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操作相关知识点
简述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要点

简述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要点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救治措施,用于在突发心脏骤停时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
操作步骤及要点如下:
一、检查安全:确保患者及周围环境的安全,戴上手套。
二、判断意识和呼吸:轻轻摇动患者并喊叫其名字,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
同时,检查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
三、呼叫急救:若患者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立即呼叫急救,并让他人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四、开启气道:抬起患者的下颌,向后仰头部,以确保气道通畅。
五、进行胸外按压:将手掌放在患者胸骨下方,另一只手掌放在上方,用身体重量压迫胸骨,按压深度约为5-6厘米,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六、进行人工呼吸:用一只手捏住患者鼻孔,用另一只手持续按压患者下颌,然后用嘴对嘴或嘴对鼻进行呼气,每次呼气时间约为1秒。
七、交替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保持比例为30:2。
要点:操作时要保持力度适中和节奏稳定,避免过度压迫或过度呼气。
在使用AED时,应紧密遵循其指示操作。
心肺复苏是一项关键的急救技术,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要点,将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心肺复苏操作相关知识点

心肺复苏操作相关学问点一、什么是潮气量,正常值是多少?进展CPR 人工呼吸时,为什么要主见低潮气量?潮气量〔Tidalvolume,VT〕通常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状况下:成人:8-10ml/kg,小儿:10-15ml/kg。
进展CPR 人工呼吸时主见低潮气量是由于:1 低于正常潮气量〔400~600ml〕及低于正常呼吸频率可以使V/Q 比值保持正常。
2 潮气量过大,导致胸腔压力上升,回心血量下降,心排量削减,存活率下降3 潮气量过大,胃扩张,导致返流和误吸,横隔抬高,肺活动受限,肺顺应性下降。
二、心肺复苏的原理?心脏泵机制学说:在对胸腔挤压时,位于胸骨与脊柱之间的心脏被挤压,并推动血液向前流淌。
而当胸腔挤压解除时,心室恢复舒张状态,产生吸引作用,使血液回流,充盈心脏。
胸腔泵机制学说:在对胸腔按压时,心脏仅是一个被动的管道。
挤压胸腔增加了胸腔内静脉、动脉以及胸腔外动脉的压力,但胸腔外静脉的压力照旧是低的,从而形成四周动静脉压力梯度,使血流从动脉前面流入静脉。
胸腔按压松解后,胸腔内压力下降至零,静脉血回流入右心和肺。
血流也从胸腔动脉反流回主动脉,但胸腔内动脉床容量较小,并且主动脉瓣关闭,反流的血量有限。
三、心肺复苏的黄金时刻是多少?生命链的内容是什么在死亡边缘的患者,BLS 的初期 4~10 分钟是病人能否存活的最关键的“黄金时刻”,打算着抢救程序是否连续进展。
所谓“生命链”,是指对突然发生的心搏骤停病人,所实行的一系列规律有序的步骤、标准有效的抢救措施,将这些抢救序列以环链某形式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挽救生命的“生命链”〔ChainofSurvival〕。
生命链包括:早期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四、呼吸皮囊使用的并发症?CPR 的并发症?如何在操作中预防?呼吸皮囊使用的并发症:胃扩张,气压伤,唇周损伤,窒息等。
CPR 的并发症: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血气胸,心肌损伤,肺挫伤,肝脏损伤,胸肋骨分别等正确操作,潮气量避开过大,畅通气道,按压部位及深度正确。
护理学心肺复苏知识点总结

护理学心肺复苏知识点总结
1.心肺复苏的基本原则
心肺复苏的基本原则是在没有脉搏和呼吸的情况下立即开始急救,以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
和供氧。
急救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2.心肺复苏的适应症
心肺复苏适用于心跳骤停、呼吸骤停、突发性心脏骤停和其他导致无脉搏和呼吸的情况。
3.心肺复苏的步骤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是“检查-报警-心脏按压-人工呼吸-除颤”。
在实施心肺复苏时,首先要
确认患者无反应,然后立即报警通知急救人员。
接着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急救
人员到达并使用除颤器进行除颤。
4.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注意要清晰地观察和听到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的力度和频率。
在实施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确保自己的安全。
5.心肺复苏的后续处理
在心肺复苏之后,患者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确定病因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需要进行监护观察,以避免继续发生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
6.心肺复苏的风险和并发症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的救护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肋骨骨折、涨气胃、肺气肿等。
因此,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需要谨慎地操作,以减少患者的不良
反应。
7.心肺复苏的相关法律和道德问题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护士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如尊重患者的意愿,尽力救护等。
总之,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学知识点,护士需要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步骤、
注意事项、后续处理以及相关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以保证对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患者的及
时救护和护理。
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点总结

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点总结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包括:1.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维持血液流动,以便将氧和养分输送至体内各个部位。
2. 心肺复苏的步骤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以及电除颤等措施。
3. 心肺复苏应尽早开始,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
接下来,我们将对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心肺复苏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心肺复苏适用于出现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的急救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心肌梗死、溺水、窒息、意外伤害等情况。
2. 禁忌症心肺复苏并非对所有情况都适用,存在一些禁忌症,如已经死亡,明显的颈部创伤,无法判断是否需要心肺复苏的情况等。
二、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1. 呼叫急救当发现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的情况时,应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如拨打120),并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尽快开始心肺复苏。
2. 检查意识和反应确保环境安全后,轻轻摇晃患者并高声呼喊其名字,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和反应。
如果患者没有意识和反应,则可以判断为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
3. 开放气道将患者平躺在平坦坚硬的表面上,将头部仰起,提供足够的呼吸道通畅。
4. 周围观察检查患者的呼吸和心跳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5. 心肺复苏操作(1)胸外按压首先进行30次胸外按压,位置在患者的胸骨正中下缘,使用交叉握拳或两手叠加进行按压。
(2)人工呼吸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通过将口唇贴紧患者口唇并提供充分的气路,使用自己的口对患者鼻腔进行呼吸。
(3)交替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应该是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应该交替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者患者自行恢复呼吸和心跳。
6.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以使用,应该立即使用并按照AED的指示进行操作。
7. 等待急救人员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该立即呼叫急救电话以及等待急救人员到达。
急救人员一般会在到达后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急救处理。
三、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1. 手法正确进行胸外按压时要确保力道适当,频率稳定。
总结心肺复苏知识点

总结心肺复苏知识点一、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人工按压和人工呼吸,模拟心脏跳动和呼吸功能,以维持和恢复病人的生命体征。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心脏停止跳动,血液无法被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以阻止脑细胞和其他重要器官的损害,并尽快将病人送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救治。
二、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包括检查现场安全、呼救、检查患者意识和呼吸、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
在执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应首先保证现场的安全,然后立即向医疗救护人员求助,然后检查患者的意识和呼吸情况,如果患者没有意识和呼吸,就需要开始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的到来。
三、胸外按压的操作方法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对患者的胸部进行按压,模拟心脏的跳动功能。
在进行胸外按压的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个坚硬的平面,将患者平躺在上面,然后紧握患者的双肩,用两只手的掌心连续对患者的胸部施加压力,每次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直到急救人员的到来。
四、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如果患者没有呼吸,就需要进行人工呼吸,以确保患者的氧气供应。
人工呼吸的操作方法包括将患者平躺在地面上,打开患者的气道,然后用一只手捏住患者的鼻孔,用另一只手贴紧患者的下巴,然后将自己的嘴对准患者的嘴,并进行口对口呼吸,每次呼吸时间为1秒钟,呼吸次数为10-12次/分钟。
五、心肺复苏的常见错误和注意事项在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错误,比如用力过猛导致患者胸骨骨折,或者呼吸过度导致气胸等情况。
因此,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第二,在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时要注意力度和频率的把握;第三,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要确保患者的气道畅通;第四,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要保持不断地进行循环复查,确保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
中小学急救知识点

中小学急救知识点应急情况下,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以下是一些中小学急救知识点,供参考:一、心肺复苏术(CPR)1.胸外心脏按压:-检查意识,摇晃患者并询问是否好吗?-若患者无反应,叫求救。
-将患者平放在坚硬的地方,仰卧。
-将双手叠放在胸骨下缘,以肩关节为支点-用身体的重力,垂直按压,按1:1:1的比例进行救助,深度为至少5厘米。
-按压速率至少每分钟100-120次。
2.人工呼吸:-将患者的头后仰,使气道畅通。
-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患者的鼻孔,用另一只手捏住患者下颌骨,然后轻轻拉起,使口张开。
-吸一口气,用口对口法吹气,持续时间为1秒,观察胸廓升起。
-重复以上步骤,每两次胸外按压之间进行一次人工呼吸。
二、窒息急救1.大人窒息急救:-摇晃患者,询问是否能说话。
-若患者不能说话,向他呼喊协助,立刻上前背后击打背部五次(用力但不过分)。
-若仍然无效,执行人工呼吸。
-慢性窒息则必须立即请专业人员处理。
2.婴幼儿窒息急救:-向婴幼儿背部轻轻拍打五次,促使异物排除。
-若不有效,持婴幼儿仰卧在手臂上,头低于躯干,五指握住婴幼儿下颚,颌部托起。
-用手掌拍背部5次,然后翻转婴幼儿。
-若上述方法依然不奏效,立即请专业人员处理。
三、创伤急救1.出血的处理:-先用干净的纱布或手帕按压在出血伤口上,用力直接按住,不要揉来揉去。
-若伤口上的纱布染血,不要移开旧的纱布,再添加新的纱布。
-若要添加新的纱布,应在旧的纱布上加压。
2.骨折的处理:-在护送伤者前,先用绷带使骨折的部位保持固定。
-若有骨头露在体外,不要试图将其放回。
-若伤者出现疼痛、肿胀、五官运动畸形等情况,需要尽快送往医院。
四、烧烫伤急救1.烧伤:-立即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至少持续20分钟。
冷水冲洗有助于降低烧伤的程度。
-用湿润的纱布覆盖烧伤部位,避免使用纱布直接覆盖伤口。
2.烫伤:-立即将受伤部位放入冷水中,至少持续20分钟。
-不要将任何物质涂抹在烫伤处。
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一、心肺复苏的基本原则1.具备正确的肢体位置.初步检查患者的位置,如果不合适,应该协助患者协调成立,使下肢向上伸直,头部向后仰,身体离地14-23cm,以便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能获得良好的支持。
2.双手双肩支持.双手双肩支持位置,即双手放在胸骨下部,掌心平行,指尖触及胸骨两侧,双肩拱起患者的背部,以便有效的挤压胸腔。
3.有效的挤压.采用有效的挤压,双拇指握紧,双臂稍稍向外弯曲,把力度集中在患者的胸骨第二肋间,抬起患者的背部,以保持双手双肩支持的位置,做到定力齐头,使胸部腔内的空气压力增加,以促进患者的呼吸。
4.有效的气道维护.对低压性窒息的患者,必须检查其口腔,同时用湿毛巾擦拭口腔,如果呼吸阻塞,则必须挤压双侧唇,彻底清除口腔中的痰和残渣,以便有效的管道护理,减少造成的痰湿的危害。
二、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1.双手双肩支持.双手双肩支持位置,即双手放在胸骨下部,掌心平行,指尖触及胸骨两侧,双肩拱起患者的背部,以便有效的挤压胸腔。
2.有效的挤压.形成双手双肩支持的位置后,以两只手的力量,交替地挤压胸部,推动挤压深度达4-5cm,挤压间隔时间控制在0.5秒以上。
3.空气吸入.在释放手指时,观察患者是否有空气吸入的表现,如果有,则表明操作成功,停止下一步操作,及时进行协助呼吸。
4.停止心肺复苏.如果患者没有空气吸入的现象,则应立即停止心肺复苏,及时进行协助呼吸,并开展有关的处理。
三、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1.心肺复苏前,要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确定患者是否真的可以进行心肺复苏。
2.挤压时要将力量集中在胸骨的第二肋间,并且要坚持交替地挤压胸部,以保证有效的支持呼吸。
3.挤压时要注意控制深度,不能过分挤压,以免造成患者受伤。
4.心肺复苏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协助呼吸。
5.如果患者有特殊情况,如出血和头部损伤,则应在心肺复苏前,暂时不要进行心肺复苏,应先控制出血和头部损伤,在确定没有危险后,方可开始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考试 知识点总结

心肺复苏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1.心肺复苏的目的和意义心肺复苏是一种应对心脏骤停情况的急救方法,通过人工按压和人工呼吸来维持心脏和肺部的功能,为心脏提供氧气,维持生命体征。
心肺复苏的主要意义在于尽快恢复心肺功能,让患者有更多的机会恢复生命体征。
2.心肺复苏的适用人群心肺复苏主要适用于下列人群:(1)突发性心脏骤停的患者;(2)突发性呼吸骤停的患者;(3)溺水、触电、窒息、中毒等突发性状况的患者。
3.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人工按压和人工呼吸来模拟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体征。
人工按压可以维持心脏的脉搏和舒缩,人工呼吸可以为肺部提供氧气,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
二、心肺复苏的流程和操作技巧1.心肺复苏的基本流程心肺复苏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心肺复苏;(2)呼叫急救人员和寻求医疗帮助;(3)开始心肺复苏操作;(4)持续心肺复苏直至医疗人员到达现场。
2.心肺复苏的操作技巧(1)检查患者的意识和呼吸状况;(2)确保患者处于平稳的位置;(3)进行心肺复苏的按压和呼吸操作;(4)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状况;(5)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
三、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1.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应先呼叫急救人员,并确保患者处于安全的环境中;(2)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操作者应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受伤;(3)心肺复苏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状况,随时调整操作方法;(4)定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后,应等待医疗人员的到来。
2.心肺复苏的禁忌症(1)对于已经死亡的患者,不应进行心肺复苏;(2)对于严重头部外伤或严重颅内损伤的患者,不宜进行心肺复苏;(3)对于长时间停搏或心脏骤停的患者,不宜进行无效的心肺复苏。
四、心肺复苏的人工呼吸操作技巧1.正位抬头呼吸法(1)将患者放置在平坦的地面上,确保患者处于仰卧位;(2)站在患者头侧,用一只手托住患者头部,用另一只手捏住患者的鼻孔;(3)深吸一口气,凑到患者的嘴唇上,将口对口紧密贴合并将气吹入患者的肺部;(4)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有抬起,确认气体已经吹入肺部;(5)吹气后,松开患者的鼻孔,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有下陷,并等待下一次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操作相关知识点(参考)
一、什么是潮气量,正常值是多少?进行CPR人工呼吸时,为什么要主张低潮气量?潮气量(Tidal volume,VT)通常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情况下:成人:8-10ml/kg, 小儿:10-15ml/kg。
进行CPR人工呼吸时主张低潮气量是因为:
1低于正常潮气量(400~600ml)及低于正常呼吸频率可以使V/Q比值保持正常。
2潮气量过大,导致胸腔压力升高,回心血量下降,心排量减少,存活率下降
3潮气量过大,胃扩张,导致返流和误吸,横隔抬高,肺活动受限,肺顺应性下降。
二、心肺复苏的原理?心脏泵机制学说:
在对胸腔挤压时,位于胸骨与脊柱之间的心脏被挤压,并推动血液向前流动。
而当胸腔挤压解除时,心室恢复舒张状态,产生吸引作用,使血液回流,充盈心脏。
胸腔泵机制学说:在对胸腔按压时,心脏仅是一个被动的管道。
挤压胸腔增加了胸腔内静脉、动脉以及胸腔外动脉的压力,但胸腔外静脉的压力依然是低的,从而形成周围动静脉压力梯度,使血流从动脉前面流入静脉。
胸腔按压松解后,胸腔内压力下降至零,静脉血回流入右心和肺。
血流也从胸腔动脉反流回主动脉,但胸腔内动脉床容量较小,并且主动脉瓣关闭,反流的血量有限。
三、心肺复苏的黄金时刻是多少?生命链的内容是什么
在死亡边缘的患者,BLS的初期4~10分钟是病人能否存活的最关键的“黄金时刻”,决定着抢救程序是否继续进行。
所谓“生命链”,是指对突然发生的心搏骤停病人,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律有序的步骤、规范有效的救护措施,将这些抢救序列以环链x形式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挽救生命的“生命链”(Chain of Survival)。
生命链包括:早期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四、呼吸皮囊使用的并发症?CPR的并发症?如何在操作中预防?
呼吸皮囊使用的并发症:胃扩张,气压伤,唇周损伤,窒息等。
CPR的并发症: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血气胸,心肌损伤,肺挫伤,肝脏损伤,胸肋骨分离等
正确操作,潮气量避免过大,畅通气道,按压部位及深度正确。
五、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在CPR中经典的使用方法及副反应?
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兴奋α受体,收缩外周血管,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灌注,同时收缩颈外动脉,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心脑的复苏,因此肾上腺素是治疗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
副反应:但是其β-肾上腺素能样作用是否有利于复苏尚有争议,因为该作用能增加心肌作功和减少心内膜下的血供。
适应症:心室静止,无脉性电活动(电一机械分离),室颤(细颤),无脉性室速用法:肾上腺素1mg静注,每3~5分钟一次。
六、胸外按压时为什么要尽量减少中断,而且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
《心肺复苏指南》强调有效的心脏按压的重要性,为使按压有效,按压应有力而快速,成人复苏按压为100次/分,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松开的时间与按下基本相同。
按压中尽量减少中断,如中断应尽量少于10s。
为了达到高质量心肺复苏,故避免按压的中断。
七、.新指南为什么主张按压-通气比值设置在30:2?
1.尽可能统一针对不同年龄患者的按压、通气比值以便记忆和掌握。
2.有效的CPR必须维持一定的冠脉和挠血流,因频繁通气导致胸外按压的中断可引起冠脉灌下降,降低复苏成功率
3.急救人员实施CPR时存在通气过度现象,对复苏不利,并因此引起胸外按压中断,导致按压次数不足。
4.数学和动物模型表明高于15:2的按压、通气比例可能产生更合适的通气、血流比值。
八、
如何判断心跳骤停?心肺复苏的有效指证是什么?
心脏骤停的诊断1.意识丧失: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出现),常伴全身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3.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
4.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5.面色苍白、紫绀。
以上各点以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最为重要。
一旦考虑心脏骤停,立即行CPR
心肺复苏有效指证: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③瞳孔反射恢复;④自主呼吸开始出现
九、两人或多人参与CPR时,为什么建议5个循环或2分钟后更换胸外按压者?
当两人以上的急救人员在场时,每2分钟或每5个CPR循环后,急救人员应当轮换按压者,以防止按压者疲劳,按压质量下降。
十、美国心肺复苏指南20XX年10月22日公布,与版相比,20XX年存在有以下不同点:将“A-B-C”改变为“C-A-B”
新指南最将成年人及儿科病人(包括儿童及婴幼儿,但不包括新生儿)的基本生命支持(BLS)的程序从“A-B-C”(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Chest Compression胸部按压)改变为“C-A-B”(胸部按压,气道,呼吸)。
其理由如下:一、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于成年人,心脏骤停存活率最高的患者是心律为室颤(VF)或无脉性室速(VT)的心脏骤停者,这些患者CPR的关键起始措施是胸部按压及早期除颤。
二、“A-B-C”程序中,胸部按压往往被延迟,因为目击者要开放气道,给予口对口呼吸或应用屏障器具或其他通气装备。
将程序改为C-A-B,则胸部按压可迅速开始。
三、开始先做胸部按压,可以保证有较多的患者接受CPR救治,即使救助者不愿意或不能够为患者提供通气,但至少可以完成胸部按压。
四、施救者对发生心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制定复苏救治程序是合乎情理的。
“生命链”延长至5环节
新指南将“生命链”由原来的4个环节延伸为5个环节:一、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二、早期CPR,强调胸部按压。
三、快速除颤。
四、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五、全面的心脏骤停复苏后期救治。
如果能有效地实施这些环节,则目睹的院外室颤(VF)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可达约50%。
然而,无论是院外或院内,VF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远低于这一数字,且差别甚大,可从5%~50%。
这一差别也提示在许多情况下,提高存活率的空间是很大的。
基本生命支持(BLS)的主要改变
基本生命支持(BLS)是心脏骤停后抢救生命的基础,成年人BLS主要包括:对突发心脏骤停立即确认,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及早实施高质量的CPR,以及迅速除颤。
新指南推出若干重要改变,但对既往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内容继续予以强调。
主要改变有五点:一、BLS流程简化,“看,听,感知”已从流程中删除,所有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有喘息)的成年患者,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二、对未经培训的过路施救者鼓励其实施只动手(只做胸部按压)的CPR。
三、在给予人工呼吸之前,开始胸部按压。
四、保证完成高质量的CPR。
五、进行复苏时,医务人员施救者需完成许多工作,诸如胸部按压,气道处理,人工呼吸,探测心律,电击除颤,以及药物治疗,这可由经过良
好培训的施救者组成的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同时完成。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新指南继续强调,良好的BLS是成功进行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的基础,应立即开始高质量的CPR,尽可能减少间断,对VF/无脉性VT,应在发生虚脱后数分钟内除颤,新成活链的第5个环节(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救治)强调从确认心脏骤停开始,至ROSC
(自主循环恢复)到出院,进行多学科综合救治的重要性、关键性ACLS评估及干预,为BLS及长期存活并有良好的神经系统功能之间架起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
复苏后仍要积极的救治
心脏骤停后,许多器官受到损伤,因此复苏后的救治至关重要。
新指南指出,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初期目的为:使心肺功能及活命器官的血流灌注达到最佳状态;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送至具有心脏骤停复苏后的综合治疗条件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救治,重症监护室以及低温治疗的医院中;将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救治后的患者转送至可提供心脏骤停复苏后的综合治疗的重症监护病室中;确定并治疗心脏骤停的诱因,并预防骤停的复发。
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后续目的为:将体温控制在可使患者存活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状态;确定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妥善使用机械通气,尽量减少肺损伤;降低多器官损伤的风险,支持器官功能;客观地评估患者预后;给予存活患者各种康复性服务。
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的100次/min改为“至少100次/min”(2)按压深度由的4-5cm 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 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