放映后,其中的两位主角张瑜和郭凯敏成 为当时年轻人心目中的青春偶像。影片中男女主角的 吻戏更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中国大银幕第一吻。
1、发展史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A、1833年,中国境内创办第一份中文报刊? B、1872年,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报刊? C、19C中期前后:外国人办报AB D、19C70年代起,中国人办报、维新派、革命派、激进 派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共产党办报有?国民党办报有? ③新中国成立后:党报党刊AB,其他AB
④改革开放后:欣欣向荣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申报》 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 《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 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 万五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 《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 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 并对申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 业务蒸蒸日上,成为中国近代历时最 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 邮政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 发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 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等 发起创办。梁启超任总主笔。
作用: 《时务报》,为变法改革作了广泛的宣传,推动了维新运 动的深入进行,也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 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