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理-部分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疾病11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肾小球疾病11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作者:蔡璐白友为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22期[摘要] 目的探讨肾小球疾病临床与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成人肾小球疾病11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肾活检确诊为肾小球疾病,分析其肾脏病理类型,以及病理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结果 116例成人肾小球疾病患者中84例患者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2.4%;32例患者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27.6%。
其中IgA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占39.8%。
对于肾病综合征、肾炎综合征的患者,不伴有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患者与伴有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患者相比,两组间尿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2-32-03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n 116 cases with glomerular diseaseCAI Lu BAI YouweiDepartment of Nephrology,Lu'a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Lu'an 237005,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lomerular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16 cases with adult glomerular disease 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glomerular disease by renal biopsy.The type of renal patholog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log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116 cases with adult glomerular disease,there were 84 patients with primary glomerular disease that accounted for72.4%,and 32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glomerular disease that accounted for 27.6%. Of which IgA nephropathy was a major pathological type of 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 and accounted for 39.8%. For the patients with nephrotic syndrome and nephritic syndrome,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urinary albumin,serum creatinine,blood uric acid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tubulointerstitial damage(P[Key words] Glomerular disease;Clinical manifestations;Pathological features临床上对肾脏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是肾脏活组织检查技术,肾组织活检对诊断肾脏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肾组织活检也直接影响着对患者肾脏疾病的治疗和预后[1-2]。
病理学肾小球肾炎与肾盂肾炎

三、临床表现
• 肾小球肾炎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包 括尿量的改变(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 尿性状的改变(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水肿和高血压。
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白 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蛋质血症。
• 结局: • 其预后与新月体性形成的数目有关; • (1)少于50%预后较好; • (2)50~80%可维持或缓解; • (3)80%以上则肾功能不能恢复。
•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是各型肾炎发展到晚期的共同结果。 病变特点是大量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 化,又称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部分有明显肾炎的病史; • (2)部分无明显肾炎的病史。
• 致病诱因:
• 1.尿路阻塞 • 2.医源性因素 • 3.先天性畸形 • 4.女性尿道短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1. 下行性感染:较少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为主,两肾同时发病
• 肾皮质
肾小球 肾小管 肾间质 肾盂
2. 上行性感染:常见。以大肠杆菌感染为主,一
侧或双侧肾病变
肾盂
肾间质
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并可伴血栓 形成。
4. 玻璃样变和硬化 沉积的血浆蛋白、增厚的基底膜和增多的
系膜基质致玻璃样变。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管腔内出现由 蛋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凝聚形成的管型。肾 间质可发生出血、水肿,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 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或硬化时,肾小管可萎缩、 消失。间质可纤维化。
• 急性增生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但确切 抗原成分尚未阐明。
肾脏活检病理分型标准

肾脏活检病理分型标准
肾脏活检是通过取得肾脏组织样本,经过病理学检查来诊断肾脏疾病的方法之一。
病理分型标准有多种,具体的分型方式可能根据疾病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脏活检病理分型标准:
1.肾小球疾病的分型:
•IgA肾病分型:
•Lee分类法:根据肾小球病变的轻重程度和伴随的
病变,分为IgA肾病I至IV期。
•Oxford分类法:根据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的程度和
系膜区电子密度,分为M1至M3三类。
•膜性肾病分型:
•骨架:根据系膜区电子密度,分为Ⅰ至Ⅳ型。
•表面:根据系膜区细胞的数量,分为Ⅰ至Ⅴ型。
•肾小球硬化症分型:
•FSGS分型: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特点,分为典型型、
节段型、局灶节段型、弥漫型等。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病:
•WHO分型:根据系膜增生的特点,分为Ⅰ至Ⅳ型。
2.肾小管间质疾病的分型:
•慢性间质性肾炎分型:
•根据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分为慢性间质性肾炎的
原发型、继发型等。
3.免疫荧光分型:
•免疫复合物性肾病:
•根据免疫荧光显微镜下的染色情况,可以分为IgA
沉积型、IgG沉积型、IgM沉积型等。
这只是一些肾脏活检病理分型的示例,实际上,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特征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
在实践中,病理学家会综合考虑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等各个方面的病变特点,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类。
肾小球疾病

治疗
早期作出病因诊断和免疫病理分型
强化治疗
对症治疗
钠 水 潴 留 高 血 压 急 肾 衰
强化 血浆臵换 疗法
甲泼尼龙 冲击伴 环磷酰胺
感 染
预后
免疫病理类型: Ⅲ型较好,Ⅰ型差,Ⅱ型居中 强化治疗是否及时: 临床无少尿、Scr<530μmol/L,病理尚 未显示广泛不可逆病变时即开始治疗者预后 好,否则预后差 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本病缓解后的长期转归,以逐渐转为慢性病 变并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较为常见。
2.仅少数由急性肾炎而来
3.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
4.非免疫非炎症因素(高血压、大量蛋白尿、 高血脂等)促进病程慢性化
病理
多种病理类型:
系膜增生性(IgA及非IgA)
系膜毛细血管性
膜性肾病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最终均可转化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隐匿
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大,异误诊 基本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 常见症状:乏力、疲倦、腰酸痛、纳差,水肿、 贫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 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 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 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 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疾病表现多样化:病理类型不同、病期不同、 主要临床表现不同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由多种病因、不同病理的原发肾炎构成
一、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minor glomerular abnormalities 二、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focal segmental lesions 三、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diffuse glomerulonephritis 1、 膜性肾病 MN membranous nephropathy 2、 增生性肾炎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3)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4)新月体性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3、 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sclerosing glomerulonephritis 四、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 unclassified glomerulonephritis
肾脏病病理学知识点

肾脏病病理学知识点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可能导致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了解肾脏病的病理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肾脏病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以及间质性肾病等方面。
一、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是肾脏的基本过滤单位,包括毛细血管团和肾小球囊,起到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和保留有益物质的作用。
肾小球疾病是指影响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常见的有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改变通常包括增殖、纤维化和免疫反应等方面。
1. 肾小球增殖性疾病肾小球增殖性疾病是指肾小球内的细胞增殖异常,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体积增大的疾病。
典型的增殖性疾病包括IgA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病理表现为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体积增大。
2. 肾小球纤维化疾病肾小球纤维化疾病是指肾小球内纤维组织增多,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疾病。
常见的纤维化疾病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硬化。
病理上可见肾小球内纤维组织增加、基底膜增厚、肾小球体积缩小以及肾小球滤过膜的破坏等变化。
3. 免疫反应相关疾病免疫反应相关疾病是指肾小球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IgA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病理改变包括免疫复合物沉积和慢性炎症反应。
在病理检查中,可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来检测肾小球内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
二、肾小管疾病肾小管是肾脏的排泄单位,主要负责尿液的浓缩和废物的排泄。
肾小管疾病是指影响肾小管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常见的有肾小管酸中毒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1. 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是指肾小管对酸碱平衡调节功能异常,导致酸中毒的疾病。
病理上可见肾小管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尤其是近曲小管和集合管。
常见的肾小管酸中毒分为远曲小管型和近曲小管型。
2. 肾小管间质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是指肾小管和间质的病变,可能导致肾小管功能减退和慢性肾脏病。
病理改变通常包括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水肿。
肾小球疾病概述

蛋白尿:
正常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若尿常规检查蛋白定性为阳性, 尿蛋白定量>150mg/24hr称为蛋 白尿。
少量蛋白尿: 尿蛋白定量<1000mg/24hr(<1500mg/24hr)
中等量蛋白尿: 尿蛋白在1500-3000mg/24hr
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 >3500mg/24hr
蛋白尿发生机制: 肾小球滤过:正常的肾小球 滤过膜可允许分子量<2-4万道 尔顿的蛋白质自由通过肾小球 滤过膜。
肾小管重吸收:
经肾小球滤过的原尿中95%以上 的蛋白质被近曲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和髓攀升支分泌的蛋白质, 如T-H蛋白。
尿道组织蛋白:如分泌型IgA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2、基底膜 3、脏层上皮细胞
生物活性酯:前列腺素类、活化因 子
血管活性胺:组织胺、5-羟色胺、 儿茶酚胺
补体 酶
凝血及纤溶系统因子 细胞粘附分子 活性氧 活性氮
非免疫机制的作用 高血压 高脂血症 蛋白尿
肾小球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蛋白尿 血尿 水肿 高血压 肾功能损害
肾小球疾病诊断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及影 像学检查
尿常规 尿蛋白定量测定 尿蛋白电泳 尿沉渣定量分析 尿红细胞形态观察 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 尿液特殊蛋白质的测定
性血尿或/和蛋白尿) 5.肾病综合症
原发性肾小球病病理分型
(WHO1982年分类标准)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微小病变性肾病
•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1.膜性肾病 2.增生性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致密沉积物性肾小球肾炎 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肾脏病理评分标准

肾脏病理评分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肾脏损伤程度和判断肾脏疾病进展的评分系统。
以下是常见的肾脏病理评分标准: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标准:根据肾小球损伤程度,将肾脏病理分为Ⅰ-Ⅳ级。
其中,Ⅰ级为正常肾小球,Ⅱ级为轻度病变,Ⅲ级为中度病变,Ⅳ级为重度病变。
2. 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评分系统:根据肾小球损伤程度、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以及血管病变程度,对肾脏病理进行评分。
该评分系统将肾脏病理分为1-3级,其中1级为正常或轻微病变,2级为轻度至中度病变,3级为重度病变。
3. 肾脏病理指数(RPI):根据肾小球硬化程度、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程度,对肾脏病理进行评分。
该评分系统将肾脏病理分为1-3级,其中1级为正常或轻微病变,2级为轻度至中度病变,3级为重度病变。
4. 肾小球滤过率(GFR)分级标准:根据GFR值对肾脏功能进行分级。
通常将GFR大于90mL/min的肾脏功能评为1级,GFR在60-89mL/min之间评为2级,GFR在30-59mL/min之间评为3级,GFR在15-29mL/min之间评为4级,GFR小于15mL/min评为5级。
这些肾脏病理评分标准都是为了更好地评估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监测病情进展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然而,每个评分系统都有其优缺点和使用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分标准。
同时,肾脏病理评分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肾脏病理评分标准是评估肾脏疾病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肾脏疾病。
慢性肾脏病肾穿刺活检病理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慢性肾脏病肾穿刺活检病理的应用与结果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肾功能逐渐减退的疾病,具有隐匿性、缓慢进展的特点。
肾穿刺活检是CKD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提供病理学诊断和预后评估。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肾脏病肾穿刺活检病理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1. 确定CKD的类型和病因CKD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CKD包括肾小球疾病(nephritic syndrome)和肾小管间质疾病(tubulointerstitial disease),继发性CKD主要由其他疾病所致,如糖尿病、高血压、风湿性疾病等。
肾穿刺活检可以通过病理学观察来确定CKD的类型和病因,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2. 判断肾功能的程度和预后CKD的进展速度和预后与病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肾穿刺活检可以直接观察肾小球的损伤程度和肾小管的病变情况,以此来评估肾功能的程度和预后。
3. 指导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CKD的病变特点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进展和症状的缓解。
肾穿刺活检可以提供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导,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导致的不良后果。
1. 肾小球病变常见的肾小球病变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等。
其中,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IgA沉积和系膜增生。
膜性肾病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电子致密物沉积,常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微小病变性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炎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轻微病变和系膜区域增生。
常见的肾小管间质病变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等。
其中,急性肾小管坏死是肾损伤的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肾小管细胞坏死和管腔阻塞。
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间质炎症和纤维化。
3. 其他病变除以上病变外,肾穿刺活检还可以发现其他不常见的病变,如肾小球硬化症、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abry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 EM:同上 “帽状物”:位于毛细血管袢外周的渗出性纤维蛋白,非特异性嗜
酸性半月体 “滴状物”:位于球囊壁层的小圆形嗜酸性物质,有诊断参考价值。
DN-PAS
DN-HE
形成50-75% V:局灶(a)、弥漫(b)性系膜增生或硬化,新月体
形成>75% VI: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HSPN-PASM
糖尿病肾病
1/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大多数可见到(EM异常占90%以上) LM:肾小球系膜(基质和/细胞)弥漫性增生;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呈玻璃样变 EM:同LM
2/结节性肾小球硬化:50%可见到。为特征性改变 LM:系膜区均质圆形结节(部分结节中心可发展为微血管瘤),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
各种临床综合征均有 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会(ISKDC,主要根据系膜和新月
体病变分类) I:微小病变 II:系膜增生 Ilt;50% IV:局灶(a)、弥漫(b)性系膜增生或硬化,新月体
DN-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