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绪论

1、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与两大特征

2、国际贸易基础的决定因素(P6图)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广义与狭义;价格差;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价格机制;

?三、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1、国际贸易纯理论

?2、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3、国际贸易实务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一)假定不存在货币,只有物物交易

?(二)分析框架:2国家x2产品x2要素

?(三)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为主,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为辅

?(四)静态或比较静态为主,很少使用动态分析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

?I、一般均衡(总体均衡)分析方法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II、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对单个商品均衡的分析

?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理解分析过程即可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二)一般均衡推导局部均衡: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三)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

?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条件

?2、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重点。

?(二)国际均衡价格(局部均衡方法)

?1、均衡价格决定的局部均衡模型

?2、均衡价格与两国收益分配的差别;

?3、大国与小国利益的分配--大国的曲线平缓;小国陡峭;

?五、贸易利益

?(一)贸易利益的衡量

?1、一般均衡模型:有贸易时社会无差异曲线的效用高;且实现了生产可

能性曲线外C点的消费;

?2、贸易前后价格差距与贸易利益大小;

?3、贸易条件:TOT= Px w/Py w

?4、贸易利益与国内利益的再分配;

?(二)贸易利益的分解

?1、交换所得:价格发生变化,立刻进行交易并得到的收益;

?2、专业化所得(分工所得):生产进行调整得到的利益;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

?1、两国不存在贸易的5个条件

?二、国际贸易的起因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1、重商主义盛行的历史时期:15~18世纪

?2、重商主义的财富观:金银货币是财富;如何增加财富?

?3、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奖出限入”

?4、为什么被称为“重商主义”(流通领域)

?5、重商主义的局限:

?(1)国际贸易是“零和游戏”;

?(2)政府对贸易的过度干预;

?

?二、亚当?斯密的贸易思想

?1、亚当?斯密的贸易思想渊源:法国的“重农主义”

?2、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及其贸易观

?(1)财富观:商品与服务是财富;

?(2)分工的重要性:分工能够提高效率;从个人分工到社会分工、国际分工;

?(3)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

?3、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概念与分工原则

?4、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

?三、李嘉图的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一、模型的基本结构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1、绝对优势

?(1)衡量与计算

?(2)分工原则与贸易

?(3)绝对优势原理的局限

?2、比较优势

?(1)衡量与计算

?(2)分工原则与贸易

?3、以绝对优势进行分工的结果

?(1)贸易前A国和B国各自的X和Y的相对价格;

?(2)分工与贸易的模式

?(3)交换的价格区间

?(4)若各国劳动总量不变,各国各自放弃1单位劣势产品生产的后果:世界总产量的变化;各国消费数量的变化(对比贸易前后);

?(5)进口1单位产品可以节约劳动的数量;

?4、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的结果

?

?三、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理解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反应了各自的相对价格;

?(三)国际均衡价格: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国际均衡价格位于贸易前A 国和B国的价格之间。

?(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能够看懂模型;

?(五)贸易利益

?1、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

?2、资源配置:以A国为例——资源从劣势行业Y转移到优势行业X ?第三节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略)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一、要素禀赋

?1、要素禀赋的含义

?2、要素禀赋的判断

?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的含义

?

?第二节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1、要素禀赋导致供给差异;进而导致相对价格差异;

?2、两国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偏好)相同,从而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有不同的相对价格;

?3、相对价格与比较优势;贸易基础

?

?三、H-O定理

?1、H-O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2、能够看懂一般均衡模型的描述;

?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1、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的相对(名义)价格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2、推论;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记住结论及其含义;

?

?第四节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分析要素总量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罗勃津斯基定理

?描述商品相对价格不变(要素使用比例不变,即X和Y产品要素密集度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对要素禀赋变化的反应。

?1、逻辑推导

?罗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2、几何模型

?能理解;

?二、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1、封闭条件下(略)

?2、开放条件下的大国与小国:理解其含义

?3、悲惨增长:掌握其几何模型的推导与描述;条件;

?三、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1、比较优势得到强化

?2、比较优势逆转

?

?第五节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一、里昂惕夫之谜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要素效率

?(一)(技能与)人力资本

?(二)自然资源

?(三)要素密集度逆转

?(四)需求逆转

?(五)贸易壁垒

?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短期中的生产要素

1、假定条件

2、特定要素与时间(短期和长期):重点

3、三要素情况下的特定要素

第二节特定要素模型

一、基本假设(略)

二、模型的均衡解(理解)

第三节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重点)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记住结论;

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简而言之:短期特定要素的报酬取决于要素所使用的部门,若用于出口部门,则其报酬提高,若用于进口部门,则其报酬下降;

所以特定要素报酬:两个部门正相反;

二、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1、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短期与长期的不同影响

(1)短期取决于要素所使用的部门;

(2)长期按要素所有者进行划分——且取决于贸易前的稀缺状况;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重叠需求理论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略)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理解)

?三、结论

?1、结论

?两国收入水平差距越大,相互贸易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则越大。-------

需求相似理论—重叠需求理论;

?2、理论的适用性

?(1)要素禀赋适合解释:初级产品的贸易

?初级产品的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

?(2)重叠需求适合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

第二节产品周期理论

?注意是动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注意产品生产总成本的构成;不同阶段

总成本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同,进而决定了比较优势;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生命不同的阶段具有比较优势。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理论背景:

1、1、传统理论适用X围

2、产业(行业)内贸易指数及其计算;(重点)

第一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1、内部规模经济基本原理

?2、外部规模经济基本原理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理论的出发点(略)

?2、假定条件(略)

?3、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理解)

?4、开放条件下的贸易与均衡(理解模型)

?5、分工的不确定性与政府的作用(重点)

第二节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一、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垄断竞争的含义

?大量厂商存在,所以市场是“竞争”的,同时,每个厂商又都生产有别于

其他厂商的产品,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所以每个厂商在其单个产品市场上又是“垄断”的。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垄断和竞争同时存在。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均衡状态下:市场规模(M)越大,能容纳越多厂商数目(n):厂商数目

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需求曲线越平坦;厂商的平均产量越高;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3、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1)A、B两国厂商数量(产品数目)之和为n W,比封闭条件下两国各

自的数量多;

?(2)两国各自生产的产品品种不重复;

?(3)两国进行分工的格局是不确定的,因而贸易模式是不确定的;

?(4)这种分工是因为规模经济的存在,与价格差无关;

?(5)这种贸易是发生在两国的同一行业内,属于产业内贸易;

?(6)国际贸易的作用:使一国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

?两种积极效应:厂商实现规模经济利益;产品的品种数量增加;

?贸易利益的两个方面:一生产成本降低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

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带来更大的效用。

?结论:没有贸易利益分配带来的矛盾(国内和国家间)

?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第一节关税

?一、关税的种类

?二、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注意用函数进行的计算;(重点)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一)关税的价格效应(大国与小国,下同)

?(二)关税的生产效应

?(三)关税的消费效应

?(四)关税的税收效应

?(五)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

?(六)关税的净福利效应

?四、有效保护率与关税结构(重点)

?1、名义保护率与有效保护率

?有效保护率的含义

?行业整体的保护体系

?2、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

?ERPj=(Vj’-Vj)/Vj×100%

?3、案例

?4、结论:关税升级与关税结构

第二节配额

?一、配额及其实施的原因

?1、非关税壁垒的特征:(重点)

?(1)非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能够达到阻止进口的目的;

?(3)比关税壁垒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2、配额及其种类

?(1)配额

?(2)种类

?绝对配额与关税配额

?全球配额与国别配额

?3、各国政府都倾向采取配额而不是关税

?二、配额的效应

?1、配额的效应分析

?2、配额租金的分配及其与关税的对比

?

第三节出口补贴

?一、出口补贴的含义

?二、出口补贴的效应

?1、小国情况(大国略)

?2、对比生产补贴;(重点)

第四节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的含义及判定:

?1、倾销

?2、倾销的判定:

?(1)低于本国正常价格;或

?(2)低于向第三国出口价格;或

?(3)低于国际同行业正常价格;(利润+其他成本)

?替代国问题

?3、反倾销的条件

?一、倾销的类型

?1、持久性(持续性)倾销:理解其模型;能进行持久性倾销的条件;

?2、掠夺性倾销

?(1)目的

?(2)可能性的实证结果

?3、偶然性倾销

?(1)季节性

?(2)周期性

?二、反倾销与反倾销税

?1、反倾销税:临时性;不能够超过倾销幅度;

?2、反倾销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

?3、倾销真的能够导致垄断吗?

第五节其他非关税壁垒

?一、自愿出口限额:理解其背景和含义;

?二、歧视性公共采购:理解

?三、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理解

?四、技术标准与卫生检疫标准(重点)

?

?1、出发点:健康与安全

?2、重要的贸易壁垒

?(1)动植物检疫检验标准

?(2)技术标准:

?(3)产品外观、标签与包装标准

?3、新的趋势

?(1)社会标准:福利;童工;犯人;

?(2)绿色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

?

第八章贸易保护的依据

第一节最佳关税论

?一、供求弹性与关税承担(略)

?二、最佳关税

?1、最佳关税:使本国福利水平最大的关税水平;

?2、最佳关税的决定

?(1)禁止性关税

?(2)零关税

?(3)最佳关税=1/进口产品的供给弹性(重点)

?(4)最佳关税的条件:在(有关税的)既定点,关税变动带来收益增加(边际收益)恰好抵消关税带来的扭曲增加(边际成本),此时的关税水平为最佳关税;

第二节幼稚产业论(重点)

?一、幼稚产业的含义及其发展

?二、幼稚产业理论的基本原理(理解)

?三、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重点)

?(一)穆勒标准

?(二)巴斯塔布尔标准

?(三)坎普标准

?四、幼稚产业理论的局限性

?结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实际情况;

?五、流行于发展中国家的其他贸易保护理论

?1、改善国际收支论

?2、改善贸易条件论

?3、增加政府收入论

?4、民族自尊论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一、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观点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2、国际贸易顺差与有效需求:顺差直接导致有效需求增加;

?二、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1、贸易顺差能够扩大本国有效需求,而且是以乘数方式扩大;

?2、贸易保护有利于增加顺差

?三、发达国家的其他观点

?1、保护就业论

?2、保护公平竞争论

?3、社会公平论

?4、国家安全论

第四节战略性贸易政策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解

?2、采用博奕模型分析

?3、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局限性

第五节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一、政府行为假定与现实的矛盾(略)

?二、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略)

?三、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的最终选择:重点

?2、贸易政策的最终选择

?总是有利于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者;且一国福利水平会下降,而不是最大化;

?3、贸易政策有利于少数人的原因

第九章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

第一节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一、自由贸易区

?二、关税同盟

?三、共同市场

?四、经济联盟

?五、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关税同盟理论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重点

?(一)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二)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第十三章国际收支

第一节国际收支XX

一、国际收支

含义;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1、定义

?2、借方和贷方:

?3、任何交易都记录两次:借方和贷方

?4、借方项目总和与贷方项目总和必须平衡(相等);第二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一、经常项目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

三、错误和遗漏净额

第三节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

?一、国际收支的平衡问题(重点)

?(1)自主性交易与调节性交易

?(2)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

?二、国际收支差额:理解

?(一)不同层次的差额

?(二)有关的差额含义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类型:理解

?(一)周期性不平衡

?(二)结构性不平衡

?(三)价格性不平衡

?(四)收入性不平衡

第四节国际收支差额的宏观经济含义

?一、经常项目差额的宏观经济含义

?假定一国存在经常项目顺差

?1、经常项目顺差=该国储蓄中没有用于国内投资部分

?2、经常项目顺差=该国对外净投资额

?3、经常项目顺差=该国外国吸收

?

?二、国际收支总差额的宏观经济含义

?1、基本关系

?若总差额顺差,即B>0,则OR<0,含义为官方结算为负,即官方储备负支出,实际上即为官方储备增加;

?若总差额逆差,即B<0,则OR>0,含义为官方结算为正,即官方储备正支出,实际上即为官方储备减少;

?2、宏观经济含义

?官方储备是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组成部分;总差额导致官方储备的变化,将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倍数变化,进而影响本国宏观经济其他变量;

同等学力申硕国际经济学易考点:名词解释

同等学力申硕国际经济学易考点: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绝对利益:由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3、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5、贸易乘数: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这是因为出口增加可以刺激出口工业,相应的刺激与出口相关的工业的增长。(2003) 6、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 7、贸易转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这对进口国是种福利损失。 8、流动借贷:国际金融中决定汇率的理论——国际借贷说中的重要概念,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的平衡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9、固定借贷:国际金融中决定汇率的理论——国际借贷说中的重要概念,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无实质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现象,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金融学基础知识

金融学基础知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 金融学专业 目录 金融学 培养目标 金融学历史起源 金融学学科分支 就业前景深入分析: 一、商业性质银行 二、保险公司 三、金融业相关委员会 四、政策性银行 五、证券公司 六、投资公司 七、基金公司 八、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及财务部 课程优势

主要课程 就业方向 入学条件 金融学 金融学:Finance: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1]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验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金融学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培养目标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国际经济学 作图题 作图解释整理

国际经济学(作图)整理,最全集合 1.用图示说明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增加对不同生产部门的影响)。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的相对价格也保持不变,要素使用的比例也保持不变。如果假定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X产品的增加。而Y产品由于投入劳动的减少,造成产品的减少。图形如下: 2.下图是某国出口补贴的图形,其中.Pw为补贴前世界市场价格,Ps为补贴后的出口价格,P s’为补贴后的世界市场价格。请标明在出口补贴情形下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补贴额是多少,并分析出口补贴对一国福利的影响。 本图为大国出口补贴的情形,即由于出口补贴,出口量增加,导致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下降。但国内生产者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生产,消费者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价格。故: 生产者剩余增加,+(a+b+c) 消费者剩余减少,-(a+b) 政府补贴额为,-(b+c+d+e+f+g) 很显然,从静态看,出口补贴导致一国福利下降,使福利减少了(b+d+e+f+g)。同时,也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一国实施出口补贴,很可能是从长远利益考虑。3.用图示表示资本流动的效果及其利益分配 假设:两国只拥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

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资本报酬较低(资本流出) B 国为资本稀缺的国家,资本报酬较高(资本流入) 在没有资本流动时, A国的GDP=GNP=OaFGA 其中:资本报酬为OaCGA,劳动报酬为CFG B国的GDP=GNP=ObJMB 其中:资本报酬为ObHMB,劳动报酬为HJM 当发生资本流动时, A国资本报酬增加(CNRG),而劳动报酬减少(CNEG),净增(GER),此时GNP>GDP。B国资本报酬减少(THMR),而劳动报酬增加(THME),净增(MRE),此时GNP

《国际金融学》学习指南

《国际金融学》学习指南 国际金融学是研究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一门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理解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相互关系,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的技巧;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国际金融的前沿理论,力争把握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前沿走势,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国际金融问题奠定基础。通过国际金融的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金融类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一、了解与本门课程有关的学习资源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能系统展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料,不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自学,都需要文字教材,因此可以多阅读课本以外的国际金融教材,重点可参考: [1]马君潞,陈平,范小云.国际金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张礼卿.国际金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杨长江,姜波克.国际金融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美)托马斯.A.普格尔(Thomas A.Pugel).国际金融(第14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课程网站。湖南大学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讲义、学习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案例库、实训项目等,可以帮助学生自学与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3.其他网站。各种金融学习网站与财经类新闻,及时掌握市场的金融动态,大量阅读金融时评,并逐步尝试将课本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试图解答现实中的金融问题,并了解目前的金融市场。

国际经济学重点归纳及解析(四)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国际经济学重要点归纳及解析(四)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最优货币区 4.马歇尔·勒纳条件 二、简答 1.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3.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意义。 4.试用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揭示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要素密集度逆转: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3.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为:价格与工资弹性、要素市场融合、金融市场融合、商品市场高度融合和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二、简答 1. 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要点提示:国际收支状况与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国际收支表的状况也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 (1)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国际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就较高。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输出能力,经济运行和发展会比较顺利;同时也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和吸纳能力,可以消费世界上有益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产品;从两个方面使得该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使得该经济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力。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 (2)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币汇率的下浮趋势。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顺差时,经济交易出大于进,在国家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对于本币的追求,造成本币的供不应求,本币的外汇价会因此而出现上升的趋势。 (3)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的资信也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 (4)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往来关系的深化,经济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制成品和无形产出所占比重会有较大的提高,该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也就会出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制成品为主,最终过渡到以有形、无形两种产出双向交流并重的局面,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5)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世界经济中,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

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练习题(一)含答案word版本

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练习题(一) 一、单选选择题(请从A、B、C、D中选一个正确答案) 1.不属于国际贸易当代理论的是__C______ 。 A.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B.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C.技术差距论 D.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2.某国产商品价格为1000元,其中500元为进口原料(不征收关税),500元为新增价值,如果对同类进口货物征收20%的从价税,但对原料尽快免税,该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为D________ 。 A.20% B.25% C.30% D.40% 3.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包含_A_______项目。 ①货物②服务③收入④资本转移⑤投资⑥国际赠款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二、名词解释 1.绝对利益 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2.一价定律 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这个定律在经济中是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 3.边际进口倾向 边际进口倾向: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4.幼稚产业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5.提供曲线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6.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 7.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在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及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考试梳理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考试版梳理

————————————————————————————————作者:————————————————————————————————日期: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知识点梳理 【考试版】整理者:李登卫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国际经济学的特点: ○1国际经济学研究以独立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 ○2国际经济学不同于区域经济学 ○3国际经济学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4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 ○5国际经济学建立在徽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 ○6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2.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1掌握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一般理论和政策 ○2有助于把握国际经济现象 ○3有助于理解国外企业和国家制定的经营战略和对外经济政策 ○4为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服务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2.商品的名义价格和相对价格:名义价格以某些货币表示的,未经过通货膨胀的调整的价格;相对价格是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4.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5.要素密集度:是指在生产一定产量的某种产品时,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 二.问答题 1.国际贸易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1国际贸易的原因 ○2国际贸易的结构 ○3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2.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答: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3.简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答: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 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 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 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2.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放弃劣势生产的原则。 5.机会成本: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的理论模型 前提条件: 1)采用2*2*1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要素; 2)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充分就业,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因素;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也不影响贸易的进行; 比较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二章 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微观部分:世界范围内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宏观部分:2.国际格局下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政策两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分配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说明各种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国际金融: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均衡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狭义: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优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均衡条件: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生产均衡: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均衡 2.消费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均衡 3.市场出清:即总供给=总需求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贸易平衡:即一国进口总支出=出口总收入 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四、国际交换价格确定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经济学 整理

国际经济学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7)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1)国际关系发生的原因:国家间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2)国际经济学考察的是:国家间经济往来的内容及对双方造成的影响3)国际经济学要说明的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7) 1)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 2)国际贸易政策研究 3)国际收支研究 4)外汇理论研究 5)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研究 6)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研究 7)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研究 3.绝对利益学说基本内容(p13) 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4.绝对利益说图解(P15)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绝对优势,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产品X,B 国则为Y。在封闭状态下,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XoYo,B国为 Xo’Yo’,经过专业化分工,A国只生产X产品 B国只生产Y产品,两国是生产点分别为Xo、Yo’,A国出口X产品向B国交换Y产品,B国则相反,消费点为C、C’,两国均受益,世界的福利也因此得到提高。5.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p21)

(一)假设前提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即A+B=W) A.B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劳动价值论成立 交易双方单位生产的劳动成本不变,无规模受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成本支出 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二)基本内容 比较利益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因而人们要将自身各种优势进行比较后,从事那些自己有更大相对优势的工作。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修改)

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In a two-nation, two-product world ,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specialization will be beneficial when one nation has an absolute cost advantage in one good and the other nation has an absolute cost advantage in the other good.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more efficient nation should specialize in and export the goods in which it is re-latively more efficient. The less efficient nation should specialize in and export the goods in which it is relatively less in-efficient. Opportunity cost:opportunity cost is the amount of a good–machine-that must be given up to release enough resources to produce another good-cloth. terms of trade:it meas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s a nation gets for its exports and the prices it pays for its imports. terms of trade= (exports prices index)/(imports prices index) ×100% The 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 suggests that the actual international exchange ratio at which trade takes place depends on each trading partner’s interact ing demands. The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indicates that the final international exchange ratio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each country’s demand for the other country’s product.If two countries are of unequal (population and income), it is possib le that the larger country’s demand would be greater than the smaller country’s demand. As a result, the smaller country gains from than the larger country.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The H-O theory states that a county’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determined by its initial resource entertainment.;A country will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goods whose intensively uses its relatively abundant factor of production. A country will have a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in goods whose intensively uses its relatively scarce factor of production. factor-endowment :shows amount of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a country relative to the other country, such as labor, land, natural resources. It can be denoted by capital-to-labor ratio or K/L. If a country has a larger capital-to-labor ratio than another country , the country is a relatively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Another country is a relatively labor- abundant country.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states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would equalize factor prices between countries . As such, in the long run, there is a tendency toward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H-O theory, a country will use abundant factors to produce comparative goods. Thus, the price of abundant factor will increase; the price of scarce factor will decrease. If this process occurs in both countries.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It states that free international trade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within a country .The abundant factor tend to receive a large share of national income. The reverse is true for the scarce factor. Keep in mind that alth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improves a country’s total welfare, but the benefits are not distributed evenly. The factors are mobile between industries. The Specific-Factors Model:With the specific-factors model, as the demand for labor in the machine industry increase, the wage rate rises and works moves from the cloth industry to the machine industry. The owners of the specific capital used to produce machines benefit machine industry expanding. The owners of the specific capital used to produce cloth lose as cloth industry contracts. Workers are better off or worse off. Leontief paradox:Leontief found that U.S. exports were less capital-intensive than U.S. imports. even though the U.S. is the most capital-abundant country in the world. Explanation:Natural resources (oil, diamonds, copper);Trade policies ( trade protectism );Human capital (knowledge and skill) Interindustry trade:means countries trade different goods with one another. Intraindustry trade:means countries trade the same goods with one another.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 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 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特点。2015.10简 (1)研究以独立的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2)不同于区域经济学。(3)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4)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5)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科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6)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3. 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直观差别之一,就是国际经济交易存在着汇率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层次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仍然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前提。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现代国际经济理论三个阶段2011.10单。是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4. 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一国范围内不会增加2010.4名。贵金属的流入标志着一国财富的增加。基本观点:是一种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主张贸易保护201 5.10单。重商主义作用:将政策的制订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并反映了当时对国际贸易的认识水平。 5. 斯密、李嘉图:国际贸易对所有的参加国都是有利的。一直作为自由贸易论的基本出发点。 6. 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或一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和政府的支持采取某种对策,是一国贸易政策的最佳选择2016.4单。新贸易理论经典之作《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作者是保罗·克鲁格曼2010.4单2015.10单对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差异产品贸易进行论证。 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商品流动最容易,主要是因为其利益结果直观上就是“非零和”的,其次是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最难。稳定的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是保证国际间资源顺利流动的条件。 7. 不断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是保持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价值:各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数。列宁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2014.10单。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市场经济制度是将经济引向高效率的制度,资源的有效分配通过价格机制加以实现。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1. 属于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有绝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相对技术差异论2015.10多。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两大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是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2015.10单。亚当·斯密2016.4单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010.4单中指出重商主义的重大缺陷,一国的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真正的财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数量和种类。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就是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 比较利益理论从技术差异、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两个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的分配。 2.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 绝对技术差异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技术的绝对差异会导致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 国与国进行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寻求较高的卖价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 技术优势:指各国在特定部门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由于两国的技术优势部门直观上表现为技术水平绝对高于另外一国,因此称其为“绝对技术差异论”。 英国亚当·斯密2014.10单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了绝对技术差异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并且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重点简答题汇总

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重点简答题汇总 风帆,不挂在桅杆上,是一块无用的布;桅杆,不挂上风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行动,而没有理想,是徒走没有尽头的路。 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会豁然洞开。 .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观点与重商主义的观点有何区别? 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虽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但是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由于世界经济这块蛋糕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国家的贸易收益来自其贸易伙伴的牺牲,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同时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因此,重商主义主张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但是亚当斯密则认为世界经济这块蛋糕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提倡自由贸易,国际贸易允许各国之间进行专业化和劳动分工,那么各个国家可以集中生产他们能生产的成本最低的商品,就能提高各国国内生产率的一般水平,并增加世界产出。 .举出一个数字的例子,说明生产两种商品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如何还能在其中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假定美国工人每小时能生产 瓶酒或 码布,而英国工人只能生产 瓶酒或 码布。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由于美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效率都高于英国,因此无法进行互利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但是由于美国产布的效率是英国的四倍,而产酒的效率仅为英国的两倍,因此,美国在布的生产上比在酒的生产上更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在酒的生产上比在布的生产上绝对劣势更小。所以美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布。 .斯密和李嘉图都认为世界贸易的模式只能由供给条件决定。请解释。

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都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及认为在每个国家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并且一种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只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数量。所以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产品价格仅由供给因素决定,需求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 .比较成本的概念如何与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联系在一起的?说明不同形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怎样导致不同的机会成本。 因为李嘉图的理论严格依赖于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劳动被假设为唯一的投入要素,而在实际中,劳动只是若干投入因素中的一种,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后,现代贸易理论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解释比较优势。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是当所有投入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等)都得到有效利用时,一个国家所能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当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线性时,无论一个国家选择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哪一点上进行生产,以另一种商品计价的一种商品的相对成本都是一样的,那么机会成本不变。当生产可能性曲线呈凹状或是从原图向外歪曲,边际替代率递增,那么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凸向原点时,边际转换率递减,则机会成本递减 .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增的含义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国的成本不变或递增? 机会成本不变是指每增加 单位某种产品数量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机会成本递增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为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量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非图形分析、计算知识点 【第一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1、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 2、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 (1)生产要素只有1种——劳动力 (2)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4)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6)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 (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费用交易 (8)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9)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4、绝对优势理论的积极意义 (1)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2)主张政府应鼓励经济自由主义,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 (1)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如何决定 (2)理论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合 (3)适用范围比较局限 二、比较优势理论 1、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 2、理论的前提假设 (1)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 (2)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4)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6)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7)商品和劳务市场完全竞争 (8)经济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运行 (9)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10)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 (11)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 3、理论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的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的差异程度不同,各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得各国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 【判定公式】:设LY LY LX LX b a b a 、、、分别表示A 、B 两国生产X 、Y 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则当:LY LX LY LX b b a a 时,A 国生产X 的机会成本低于B 国,B 国生产Y 的机会成本低于A 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