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在中国(教学设计)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遗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图片:长城、故宫等世界遗产图片。
1.2 引导学生关注并说出自己了解的世界遗产。
2. 学习中国的世界遗产2.1 简介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基本情况。
2.2 展示相关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世界遗产。
3. 深入了解世界遗产3.1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每个小组感兴趣的世界遗产。
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世界遗产的理解。
4. 思考与讨论4.1 设置问题:如何保护我们的世界遗产?4.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世界遗产的措施。
5. 总结与反思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自己的看法。
6. 课后作业6.1 学生绘制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遗产的手抄报。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我心中的世界遗产”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世界遗产知识,提高学生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开展“世界遗产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世界遗产的美丽瞬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摄影技能。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中 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部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其历史背景、特点和价值。
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文化遗产相关信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使学生深入了解其内涵。
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整理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不同文化遗产的看法和感受。
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某一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精彩视频片段,如长城、故宫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文化遗产?”“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2、知识讲解(15 分钟)利用 PPT 展示中国一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莫高窟、布达拉宫等,简单介绍它们的历史背景、特点和价值。
讲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评选标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些地方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讨论。
讨论问题:该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它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什么?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它?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资料收集与整理(15 分钟)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课后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收集关于某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详细资料。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及点评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及点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名录以及其重要性;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1.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采用讲解、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增强学生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尊重和珍惜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1. 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通过PPT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3. 讲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及其意义(20分钟)详细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敦煌莫高窟、长城、颐和园、福建土楼等等。
并讲解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对于文化传承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
4. 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20分钟)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自由选择一个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了解,并就其保护与传承、历史意义、文化价值等方面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学生展示与分享(15分钟)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展示与分享,介绍他们选择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分享他们的见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并激励其他同学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研究。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总结中体会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评价方式:1. 教师的评价教师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特长展示情况,包括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年级上册《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

五年级上册《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概念和意义。
(2)使学生掌握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情况及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文化遗产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途径,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世界遗产的魅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探究和合作能力。
(3)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述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中国的世界遗产,引导学生关注。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世界遗产吗?”2. 教学要点:(1)介绍世界遗产的概念和意义。
(2)阐述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特点。
3. 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了解到的世界遗产知识。
(2)教师出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世界遗产的特点。
第2课时:长城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长城的壮观景象。
(2)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了解?”2. 教学要点:(1)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阐述长城作为中国世界遗产的代表性。
3. 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了解到的长城知识。
(2)教师出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长城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第3课时:故宫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故宫的宏伟建筑。
(2)提问:“你们对故宫有什么了解?”2. 教学要点:(1)介绍故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阐述故宫作为中国世界遗产的代表性。
3. 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了解到的故宫知识。
(2)教师出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故宫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第4课时: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兵马俑的神秘面貌。
(2)提问:“你们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有什么了解?”2. 教学要点:(1)介绍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及点评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及点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世界遗产名录上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通过学习了解这些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现状。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
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生动有趣地向学生讲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做法和困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图片、案例分析材料等
八、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是否能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2.作业评价:布置相应的作业,包括总结性作业和思考性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查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中 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它们的历史背景、特点和价值。
能够掌握搜集、整理和分析文化遗产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清晰地介绍一处文化遗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自觉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等。
掌握介绍文化遗产的方法和要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并激发其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准确、生动地介绍文化遗产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展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精彩视频,如长城的壮丽景色或故宫的宏伟建筑,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提问学生:“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遗产?”2、知识讲解(15 分钟)(1)展示一些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如泰山、莫高窟、苏州园林等,并简单介绍它们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年代、主要特点等。
(2)重点讲解一到两处文化遗产,如长城。
介绍长城的修建历史、建筑特点(如城墙、烽火台等)、军事作用以及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文化遗产能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具有哪些独特的价值?”3、小组探究(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究。
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网站,让学生自主搜集更多信息。
探究问题:(1)该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2)它有哪些独特的艺术或文化价值?(3)目前该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如何?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河北省保定三中高一地理《世界遗产在中国》教案

高一地理备课组集体使用(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世界遗产,包括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2.能举例说出在中国的世界遗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观看视频资料,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一些在中国的世界遗产。
2.结合学生自己的旅游经历,通过交流欣赏世界遗产的亲身体验,进行分析比较、联想和创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视频资料等,让学生对一些景观产生美的感受和知觉。
激发愉悦的想象和美好的情感,产生舒适、惬意、兴奋和满足感,同时提高对艺术的欣赏水平。
2.通过交流感受,可以拓展学习思路,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简介:世界遗产在中国展现了中国2008年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33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世界遗产在中国》共33部,38集(其中有些节目是上下集),内容涉及国内顶级水准的自然和人文景观33处,包括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2处文化遗产。
展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舞音乐……可以说是一部展示中国世界遗产的百科全书。
第1课时安徽黄山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
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
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
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
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中 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能够准确说出至少五个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对其中一到两个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展示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等。
2、教学难点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资料、图片、文字资料等。
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和小组任务。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相关内容,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展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精彩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二)知识讲解1、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选标准,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展示中国部分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如长城、故宫、莫高窟等,结合图片简单介绍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文化价值。
(三)小组讨论1、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讨。
2、提供一些讨论问题,如:该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四)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五)课堂总结1、对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保护文化遗产中的责任和作用。
(六)拓展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短文,要求介绍其特点和价值,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遗产在中国
一、课程标准: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表达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感受,领会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公布、类型、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欣赏,珍视中国的世界遗产;能结合课程知识和乡土文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世界遗产的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生活,增强保护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教学难点:珍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意识落实。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搜集一些乡土课程资源,如“浙南木拱廊桥”资料。
六、学与教活动的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更是人山人海,请问,同学们,你们有出去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能给同学们讲讲吗?待学生畅谈后,教师出示图片(苏州园林拙政园世界遗产标志),提问:在你们过去的旅游地方有见过这样的标志吗?指出这是“世界遗产标志”,从而导入主题:世界遗产在中国。
(二)学习探究过程:
1、何为世界遗产(概念)。
教师根据出示的图片简要解释一下:所谓世界遗产是指被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2、了解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
出示《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指出中国现有世界遗产30多处,分布在祖国各地,并要求学生打开《历史与社会图册》54页,了解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情况。
①教师可让学生找找哪几个省相对较多,如北京市6处,四川省4处。
②在图册上,标上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澳门历史城区”。
出示图片“大三八牌坊”和字幕“建筑艺术的中西合璧”。
承接: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一处世界遗产,这可是外国人到中国最想去的地方之一,是哪儿呢?请看视频。
3、感受世界遗产——游历北京故宫,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出示视频《北京故宫》,并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
②提问:游历了一趟故宫,它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谈谈它被评为世界遗产的理由是什么?
(要求学生对照课本169页“被评为世界遗产,必须具备的三大条件去说说理由)
③小组活动:学生同桌交流,个别发言。
④肯定学生的发言(如你的评价已很接近联合国官员的评价)。
并出示图片,看看世界遗产委员会是如何评价故宫的。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
承接;刚才我们了解了北京故宫的特色,下面我们再去看看其它世界遗产的特色,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
4、了解世界遗产类型。
①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出示图片,对左右两边的世界遗产进行比较,分析出左边是以人文历史为主的遗产,右边是以自然风光为主的遗产,从而引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两种类型,并要求学生数数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有多少处。
(注意算上澳门历史城区,共22处)
承接:除了这两种类型之外,还有哪些类型呢?
②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双重遗产)。
展示图片,学生根据特色分别指认遗产名称,如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③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出示庐山图),并制出这是“人类与自然共同的作品”。
④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和古琴)
由于对非物质世界遗产学生不是很了解,因此要重点强调。
a、出示昆曲解说词,同步音频解说。
b、播放古琴——关山月片段,请学生欣赏,引导学生体会古琴那稳重,古老而深远的韵味。
承接: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和类型,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世界遗产在中国的意义。
5、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世界遗产在中国的意义)。
①教师提出问题
a、我国世界遗产现有30多处,暂列西班牙、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3位,且类型多样,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文化灿烂和秀丽山河的文明古国,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
)
b、我国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这对我国有怎样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从遗产保护、旅游经济、文化地位来考虑。
)
②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学生记录单上,并准备发言。
③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小结。
承接:刚才我们探究了世界遗产的积极影响,因此拥有世界遗产是非常幸运的,那我省(浙江)或邻省有此幸运吗?
6、拓展延伸——珍视、保护家乡的遗产。
①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我省或邻省有哪些世界遗产?
(指示学生,可查看《历史与社会图册54页我国世界遗产分布图》
②提问: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何感想?(我省暂无世界遗产)
③教师讲述我省现有6处申遗项目,其中一处就在我们的家乡温州,请同学们猜猜看,是哪一处呢?
(教师出示泰顺廊桥图、永嘉芙蓉丽水街、瓯海泽雅四连碓、龙湾永昌堡),最后指出以泰顺廊桥为主的浙南木拱廊桥是申遗项目之一(并出示廊桥图)。
承接:2006年的“申遗”工作即将开始,为泰顺廊桥早日申遗成功,我们也来做一份贡献,拟写一份申遗报告,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下面我们就来比比哪一小组的申遗报告最有参考价值。
7、“申遗”小组合作活动——为“浙南木拱廊桥”拟一份申遗报告。
设计意图是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欣赏家乡的美,感受家乡的文化。
以家乡申遗探究为载体,落实教学知识的整合,解决现实问题:设计我们的“目的”是强调对知识的运用(我国世界遗产的积极影响);探究“优势”是要深化“世界遗产评定条件”之:遗产本身的价值。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探究“不足”是深化“世界遗产评定条件”之:创设良好的保存环境。
(教学难点:珍视世界遗产、珍视中华文化。
)。
①根据提供的资料,小组合作拟写“申遗”报告。
②请各小组代表宣读申遗报告书。
③师生点评小组报告,评出最有价值申请团。
(如小组较多,时间有限,可根据申遗报告书,课后再评优)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是一个世界遗产大国,在我们感到幸运、自豪的时候,更应该想到珍惜保护它。
保护不仅需要意识,更需要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世界遗产魅力永在,才能让家乡的廊桥“申遗”成功。
最后,老师想借两句宣传标语与同学们共勉(出示图片)“不要让世界遗产成为世纪遗产”;“莫让廊桥成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