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阅读笔记

合集下载

杜甫传读书笔记5篇

杜甫传读书笔记5篇

杜甫传读书笔记1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

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平、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

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

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

看来杜甫是懂医的。

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

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

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

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

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

杜甫传冯至读书笔记13篇100字

杜甫传冯至读书笔记13篇100字

杜甫传冯至读书笔记13篇100字《杜甫传》冯至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杜甫传》冯至每一章的主要内容:1、家世与出身;2、童年;3、吴越与齐赵的漫游;4、与李白的会合;5、长安十年;6、流亡;7、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8、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9、成都草堂;10、再度流亡;11、幕府生活;12、夔府孤城;13、悲剧的结局。

扩展资料:冯至的《杜甫传》这部传记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祖国第八世纪一个伟大的诗人介绍给读者,让他和大家接近,让大家认识他;在他的时代里是怎样生活、怎样奋斗、怎样发展、怎样创作,并且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些什么事物。

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

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这是一套以作家的人格为中心的传记丛书,作家的人格,既表现在创作中,也表现在他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作家的理想追求、精神气度、个性气质、性情旨趣、文化选择、价值取向等,都是作家人格的外化;正是大家在明晰地勾勒描述 -们的生命状态与生活经历全貌的同时,竭力要准确捕捉并细致描绘加以凸显的核心内容;此外,对作家创作心态的描述,无疑也是我们在这套作家传记写作过程中着意突出的一个方面。

作家心态学或文人心态史,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学研究新领域;作为一种思辨色彩较强的宏观研究,它关注的显然是群体或时代的作家、文人心态。

然而,这种宏观研究必须以大量的微观研究为前提,而微观研究正是作家传记的长处和优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传谁给我(两)篇读书笔记要100字左右的,摘抄好句子就可以了1.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

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

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2、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杜甫传读书笔记

杜甫传读书笔记

杜甫传读书笔记杜甫传读书笔记9篇。

相信一些人会觉得作品读后感很难写吧?在认真品味作品之后,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收获了不少。

这时我们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出于您的需求我搜集了以下信息:“杜甫传读书笔记”供您参考。

杜甫传读书笔记篇1-读《杜甫》传有感卫俊看完冯志先生写的《杜甫传》后,我才渐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杜甫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的的真正的杜甫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着自己的利益,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是杜甫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杜甫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旧无比夸赞那些势利的权贵们。

对于汝阳王李琎和驸马郑潜,杜甫一方面在赠给他们的诗中说他们对待自己“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难”,私下里却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看到这,我不禁觉得“虚伪” 、“趋炎附势”这些词用在此时的杜甫身上也毫不为过,杜甫似乎与小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

《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个后来的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

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这时杜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与百姓紧紧相连,这一刻的杜甫,绝不再是虚伪的渴望谋求一官半职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奉皇帝、安于享乐的杜甫,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们一直敬仰的伟大的诗圣杜甫!从平凡甚至庸俗的普通诗人到伟大的圣人,杜甫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变,而在这转变之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回答说是经历,是杜甫一生遭遇的无数的坎坷和磨难。

对,这个回答自然是正确的。

十年长安的仕途之路让杜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让杜甫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传读书笔记摘抄杜甫传读书笔记

杜甫传读书笔记摘抄杜甫传读书笔记

杜甫传读书笔记摘抄杜甫传读书笔记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

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

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

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

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7篇

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7篇

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7篇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7篇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1今天,怀着朝圣的心态,我来到了杜甫的故乡巩义。

原定今天下午3点从开封出发,下午5点到巩义。

但是由于开封与我心中的开封存在些许差异,所以决定提前离开。

8点先乘火车到郑州,停留半小时后转车去巩义。

巩义要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康百万庄园,另一个是杜甫陵园。

其实还有一个地方是杜甫故里。

但是那里是开发后的旅游景点,想必不会缺少香火。

相比而言,陵园中的杜甫会更加需要人们的安慰。

独自旅行,比较随性。

我偏爱徒步,因为怕坐车会错过很多不为人知的角落。

从康百万庄园出来,直接沿路上山,一路上全是嵌在山崖里的民居。

已经风化多年的木头门周围是掉渣的土墙,不时有几个人从门里出来,用穴居人的目光目送着我走向山上。

途径一个小时,终于在半山腰找到了杜甫陵园。

杜甫墓与我之前看到的那些汉墓大小差不多,与他们不同的是这里有人收门票。

陵园里边在建的是杜甫祠堂还有类似博物馆之类的东西,目前仅仅是完成了搭建,里边什么也没有。

整个园林地处半山腰,十分安静。

杜甫的坟冢前有一尊康熙年间的石碑,上边刻着:唐杜少陵先生之墓。

坟冢周围杂草重生,好像是在诉说着这位唐朝诗人的多舛命运。

提到诗人,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李白。

没错,李白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成为了唐诗的代名词。

余光中先生曾评价李白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不光是当代人这么评价他,就连同在唐朝的杜甫都不禁赞叹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在我看来,李白的地位之高,常常令人望尘莫及。

他高的圣洁,甚至高的有些飘渺。

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令人不敢触碰。

相比于李白,杜甫则显得更为平易,更为亲民。

他的诗歌,被人们成为诗史,多是当时的社会写实。

也因此,读杜甫比读李白,我们能更加感受到亲和力,同时也更能看清杜甫漂泊后半生的惨淡命运。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

唐代是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

杜 甫传读书笔记

杜 甫传读书笔记

杜甫传读书笔记《杜甫传读书笔记》读罢《杜甫传》,我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与这位伟大的诗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杜甫的一生,就像一首波澜壮阔又饱含沧桑的史诗,让我感慨万千。

杜甫出生在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年少时也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渴望能够在仕途上一展身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他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人雅士,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当他满怀信心地踏入长安,准备考取功名时,才发现现实是如此的残酷。

奸相李林甫操纵科举,让所有考生全部落榜,杜甫也未能幸免。

这一打击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留在长安,四处奔走,希望能够得到权贵的赏识和推荐。

在长安的日子里,杜甫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他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经常食不果腹。

有一次,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饿得头晕眼花。

他强撑着身体走出家门,想看看能不能找点什么吃的。

走在大街上,他看到一家饭店门口有一些剩饭剩菜,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走过去,想要捡一些来吃。

可就在他刚要伸手的时候,饭店老板冲了出来,大声呵斥他:“走开!这不是你能吃的!”杜甫的脸一下子红了,他默默地转身离开,心里充满了屈辱和无奈。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一些权贵写诗献赋,以求得到一点赏赐。

但那些权贵们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消遣的工具,根本不把他的才华和抱负放在眼里。

他曾经给一个贵族写了一首很长的诗,赞美他的功德和财富,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帮助。

可是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任何回音。

后来他才知道,那首诗被那个贵族随手扔在了一边,根本就没有看。

在这样的困境中,杜甫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和责任。

他看到了长安城中百姓的疾苦,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一首首反映现实的诗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终于,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但这个官职并不能让他施展自己的才华,也不能改变他贫困的生活状况。

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

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家,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深刻描绘了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公,反映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关怀。

他的《绝句》、《登高》、《春夜喜雨》等经典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我读完了《杜甫传》这本书,深深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也对他所创作的诗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早年经历杜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但他的父母却很注重他们的教育。

从小,他就展示了天赋异禀的才华,尤其是对诗歌和文学的热爱。

他曾向唐代著名的诗人崔郊请教,又自学经学,历史,特别是注重了诗歌的创作和研究。

他曾经写过一首咏樊姬的诗,自己不敢发表,暗示了他的创作才华。

第二章:宦途历程杜甫尝试过做官,但很快又离开官场,选择了逍遥游历天下,以便得到更多的写作灵感。

他曾亲眼目睹饥荒、战争和贫民疾苦的景象,这些遭遇都深深影响了他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方向。

他的诗歌强调了人性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同时探讨了人生的苦难和意义。

第三章:诗歌创作杜甫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以大气磅礴、奔放慷慨为主,表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人性情感的深刻理解。

他的《春望》、《登高》、《月下独酌》等多篇诗作都表现了他的诗性气质和出众才华。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讴歌人生的伟大,呼吁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第四章:影响和后世评价杜甫的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维特根斯坦认为是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对中国文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反思,对今天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杜甫传》这本书通过对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进行深入了解和阐述,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缤纷和绚丽。

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学和诗歌创作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杜甫的诗歌和生平经历将会一直激励后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杜甫传读书笔记(5篇)

杜甫传读书笔记(5篇)

关于杜甫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关于杜甫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杜甫传读书笔记1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热诚,但更敬仰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我曾想过,倘假设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假设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

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假设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

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

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人生在世,无论多么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

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

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

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

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

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别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局部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

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

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传阅读笔记篇一:杜甫传(人教版高二选修)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传记文体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

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

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

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

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学习指导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内容分析1、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主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的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冯至在写《杜甫传》的时候,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看看作者是如何实现自己这一要求的。

提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冯至在他的作品中写道: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

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

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

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

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封建统治者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作者如实地写出了杜甫的局限性,并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3、作者在文章中选取了三个时期,分别是长安十年流亡生活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在每一个时期,都有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等方面的表述,请同学们自己作一些总结。

示例:长安十年时间:746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流亡生活时间:755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诗歌: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757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诗歌: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兴奋的心情。

问题思考1、从杜诗入手,分析一下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3、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一下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课外拓展一、了解杜甫的生平。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

六月,又自白水往州。

闻肃宗即位,自羸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

疏救房,上怒,诏三司推问。

宰相张镐救之,获免。

八月,墨制放还州省家。

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

六月,出为华州司功。

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

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

十月,往同谷。

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

七月,送严武还朝。

未几,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入梓州。

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

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公在梓州。

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春晚,遂归成都草堂。

六月,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幕府归草堂。

四月,严武卒。

五月,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

六月至忠州。

秋,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766)春,自云安至夔州,居之。

秋,寓西阁。

大历二年(767)公在夔州。

春,迁居赤甲。

三月,迁西。

秋,迁东屯。

未几,复自东屯归西。

大历三年(768)正月,去夔出峡。

三月,至江陵。

秋,移居公安。

冬晚,之岳州(今湖南岳阳市)。

大历四年(769)正月,自岳州之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未几,入衡州(今湖南衡阳市)。

夏,畏热,复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公年五十九。

春,在潭州。

夏四月,避臧乱入衡州。

欲入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泊方田驿。

秋,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能力训练一、阅读宋祁的《新唐书 #8226;杜甫传》,回答后面的问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楚、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杨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载,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为布衣交,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甫上书,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推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

甫谢,且称:,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

时论许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

爱惜人情,一至玷污。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nǜ),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jié)激,违忤圣心。

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

会严武节度剑南,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

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

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1、下列加红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邕奇其材奇:对……感到惊奇B、若令执先臣故事故事:曾经发生的事情C、数上赋颂数:屡次D、会禄山乱会:正赶上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杜甫曾经考过进士,只是没有考上,他因此贫困。

B、杜甫给皇帝写过多篇赋,目的是希望能够引起皇帝的关注,得到一些照顾。

C、因为上书皇帝,给房馆说情,杜甫触怒皇帝。

D、杜甫一生虽多次做官,但都是一些小官,在仕途上是极不得意的。

3、翻译下列语句。

(1)然帝自是不甚省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2、A3、略。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纵有健妇把锄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有冻死骨。

3、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禾生陇亩无东西2、朱门酒肉臭3、恨别鸟惊心5、如闻泣幽咽篇二:语文课文笔记整理-杜甫《望岳》杜甫·《望岳》一、文学常识1、选自《杜少陵集祥注》。

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