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以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为例

合集下载

服刑人员子女帮扶调研报告

服刑人员子女帮扶调研报告

服刑人员子女帮扶调研报告服刑人员子女是指那些父母因犯罪行为被判刑或正在服刑的孩子们。

由于父母的犯罪行为,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为了了解服刑人员子女的实际情况以及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进行了一次关于服刑人员子女的调研。

调研发现,服刑人员子女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教育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和父母缺乏教育意识,服刑人员子女往往面临着接受良好教育的困难。

他们通常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无法享受到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

而且,由于父母监禁的原因,他们缺乏家庭的爱和关怀,心理上也有很大的空白。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

服刑人员子女往往因为父母的犯罪行为而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常常感到自卑和孤独,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和自闭症等。

还有,就业问题。

服刑人员子女在成年后很难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因为他们缺乏优质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资源。

他们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很难与其他同龄人平起平坐。

这给他们获得经济独立和社会认同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应当采取以下帮扶措施:首先,加强教育扶持。

政府应当提供经济资助,保障服刑人员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还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培训,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心并引导孩子的成长。

其次,加大心理健康支持。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服刑人员子女提供心理辅导和治疗。

同时,社会上应当加强对服刑人员子女的心理关怀和支持,营造一个友善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最后,提供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就业援助机构,为服刑人员子女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同时,减少对服刑人员子女就业的歧视,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服刑人员子女面临着教育、心理健康和就业等方面的困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通过加强教育、心理健康支持和就业机会的提供,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走上正轨,实现自身价值。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问题媒介形象论文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问题媒介形象论文

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问题及媒介形象研究摘要:主要针对西安儿童村管理中的现存问题,从儿童村、政府和媒体三方面入手,建议西安儿童村需在完善内部管理与监察机制、稳定经费来源渠道,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教育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政府应针对此类民间慈善机构,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管理办法和机制。

并且,分析西安三家主流报纸《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的有关于西安儿童村的报道,提出报纸媒体应从“献爱心”的叙事型的理性诉求报道向“你愿意带我回家过年吗?”的感性诉求报道转变。

关键词:西安儿童村;政府监管;媒介形象;报道手法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60-02一、西安儿童村现状调查西安儿童村隶属于陕西省回归研究会。

陕西省回归研究会于1995年8月成立,是经陕西省民政厅注册登记,以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就业,帮助犯罪者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善良人生为宗旨的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社会团体,是一个独立的法人社团。

儿童村成立于1996年,是替罪犯代养、代教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的公益性慈善机构。

其创始人张淑琴女士,曾任陕西省监狱局少年犯管教所助理调研员。

她因工作的关系接触了这一特殊的群体,也了解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大多缺少监护人的情况。

1996年,她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自筹资金,在西安创办了陕西省回归研究会儿童村。

随着求助的声音越来越多,张淑琴又在北京创建了太阳村,接受全国各地需要帮助的这群孩子。

经调查,西安儿童村每年只能得到4万元人民币的政府专项经费的支持,而且这部分资金只针对西安儿童村里的孤儿。

其大部分经费来源于北京太阳村,其余来源于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

因为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西安儿童村建了一个简易的礼堂,里面展示着儿童村的爱心成果,爱心活动的剪影以及孩子们的生活点滴。

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前来捐款捐物。

服刑人员子女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以陕西回归儿童村为例

服刑人员子女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以陕西回归儿童村为例

706) 1 0 2
对 于青 少 年 (2 1 岁 )男 生 开 始 生 须 、 1 ̄ 8 , 喉结 突 出 、 音 低 沉 ; 声
女 生乳 腺发达 、 嗓音尖细 , 第二性征发育与普通青少年相 当。 ( ) 命 Nhomakorabea 全 二 生
方 面对服 刑人 员子女 的发展 现状 做 了详 细的描 述 。并做 简单 的 归因分
人 员 子 女 的 生存 、 育 发 展 现 状 应 在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不 断 完 善 的 进 教 程 中成 为 社 会 和 政 府 高 度 关 注 的 问题 。
( ) 查 目的 三 调
内部交往关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协调 。
( ) 理 健 康 与 情 感 三 心 1心理 健 康 、
偏 原 始 、 暴 一些 。 粗 儿 童 村 服 刑 人 员 子 女 在 最 基 本 的生 活环 境 安 全方 面有 一 定 的 保障 , 他们能健康 、 安全地 学习和 生活 , 周 围人际关 系和儿 童村 但
据对服刑 人员的调研显示 ,59 的服刑人 员表 示 , 未成 年 4. % 其 子女 的生 活状 况没有保障 ( 住地在农 村 的服刑人 员 中此 比例 为 居 5 . ) 9. 的服 刑 人 员 未 成 年 子 女 没 有 受 到 过 任 何 形 式 的 救 28 ,4 % % 8 助 , 有 5 % 的人 受 到 过 社 会 救 助 , 活 状 况 令 人 堪 忧 。 ① 服 刑 只 . 2 生
保护弱势 群体 是构建社会 主义 和谐社 会 的重 难点任 务 , 服 而 刑 人 员 子 女 是 特 殊 的 社 会 弱 势 群 体 。通 过 调 研 关 注 服 刑 人 员 子 女 的发展现状 , 完善更新该领域 的研 究成果 , 对服刑人 员子女 的寄养 机 构 提 出可 行 的建 议 , 进 服 刑 人 员 子 女 身 心 健 康 、 面地 发 展 。 促 全

浅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保障

浅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保障

浅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保障第一篇:浅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保障浅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保障一、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概念界定目前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本人自己的观点认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就是指父母双方触犯刑法服刑,或者一方服刑,另一方没有抚养能力的,其子女未成年这些孩子能由父母以外的其他监护人照料,但是其它监护人不是没有能力照管他们的老人,就是自愿照管的或者没有经济实力,照管的亲戚,这些孩子即使被接到监护人家里,也得不到照管,这样的孩子就应得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权利保障。

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权利保障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郑重宣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的重大突破。

切实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各方面权利,是积极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精神的体现。

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对践行《儿童权利公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必将引起全社会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此外,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保护,还彰显出法治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为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保护所有劳动者,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

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济、86.8 % , 而感觉无所谓的才占13.2 %。

在他们当中希望子女不受歧视的有68 % , 希望子女得到关爱的有32 % , 无所谓的只有11.7 % , 希望子女有个好前途的有31.3 % , 希望子女能有个工作有碗饭吃的有52.8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服刑人员对子女的现状普遍表现出一种关注。

子女现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服刑父母在监狱中的表现。

亲情是人们联系的纽带,在矫正工作中,重视亲情的纽带作用,对有困难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帮助和保护,可以帮助罪犯消除顾虑和不良心理,将有利于他们的犯罪矫治和改造,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服刑人员心理简报范文

服刑人员心理简报范文

服刑人员心理简报范文服刑人员心理简报日期:2022年5月15日编写者:XXX监狱心理辅导师时间段:2022年4月1日~5月1日概述:在这个心理简报中,我们将对服刑人员们的心理状态进行总结和简要分析。

根据与服刑人员的个别辅导和心理测量评估,我们观察到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一、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服刑人员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态势。

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小,情绪低落和焦虑症状有所减轻,并表现出逐渐恢复自我调节能力的迹象。

大部分服刑人员积极参与了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活动,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二、自我认知和心理成长:服刑人员对自我认知的提升和心理成长的体现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尽管他们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反思和认识,但仍然存在自责和愧疚情绪。

部分服刑人员在参与心理教育活动后表现出对改变和成长的渴望,主动开展自我教育和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三、家庭关系和社会联系:服刑人员家庭关系和社会联系的状况依然是他们心理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与家人的交流中,部分服刑人员向家人展示了积极的改变和成长,表达了对家庭的深切关怀和道歉之情。

然而,仍有一些服刑人员的家庭关系存在紧张和矛盾,需要加强沟通和修复。

另外,部分服刑人员在与社会联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惑,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

四、心理支持和康复措施:在过去一个月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措施,包括个别心理辅导、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测量评估等。

这些措施对于服务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恢复和行为改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和方法,提高心理支持和康复效果。

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整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趋势,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关注他们心理健康的细微变化和问题,并进一步加强心理支持和康复的措施。

建议通过加强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服务刑人员进一步提高自我认知和心理成长,并积极促进他们与家庭和社会建立更健康、积极的关系。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服刑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作者:关旎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6期摘要通过对陕西省三原县儿童村进行实地的调查和走访了解到服刑人员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及学习现状,发现这部分儿童多数生活环境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心理问题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动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通力协作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服刑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建议作者简介:关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应用心理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00-02据司法部开展的“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问题”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监狱服刑的156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子女近46万人,占在押犯总数的30%左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逾60万,每年中国有30多万中青年(已婚且育有子女)罪犯并被判处一年以上有期徒刑,这就意味着中国每年至少出现30万儿童青少年因父母犯罪而陷入家庭结构的不完整。

服刑人员子女近年来逐渐衍生和正在趋成为一个特殊群体,这部分儿童生存状况,心理状况必将会对其个人成长,乃至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现分析其中的原因及提出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社会对这部分儿童的监管制度缺陷,这些孩子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监护科学性的缺失1.隔代教育。

爷爷奶奶成为了这些儿童的主要抚养着,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较大,不可避免的存在代沟,且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科学教育儿童的相关理念,只要吃饱穿暖就认为责任已经尽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完全疏忽了其成长的关键期,在身体和心理巨变的年纪,缺乏心理关注,有的爷爷奶奶为了生活还要打工赚钱,有的身体欠佳无能力抚养,老年人还是惯用老一套的方式对待晚辈,结果导致问题频出。

2.亲属寄养。

一部分孩子由伯伯、姑姑、舅舅、姨妈等代为抚养。

他们和隔代监护人抚养的共通处就是注重孩子的物质满足,而忽略心理健康。

陕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研究

陕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研究

陕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研究陕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研究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家庭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条件,亲情断裂的现象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变得越来越普遍。

很多父母会选择前往城市打工,留下年幼的子女在家乡寄予亲朋好友的照料。

这些留守儿童往往会面临诸多心理问题和挑战,我们有义务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与社会环境在陕西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主要由祖父母、亲戚或邻居照看。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留守儿童常常会产生孤独感和依赖他人的心理需求。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常的亲子交流,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心理压力。

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这也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首先是情感问题。

由于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常常会感到无助、孤独和失落,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易怒和抑郁等情感问题。

其次是人际问题。

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指导,留守儿童在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方面常常会存在一定的障碍,甚至会出现内向、社交恐惧等问题。

此外,由于教育环境的限制和心理落差的存在,留守儿童在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方面也面临较大的困扰。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父母择业压力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以谋生,而这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其次,缺乏合理的教育政策和资源分配也是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而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困境。

最后,社会环境的缺失和价值观的传承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

结论:陕西省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值得重视。

他们面临着孤独、失落、情感不稳定、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等多种心理问题。

父母择业压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社会各界应该关注这一现象,提供更多支持与关爱。

服刑人员家庭调研报告范文

服刑人员家庭调研报告范文

服刑人员家庭调研报告范文服刑人员家庭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服刑人员家庭的现状、问题和需求,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相应帮助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服刑人员家庭的基本情况、社会支持程度、经济状况等展开;深入访谈则聚焦于服刑人员家庭的特殊需求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调研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为服刑人员家属,总共调查了100个家庭,其中包括了服刑人员父母、配偶、子女等不同角色的家庭。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服刑人员父母的年龄普遍偏大,多数已经退休。

而配偶和子女年龄相对较年轻,还处于工作或学习阶段。

从教育水平上看,父母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而配偶和子女大多具备较高的教育背景。

调查对象大多数居住在城市,只有少数家庭居住在农村。

2. 社会支持程度在社会支持程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服刑人员家庭得到的支持程度整体较低。

大部分家庭感到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冷漠,很少得到帮助或关心。

此外,由于犯罪行为的影响,家庭在邻里关系上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与邻居的关系较为疏远。

3. 经济状况在经济状况调查中,发现服刑人员家庭的收入普遍较低。

服刑人员本人为家庭经济来源的减少带来了一定的负担,使得家庭经济状况更加困难。

同时,调查还发现一些服刑人员家庭中存在着先期负担,即服刑人员在被捕前曾经投资创业,如今经济状况陷入困境。

这种情况对于家庭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 特殊需求深入访谈中了解到,服刑人员家庭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需求。

首先,服刑人员家庭面临着心理压力较大的问题,包括对服刑人员未来生活的担忧、社会歧视的压力以及家庭关系的恢复等。

其次,由于经济状况的不稳定,需要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以确保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

最后,一些配偶和子女希望能够接受心理辅导和就业培训,增加就业的机会和能力。

五、政策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和分析,我们对服刑人员家庭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加强社会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给予服刑人员家属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和接纳度,减轻家庭的心理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以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为例
摘要:通过多次实地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准确量化数据,深入分析。

该篇调研报告从个性发展、情绪情感与行为规范、社会适应三方面对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估,反映出的较多问题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普遍性。

关键词: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情绪情感与行为规范;社会适应
在对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子女总体心理健康程度令人担忧,如恐惧、焦虑、自卑、胆小等,但是也存在着某些很好的心理特质,比如独立、体谅他人等。

本调查报告主要从个性发展、情绪情感与行为规范、社会适应三个维度对服刑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分析。

一、个性发展
1、优势
快乐感受性强。

在个性发展中,服刑人员子女较其他同龄人对比而言,相对独立与成熟,考虑事情较周全,生活快乐、幸福的标准较同龄人低,更容易因为简单的事情感到快乐和幸福,能更好的获得快乐感和幸福感。

尽管儿童村的环境有些恶劣,设备较落后,生活水平低于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但96%的儿童村服刑人员子女认为在儿童村生活的很快乐,100%的人满意在儿童村的生活。

抗挫折能力强。

他们的抗挫折力较同龄人强,在调查中发现,如果自己受委屈自己忍着的子女较多,占68%,如果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多数自己承担,不向他人倾诉,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他们的抗挫折力和承受力较同龄人强。

2、缺陷
在对服刑人员子女的调查中发现,服刑人员子女有着较多的性格缺陷,令人担忧。

(1)情感脆弱,缺乏安全感。

在未成年子女中,由于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依恋父母,普遍缺乏安全感。

具体表现在70%的子女常常思念父母,57%的子女会因为恐惧与不安导致失眠。

而在子女过分独立的同时,也证明了一种不安全感的存在,他们不愿意信赖他人,更青睐于自己承担所有问题,害怕被骗和被伤害。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90%的人愿意和朋友分享快乐,但是在面对痛苦及不开心的事情,58%的人更倾向于自己承担,68%的人自己承受委屈,不愿向朋友、老师倾诉,对他人缺乏一定的信任。

(2)自信心受损,易于自责。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学生自信心受损,开始不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其他正常的孩子。

在事情的归因方式中,较难做到外界和内部归因的和谐统一。

多数孩子在事情失败后,容易将失败原因归于自己,或者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完全不负责任,将过错基本归于他人。

(3)性格内向、孤僻。

在对儿童村的服刑人员子女的调查中显示,服刑人员子女很少进行主动的交往,32%的调查者会害怕陌生
人,9%的人甚至觉得很被动,没有任何感觉,有些麻痹。

68%的调查者显示,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自己忍受,不与他人交谈。

(4)自我掩饰性强。

问卷显示,在交往中,与同龄儿童相比,服刑人员子女更容易说谎,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赢得大家和老师、爱心妈妈的喜爱与关注,另外一个则是为了避免惩罚,自我掩饰。

在儿童村长期形成的救助体制中,经常有爱心人士来看望儿童村的孩子,儿童村的孩子在不断应对各种外来人员时,渐渐表现出一种潜在的掩饰性。

(5)较敏感,受他人影响大。

服刑人员子女受父母入狱的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内心变得脆弱敏感,73%的人容易因为小事影响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生气。

在平日的生活中,对他人的话语过度在意和过分敏感,常常认为其他人的言语和行为与自己相关。

二、情绪情感与行为规范
1、优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服刑人员子女在儿童村或自身日常学习中,逐步掌握各种行为规范,如主动让座的和观望让座的比率共达97%,等绿灯过马路的比率达77%,捡到钱上交的占97%,行为习惯较好。

2、缺陷
问卷同时也显示,还有小部分的孩子不能达到社会规范的标准,不能按标准伦理等知识进行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同时也存在某些心理行为的障碍。

(1)情绪情感表现
情绪淡漠。

据调查,儿童村的孩子在情绪上表现的较为淡漠,对很多事情不太关心,多数时候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主。

对他人的生活也不太关心,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多以个体为主,在闲暇时刻,自身更倾向于自己做一些较安静的活动,如看书、发呆,与其他正常同龄人相比,与同伴交往的频率与时间较少。

情绪不稳定。

此类特殊儿童的情绪不太稳定,波动较大,易受小事的影响。

问卷显示:73%的儿童因为小事生气,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怖的情绪,82%的服刑人员子女偶尔或者经常焦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反复行为,57%的服刑人员子女因为害怕或思念失眠,受恐怖情绪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情绪的变化较大,有时候喜怒变化无常。

情绪的内隐性。

据调查问卷和访谈,服刑人员子女的快乐情绪易于表现出来,但是他们的不开心的情绪68%自己承担,较少的向同伴和朋友、老师反映出来,爱心妈妈谈到,她们关爱这些特殊儿童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扑捉她们内心掩盖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否则很难发现他们的情绪变化,但在儿童村中寄养的子女较多,很多时候很难关注到每一个人。

(2)行为表现
在对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服刑人员子女受自身父母影响或外面混杂人员影响,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偷盗、欺骗等。

不良行为习惯:据儿童村的老师描述,在来到儿童村的服刑
人员子女中,有些因为父母犯罪的缘故,在来到儿童村的时候沾染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有些父母是小偷,在来了之后,短期内也改变不了其偷盗的行为,有些儿童在救助者来帮助他们时也曾偷盗救助者的钱物。

长期下去,可能形成犯罪倾向。

攻击性行为:儿童村的服刑人员子女缺乏安全感,会对同伴、社会群体有较强的攻击性反应,在遭遇到他人的虐待时,2%的子女会予以还击,在同伴的相处之中,会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三、社会适应
1、优势
在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理解他人,体谅他人的生活,较少的提出无理的要求:在生活上,服刑人员子女生活独立性强,据儿童村老师的反应,他们在生活上,除了年龄较小的服刑人员子女以外,基本能实现生活自理,不需要老师担心。

在学习上63.7%子女在学习上能保持中等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动机,在他们所需要得到的东西中反映,他们渴望得到书籍、学习资料等,在成就动机的考虑上,他们长大后想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舞蹈家、设计师,很多人希望考取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

2、缺陷
在社会交往上,他们表现出较强的胆怯性,70%的子女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在社会交往上不积极主动,对待他人不信任,同时也有迎合、顺应他人等的行为表现,在主动性上而言,他们交往的主动性低,在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1)学习
在学习上,尽管表现出中等的学习动机,但是在学习的效果上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大部分学生成绩中等偏下,部分学生采取放任学习的方式。

他们部分人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但是在具体生活中,努力程度欠缺,效果不佳。

(2)社会交往
在社会交往的方式上,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交往的内容是有选择的,跟同龄孩子相比,在交往内容的选择性上更强。

在社会交往中,他们与同伴的交往,分享快乐和分享好东西的比率高,48%人要找好朋友一起分享好吃的,90%的服刑人员子女会和朋友分享快乐,但是在倾诉痛苦上,70%的人选择自己承担,不愿与他人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

比同龄人更渴望树立良好的形象,较少表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是采用迎合他们的方式作答,人际交往中有较多的掩饰性,个人本身具有多面性,长期如此,容易导致内心的虚伪,掩饰自己的问题,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3)社会歧视使其身心受损
在社会环境中,服刑人员子女大多受到歧视,他们生活在歧视中,害怕他人的眼神,害怕与非同类的群体进行交往。

在与其他服刑人员子女进行交往时,有归属感,但是在与其他群体进行交往时则表现出恐惧的情绪,有一定的社会交往障碍。

在一部分社会群体中,由于自身观念的问题,他们对此类子女存在偏见,对他们十分冷漠,不予理睬,严重挫伤了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交往积极性和他们自身的
自信心,在与社会群体进行交往时,他们采取逃避等方式。

四、调研总结
根据对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的调查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子女在生活中独立性强,但是同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内向、焦虑、胆怯、恐怖等,他们敏感、情绪易波动。

在社会交往中,他们缺乏自信,渴望被尊重,社会适应性差,在社会交往中处于不利位置,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在这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中,受个人、学校、家庭的影响大,个人性格特征、社会的观念、家庭教养方式、受教育情况等都对心理问题起着较重大的影响,个性的内向、脆弱,家庭的破裂导致了他们在社会交往中自我认知出现失衡,自我价值感低,加之社会的歧视和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导致了他们更胆怯、孤独,心理问题愈发严重。

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应该受到社会的积极关注,帮助他们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