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及反思优秀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及反思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学会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地理观察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的关注和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关爱农村和农民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提问:你们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了解?2.知识讲解(1)讲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展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
(3)讲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规律,如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等。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成功案例,如袁隆平杂交水稻、东北黑土地等。
(2)引导学生分析成功案例的原因,如气候、土壤、科技等。
(3)提问:从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经验?4.问题讨论(1)展示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效率低等。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梳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分布特点及问题。
(2)强调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与挑战,鼓励学生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四、课后作业2.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绘制分布图。
3.举例说明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分布特点及问题。
2.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成功案例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 第六讲 中国的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二全册地理教案

第6讲中国的农业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及主要农产晶;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初步学会用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分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初步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找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大致位置。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
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
对学生进行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优良品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耕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三.教学难点:四大农业区一.农业的地位稻谷、大豆、谷子、茶、桑、柑橘等都起源于我国。
1.农业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提供生活必需品、原料、市场、劳动力、资金把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面临的问题:(1)人均耕地少。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较差。
水旱灾害最严重。
(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一半以上,林业不足4%,牧业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牧业比重较低。
近年的变化:种植业比重逐年降低,牧业、渔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林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4)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且垦殖指数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边远山区。
土地生产力的地区差异很大。
东部地区的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耕地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土地后备资源不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云南等边远省区,开发比较困难。
(5)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受污染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
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6)不少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种植业(耕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粮食作物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全国3/4的耕地和农业劳动力都投入粮食生产。
稻谷:我国的粮食作物中,稻谷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居首位。
中国的农业初中教案

中国的农业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 掌握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并能够通过图文资料进行分析。
3.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并能够举例说明。
教学内容:1. 农业及其重要性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3.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总结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农业及其重要性(10分钟)1. 介绍农业的定义:农业是一种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进行种植和养殖的生产活动。
2. 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三、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0分钟)1. 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2. 讲解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东部地区农业发达,西部地区农业欠发达;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为主。
四、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0分钟)1. 讲解因地制宜的含义: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业部门和农作物进行发展。
2. 强调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因地制宜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10分钟)1. 以东北地区为例,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大豆产业的必要性。
2. 以江南地区为例,讲解因地制宜发展水稻产业的必要性。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和因地制宜的必要性。
2. 强调学生要关注农业发展,了解农业政策,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回答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3. 学生能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并能够举例说明。
中国的农业教案

中国的农业教案中国农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农业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2.掌握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
3.了解中国农业的主要作物和养殖业的类型。
4.学习中国重要农业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农业概述:A.历史背景B.现状2.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A.发展战略B.政策3.中国农业主要作物及养殖业类型A.主要作物B.养殖业类型4.中国重要农业节日的起源和意义A.春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E.重阳节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员通过讲述中国农业的概述,发展战略及政策,主要作物和养殖业类型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2·展示法:教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农业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
3·讨论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等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4·PPT呈现法: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PPT课件,让学生通过PPT了解中国农业的主要作物和养殖业类型等知识点。
五、教学内容1.中国农业概述A.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阶层之一。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
B.现状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从封闭、半自给到现代化的历程,目前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增产扩种向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转型阶段。
2.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A.发展战略1.稳定种植面积,增加农业产值。
2.提高农业质量,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3.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乡村经济。
4.发展特色林果、水产养殖,提高经济效益。
B.政策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建立农村金融体系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3.中国农业主要作物及养殖业类型A.主要作物1.稻谷2.小麦3.玉米4.大豆B.养殖业类型1.畜牧业2.水产养殖业3.禽肉加工业4.中国重要农业节日的起源和意义A.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农历新年。
“中国的农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蠢堂教学!第=考下69“中国的农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刘薇(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河北保定)【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本节为湘教版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中国的农业”,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农业的概念、农业部门,二是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要求学生能结合中国的气候、地形等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学校生源以城乡接合部为主,学生有一定的农村生活体验,但视野较窄,联系生活的能力不足。
经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学习农业相关内容时,应图文结合联系实际生活。
【教学目标】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知道我国畜牧业的种类,能运用地图说出主要牧区的名称及其优良牲畜品种;理解并能说明我国经济作物南北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性。
难点:运用资料简单分析农业分布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表1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大型闯关游戏活动《“农场”来了》,我们的口号是“玩转农场,做金牌农场主”做好准备模拟央视大型综艺游戏节目《墙来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过渡:每一关都有奖品,游戏结束,哪组奖品多,即为“金牌农场主”。
下面进人第一关。
第一关——我知农场(奖品:一根香蕉)表2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中国大农场各小组派将农业和生活动规则:全班分为六代表发言活密切联小组,每小组派一名代系,让学生表回答问题(回答符学习生活中合作学习合生活实际即可得一只香蕉)。
提问:什么是农业?哪些生产活动属于农业活动?农业包括哪些部门?说一说农业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生活的农业必需品?理解农业是出示:种植业、畜牧业、让土地奉献渔业、林业、副业的图片学生小结的产业过渡: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农业。
中国的农业教案

《中国的农业》教案王立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农业的基本概况;过程与方法木目标:通过地图探索我国农业部门的分布,种植业的分布,提高读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的农业特点,形成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
【重难点】重点:农业分布;难点:农业分布的原因分析【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农业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1.讲解法;2.读图分析法;3.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在上课之前我想问一下,我们中国人见面之后最常问的问题是什么?那么我也问一下,大家都吃了吗?吃的什么呢?那这些吃的东西都是由哪个部门生产的呢?农业,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中国的农业》。
回答:吃饭了吗?吃的。
饭。
板书中国的农业一、农业的定义提问:现在请大家说说在自己的生活中有那些是来自农业的呢大家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吃、穿、用。
好了,现在请同学回答一下。
非常好。
回答:书桌等等总结归纳:可见农业所提供的都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需的最近本的用品。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过渡过渡:那么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农业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在书上找一找这个定义。
请A同学来回答,回答:动植物板书:种植养殖好,培养动植物的劳动部门叫农业。
那么什么样的部门才能算是农业呢?只有和种某种植物,养某种动物才可能算是农业。
定义总结:按照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同行或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就叫农业。
二、农业部门的分类请大家读农业地区分布图,总结这些部门都分布在什么地方?读图归纳:种植业分布: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三、种植业的分布种植业是最主要的农业部门。
从南北方农业分布图,找出粮食,糖料,经济作物分布。
读图找出粮食作物分布:小麦水稻:棉花:甘蔗甜菜:油菜:从南北方作物分布图,填写课本上秦岭淮河半杯农业差别表格。
根据地图及其说明,填写表格题:横断山区农业垂直差异的原因。
回答:因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出现巨大差别。
《我国的农业》 教学设计

《我国的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掌握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和农作物分布特点。
(3)理解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和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的关注和热爱,培养珍惜粮食的意识。
(2)认识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的生产部门和农作物分布特点。
(2)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2、教学难点(1)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布局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我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特点。
2、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图表,分析农业生产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农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图片,如农田、农作物、农具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农业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知识讲解(1)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传统农业到现代的机械化、科学化农业。
(2)讲解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并举例说明。
3、读图分析(1)展示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农作物的分布区域。
(2)让学生讨论影响农作物分布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市场需求、交通条件、政策支持等。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5、案例分析(1)给出一些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如某个地区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
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

第三部分:农业的分类
讲解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概念,结合各部门的特点,判断地图中的农业类型。
巩固基础知识,引发学生对农业分布的思考。
第四部分:中国农业的分布
农业的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地形、气温、降水等密切相关。读图分析比较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对比分析秦岭--淮河南北的农业分布差异。
知识讲授型
适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梳理初中学过的关于农业的知识,引入高中教材中的有关概念
教 学 过 程
环节
内 容
设计意图
导 入
直接进入主题,提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快速进入主题
正
文
讲
解
第一部分:认识本课学习目标。
目标导航,引领方向。
第二部分:农业的概念
从日常生活联系农业的生产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农业的概念。
通过比较法、读图分析法,提高学生的解读地图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概括知识要点。
强化知识,建构网络。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中国的地形、气候等知识,分析造成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通过表格,可让学生清晰直观地归纳出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具体差异。但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反应参差不齐,需要理解与记忆像结合。
《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学科
地理
教龄
15
微课名称
中国的农业
视频长度7分11秒录制源自间30分对应初中章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四章第二节 农业
衔接高中章节
人教版必修 2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阅读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版)八年级地理上《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3。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影响农业类型布局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PPT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
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
活动一:
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
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
教师: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
教师:展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读图(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读图验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
活动二:
教师:让学生读“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图”,回答问题:
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它们的界线在哪里?
2.东部和西部各有哪些农业类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
4.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5.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6.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东西部农业差异:
教师:让学生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南北方农业差异:
学生:读图讨论,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图得出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通过问题的引导一步步认识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接着结合地形、气候、河流等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活动三:完成活动“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
【设计意图:加强对地形、气候与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关系的理解;了解在西部地区应当如何开展农业生产,并认识我国西部地区种植业区的常见农作物;进一步理解我国东部南北方农业的差异,为今后高中学习农业规划打下基础.】
三、结课
归纳本节课内容,完成相关课堂练习。
(见PPT课件上)
布置课后练习,同步练习册,完成相关章节内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多采用读图分析法,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