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逻辑控制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模糊逻辑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模糊逻辑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模糊逻辑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突破,控制系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

而在这一系列技术中,模糊逻辑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章将从控制系统的发展背景和模糊逻辑的概念出发,介绍模糊逻辑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发展背景控制系统是指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然后经过处理和计算,以控制执行器实现对被控制对象的控制和调节。

控制系统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人工智能的初期。

在传统的控制方法中,控制器通过固定的规则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实现对被控制对象的精确控制。

然而,这种传统的控制方法在模糊的环境下表现不佳,对于系统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较强的情况下并不适用。

第三章:模糊逻辑的概念及特点模糊逻辑是一种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数学工具,用于处理模糊的、不确定的和模糊的信息。

与传统的二值逻辑不同,模糊逻辑允许信息以模糊的形式处理,并在处理中考虑到信息的不确定性。

模糊逻辑的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应用需求;二是能够处理模糊的、不确定的信息,并能够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决策;三是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使得系统的决策更加符合人们的直观判断。

第四章:模糊逻辑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一方面,模糊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模糊推理来处理模糊和不确定的输入信息,并输出模糊的控制命令。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控制系统对复杂系统的适应能力,使得系统能够在给定的环境下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

另一方面,模糊控制系统还可以通过模糊控制器来实现对多变量和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模糊控制器能够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在不需要准确的数学模型的情况下进行控制,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第五章:模糊逻辑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在工业控制领域,模糊逻辑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和广泛的。

例如,在温度控制系统中,模糊控制器可以根据温度的模糊输入和模糊输出关系来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

模糊逻辑控制及其应用

模糊逻辑控制及其应用

38
2. 模糊逻辑:
模 糊 逻 辑
它是对经典二值逻辑的补充。 被讨论的对象可不同程度的属于某 一类的; 一个命题可能亦此亦彼,存在着部 分真、部分伪。
在模糊逻辑中,利用隶属度来描述对象 属于某一类的程度。
39
模 糊 逻 辑
模糊逻辑是通过模仿人的思维 方式来表示和分析不确定、不精确 信息的方法和工具。是一种精确解 决不确定、不精确信息的方法。
5
模 糊 逻 辑 的 起 源
1-1
模糊逻辑的发展
一、模糊逻辑的起源
模糊逻辑 --- Fuzzy Logic 模糊概念、模糊现象到处存在。
6
经 典 二 值 逻 辑
-----经典二值(布尔)逻辑: 在经典二值(布尔)逻辑体系中: 所有的分类都被假定为有明确 的边界; (突变) 任一被讨论的对象,要么属于 这一类,要么不属于这一类; 一个命题不是真即是假,不存 在亦真亦假或非真非伪的情况。 (确定)
36
模 糊 络逻 技辑 术技 相术 结与 合神 经 网
因此
模糊逻辑技术与神经网络 技术各有长处和局限性,两 者相结合,可构成模糊神经 网络等,能各取所长,共生 互补。
37
1-4 模糊逻辑技术中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模糊逻辑?
经 典 二 值 逻 辑
1. 经典二值逻辑: 假定所有的分类都有明确的边界; 任一被讨论的对象: 要么属于这一类, 要么不属于这一类; 一个命题不是真即是伪,不存在亦 真亦伪或非真非伪的情况。
3. “解模糊化”(解模糊判决):
解 模 糊 化
对模糊逻辑推理输出进行解模糊判 决。即在一个输出范围内,找到一个 被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可直接驱动 控制装置的确定的输出控制值。
44

模糊控制应用实例

模糊控制应用实例

模糊控制应用实例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它能够处理模糊的输入和输出,使得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下面将介绍一个模糊控制的应用实例。

某工厂的生产线上有一台机器人,它需要根据生产线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和分拣。

由于生产线上的物品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传统的控制方法很难实现准确的分类和分拣。

因此,工厂决定采用模糊控制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对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进行建模。

假设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包括三个输入变量和一个输出变量。

其中,三个输入变量分别为物品的大小、颜色和形状,输出变量为机器人的动作,包括分类和分拣两种动作。

接下来,需要确定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模糊集合和模糊规则。

假设物品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分别属于三个模糊集合:小、中、大;红、绿、蓝;圆、方、三角。

输出变量也分别属于两个模糊集合:分类、分拣。

根据这些模糊集合,可以确定一些模糊规则,例如:如果物品大小为小且颜色为红且形状为圆,则机器人动作为分类;如果物品大小为中且颜色为绿且形状为方,则机器人动作为分拣;如果物品大小为大且颜色为蓝且形状为三角,则机器人动作为分类。

最后,需要进行模糊推理和模糊控制。

当机器人接收到一个物品时,它会根据物品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将它们映射到对应的模糊集合中。

然后,根据模糊规则进行模糊推理,得到机器人的动作。

最后,根据机器人的动作,控制机器人进行分类或分拣。

通过模糊控制方法,机器人可以更准确地分类和分拣物品,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模糊控制方法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能够应对物品特征的变化和噪声的干扰。

总之,模糊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它能够处理模糊的输入和输出,使得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健康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模糊逻辑应用

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模糊逻辑应用

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模糊逻辑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模糊逻辑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它可以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信息,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和适用性。

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模糊逻辑应用广泛,包括模糊控制、模糊识别、模糊推理等方面。

首先,模糊逻辑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应用是模糊控制。

传统的控制方法往往需要准确的数学模型和精确的控制规则,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参数往往难以确定或者存在不确定性。

而模糊控制可以处理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以及专家经验进行控制决策。

通过模糊逻辑的模糊化、模糊推理和解模糊化等步骤,可以实现对非线性、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

其次,模糊逻辑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模糊识别。

模糊逻辑可以将模糊的输入信息转化为清晰的输出结果,用于模糊模式识别、模糊分类和特征提取等任务。

比如,在工业自动化中,可以利用模糊逻辑对传感器获取的模糊信息进行处理,实现对不同工况下系统状态的自动识别和监测。

此外,模糊逻辑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还可以应用于模糊推理。

模糊推理是基于模糊逻辑的推理方法,将模糊描述的规则进行模糊推理,得到结果的模糊度量。

通过模糊推理,可以处理模糊规则、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推理问题,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控制。

总的来说,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模糊逻辑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可以处理系统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和适用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控制任务和系统特性选择合适的模糊逻辑方法,实现对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控制和优化。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模糊逻辑理论,推动其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模糊控制理论及应用

模糊控制理论及应用

模糊控制理论及应用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它能够应对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本文将介绍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模糊逻辑的推理和模糊集合的运算。

在传统的控制理论中,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精确的数学模型描述的,而在模糊控制中,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模糊规则来描述的。

模糊规则由模糊的IF-THEN语句组成,模糊推理通过模糊规则进行,从而得到输出的模糊集合。

最后,通过去模糊化操作将模糊集合转化为具体的输出值。

二、模糊控制的应用领域模糊控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自动化控制、机器人控制、交通控制、电力系统、工业过程控制等。

1. 自动化控制:模糊控制在自动化控制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可以处理一些非线性和模糊性较强的系统,使系统更加稳定和鲁棒。

2. 机器人控制:在机器人控制领域,模糊控制可以处理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通过模糊控制,机器人可以对复杂的环境做出智能响应。

3. 交通控制:模糊控制在交通控制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模糊控制,交通信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提高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4. 电力系统:在电力系统中,模糊控制可以应对电力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通过模糊控制,电力系统可以实现优化运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5. 工业过程控制:在工业生产中,许多过程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点。

模糊控制可以应对这些问题,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质量。

三、模糊控制的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模糊控制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混合控制:将模糊控制与其他控制方法相结合,形成混合控制方法。

通过混合控制,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控制方法的优势,提高系统的性能。

2. 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模糊控制系统更加智能化。

例如,引入神经网络等技术,提高模糊控制系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3. 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可以根据系统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模糊规则和参数。

什么是计算机模糊逻辑请解释模糊逻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什么是计算机模糊逻辑请解释模糊逻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什么是计算机模糊逻辑请解释模糊逻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计算机模糊逻辑是一种用于处理模糊性问题的逻辑推理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二进制逻辑,在模糊逻辑中,概念之间的划分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严格边界,而是允许存在不确定的灰色区域。

模糊逻辑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模糊集合论,通过引入隶属度来描述某个元素对一个模糊集合的隶属关系程度。

模糊逻辑的应用广泛,包括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数据挖掘等领域。

一、模糊逻辑的基本原理模糊逻辑是由美国学者洛特菲尔德于1965年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传统二值逻辑中的真假划分扩展到连续的隶属度范围上。

模糊逻辑使用隶属度函数来描述一个元素对某个模糊集合的隶属关系程度,其中隶属度值介于0和1之间。

通过引入模糊集合和隶属度函数的概念,模糊逻辑能够处理那些无法用精确逻辑方式表达的问题。

模糊逻辑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模糊集合:模糊集合是一种包含隶属度函数的数学概念,它用来描述元素对某个概念的隶属程度。

与传统的集合不同,模糊集合中的元素不再具有明确的边界,而是在某个隶属度范围内模糊存在。

2. 隶属度函数:隶属度函数是模糊集合的核心,它将元素与某个概念的隶属程度关联起来。

隶属度函数通常采用曲线来表示,曲线的高度代表了隶属度的程度。

常用的隶属度函数包括三角函数、高斯函数等。

3. 模糊逻辑运算:模糊逻辑引入了一系列运算符来处理模糊集合,包括交集、并集、补集等。

这些运算符可以用来进行逻辑推理和决策。

二、模糊逻辑的应用模糊逻辑在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数据挖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人工智能:模糊逻辑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

在模糊逻辑中,可以使用模糊推理来进行模糊推断、模糊分类等任务。

例如,在模糊控制系统中,可以使用模糊规则来推断控制器的输出,以实现对模糊系统的控制。

2. 控制系统:模糊逻辑在控制系统中可以用于处理模糊输入、输出和规则的控制。

通过使用模糊控制器,可以有效地处理那些难以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的系统。

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和电子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和生产流程需要进行复杂的控制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

而传统的数学模型和逻辑控制方法,在复杂的制造环境下不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应运而生。

模糊逻辑控制技术(Fuzzy Logic Control,FLC)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原理和语言学的控制方法。

它不同于传统二进制逻辑控制,而是考虑了各种模糊情况和含糊因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智能性。

在自动化制造中,由于工业过程通常具有大量的随机性、扰动和不确定性,模糊逻辑控制技术能够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在制造业中,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加工设备等自动化设备中。

比如,在数控机床的控制中,往往需要针对加工物料的硬度、切削深度、进给速度等因素进行适当的控制。

这些因素显然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模型精确地描述,但是如果采用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将加工物料硬度和切削深度分别定义为输入变量,进给速度定义为输出变量,则可以通过建立一组模糊规则,达到实现自动控制的目的。

同时,模糊逻辑控制技术还支持模糊推理、模糊判断、模糊信息处理等功能,许多智能控制系统中都会使用FLC进行实现。

除了在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外,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在制造流程控制中也有广泛应用。

在电子制造中,传统的控制方法常常难以精确描述半导体材料的生长,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可以通过模糊推理得出生长过程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控制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

在汽车制造中,模糊逻辑控制技术也可以用于自适应生产线控制,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优化控制和生产调度。

在实际应用中,模糊逻辑控制技术还有许多发展方向和挑战。

例如,在模糊规则的设计方面,如何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建立准确、稳定、高效的模糊规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此外,模糊逻辑控制技术中存在的模糊变量、模糊规则等概念也需要更好地阐释和建立,以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模糊控制原理与应用

模糊控制原理与应用

模糊控制原理与应用
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它可以处理那些难以用传
统控制方法精确描述的系统。

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将输入和输出之
间的关系用模糊集合来描述,然后通过模糊推理来确定控制规则,最
终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模糊控制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处理那些难以用传统控制方法精确描述的
系统,例如非线性系统、模糊系统、多变量系统等。

此外,模糊控制
还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系统参数变化
和外部干扰的影响。

模糊控制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工业控制、交通控制、机器人控制、医疗诊断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控制中,模糊控制可以用
于控制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以及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在交通控制中,模糊控制可以用于控制交通信号灯的时序和周期,以
及优化交通流量。

在医疗诊断中,模糊控制可以用于对患者的病情进
行评估和诊断。

在模糊控制的实现过程中,需要进行模糊化、模糊推理和去模糊化等
步骤。

其中,模糊化是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用模糊集合来描述,
模糊推理是根据模糊规则进行推理,得出控制结果,去模糊化是将模
糊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控制量。

总之,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它可以处理那些难以用传统控制方法精确描述的系统。

模糊控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工业控制、交通控制、机器人控制、医疗诊断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模糊控制的实现过程中,需要进行模糊化、模糊推理和去模糊化等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中国:
在模糊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
慢,但发展较快:

1976年 起步;

1979年 模糊控制器的研究;
1980年 模糊控制器的算法研究;
1981年 模糊语言和模糊文法的研究;
14
1982年 磨床研磨表面光洁度模糊控制、
开关式液压位置伺服系统模糊
中 国
控制研究; 1984年提出语义推理的自学习方法; 1986年单片微机比例因子模糊逻辑控
温度模糊逻辑控制;
十字路口交通控制;
污、废水处理等。
12
八十年代日本情况:
列车的运行和停车模糊逻辑控制,节能
11—14%(1983);
日 本
汽车速度模糊逻辑控制(加速平滑、上下 坡稳定)(1985);
港口集装箱起重机的小车行走和卷扬机的
运行控制(1986);
家电模糊逻辑控制(电饭煲、洗衣机、微
波炉、空调、电冰箱等)(1988--)。

的中文译意。
的 起
模糊概念、模糊现象到处存在。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典二值(布尔)逻辑:

在经典二值(布尔)逻辑体系中:

所有的分类都被假定为有明确的边界;

(突变)
值 逻 辑
任一被讨论的对象,要么属于这一类, 要么不属于这一类;
一个命题不是真即是假,不存在亦真 亦假或非真非伪的情况。
(确定)
6
-----糊逻模辑:

与模式识别和音乐能力有关。

允许以不精确、不确定、非定量的自然语
言,对复杂多变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思维。
24
人 脑
1.精确的理性的分析模式 2.模糊的直觉的全盘模式


人脑的思维具有上述两种模式。


计算机不具备后一种模式能力。


要使计算机进一步模拟人类思维的
特点,可以引入模糊逻辑!
25
1-3 模糊逻辑与人工智能
智 能
建立在对精确符号系统的数据处理 上。

人脑的自然智能:
接受的信号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用统计方法处理(具有模糊性)。
20
3.语言:
计算机:

使用的是精确形式化的
数学语言或程序语言;

人脑:
可以使用具有模糊性或歧义性的
自然语言。
21
4.可靠性:
计算机:
计算具有高精度的特点。但对事物

整体把握的可靠性不如人脑。
开发专用模糊控制电路和模糊推理 芯片等。
17

1-2 模糊逻辑与计算机

一.电脑和人脑

电脑扩大并延伸了人脑的功能,

但两者存在重大差别:

工作方法

智能性

语言

可靠性
18
1.工作方法:

传统的冯 ·诺依曼计算机:

连续串行的微观工作方式;


人脑:
串并行的工作方式。
19
2.智能性:
计算机的人工智能:

窦振中编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 补充材料



2

一 章
第一章 绪论
绪 论
3

第一章 绪论

1-1 模糊逻辑的发展

1-2 模糊逻辑与计算机

1-3 模糊逻辑与人工智能

1-4 模糊逻辑技术中的几个问题
4

1-1 模糊逻辑的发展

一、模糊逻辑的起源

模糊逻辑------Fuzzy Logic
除模糊的逻辑。
8
模糊逻辑的数学基础:
通过模糊集合来工作的。


-----常规集合:

集合中的对象关系被严格划分为

0或1,不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对象。
(1---完全属于这个集合;
0---完全不属于这个集合。)
9
-----模糊集合:
允许在一个集合部分隶属。


对象在模糊集合中的隶属度:

可为从0 - 1之间的任何值。

人工智能——新兴的边缘学科。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

如何使计算机完成原来由人才能做

的具有智能性质的工作,即感知观察能

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等一系列人的脑力活动中所表现

出来的能力。

26
人工智能是许多相关技术的总称。

对二值逻辑的扩充。关键的概念

是渐变的隶属关系。

一个集合可以有部分属于它的元素;

(渐变)
一个命题可能亦此亦彼,存在着部
分真部分伪。
(不完全确定)
7
模糊逻辑是通过模仿人的思维方式来
表示和分析不确定、不精确信息的方法

和工具。

模糊逻辑本身并不模糊,它并不是
逻 辑
“模糊的” 逻辑,而是用来对“模糊” (现象、事件) 进行处理,以达到消
制器;
1987年我国第一台模糊逻辑推理机;
15
1990年起:
工业控制模糊逻辑控制器:玻璃窑
炉、水泥回转窑、PVC树脂聚合过程、

功率因数补偿等。

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模糊信
息处理与机器智能”,“模糊逻辑控制 计算机系统”等。
16
目前
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在工业控制、家

电领域有很好发展;

开展模糊信息处理方面的基础研究 和理论研究;
一、绪论
二、模糊逻辑及其理论基础
教 学 内
三、模糊逻辑控制工作原理 四、模糊逻辑控制器 五、模糊逻辑控制系统设计 六、数字单片机模糊逻辑控制技术的应用

七、模糊逻辑控制软件开发工具
八、模糊逻辑控制集成电路和模糊计算机
1
36学时
教 学
教学参考书:

1. “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即可以从“不隶属”到“隶属”
逐步过渡。
10
二、模糊逻辑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1960 年 柏 克 莱 加 州 大 学 电 子 工 程 系 扎 德

(L.A.Zadeh)教授,提出“模糊”的概念。

1965年发表关于模糊集合理论的论文。

1966年马里诺斯(P.N.Marinos)发表关于模

糊逻辑的研究报告。

包括:
工 智
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 语言识别、模糊逻辑等等。

人工智能领域的三大前沿:
专家系统、模式识别和智能机器人。
27



传统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以二值逻辑为
数 基础,建立在加法和移位基础上的各种
字 电
计算能力是它的特长。对确定性问题具 有逻辑推理能力,有很高的速度、精度 和效率。


人脑:
低精度条件下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 达到相当高的可靠性。
22
**模糊逻辑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

密切相关,互为促进。

逻 **计算机不能代替人脑,

但可模仿人脑,延伸人脑功能。
23
二.电脑思维和人脑思维
思维模式有两种:

1.精确的理性的分析模式:
种 思 维
与读、写、算相联系;
2.模糊的直觉的全盘模式:

以 后 , 扎 德 ( L.A.Zadeh ) 又 提 出 关 于 模

糊语言变量的概念。

1974年扎德(L.A.Zadeh)进行有关模糊逻

辑推理的研究。
11
七十年代欧洲进行模糊逻辑在工业 控制方面的应用研究:
实现了第一个试验性的蒸汽机控制;
热交换器模糊逻辑控制试验;


转炉炼钢模糊逻辑控制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