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地理(必修三)4章导学案
响水中学高中地理鲁教版导学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

1.根据图文等相关资料,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开发现状。
2.学会分析区域开发的条件和利用现状,提高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自然环境1.范围:包括①、吉、辽及②东部。
2.地貌:地貌格局呈③,外侧是河流,中间是山地丘陵,内侧是广阔的④。
3.气候:大部分位于温带⑤季风气候区,热量分布南北差异⑥,降水自东南向西北⑦。
4.植被:以⑧和⑨为主,并分布有⑩和。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土壤,分布着、等土壤类型。
2.土地资源,是我国最大的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
3.昔日的“”变成了“”。
4.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对调节、保护和改善有重要意义。
5.已开垦的荒地逐步还林、还草、还,土地开发进入了的阶段。
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整个过程受气温、降水、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现有科技水平无法帮助农业生产摆脱这些自然条件的影响与约束,只是降低依赖程度而已。
因此,气候条件是制约一个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主要自然条件。
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东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分析我国水稻种植纬度比世界其他地区偏北的原因。
(2)填注下表,掌握东北积温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方向温度带≥10 ℃积温位置范围作物熟制主要作物北↑南(3)与我国其他主要农业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4)降水是影响农业的另一个重要气候要素。
东北地区的降水有什么分布规律?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图424,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的黑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黑钙土呢?(2)东北地区土壤有何特点?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图425,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阅读教材“知识窗:东北地区的湿地”等相关内容及图426、427,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江平原农业建设的主要成就有哪些?(2)什么是湿地?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肾”?(3)三江平原沼泽的生态意义有哪些?为了保护沼泽,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做出了哪些决定?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参考答案:知识体系梳理①黑②内蒙古③半环状④平原⑤湿润半湿润⑥较大⑦递减⑧寒温带针叶林⑨针阔混交林⑩冻土沼泽肥沃黑土黑钙土丰富东北平原1/5北大荒北大仓三江平原气候生态环境湿地良性循环基础学习交流1.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地理必修3人教新课标第4章第2节湖北课件名师导学案35张

城镇数量增多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城市化水平提高
城镇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城市化水平提高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第十一页,共36页。
互动探究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tuījìn)
阅读下列材料(cáiliào),回答问题。 广东流传着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阶段轻工业起步时的顺口溜: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
同步课件
第二十六页,共36页。
互动探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wèntí)与对策
同步课件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 占全国的比重(bǐzhòng)有何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江三 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比较,在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腹地等 方面存在劣势。人们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更趋向于理性地寻求最优区位的发展,这 就使珠江三角洲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使产业升 级面临困境
课堂小结
对外开放的前沿 区域(qūyù)工业化和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十四页,共36页。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地理条件
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城市化进程
课堂练习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tiáojiàn)密不可分,据此回答1~
3题。
1. 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 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选择
厂址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而目前世界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 地区之间劳动力费用差别很大,欠发达地区低很多,所以发达 国家将这类工业迁往劳动力密集的欠发达地区
地理必修三第四章预学案

必修三第四章预学案姓名____________学队__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课时:2课时制作人:柴川川学习方法与要求:1、第一遍先认真研读第四章的全部内容,包括阅读部分和举例说明的内容。
2、第二遍阅读课本,填写预学案,并在课本中划下来,检查预学案的同时要检查课本是否圈划知识点3、填写完预学案,认真思考课本中思考,活动及问题活动中的问答题4:要求:独立完成,不要在课堂上说话,不会的可以示意老师帮助。
5.预学案中★为重点考点,要求背会区域农业发展一、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东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东部★1 自然条件:(1)大部分属于气候区,冬季_______,夏季__________。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农事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农作物品种:_______________ 农作物生长季节:___________(2)年降水量在_______________毫米,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易受的影响。
(1)地形:地形条件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平原地区适宜发展________,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___________。
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从而为农业的_________提供了条件。
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_____________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________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_________(2)土壤:________、________广布,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________基础(2)东北地区___________,对外联系方便。
(3)东北地区开发较晚,___________低。
这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文科)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文科)学案必修三,人教版,地理年级:高二年级科目:地理必修3 执笔:审核:高二地理备课组课题:§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型:新课学习时间:2021年11月日――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计划3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国际背景及地理条件。
3、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及其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4、了解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化,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2.20世纪80年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__________________,只有纺织、食品、建材等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市。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全国最大的__________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______;1990年之后是第二阶段,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发挥__________________优势和__________________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建立了一大批需要大量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
6.20世纪90年代,恰逢世界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_______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地区又一次抓住机遇,推进____________产业的发展。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导言这份文档是关于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的完整版。
它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的研究导引,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目标通过使用这份导学案,学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地理学中的常见术语和表达方式-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原理- 研究不同地理地区的特点和特征- 探索地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构这份导学案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以下内容:1. 单元概述: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研究目标2. 关键概念:列出本单元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定义3. 研究任务: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研究任务,如阅读教材、进行实地考察等4.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5. 小结与复:总结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并提供相关的复资源和练题使用方法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使用这份导学案:1. 首先,教师应预先了解每个单元的内容,并熟悉相关的教材和资源。
2. 在每个单元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研究目标,以便学生能够对即将研究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并鼓励他们思考和讨论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
4. 在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对本单元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的复资源和练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事项在使用这份导学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教材和资源的准备和使用符合学校和地方的教学要求。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活动,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 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进展,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结束语这份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的完整版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序、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框架。
希望通过使用这份导学案,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导学案 4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导学案 4.3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高二地理组一、学习目标1、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区位优势。
2、理解工业化、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3、理解珠三角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课时安排 2课时三、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一)经济发展快1.优势区位:(1)地理位置优势:位于省东南部,毗邻,与东南亚相邻,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2)自然条件优越:平原,热量,降水,纵横交错。
(3)社会经济条件好:人口与城市―――人口,城市;历史因素―――早在16世纪初,该地区就有了经济的萌芽;国家开放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文化―――是我国经济、文化都很的地区。
2.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呈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第二产业占据地位。
3.以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大力发展型经济。
4.成就: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基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经济区。
(二)城市化水平高1.进程:(1)改革开放前:发展,城市规模小,数量少。
(2)改革开放后:城镇人口和城镇数目不断,城市规模不断,城镇密度高,形成了以为中心的城市群。
2.动力: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其原因是―――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1.问题:(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工业与生活污水、废气、垃圾、噪声、等环境问题突出。
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环境质量下降。
(2)矛盾加剧。
(3)突出。
2.对策:(1)治理,保护:广东省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的“工程”。
(2)优化:加强第产业的基础上,注重调整第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产业。
(3)搞好城镇和规划。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共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共4页)班级姓名【课程规范】以某区域为例,剖析农业消费的条件、规划特点和效果,了解农业继续开展的方法与途径【学习目的】1、回忆已有知识,了解区域农业消费可继续开展应该综合思索的要素〔条件〕2、经过阅读教材文字和图表,剖析并能评价西南地域农业开展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3、经过对比和剖析,了解西南地域量体裁衣组织消费停止农业规划的特点,并能说出理由4、尝试运用所学的天文原理及方法对其它地域的农业天文信息停止整理、剖析、评价。
【学习重难点】1、结合资料,会剖析评价区域〔西南〕农业开展的天文条件〔自然及社会经济〕2、剖析西南地域农业规划特点、缘由第一课时学习战略:阅读教材文字和图表,课前自主学习________ ,特点:对农业影响:〔课本P61图4.2〕②地形条件〔读上图及教材图4.3填表〕:地形类型完全,包括:西部,宜业;中部和西南部,宜业;周围盘绕,宜业。
③土壤条件: ___ __、黑钙土普遍散布。
土层深沉,无机质含量高。
2、社会经济条件:①重要的基地。
为农业消费提供必要的农业机具等消费资料。
②交通。
便于区内外联络,促进与西南亚地域的型农业的协作开展。
1、西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什么关系?2、西南地域农业消费时节性强的特点,为乡村的综合开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3.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域相比,热量条件是西南地域的优势,但是也可以以为热量条【案例拓展】课堂活动2.请依据资料,判别以下地域应开展什么样的特征农业或天文条件?学习战略:阅读教材文字和图表,课前自主学习三大农业消费区域划分依据:、、、等农业消费自然条件差异及的不同。
1、针对西南地域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西南地域将建成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畜牧业基地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2、西南地域天文事物或现象的散布契合由南到北顺序的是( )A、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B、森林类型:暖温带常绿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C、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D、土壤:黑土、黑钙土3、西南地域可拓荒空中积虽然很大,但国度已决议中止〝北大荒〞拓荒,这说明( )A、西南一亿多人的吃饭效果已完全处置B、维护生态环境比拓荒种粮更重要C、这里将不再是粮食消费基地了D、本区今后应大规模退耕还林,增强抚育与更新4、关于西南地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西南地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北部B、西南地域大局部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习尚候C、热量和水分条件可满足两年三熟作物的需求D、西南地域自然地域完整、农业消费类型多样,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消费基地5.关于西南地域农作物散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玉米散布普遍,由北向南的比例逐渐增加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C.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D.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6.以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
地理必修3鲁教版第4单元导学案第1节第1课时(下)

地理必修3鲁教版第4单元导学案第1节第1课时(下)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基础过关]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A.全部位于南方地区B.地跨第一、二、三级阶梯C.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D.河流全部属太平洋水系2.甲地所在省区,具有全国意义的资源是()A.森林、草场B.水能、天然气C.铁矿、煤炭D.铝土、石油答案 1.B 2.B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的西部属于青藏高原气候区,怒江等河流属于印度洋水系。
第2题,甲为四川省,其水能、天然气资源丰富且具有全国意义。
读下面“长江流域示意图”,分析回答3~5题。
3.长江自发源地向下游入海口依次出现的地形、地貌类型一般是()A.河谷、湖盆、三角洲、河曲B.盆地、峡谷、河曲、三角洲C.V字形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D.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4.南京市以下河段中,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的图形是()5.下列各项不能说明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的是()A.是我国最长的河流B.年径流量约占我国江河年径流总量的1/3C.流域内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D.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居我国各河之首答案 3.C 4.B 5.C解析第3题,自发源地向下游入海口随着地形地势的变化,河流水速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河流侵蚀力逐渐减弱,堆积能力不断加强,因此依次出现V字形河谷(上游)、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第4题,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长江水向右岸冲刷,即南岸侵蚀,北岸堆积,从而使南岸河床较陡,北岸河床较浅。
第5题,大河是从长度、径流量、流域面积三个方面评价的,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读下图,回答6~8题。
6.图中山脉M为()A.雪峰山B.武夷山C.巫山D.贺兰山7.图中P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①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②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③该地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④该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图中Q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该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邻近大冶铁矿,原料丰富B.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运便利C.位于京广线与陇海线交会处,是重要的铁路枢纽D.地处成都平原商品粮基地,农业经济基础好答案 6.C7.C8.B解析第6题,图中山脉M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之间,为二者的界山,应为巫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县第三中学(2017-2018)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导学案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2课时
制作 王国青 审核 高二地理备课组 编号 319 2017.10
班级: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2.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学习重难点】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自主预习】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
(1979年~1990年) ⎩⎪⎨⎪⎧ 主导产业:① 产业
优势条件:② 资源政策与侨乡的优势、庞大的国内 市场需求不足:外商投资③ ,吸引外 资额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相对较慢
(2)第二阶段 (1990年以来)⎩⎪⎨⎪⎧ 主导产业:④ 产业优势条件:世界经济⑤ 、 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与地区 新一轮的⑥ 调整不足:⑦ 优势不明显,劳动力 成本低的优势丧失
2.城市化推进:表现在城镇数量猛增、城市规模扩大、⑧___________提高。
二、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产业基础、⑨____________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外商投资区位由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⑩________。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间缺少⑪
_________,竞争力明显下降。
“⑫____________”现象普遍。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全国酸雨中心;⑬__________缺水严重;噪声扰民,环境质量下降;土壤肥力下降;⑭____________日趋严重。
2.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以⑮________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⑯______________工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⑰________、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
预习中的困惑: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的,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同时,工业化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1.东莞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2.这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探究点二问题与对策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推动型就要向技术推动型转变,而长三角本身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这时恰好表现出来。
另外,长三角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是珠三角的两倍。
而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
由于受到南岭阻隔,经济腹地狭小,珠三角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
从市场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苏南地区以及浙东北地区,而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在内共有十多个县市。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无论在城镇的规划质量、布局的合理性,还是在城市功能的发育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出过分依赖“香港因素”的特点,市场的辐射性也不如长三角。
可以肯定,曾因改革开放先行一步而成为沿海明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咄咄逼人的竞争。
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有哪些方面的劣势?
2.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
3.为了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应对其他地区的竞争,珠江三角洲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当堂检测】
1.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关键条件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珠江三角洲长期积累的结果 C.珠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D.发达的工农业基础条件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是( )
A.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B.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C.外资额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 D.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③该国可能属于发达国家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
①资金密集型产业②技术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④现化服务业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的港珠澳
大桥是一个集路、桥、岛、隧为一体的工程,是在
“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
大型基础设施。
港珠澳大桥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
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如右图
(1)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
B.陆地全部由填海而来
C.经济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
D.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2)简述“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打造“珠三角”地区城市群过程中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4)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促进“珠三角”工业化、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二条即可)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