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心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第一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
主要有两条线索: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
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
心理咨询基础知识: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背记

心理咨询基础知识: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背记1、多选社会知觉包括()。
A.行为原因B.人际知觉C.自我知觉D.环境知觉正确答案:A, B, C2、多选婚姻的动机包括()。
A.经济B.繁衍C.承诺(江南博哥)D.爱情正确答案:A, B, D3、单选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A.他人B.另一对象C.个体D.环境正确答案:A4、单选甲型肝炎的潜伏期是()A.2~6周,平均为4周B.2~9周,平均为6周C.4~20周D.2周~6个月,平均为40天E.1~6月,平均为3个月正确答案:A5、单选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正确答案:A6、多选传递者方面影响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包括()。
A.意图B.威信C.立场D.吸引力正确答案:A, B, C, D7、多选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包括()。
A.逻辑的矛盾B.文化价值的冲突C.观念的矛盾D.新旧经验相悖正确答案:A, B, C, D8、多选关于沟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人际沟通是以视听沟通为主的沟通B.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其影响沟通的每一要素以及整个沟通过程C.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D.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正确答案:A, B, C, D9、单选在印象管理时,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
A.隐藏自我B.自我抬高C.形象塑造D.自我暴露正确答案:B10、单选"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
A.成功命题B.刺激命题C.价值命题D.剥夺-满足命题正确答案:D11、单选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归纳1、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至今才有百年的历史。
2、J.H.戈尔茨坦认为:对于社会心理学,“我们的暂时定义是,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其他人行为的研究”。
J.L.弗里德曼等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它探讨我们怎样感知其他人和各种社会情境。
A.J洛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某种文化结构的范围内的其他人的行为或集团的行为所影响的个体的行为。
D.O德尔斯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3、安德烈耶娃在她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方法论不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
她认为方法论这个术语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
、<1>第一级水平是一般哲学观点,成为一般方法论。
<2>第二级水平是专门学科的一般理论观点。
<3>第三级水平是适合于一般哲学观点和专门学科一般理论观点的具体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介于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的一种方法,所以人们把它列入观察法。
既有良好的内在效度,又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5、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科学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从促使其诞生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诞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6、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节。
7、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心理学理论中的格式塔学派和温勒的场论。
8、心理学家赫斯与托尼:儿童的国家意识以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1>国家象征期。
<2>抽象国家观念期<3>国家组织系统期。
9、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0、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较早的把“角色”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1、男女两性的智商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的差别。
12、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互动、社会行为和群体动态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感知、记忆、解释和推断关于自己、他人和社会情境的信息。
●社会认知包括注意力、记忆、印象形成、归因(对事件的解释)、判断和决策等过程。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人们在对待社会信息时的系统性倾向,如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误(只关注符合已有信仰的信息)等。
3.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包括自尊、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关注了自我概念如何受到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4.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个社会群体或文化的归属感。
●社会认同可基于性别、种族、宗教、国籍等因素,影响着行为和态度。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研究了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包括从同伴、权威人物和社会群体等的影响。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规范(社会行为的规则)和规范性(社会期望)。
6.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领域,包括领导、合作、竞争、归属感和集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探讨了群体内部动力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
7.冲突和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合作现象,包括竞争、冲突解决、合作和谈判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争端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8.态度和行为:●社会心理学探讨了态度(对事物的评价)如何影响行为,以及行为如何改变态度。
●研究包括行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
9.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思考和行为,通常包括决策、判断、信仰等方面的群体动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影响。
10.社会变革:●社会心理学也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如文化变迁、社会正义、偏见和歧视等。
●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动态,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易错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易错知识点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有不少知识点容易被误解或混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其中的易错点。
一、从众与服从从众和服从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
从众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而服从则是在权威命令下,被迫做出的行为。
易错点在于,很多人认为从众和服从都是出于外部压力而做出的被动行为,没有意识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从众更多是受到群体规范和社会影响的驱动,个体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自愿性;而服从则是对明确的权威指令的回应,通常伴随着对不服从可能带来后果的恐惧。
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某种学习方法,个别同学也跟着采用,这是从众;但如果老师强制要求全班同学必须使用特定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服从。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态度必然决定行为。
然而,事实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直接。
虽然积极的态度往往可能导致积极的行为,消极的态度可能导致消极的行为,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这种关系。
比如,情境因素、社会规范、个人的能力和资源等。
一个人可能对环保持有积极的态度,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设施或者周围人的不配合,可能无法落实环保行为。
另外,人们有时会为了符合社会期望而表现出与内心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三、归因偏差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我们常常会出现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就是一个常见的易错点。
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而忽略了外部情境的影响。
比如,看到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个人脾气不好,而忽略了可能是当时的环境极度紧张或对方受到了极大的挑衅。
相反,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往往会更多地归因于外部情境。
这种自我服务偏差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四、社会认知中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某个群体的概括性、固定的看法。
这是一个容易出错且具有潜在危害的认知方式。
一方面,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我们对某个群体的成员产生不公正的判断和对待。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
(视角)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二.情感的发展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6-8周快乐3-4个月生气8-9个月悲哀、害怕12-18个月亲切感18个月害羞2岁骄傲感3-4岁内疚感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
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
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应用)(领会) ①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 可能少地干预。 ②参与观察: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存在互动关系) 2.调查法(应用) ①访谈法-----通过口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结构访谈(标准化)与非结构访谈(灵活掌握与调整)。 结构访谈的优点是结果易于统计分析但灵活性较差。 直接访谈(面对面)与间接访谈(通过一定的中介) 访谈过程与技巧 :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 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和提 问的技巧、 追问技巧。 ②问卷法 标准化程度较高,能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收 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问卷设计的原则(识记): 目的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非歧义性原则 、 非暗示性原则 、适度规模原则 3.档案研究法(识记): 优点:心理干扰小,适用跨文化及时间较长的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的研 究;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难度较大。 4、实验法(P102表)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客观公正) 2.系统性原则(动态、整体、有序、反馈原则)
3.伦理原则(重点识记) ①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②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 其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获准,并在事 后向被试者说明,求得理解; ③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 ④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⑤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其同意。 ⑥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社会化的分类
1、语言社会化(识记) 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 社会化为前提的。 2、性别角色社会化(识记)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 模仿的机制实现的。 3、道德社会化(领会):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 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 ①.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②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 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③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4、政治社会化: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是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爱国意识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P111)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
他人的影响包括:1) 现实的影响;2) 想像的影响;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1) 个体的习得行为;2) 亲社会行为;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体;4.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不是“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需要背的1.self-concept :A person’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o am I ?” P37自我概念:我们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了解。
2.self-schema :Beliefs about self that organize and guide the processing of self-relevantinformation.P37自我图式:组织和引导我们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的关于自身的信念。
3.social identity (社会同一性的范围)P37Your self-concept contains not just your personal identity (your sense of your personal attributes) but also your social identity. The social definition of who you are-your race, religion, gender, academic major, and so forth-implies, too, a definition of who you are not.你的自我概念包括了不只是你的个人身份(你的个人属性)还有你的社会身份。
对于“你是谁”的社会定义有你的民族,信仰,性别,学术专业等等,也暗示着你不是谁的定义。
4.self-esteem :A person’s overall self-evaluation or sense of self-worth.P51自尊:个人的全面自我评价或自我价值感5.self-serving bias : The tendency to perceive oneself favorable.P61自我服务偏差:察觉自己有利的倾向。
6.self-presentation: 1 false modesty 2 self-handicapping 3 impression management P69自我表现:1虚假的谦虚2自我妨碍3印象管理7.attribution theory: The theory of how people explain other s’behavior; for example, byattributing it either to internal dispositions(enduring traits, motives, and attitudes) or to external.P100归因理论:人们如何解释他们行为的理论;例如,通过把它归因于内在性格(持久的特质,动机和态度)或归因于外在。
8.P102 Harold Kelly’s Theory of attributions凯利的归因理论例子: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共同反应)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高区别性)所有的教师都批评学生A,教师甲也批评了学生A(高一致性)最后归因于外部归因,是A出现了问题。
9.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The tendency for observers to underestimate situationalinfluences and overestimate dispositional influences upon others’behavior. (Also called correspondence bias, because we so often see behavior as corresponding to a disposition.)P102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低估了情境性影响和高估倾向性影响的一种倾向。
(也叫作对应偏差,因为我们经常把行为看作是与性格相一致的。
)10.self-awareness: A self-conscious state in which attention focuses on oneself. It makes peoplemore sensitive to their own attitudes and dispositions. P107自我觉知: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自我意识状态。
这使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性格更加敏感。
11.When attitudes predict behavior P1211)if these “other influences” are minimized,2)if the attitude corresponds very closely to the predict behavior(as in voting studies)3)if the attitude is potent (because something reminds us of it, or because we acquired it bydirect experience)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2)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比如对投票的研究)紧密相关3)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以某事提醒我们这点,或通过直接经验意识到这点)12.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The result of bribing people to do what they already like doing; theymay then see their actions as externally controlled rather than intrinsically appealing. P145过度合理化效应: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可能会让他们认为其行为是外部控制(报酬)而不是他们的内部动机。
pliance: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 or explicit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P188顺从:公开地表现出与隐含的或明确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而私下却不同意的从众行为。
14.acceptance: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pressure.P188接纳:表现出行为上和信仰上与社会压力一致的从众行为15.Sleeper effect 睡眠者效应P229A delayed impact of a message that occurs when an initially discounted message becomes effective , as we remember the message but forget the reason for discounting it .当一个原始没用的信息变得有效时,一个信息的延迟影响就会出现,正如我们记得的信息,但忘记了信息没用的原因。
重点1.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 hopelessness and resignation learned when a human or an animal perceives no control over repeated bad events.P57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或动物不断经历无法控制有害的事情时,就会学习到无助和被动。
3. attitude: A favorable or unfavorable evaluative reaction toward something or someone (often rooted in one’s beliefs, and exhibited in one’s feelings and intended behavior). P120态度:对某事或某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可评估的反应方式(往往植根于一个人的信仰,并表现在一个人的感情和意图行为)。
4.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1245. foot-in-the-door phenomenon: The tendency for people who have first agreed to a small request to comply later with a larger request. P130登门槛现象:首先答应一个小的请求的人们会同意接下来更大的请求的倾向。
6. Conformity: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 group pressure. P188由于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7. obedience: 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P188服从:根据明确的命令来行动。
8.What breeds obedience?(什么原因引起了服从?)Milgarm did more than reveal the extent to which people will obey an authority ;he also examined the conditions that breed obedience .When he waried the social conditons ,compliance ranged from 0 to 93 pecent fulli pbedient .Four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obedience were the victim’s emotional distsnce ,the authority’s closenses and legitimacy, whether or not the authority was part of a respected institution,and the liberating effects of a disobedient fellow participant .米尔格拉姆不只是揭示出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他也考察了服从产生的条件。
在进一步的实验里,他变化各种社会条件,得到了从0~93%的服从率。
结果发现有四个因素会影响服从,即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和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