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1单元第3课(北京市)同步课件30张

具
?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积极:扩大了统治基础与官吏人才来源,加强了中央
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 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限制于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束缚人的思想并限制人的进取创造精神。
小
结
•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问题一:
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 不同?
问题二:
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宋太祖赵匡胤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三)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特点
相权分三,三省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 尊。三省集思广益,六部分工行政效率高. 影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 响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一、西汉至元中央行政制度演变 (一)汉代 1.三公九卿制度(汉承秦制) 2.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3.光武帝尚书台 (二)隋唐
(三)宋元
三省六部制度 二府制度 请思考宋元中央政治制度发生哪些变化?
宋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二府制
度 盐 户 参 知 支 铁 部 政 (三司) 事
分割宰相行政 皇帝 权财权与军权, 行政 财政 皇帝总揽大权
中 书 省军事源自枢 密 院(二府)
(小结):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趋势与特点
秦 汉 隋唐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宋元 (“二府”)
特点:皇帝削相权,强化君权,君 主专制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的膨 胀会导致国家 分裂!
?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积极:扩大了统治基础与官吏人才来源,加强了中央
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 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限制于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束缚人的思想并限制人的进取创造精神。
小
结
•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问题一:
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 不同?
问题二:
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宋太祖赵匡胤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三)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特点
相权分三,三省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 尊。三省集思广益,六部分工行政效率高. 影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 响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一、西汉至元中央行政制度演变 (一)汉代 1.三公九卿制度(汉承秦制) 2.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3.光武帝尚书台 (二)隋唐
(三)宋元
三省六部制度 二府制度 请思考宋元中央政治制度发生哪些变化?
宋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二府制
度 盐 户 参 知 支 铁 部 政 (三司) 事
分割宰相行政 皇帝 权财权与军权, 行政 财政 皇帝总揽大权
中 书 省军事源自枢 密 院(二府)
(小结):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趋势与特点
秦 汉 隋唐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宋元 (“二府”)
特点:皇帝削相权,强化君权,君 主专制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的膨 胀会导致国家 分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ppt课件

门下省 (审议)
吏
户 礼兵 刑
工
部
部 部部 部
部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精选ppt课件
34
北宋时期 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帝皇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分割宰相军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实质是什么?
精选ppt课件
40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3、隋以后各朝的科举制
精选ppt课件
41
科举制的历程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 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 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
精选ppt课件
28
元朝
措施:
权中权地 央方 集分
评价:
实行行省制度
1.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 理 2.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分设 路、府、州、县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精选ppt课件
29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赋税小部分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精选ppt课件
26
措施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 收兵权收,抽兵精权兵入中央
改加 变强
行政上 派文官削,实设权通判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课件

君主专制的演进
演进2:唐朝“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 (审议)
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 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如何? •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 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 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 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 ——朱熹《朱子语类》
问题思考
•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材料呈现
• 臣伏见,景德祥福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 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 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侯人不在 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 多矣。 ----《包拯奏报》
材料呈现
•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 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 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 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 省”。 • 《元史· 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 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 咸不逮(daǐ)元。”
宋朝
“制其钱谷”---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收其精兵”---兵权收归中央
元朝
行省制度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制度演变特点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君主专制的演进
演进1:“汉承秦制”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削弱相权)
(2)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精品课件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2.陈胜吴广起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起义领导者——陈胜、吴广 起义经过——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天下云集响应,迅速蔓延,但不久兵败
(治安)
亭
里
中央集权
一、秦朝的统一
【想一想】观察下图思考:相对于分封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郡县制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一、秦朝的统一
分封制
官员 产生
世卿世禄制
与中央 关系
地方有行政权、财权、军权,独立性强
与中央 关系
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俸禄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肉 刑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求仙问药 外 出 巡 游 封 禅
修建秦长城
二、秦朝的暴政
2.焚书坑儒
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 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 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 《书》等诸子百家语,在 30 天内 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 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 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 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 名的“焚书坑儒”。
材料一:刘邦进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荀悦《汉纪》
材料二:(项羽引兵入咸阳后)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 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PPT课件

▪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34
明清员 秀才
举人(通过) 乡试
乙榜(中举)
第第 第
贡士(通过) 会试 会元(第一名)
一二 三 名名 四 :: 五
解亚 名
元元 :
状元
经
殿试 一甲 赐进士及第 榜眼
魁
甲榜 二甲 赐进士出身 探花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35
▪ 评价科举制: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学
不同点:
参
考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 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 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 利益。
宰相赵普15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16
北宋文官出行图
问题一: 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 不同? 问题二: 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与探究
材料1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 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 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实行多相制度, 三省最高长官都 是宰相,相权一 分为三,参加政 事堂议事的其他 官员身份亦等同 于宰相。
宋朝
设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参知 政事等分化相 权。
34
明清员 秀才
举人(通过) 乡试
乙榜(中举)
第第 第
贡士(通过) 会试 会元(第一名)
一二 三 名名 四 :: 五
解亚 名
元元 :
状元
经
殿试 一甲 赐进士及第 榜眼
魁
甲榜 二甲 赐进士出身 探花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35
▪ 评价科举制: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学
不同点:
参
考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 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 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 利益。
宰相赵普15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16
北宋文官出行图
问题一: 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 不同? 问题二: 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与探究
材料1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 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 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实行多相制度, 三省最高长官都 是宰相,相权一 分为三,参加政 事堂议事的其他 官员身份亦等同 于宰相。
宋朝
设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参知 政事等分化相 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高中课件精选

收主要将领兵权,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
1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归殿 德前 军都 节点 度检 使、
北 宋 开 国 皇 帝
20
杯酒释兵权
21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收将领兵权,抽调精 军事上 兵充实中央
措施
22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收将领兵权,抽调精 军事上 兵充实中央
措施
行政上
23
材料一:……所以乾德初,就面讽带禁军的石守信,解除兵权;开宝初,又 因藩镇王彦超等入朝,讽他们也把兵柄解除。这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 不至于时时怕“肘腋之变”; ……各地精壮的兵,都送到京师,升为禁军。其留本州的,谓之厢军;大都 老弱,而且不甚教阅,不过给役而已。 ——吕思勉《中国通史》
25
材料一:……所以乾德初,就面讽带禁军的石守信,解除兵权;开宝初,又 因藩镇王彦超等入朝,讽他们也把兵柄解除。这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 不至于时时怕“肘腋之变”; ……各地精壮的兵,都送到京师,升为禁军。其留本州的,谓之厢军;大都 老弱,而且不甚教阅,不过给役而已。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太祖乃用渐进的手段。凡藩镇出阙的,逐渐代以文臣。属于 节度使的支郡,都令直达中央。各州官出阙,都令京朝官出知,以重其体, 又特设通判,以分权。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第 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2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 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一 第三课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 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力量削弱。
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小结:汉朝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
⑴原因:刘邦错误吸取秦亡的教训。 特点: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
丞相为首 三公九卿 组成。 执行
2、唐朝: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三 省
1、源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 省体制;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 一步完善。 2、运作程序 3、影响
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 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 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 效率;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经济 元朝:行省制(概念、影响)
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 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 ——《史记》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 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 国。 ——《汉书》
发 展
宣政院辖地 革,省制开端
加强 削弱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1、西汉: 中外朝制度 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外朝:以
三公
2、过程 汉武帝
九卿
外朝
尚书令 中朝:皇帝侍从、 中朝 秘书任尚书令、侍 侍中 中,参与军国大事 决策(非国家正式 3、结果: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行政机构)。
门下省
(审议)
六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历史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1单元第3课同步课件32张

巩固练习:
唐朝修建一项水利工程,中央政府部门 的三省六部实施该工程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户部
B、中书—门下—尚书—工部
B
C、中书—门下—尚书—吏部
D、门下—尚书—中书—工部
3、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财政权 削弱宰相职权 皇帝总揽大权
A
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 C.宣政院 B.行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A
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 相相近的是
C
A.(唐)门下省
C.(元)中书省
B.(宋)枢密院
D.(元)宣政院
1、汉朝: 察举制 目的:
内容: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内容:
3、隋朝之后:科举制
隋炀帝: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科举制完善
科举制度的意义:P15第2段
本课小结:
中央制度 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 ①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②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选官、用官 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地方制度 演变特点
巩固练习:
汉朝选官实行的察举制,其选拔人才的依 据是: A、门第 B、孝廉
第 3课 从汉到元政治 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
集 中
中央
集 中
地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西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后期,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 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 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 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元朝行省制度 • (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宣民慰族司地区
设__________。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 (2)影响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省制 •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
国________的开端。
•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 1.汉朝 • (1)中央机构的变化
•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尚书令
•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与军国大事。
• (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
体制。
• 3.隋唐
• (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②
审议
• ①中书、门下和尚户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________和执行。
• ②尚书省下设吏、______、礼、兵、刑、工六部。
• (2)影响
•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 沿袭。
• 4.北宋
• (1)中央机构
• ①设立_中__书_门__下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 3.北宋 • (1)措施
• ① 强禁军军将事,上充:实把中主央要__文将_官_领__的__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 • ②行政上:中央派_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
责监督。
•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 中央掌控。
•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 央集权。
课堂探究研析
•主题一 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基本特点
•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 •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3.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
归中央。 •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 (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推恩令
• (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___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2.唐朝
节度使
• (1)唐朝中期,在地藩方镇设割置据 __________,节度使在政治上享
有较大自主权。
•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 集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新课情境导入
2
学习目标诠解
3
课前自主学习
4
课堂探究研析
5
随堂达标训练
6
课时作业
新课情境导入
科举考试起源于中国隋朝,它是中国古代 选拔国家管理人才的一种制度,在封建王朝的 统治中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而古代的日本、 朝鲜等国也曾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 员,这反映出科举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但发展到后来,科举制成为了统治者束缚 知识分子思想的工具,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
• ②『点拨』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权力不相同。 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核,再经皇帝 决断,所以,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 高行政机构,其权力比唐朝的中书省要大得多。
• ③『阐释』 察举和征辟
• 察举是西汉选官常用的方式,指的是由地方官员将其辖区 内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式。此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 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由朝廷征聘的官员为 “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为“辟”,二者统 称为征辟。
• 1.察举制
…………③
• (1)时期:_汉_____代。
• (2)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 才选拔制度孝。廉
• (3)影响:魏__晋_南__北_朝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2.九品中正制
• (1)时间:______________时期。
• (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 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相职权。
枢密使
• ②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 权、军权和财权。
• (2)影响中:书削省 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 5.元朝
行政
• (1)中央机构
• ①设__________,替代前代的三省。
• ②中书省是最高________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那你知道在科举考试以前,统治者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吗?中国古代的选官 和用官制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吧!
学习目标诠解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重点难点】
1.了解汉、唐、宋、元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
1.重点:掌握唐宋加强专制主
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
• 3.科举制 • (1)时期:隋朝至清朝。 • (2)过程 •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_科_______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进士
•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科,科举制形成。 •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 (3)作用 •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
• ①『思考』
• 上面漫画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有何影响? • [答案] 提示:西汉实行的“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辨析』 西汉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 (1)相同点:二者都自上而下地削夺地方权力,把地方的行 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的权力。
• (2)不同点:西汉是通过平叛战争和颁布“推恩令”等方式 逐步削夺地方权力;北宋是通过将地方兵权、行政权和财 权收归中央等方式削夺地方权力。
2.掌握汉、唐、宋、元 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
2.难点:认识从汉至元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特点。
识君主专制的发展趋势。 【学法导引】
3.掌握察举制、九品中 1.按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 正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史实,主线,从地方机构、中央官制和
课前自主学习
•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
• 1.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