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及其心理矫治
犯罪心理的成因及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

2009.2(中)Legal Sys t em A nd Soc i et y 犯罪心理的成因及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张伟亚摘要本文指出在押服刑人员由于情绪和适应问题严重威胁着监管改造场所的安全与稳定,文中通过对犯罪心理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心理矫治的策略,以提高服刑人员个体改造质量和监狱整体改造质量。
关键词犯罪心理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42-02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
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所谓犯罪成因,一般是指犯罪原因及犯罪原因和其他因素、条件在犯罪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引起的结果。
一、有关犯罪心理成因的理论研究(一)犯罪行为的生理基础研究人的行为都是生物性和社会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犯罪行为也是生物性和社会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目前的犯罪心理学界并未对犯罪行为的生物性因素进行确认。
在这一点上西方犯罪心理学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理论体系,特别是现阶段的研究则更为深入。
包括研究体型-性格与犯罪的关系,染色体变异-性格异常与犯罪的关系,内分泌失调-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脑电图紊乱-意识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血型-人格类型与犯罪的关系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大量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
美国犯罪心理学家提特斯说:“我们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只有依靠生物学家、精神病学家、内分泌学家、脑电学家等的共同努力才能面目一新。
”这位犯罪心理学家还指出:“社会应当承认,如果我们希望树立这样一种对待犯罪心理的态度,这种态度既有社会科学的根据,又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当代最新的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的成就相结合,那么我们的犯罪心理学就能以崭新的姿态,在20世纪末之前出现”。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方法与路径探索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方法与路径探索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是指对在社区中进行刑罚执行的犯人,通过心理矫治的方法和路径进行心理上的改造和矫正。
这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的监狱刑罚而言更为人性化和有效的矫治方法,能够更好地促使服刑人员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状态的积极转变。
下面将从心理矫治的方法和路径两个方面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进行探索。
一、心理矫治的方法1.认知矫治:认知矫治是指通过改变服刑人员的价值观念、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犯罪行为对社会和自身造成的伤害。
通过认知矫治,使服刑人员重塑自己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情绪矫治:情绪矫治是指对服刑人员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和矫正,帮助其改变消极情绪,建立积极情绪。
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培训、心理疏导等方式,引导服刑人员学会合理地面对各种情绪,避免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犯罪行为。
3.行为矫治:行为矫治是指通过对服刑人员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可以通过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对不良行为的惩罚,引导服刑人员主动担责、追求善良行为。
二、心理矫治的路径1.心理评估:对服刑人员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包括个体心理特征、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分析,为后续的心理矫治提供基础数据。
心理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明确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和特点,为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矫治方案提供参考。
2.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辅导,帮助服刑人员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题和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3.心理训练:通过心理训练的方式,培养服刑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提高其自我调节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心理技能培训、心理维持训练等方式,帮助服刑人员形成正确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
4.社区支持:社区支持是指社区对服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家庭关怀和社交支持等。
社区支持可以为服刑人员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资源,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心理和行为的矫治。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方法与路径探索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方法与路径探索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是指通过心理矫正手段,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觉遵守法纪和参与社会正常生活的能力。
一、心理评估和干预社区服刑人员首先需要进行心理评估,通过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人格特点、心理问题和需要矫治的方向。
评估结果将为后续的心理矫治提供指导。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合适的心理干预计划,包括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心理支持、心理训练等手段,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认知行为矫正社区服刑人员在犯罪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扭曲的认知,如自责、自卑、消极情绪等。
通过认知行为矫正,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
具体方法包括认知重构、情绪调节、自我控制技巧等,通过训练和引导,使其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认知,以及正确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心理技能训练社区服刑人员在狱中或犯罪前往往缺乏一些基本的心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导致他们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或者应对困境。
通过心理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一些实用的心理技巧,如问题解决、决策能力、情绪管理等,提高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适应能力。
四、社会适应训练社区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与社会脱节,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较差。
社会适应训练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参与社会正常活动。
训练内容包括社交技巧训练、交往能力培养、就业技能培训等,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训练,逐步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心理支持和自助培训在心理矫治过程中,社区服刑人员往往面临着各种心理困惑和压力。
为了增加其对矫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自助培训。
这可以通过心理矫治队伍的建设、心理辅导员的指导、心理服务的支持等多种方式实施。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方法与路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心理矫治手段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入手,全面提升服刑人员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方法与路径探索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方法与路径探索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是指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服刑人员改善心理问题,促使其对犯罪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心理矫治的意义、方法和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心理矫治的意义1.帮助服刑人员改善心理问题服刑人员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导致他们再次犯罪。
通过心理矫治,可以帮助服刑人员改善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促使服刑人员对犯罪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心理矫治可以帮助服刑人员深入分析自己犯罪的原因和动机,以及犯罪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后果,从而认识到自己犯罪的错误和伤害性。
这种认识能够增强服刑人员对犯罪的警惕性,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3.培养服刑人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服刑期间,服刑人员容易形成消极、悲观的情绪,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心理矫治,可以帮助他们调整消极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动力。
二、心理矫治的方法1.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心理专业人员与服刑人员的对话,帮助其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心理咨询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服刑人员缓解压力,增强心理资源。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与心理专业人员的系统性互动来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心理治疗根据服刑人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帮助他们调整负面思维、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三、心理矫治的路径1.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心理矫治的第一步,通过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和面谈,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特点。
心理评估结果可以为后续的心理矫治提供依据,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
2.制定个性化矫治计划根据心理评估结果,制定服刑人员的个性化矫治计划。
个性化矫治计划应充分考虑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和矫治目标,确定适合其个体需求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3.开展心理矫治活动在社区矫正机构或监狱中设立心理矫治团队,负责开展心理矫治活动,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
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与矫治策略

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与矫治策略社区矫正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刑罚执行形式,旨在帮助犯罪分子重建社会联系,减少再犯率。
然而,社区矫正对象常常面临各种心理问题,这给矫正工作带来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以及相应的矫治策略。
一、引言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的一种补充形式,兼具惩罚和帮助性质。
然而,社区矫正对象往往具有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犯罪的原因,也可能是犯罪行为的后果。
有效的心理矫治策略对于社区矫正的成功至关重要。
二、心理问题的成因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可能与个体的性格、经历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有的社区矫正对象可能存在自卑感和焦虑情绪,这可能源于他们的家庭背景或过去的失败经历。
有的社区矫正对象可能存在依赖性和冲动问题,这可能与其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关。
三、影响矫正效果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对社区矫正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社区矫正对象若存在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他们对矫正计划的抵触和抵制,降低矫正工作的有效性。
心理问题还可能引发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行为,阻碍其重新融入社会。
四、焦虑与自卑感的矫治策略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焦虑与自卑感问题,可以采取积极的矫治策略。
例如,建立关爱与支持的矫治环境,通过矫正工作人员的关怀和鼓励,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排解焦虑情绪,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五、依赖性与冲动问题的矫治策略社区矫正对象的依赖性与冲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矫治策略。
一方面,可以通过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诱惑和挑战。
另一方面,建立支持网络和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减少依赖他人的行为,并提高他们的自主性。
六、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心理咨询是社区矫正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通过心理咨询,矫正工作人员可以深入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精准的帮助和指导。
心理咨询不仅有助于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心理问题,还可以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的积极变化。
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矫治对策研究

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矫治对策研究——以河北省某监狱为例中文摘要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供矫正对策的依据,更是帮助其回归社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大前提。
而男性作为社会的主体,对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自编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情况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北省某监狱297名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并运用SPSS16.0对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1)SCL—90症状自评量表结果显示,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健康状况较差。
(2)在躯体化,偏执等方面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3)不同情况的男性服刑人员的症状因子特别是文化程度和刑期两个方面与其他情况的服刑人员存在差异。
关键词:服刑人员,SCL—90,心理矫治TITAL OF DISSERTATIONAbstractKey words: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广义的监狱指关押一切犯人的场所,包括监狱,看守所,拘留所等。
狭义的监狱指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内执行刑罚。
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本文所研究的服刑人员为经过人民法院因刑事犯罪判刑的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在判刑后投入到监狱劳动改造的刑事犯罪人员。
服刑人员在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直接原因往往是他们在心理活动上出现了障碍如人格障碍、认知障碍和性格障碍等。
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才使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因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服刑人员自服刑以来,面临着来着周围环境、家庭、社会、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其心理健康状态也变得十分不乐观。
研究表明:服刑人员中普遍存在较重的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约20%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
[1]服刑人员处于监狱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其心理表现出特殊性[2],而我国监狱的目的是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使其回归社会,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一旦服刑人员进入社会后,心理健康状况仍然堪忧,会对社会稳定与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浅谈新入监罪犯的心理问题及矫治对策

了解新入监罪犯的心理问题是为了应用临床心理学,精神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1]由专业人员在与被治疗罪犯间形成的一种职关系基础上,通过表情、语言、文字、动作等媒介消除或缓解罪犯的各种心理障碍及异常行为,促使罪犯恢复心理健康。
目的是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消除不良行为,增强自我控制和社会适应能力,重塑健全人格。
1.新入监罪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新入监罪犯是指第一次服刑,处于入监初期的犯罪。
[2]罪犯心理矫治是指监狱机关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技术、方法,通过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法矫正罪犯不正当认识,调节罪犯情绪,扫除其不良或异常心理,完善其人格的一中改造手段。
心理矫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改造罪犯手段,具有其他改造手段的不可替代性,罪犯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迫切的需要心理矫治。
对新入监罪犯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矫治,使罪犯进入良性的改造轨道,这对于罪犯的整个服刑生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新入监罪犯的绝望心理罪犯绝望心理既是一种心理疾病,一种情绪,又是一种危险的意识,如果这种危险意识不除,极有可能导演出肆无忌惮的危险行为。
[3]新入监罪犯普遍存在意志脆弱,易生烦恼,不能正确面对人生现实,尤其是不能勇敢承受人生挫折和困难的懦夫。
他们在面对人生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时缺乏沉着、冷静的心态;其情绪往往因逆境的困扰而波动起伏;他们在人生的逆境中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对人生灰心意冷;在服刑改造中常常烦躁不安,或唉声叹气,或牢骚满腹,或消极对抗,是绝望心理的初期症状。
1.2新入监罪犯的焦虑抑郁心理忧虑抑郁、沮丧悲观是罪犯心理问题的又一症状特征。
特别是性格孤僻、内向、怯懦的罪犯是最容易患上这种心理疾病。
这种心理病症主要表现是:常常面带愁容、沉默寡言,不轻与人交往,也不轻易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思;他们对监狱改造环境和干警的管理有严重“不适应”或“恐惧”或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躲躲闪闪;他们常常独往独来,很不情愿参与群体性的文体活动,在生活、劳动中很少违规范纪;从表面看去给人以“非常老实”的感觉,心理却隐藏着许多琢磨不透的变数。
短刑期罪犯在服刑期间的心理特征与矫治对策

短刑期罪犯在服刑期间的心理特征与矫治对策短刑犯是指被判刑期较短或拘役的罪犯,我国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在监狱工作实践中一般是指罪责较轻,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在多次调查中发现,近几年来,短刑犯投入改造后,由于较短的刑期、较轻的惩罚心理效应和较宽松的改造处遇等的影响,导致他们无心改造,常常处于于不稳定状态,加大了改造工作的难度。
虽然短刑犯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千差万别,但是相同境遇使其在改造中具有极其相似的共性,即对待刑罚“无所谓”,对待改造“混”。
探讨短刑犯的共性心理特征,寻求最佳改造对策,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心理矫治,体现“法德结合,文明改造”的改造新理念,对监管安全防范,不断地提高改造质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短刑犯的心理特征(一)、怨恨心理调查发现,尽管短刑犯的犯罪生涯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在认罪服法方面,大部分都推罪客观,怨恨社会,甚至怨恨自己的命运。
在初犯和从犯看来,自己只不过是一时偶然的罪错或是受他人的诱惑、指使、甚至胁迫,就被处以刑罚,认为:“这是法律的无情、社会的不公,自己、家庭、亲朋势力的不足。
”因此他们在内心里怨恨法律、怨恨社会、怨恨被害人或检举人。
而二次以上犯罪的罪犯由于犯罪历史长,恶习较深,又有上次被判处刑罚的经验,他们在改造生活中常常行走于违法与犯罪之间,注意法律的规避。
对于他们认为是受生活所迫,被捕判刑是因为自己作案手段不高明,走“霉运”所致。
内心里不认罪,缺乏罪责感,思想抵触情绪大。
(二)、临时作客心理短刑犯因为刑期短,刑罚的处罚作用一般都达不到心理的惩治效应,难以使他们形成对刑罚的正确认识。
他们往往认为服刑三、二年无所谓,全当在外“打几年工”,咬咬牙,挺一挺就过去了,管他改造不改造的(三)、急于出监心理短刑犯因刑期短,入监与出监处于一种临界状态,很多短刑犯具有一种急于出监处于一种临界状态,很多短刑犯具有一种急于出监,重返社会的心理,时常陷入对出监后的各种幻想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及其心理矫治李路荣① 颜剑雄① 谭千保②【摘要】 目的 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心理矫治措施。
方法 采用SCL -90对394名服刑人员进行测试。
结果 ①服刑人员在SCL -90各个因子项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②服刑人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4个因子项上问题比较突出;③入狱前有无职业的服刑人员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入狱前无职业的服刑人员得分高于入狱前有职业的服刑人员。
结论 应加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 心理问题;症状自评量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The M en t a ti on and Psycho -recti f i ca ti on of Pr isoners.L i L urong ,Y an J ianx iong ,T an Q ianbao .Colleg e of E d ucation S ciences of H unan N or m al U niversity ,Chang sha 410081,P .R .China 【Abstract 】 Objecti ve To investigate the m entati on of p ris oners ,then m ake s om e p sycho 2rectificati on .M ethods 394p ris oners w ere m easured by the questi onnaire of Symp tom Check list 90.Results (1)P ris oners got h igher scores of each factor than Ch inese nor m s and the difference w ere Significant .(2)P roble m s of p ris oners on the facts of s om atizati on ,obsessi on ,anxiety ,D ep ressi onare seri ous.(3)P ris oners w ho have j obs before arrested got l ow er scores of each factor the p ris oners have no ,the different w ere significant on the factor interpers onal relati onsh i p .Conclusi on T he work of p sycho 2educati on for p ris oners should be h igh ly e mphasized .【Key words 】 M entati on ;SCL -90;P ris oner ;P sycho 2rectificati on 服刑人员作为产生心理疾病的高危群体,其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125]。
相应地,关于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也成了研究的重点。
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是指监狱部门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增强生活的适应性[6]。
本研究采用SCL -90对394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心理矫治方法,旨在为监狱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以湘南监狱3个监区共402名服刑人员为调查对象。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在各个监区各个中队按比例随机抽取,回收问卷394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386份。
样本构成如下:按受教育程度分,文盲13人、小学98人、初中216人、高中(含中专,职高)51人、大专以上8人;按家庭住址分,农村259人、城市127人;按入狱前职业分,干部26人、知识份子61人、工人31人、农民83人、军人8人、个体户28人、无业113人、其他36人。
1.2 工具 采用SCL -90症状自评量表[7],被试根据自己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按1~5评分,分析指标为9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本次测试中,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0。
1.3 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在监狱各监区各中队按比例随机抽取被试。
测试过程中统一指导语,对于部分阅读有困难的被试实行个别测试。
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减少被试的顾虑,采用无记名测试。
测试结果采用SPSS 11.5for w in 2dow s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2.1 服刑人员与全国常模各因子项比较 将服刑人员与全国常模做比较,结果显示服刑人员在SCL -90测试中9个项目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而且差异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
见表1。
2.2 服刑人员总体各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 根据SCL -90分析方法,以因子均分≥2为阳性症状者,以因子均分≥3为症状痛苦水平达到中度和中度以上者,计算了在各个因子上阳性症状和症状达到中度以上者的检出率。
结果显示:阳性症状检出率在29.33%~65.31%之间,症状达到中度以上者检郁情绪,所以在对产妇进行产前指导时,只要指导她们相信科学、顺其自然,不要将妊娠和分娩考虑的过于复杂,在正常进行产前检查的前提下,不要有过多的担心,保持乐观情绪,做好产前和产后的心理和经济上的准备,就可以顺利完成妊娠分娩的神圣使命。
3 参考文献[1]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5242[2]Kashani JH ,O rvaschel H .A nxiety dis orders in m id 2adolescence :acomm unity sa mp le .Am J P sychiatry ,1988,145(8):9602964[3]Kita m ura T ,Shi m a S ,Suga w ara M ,et al .P sychol ogical and Social correlates of the onset of affective dis orders a mong p regnant wom en .P sycholM ed ,1993,23:9672975[4]韩蓁,李芬,崔丽侠,等.孕期抑郁症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增刊):63265(收稿时间:2007209221)・644・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6卷第4期 China Journal of H ealth P sychol ogy 2008,V ol 16,N o .4 ①中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②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湘潭)出率在8.80%~23.10%之间。
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以及抑郁这4个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和症状中度以上检出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见表2。
表1 服刑人员与全国常模各因子项比较(xθ±s)项 目服刑人员全国常模t P躯体化2.32±0.851.37±0.4821.9633<0.01强迫症状2.29±0.681.62±0.5819.2733<0.01人际敏感2.13±0.711.65±0.6113.4933<0.01抑 郁2.09±0.711.50±0.5916.3133<0.01焦 虑2.31±0.811.39±0.4322.3333<0.01敌 对2.16±0.791.46±0.5517.2733<0.01恐 怖1.74±0.701.23±0.4114.2233<0.01偏 执2.21±0.791.43±0.5719.3133<0.01精神病性2.03±0.661.29±0.4222.1633<0.01表2 服刑人员总体各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n,(%)]因 子阳性症状检出者症状中度以上者躯体化228(59.60)89(23.10)强迫症状252(65.31)72(18.77)人际敏感211(54.74)58(15.01)抑 郁205(53.16)49(12.74)焦 虑235(61.10)75(19.45)敌 对204(52.87)69(17.90)恐 怖113(29.33)34(8.80)偏 执211(54.74)78(20.22)精神病性190(49.21)43(11.15)2.3 入狱前服刑人员有无职业各因子比较 依据服刑人员入狱前是否有职业,将服刑人员分为“入狱前有职业”和“入狱前无职业”两组。
两组结果比较显示:“入狱前无职业”组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显著高于“入狱前有职业”组。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入狱前无职业的服刑人员因没有工作而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进入到监狱后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不足,因而心理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些。
而入狱前有职业的服刑人员与他人打交道的机会要多于入狱前无职业者,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经验要丰富一些。
3 讨 论3.1 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
这与那龙等人(2006)的研究结果一致[8]。
服刑人员的服刑生活一般可以分为3个阶段:服刑初期,服刑中期和服刑后期[9]。
在服刑初期,服刑人员初进监狱,面对高墙电网,狭小的活动空间,威严的警察,严格的监狱纪律以及强制劳动,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恐怖情绪。
同时,由于对监狱的相关情况不大了解,他们比较多的采用自我封闭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对于人际关系非常敏感。
当服刑人员进入到服刑中期后,他们的心理问题则主要来自于社会家庭方面,由于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与入狱以前相比大为减少,对于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判断缺少了解,容易产生消极厌世,自暴自弃,抑郁的情绪。
到了刑期满释放前的一段时间,服刑人员的监狱生活进入到了服刑后期。
到了这个阶段,服刑人员心里容易产生新的焦虑,由于与社会分隔较长的时间,对于外界的变化缺乏了解,不知道其他人对于自己会怎样评价,对自己出去后是否能够适应新的生活也缺少信心。
因此表现为对于自己的前途既向往又忧虑。
同时有部分改造不彻底的服刑人员在这个阶段会感到如释重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逃避改造,导致与其他人相处困难,对于人际关系非常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