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急危重症护理学考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考点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知识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转运救护,急诊科和ICU 负责院内救护。

3.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救护或现场救护,是指在进入医院前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

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的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救半径:是指急救中心(站)所承担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市区内不应超过5km,农村则不超过15km。

✓5.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站)接到120呼救电话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

✓6.急救绿色通道:即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急危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程序按情况补办。

✓7.重症监护病房:又称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先进的诊疗护理技术,对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及护理的一种特殊场所。

✓8.心搏骤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不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

✓9.心肺脑复苏:是通过机械、生理和药理学方法,是心搏和呼吸停止患者恢复生命体征的急救医疗措施。

✓10.基础生命支持:又称初期复苏或现场急救,是指在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现场,由最初目击者通过徒手操作维持人体生命体征最基础的需要。

✓11.心脏电复律:是用除颤器产生高能脉冲电流通过胸壁或直接作用于心脏,消除各类快速心律失常,使心脏恢复为窦性心率的方法。

12.中毒:某些物质接触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会损伤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之发生严重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急危重症护理学 汇总

急危重症护理学 汇总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C.心电监护仪D.除颤仪E.输液泵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3年E.1974年4.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A.20B.21C.22D.23E.245.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C.灾害医学D.危重症医学E.急求医学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A.上海中山医院B.北京协和医院C.广州珠江医院D.北京304医院E.四川华西医院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A.1年B.3年C.5年D.10年E.终身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A.2002年B.2003年C.2004年D.2005年E.2006年三、简答题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急危重症护理学 复习 知识点汇总

急危重症护理学 复习 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就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得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得,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与科学管理得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心脏性猝死:就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得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有心脏原因引起得死亡。

3、复合伤:就是指两种以上得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得损伤。

4、淹溺:又成溺水,就是人淹没于水或其她液体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与肺泡,或因咽喉、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引起窒息与缺氧,肺泡失去通气、换气功能,使机体处于得一种急危状态。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就是指在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得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得可逆性功能障,其恶化得结果就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6、中暑:就是指人体在高温下,由于水与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所引起得以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得热损伤性疾病。

二简答题1、心肺复苏效果得判断①颈静脉搏动:停止按压,触摸劲动脉有搏动,说明患者自主循环已恢复②自主呼吸出现:如果复苏有效,自主呼吸亦可能恢复③瞳孔:复苏有效时瞳孔有散大开始回缩④面色及口唇:复苏有效时,可见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⑤神志:复苏有效: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

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机,张力增加.阿托品化:①瞳孔较前扩大②颜面潮红③皮肤干燥,腺体分泌减少,无汗,口干④肺部湿啰音消失⑤心率增快3、ICU感染得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种复杂;➢各种侵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多重耐药菌在ICU常驻4、中心静脉压得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正常值:5~12㎝H2O◆临床意义:小于2~5㎝H2O 表示右心房充盈不良或血容量不足;大于15~20㎝H2O表示右心功能不良或血容量超负荷。

CVP检测对了解循环血量与右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可作为指导临床治疗得重要参考。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念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危重病人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教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这既适用于日常的急诊医疗,也适用于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是指对急、重、危伤病员在进入医院前所进行的医疗救护,包括伤员现场的医疗救护、运送及途中监护等环节。

4.心搏骤停指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起全身缺解或去除衣血缺氧。

5.多发伤: 同一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造成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诊科救护③重症监护病房救护④灾难救护⑤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管理和科研2.(一)院前急救的特点①社会性及随机性较强②时间紧急③流动性大④急救环境条件差⑤病种复杂多样⑥以对症治疗为主⑦体力强度大(二)院前急救的原则院前急救总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后轻”。

①立即使伤(病)员脱离危险区②先救命后治病,先救治后运送③急救与呼救同时进行④争分夺秒,就地取材⑤保留离断肢体和器官⑥搬运与医护一致性⑦加强途中监护并记录病情3.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取坐位4.这个题了解心搏骤停后,心泵功能丧失,血流停止,血氧浓度显著降低,全身组织器官均缺血缺氧,但体内各办概还脏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

正常体温时,中枢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最差,所以在缺血、缺氧时最先受到损害的是脑组织。

一般心搏骤3~5s,病人即可出现头晕、黑朦;停搏10s左右可引起晕厥,随即意识丧失,或发生阿-斯综合征,伴全身性抽搐,由于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同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心搏骤停发生20-30s时,由于脑中尚存的少量含氧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可呈断续或无效呼吸状态,伴颜面苍白或发;停搏60s左右可出现瞳孔散为停搏4-6min,脑组组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即可从临床死亡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急危重症护理学 复习 知识点汇总1234

急危重症护理学 复习 知识点汇总1234

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有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3.复合伤:是指两种以上的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

4.淹溺:又成溺水,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和肺泡,或因咽喉、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引起窒息和缺氧,肺泡失去通气、换气功能,使机体处于的一种急危状态。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的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其恶化的结果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6.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

二简答题1.心肺复苏效果的判断①颈静脉搏动:停止按压,触摸劲动脉有搏动,说明患者自主循环已恢复②自主呼吸出现:如果复苏有效,自主呼吸亦可能恢复③瞳孔:复苏有效时瞳孔有散大开始回缩④面色及口唇:复苏有效时,可见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⑤神志:复苏有效: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

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机,张力增加。

阿托品化:①瞳孔较前扩大②颜面潮红③皮肤干燥,腺体分泌减少,无汗,口干④肺部湿啰音消失⑤心率增快3.ICU感染的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种复杂;➢各种侵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多重耐药菌在ICU常驻4.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正常值:5~12㎝H2O◆临床意义:小于2~5㎝H2O 表示右心房充盈不良或血容量不足;大于15~20㎝H2O表示右心功能不良或血容量超负荷。

CVP检测对了解循环血量和右心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急救护理学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2)、提高分诊准确率(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7)、规范护理文书(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ICU 收治对象:(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蛇咬伤和中暑患者(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泌危象患者(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多种耐药菌在ICU7、检伤分类的原则:(1)、优先救治病情危重但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2)、分类时不要在单个伤病员身上停留时间过长(3)、分类时只做简单可稳定伤情但不可过多消耗人力的急救处理(4)、对没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放弃治疗(5)、有明显感染征象的伤病员要及时隔离(6)、在转运过程中对伤病员动态评估和再次分类以上仅用于灾难或突发事件医疗资源不足的,无法满足每个伤病员的就只需求时,为最大提高伤病员存活率的情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汇总-2023年个人用心整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汇总-2023年个人用心整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一、名解1、P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这既适用于日常的急诊医疗,也适用于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2、P5-院前急救:是指对急、重、危伤病员在进入医院前所进行的医疗救护,包括现场的医疗救护、运送和途中监护等环节。

3、P9-心搏骤停:指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起全身缺血、缺氧。

4、P10-心肺复苏(CPR):指针对心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最终恢复心脏自主搏动,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最终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肺脑复苏(CPCR):使心搏、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循坏、呼吸和脑功能的抢救措施。

完整的CPCR包括三个环节: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心血管支持(ACLS)和心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PLS)。

5、P28-淹溺: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或肺泡,或反射性喉痉挛引起窒息和缺氧,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呼吸和心搏骤停而死亡。

6、P31-中暑(又称急性热致疾病):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临床综合征。

7、P32-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以高热(直肠温度≥41℃)、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

8、P61-中毒:某些物质接触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体液相互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功能,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9、P88-ICU(重症监护室):专门收治危重症并给予精心监测和精确治疗单位了解:P88-综合ICU:是一个独立的临床业务科室,受医务部直接管辖,收治来自各科室的危重病人。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

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发生了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辅以铁肺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是世界上最早运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23个专业学科。

1983年危重病医学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学科。

20世纪80年代,各地相继成立了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

北京协和医院在1982年设立了第一张ICU病床,1984年正式成立了作为独立专科的综合性ICU。

1983年急诊医学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

1985年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

1988年第二军医大学开设了国内的第一门《急救护理学》课程。

成为急诊护士的条件:具有护理学士学位,取得注册护士资格证,有急诊护理工作经历,参加急诊护士学会举办的急救护理核心课程学习并通过急诊护士资格证认证考试。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项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医院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EMSS在概念上强调急诊的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院外急救:pre-hospital emergemcy medical care)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工作范围为院外呼救的患者提供院前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执行特殊任务似的救护值班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院前急救的模式,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和附属消防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救护理学
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
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
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
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
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
(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提高分诊准确率
(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
(7)、规范护理文书
(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
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
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
ICU 收治对象:
(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
(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
(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
蛇咬伤和中暑患者
(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
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
高危患者
(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
(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
泌危象患者
(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
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
(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
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
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
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
多种耐药菌在ICU
7、检伤分类的原则:(1)、优先救治病情危重但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
(2)、分类时不要在单个伤病员身上停留时间过长
(3)、分类时只做简单可稳定伤情但不可过多消耗人力的急救处理(4)、对没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放弃治疗
(5)、有明显感染征象的伤病员要及时隔离
(6)、在转运过程中对伤病员动态评估和再次分类以上仅用于灾难或突发事件医疗资源不足的,无法满足每个伤病员的就只需求时,为最大提高伤病员存活率的情况。

8、检伤分类的种类:
收容分类,目的是将需要挽救的伤病员快速识别出来,同时脱离危险环境,安排到相应的可是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救治分类,决定救治实施顺序的分类,轻、中、重度。

后送分类,确定伤病员尽快转运到确定性医疗机构顺序的分类。

9、伤病员转送前的准备:
(1)、正确掌握转送指征和时机。

转送指征:应在现场实施的救治措施都已完成,如出血伤口的止血、包扎和骨折的临时的固定等;确保伤病员不会因搬动和转运而使伤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暂缓转送指征:
a病情不稳定,如出血未完全控制、休克未纠正、骨折未妥善固定
b颅脑外伤疑有颅内高压、可能发生脑疝者;
c颈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
d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
(2)、伤病员转送前的要求:
a做好必要的医疗处置,严格掌握转送指征,确保转送途中伤
病员的生命安全;
b确保转送工具和监护、急救设备及药品
c转送前对每一位伤病员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注意保护伤口 d做好伤病员情况登记和伤情标记,并准备好相关医疗文件。

10、不同工具转送的途中护理要点(选择)
平卧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应使伤病员的头部向后、足部在前,方便病情观察;
车厢统一编号,重伤员安排在下铺,每台车每节车厢安排1-2名轻伤员,安排危重伤员先下车;
防窒息:有昏迷、晕船呕吐者头转向一侧,随时清除清除口鼻
分泌物。

空运时空中温度和湿度较低,对使用器官插管者,应减少气囊中注入的空气量,或者该用盐水充填,以免在高空中气囊过度膨胀,压迫气管黏膜造成缺血性坏死。

中等以上气胸或开放性气胸者,空运前应反复抽气,或做好胸腔闭式引流,使气体减少至最低限度。

11、应激相关障碍:又称反应性障碍,灾后常见类型为急性应激障碍(ASD)--一过性精神障碍和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延迟性心因
性反应(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经3个月)
12、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三级分类:一级-危急-红色
二级-紧急-黄色
三级-非紧急-绿色
五级分类:一级-危殆-红色
二级-危急-橙色(在15分钟内给予紧急处理)
三级-紧急-黄色(等待时间不超过30分钟)
四级-次紧急-绿色(患者等待时间不超过2小时)
五级-非紧急-蓝色(等待时间不超过4小时为宜)13、分诊记录可根据SOAPIE格式记录:
S:主观数据评估,应简单 O:客观数据评估,为快速重点体检 A:数据分析,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P:护理计划
I:实施分诊时所提供的护理,包括诊断性检查、现场救治措施、
或启动的感染控制措施
E:评价或再评估,记录对救治措施的任何反应或病情的变化情况。

14、心搏骤停(SCA):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
的最主要原因。

15、心搏骤停由以下4种心律失常所引起: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无脉性室速)、无脉性电活动和停搏。

16、导致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包括心源性(心脏本身病变所致)和非心源性(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因素。

17、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1)、意识丧失,或全身短暂性抽搐
(2)、心音消失、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4)、面色发白或发绀
(5)、瞳孔散大或固定
如果呼吸先停止或严重缺氧,则表现为进行性发绀、意识丧失、心率逐渐减慢,随后心跳停止。

判断:较早且较可靠的临床征象是意识丧失伴大动脉
搏动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