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波综合征严干新
Brugada波和Brugada综合征(上)

Brugada图1 Brugada三兄弟:Josep Brugada (左),Ramon Brugada (中),Pedro Brugada (右)此后,Brugada三兄弟又积累了2例相似的病例,并于1991年在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NASPE)学术年会上做了专题报告。
后来他们又总结了另外4例病例,于1992年在美国心脏学会(AHA)的杂志上发表了“右束支阻滞、V1~ V3导联ST段抬高是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猝死的标志”的论文。
该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医师的关注,不少医生相继报告了很多类似病例,并称其为“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这一诊断迅速被全世界采纳,成为年轻人猝死的一个重要病因。
由于很多猝死的东南亚男性青壮年患者均存在这种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使人们在期望中看到了科学的曙光。
中国旅美学者:纠正偏差揭本质Brugada兄弟首次报告了右胸导联心电图三联征常与青年人猝死伴发的现象,但右束支阻滞伴继发性ST-T改变者众多,很多有该三联征的青年并未发生猝死,因此用右束支阻滞难以解释猝死的发生。
此时,在美国心电大师安泽勒维奇(Antzelevitch)实验室工作的中国旅美学者严干新有了意外的突破性发现。
他在研究缺血对三层不同心室肌的作用时观察到,在跨室壁的心电图上记录到了QRS波后新出现的J波。
他发现,这种J波是心外膜与心内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1相与2相存在复极差造成的,实际上是心外膜心肌的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增强,使复极加快,并大大缩短了动作电位时程,而心内膜心肌细胞变化不大,两者之间自然出现了跨室壁的复极离散度,从而形成了J波。
因此,J波的出现是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的结果与标志。
严干新把这一新发现报告给了导师Antzelevitch。
进一步研究证实,当心肌明显存在2相复极差时,可引起心肌细胞的顺序激动,并形成2位相折返。
严干新及其导师对Brugada综合征的巨大贡献在于:①纠正了Brugada兄弟对心电图的解释,即不是右束支阻滞的终末除极的R’波,而是一个异常的复极波(J波);②异常的复极波(J波)是存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标志,提示患者易发生2相折返引发的室速、室颤及猝死。
J波综合征

结论:决奈达隆对于预防有临床症状和无 症状房颤/房扑的复发都有效果
29
胺碘酮二代——决奈达隆
ANDROMEDA 试验 目的:决奈达隆在中一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中的抗心律失常试验,评估其降低死亡率的情况 性质:在丹麦、匈牙利、挪威、波兰、瑞典、荷 兰进行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在1000例充 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功能减退的高危患者中共入选 627例患者。 结果:随访2个月后,出于安全性的考虑, 根据 数据及安全性监测组事先规定的原则,试验被提 前终止。
特发性心室颤 左心 动/预料不到的 室下 中? 猝死综合征 壁 Brugada综合征 右心 室
II、III、 中 aVF导 有 联 V1~V3 大 导联
使ST段正常, 男 性 抑制心室颤 动
?
大
有
使ST段正常, SCN 男 (20%~ 性 抑制心室颤 30%) 动
19
J波诊断
严格标准,紧密结合临床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 断 ①在体温过低、高钙血症、脑外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 J波明显增宽、增高,预示可能发生致命性的恶性心律 失常,称为“病理性J波”。 ②临床最多见的是无症状的青壮年健康人,是“功能 性J波”,可诊断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③对40岁以上的男性,有症状的病人,要特别警惕急 性冠脉综合征超急期的可能性,唯一办法是严密监护, 每5-10分钟复查心电图; ④有症状的病人还可能有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室颤, 急性心包炎,心肌病,食管炎,各种感染等等。
特发性心室颤动
J波与ST段的频率依赖性 A.一亚裔男子心脏性猝死患 者心电图下壁II、III、 aVF导联显示大的J波和ST 段抬高。胸前V4~V6导联 也显示J点和ST段抬高, 即早期复极综合征; B.当患者在活动平板上跑步 时,心率加快伴随J波减 小(II、III、aVF导联), J点压低(V4~V6导联)和 ST段回归正常; C.患者心电图记录显示R-onT室性期前收缩及其触发 的心室颤动。
J波综合征精美医学

五、J波综合征与临床
生理性J波:
早期复极综合征,
左室心外膜Ito增 大,受迷走神经影 响,心率慢时更明 显,一般为良性。
J波综合征与临床
病理性J波:
Brugada综合征 EKG: J点抬高, V1-3下垂型或 马鞍样抬高, 酷似右束支阻 滞
Brugada综合征
临床: 多发 于中青年男 性 无器质性 心脏病或电 解质紊乱 反复晕厥、 心脏性猝死
2相折返与室性心律失常
2.穹窿丢失使该部位心肌动作电位明显 缩短,与其他部位心肌形成电位差,形 成2相折返
2相折返与室性心律失常
3. 2相折返引起的室早必然落在T波上, 即R on T现象,导致室速、室颤。图3
五、J波综合征与临床
生理性J波:早期复极综合征
J波 病理性J波: Brugada综合征、 原发性室颤 缺血性
预警标识。 3、缺血性与非缺血性Ito介导平台期丢失不均一
性,从而形成电压梯度,发生2相折返 R on T。 4、AMI时出现缺血性J波,易发生严重室性心律
失常。
六、J波综合征-小结
J波综合征 电生理机制
J波综合征-小结
2、J波综合征的鉴别
J波综合征-临床处理
1、重视原发疾病的处理及鉴别诊断。 2、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缺血、电解质
动物实验资料表明,绝大多数低温受试 动物都发生室颤而死亡。临床上相当比 例的低温性J波的病人发生室速、室颤、 进一步证实J波与室颤、猝死的关系。
五、J波综合征与临床
病理性J波: 急性心肌缺血 1、J波、ST段抬高导联与缺血区域相一致,可判
断“罪犯血管”,与局部心外膜Ito介导有关。 2、缺血性J波与ST段抬高或T波电交替呈猝死高危
细胞电生理及离子流机制st段抬高是j波综合征的另一特征ito介导的心内膜外向电流ikatp增大及内向电流inaica减小形成心外膜动作电位穹窿减少或丢失心室动作电位平台期各层间的电位差可能是st段抬高主要机制
J波综合征

・综 述・J波综合征王现青1 综述;严干新2,崔长琮3 审校 〔摘要〕 心电图上J点是指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一个突发性转折点,它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复极的开始。
J点之后的顿挫称为J波。
由瞬时外向钾电流介导的J波,是许多临床综合征如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志。
J波的细胞和离子流机制在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甚至ST抬高的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把这些临床综合征称为J波综合征。
深入了解J波综合征的内在机制对猝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J波综合征;瞬时外向钾电流;2相折返;Brugada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7(2008)052360203 心电图上J点是指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一个突发性转折点,它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复极的开始。
J点之后的顿挫称为J波。
1950年由Osborn首先描述,故又称Osborn氏波。
J波在人类可见于生理和病理状态。
近十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J波的临床意义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由瞬时外向钾电流(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Ito)介导的J波,是许多临床综合征如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和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的心电图标志。
J波的细胞和离子流机制在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甚至ST抬高的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把这些临床综合征称为J波综合征。
本文回顾分析J波的研究现状及其临床意义。
1 J波的细胞和离子流机制J波是紧随QRS波之后呈驼峰或圆顶状的小波折。
生理状态下人类心电图的J波往往部分或全部重叠于QRS波群,在ERS者可以表现出明显的J波。
临床心电图-J波综合征再认识!

心电图表现
• (一)典型的早复极综合征 • 1.J点抬高,J波形成。J波位于QRS波终
点与ST段起点的交界处,其在V2-V5或 Ⅱ、Ⅱ、aVF导联最为明显。有时J波出 现在V1、V2导联,使QRS波呈rSr'型, 类似右束支阻滞图形,但不同的是V4~V6 导联S波振幅明显减小或消失,且J点抬高。
• 3.旁路加速传导
• 有些学者认为部分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房束 旁路的电活动有关。房束旁路由心房下行 绕过房室结与左前分支相连。窦性激动可 经旁路直接下传到左前分支,虽然不经过 房室结的生理延迟,但由于旁路本身较长, PR间期缩短可不明显。左前分支支配的 室间隔前半部及左室前壁心肌最先除极, 复极也相应提先,而表现为典型的早期复 极综合征。这种解释的依据包括:
• 2.自主神经张力异常
•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者多为运动员、健康 青壮年,常伴有心动过缓,并且迷走神经 张力增高时,心电图表现会更加典型。特 别是午休、夜间睡眠时,窦性心律减慢 ST段抬高更明显。但阿托品不能使ERS特 征心电图变化消失。运动或情绪激动等应 激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而迷走神经张力 下降,心率增快,ST段可以回降到基线, 早期复极综合征图形特征可以部分或全部 消失。因此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与迷走神 经张力增高和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有关。
J波综合征再认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内容
CONTENTS
1 早期复极综合征 (ERS);
2 J波综合征上海专 家共识;
3S)的概 念
• 早期复极综合征也称提早(过早)复极综合 征,主要表现为ST段自J点处抬高,运动 可使ST段回降到基线,目前认为是部分 心室肌提前复极,由于复极不均匀而形成 的一种心电图综合征,属于良性的先天性 心脏传导或电生理异常。
《J波综合征严干新》课件

生存率
长期观察患者的生存率 ,比较接受治疗与未接 受治疗的患者生存率的
差异。
复发率
观察患者治疗后复发的 比例,评价治疗效果的
持久性。
04
J波综合征的预防和日常 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J波综合征的迹象。
依赖单一指标
传统评估方法通常只依据心电图上的J 波幅度或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等单一 指标来判断J波综合征的严重性,缺乏 全面性和准确性。
无法预测风险
主观性强
传统评估方法的解读和判断很大程度 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不 同医生之间的评估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
传统方法无法准确预测患者发生恶性 心律失常或猝死的风险,导致临床决 策存在一定盲目性。
案和干预措施。
新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和效果
广泛应用
新方法已在多个临床中心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显著提高评估准确性
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在评估J波综合征的严重性方面具有更高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有效指导临床决策
新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准确的决策依据,有助于制定更 加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的风险。
《j波综合征严重性评估新 方法》PPT课件
目 录
• J波综合征概述 • J波综合征的严重性评估方法 • J波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 J波综合征的预防和日常保健 • J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01
J波综合征概述
J波综合征的定义
01
J波综合征是一种心脏电生理异常 ,表现为心电图上出现J波或J波 样改变。
J波综合征

心肌纤维化和Cx43的减少,造成 RVOT 部位的传导缓慢及传导的不 确定性和不连续性,是BrS 患者心 电图改变和心律失常产生的主要原 因
Brugada ECG 激发试验所使用的药物
• 只有当用药后出现1 型心电图改变才可称为激发试验阳性 • 当记录到频发室性早搏或其他心律失常,或QRS 波群较用药前基线水平增
Accentuated J wave instead of RBBB
12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1996: J波的细胞学基础的证实及Brugada综 合征的首次提出
心室外膜动作电位常表现为明显 的“切迹”,即有一个峰和穹隆, 这主要产生于瞬时外向钾电流 (Ito)。而心室内膜的瞬时外 向钾电流(Ito)较小,所以其 动作电位通常缺乏“切迹”。心室 内外膜之间动作电位的这种差异 会造成心室复极早期跨室壁电位 差,心电图上表现为J波或J点抬 高。
5. 除交通事故以外, Brugada综合征是40岁以 下年青人猝死的首要原因
6. 东南亚发生率高,欧美发生率低
7. 男性多见
A
20
Brugada波及分型
1型
J波幅度
≧2mm
T波
倒置
ST段形状
穹隆型
ST段(终末部分) 逐渐下降
2型
3型
≧2mm
≧2mm
直立或双向 直立
马鞍型
马鞍型或穹窿型
抬高≧1mm 抬高<1mm
• 29岁既往健康但睡眠 时反复发生室颤的亚 裔男性;
• 各项检查包括彩超及 心导管均正常;
• J波与ST段随心率动 态性改变:心率缓慢 时, J波变大与ST段 抬高; 心率加快时, J波变小与ST段回复 正常.
低温性J波综合征1例

低温性J波综合征1例江旖莹;张凌志【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8(037)006【总页数】2页(P417-418)【作者】江旖莹;张凌志【作者单位】317500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317500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正文语种】中文患者男性,69岁,因室外晕倒受冻5h于2018-01-15送至本院急诊。
体检:体温34℃(腋温),脉搏40次/min,呼吸 15次/min,血压 78/36mmHg。
患者神志不清,呼吸浅慢,肢体冰冷,口唇发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心率40次/min,律齐,各瓣膜均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肝脾肋下未及。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清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均正常。
急诊心电图检查(图1)示:P波在Ⅱ、aVF直立,时间100ms,PR间期固定200ms,心率39次/min,提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QRS时间为80ms,Ⅱ、Ⅲ、aVF呈QR型,余导联为R型或RS型,QRS波群的R波降支尚未回到基线水平便紧跟一个顶部圆钝的波,Ⅱ、Ⅲ、aVF、aVR倒置,余导联直立,时间90ms,振幅最高达1.4mV,为巨大J波。
V1~V6ST段明显压低,V5ST段压低最多,达0.1mV,全导联T波低平,QT间期660ms。
心电图诊断:显著窦性心动过缓(39次/min),巨大J波,ST-T改变,QT间期延长。
1h后患者心电监测示交接区逸搏心律,继而出现心室颤动,抢救无效死亡。
图1 患者的急诊心电图讨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心电学科医师为解决这一难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一难题的研究热点已转移到心室的复极异常研究。
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研究J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J波综合征与心源性猝死关系密切,因此J波综合征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2004年,严干新等提出J波综合征的概念。
目前将一系列与J波紧密相关的临床综合征统称为J波综合征,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前者包括Brugada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和特发性心室颤动等,后者包括缺血性J波和低温性J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波综合征: 一个重要的病例
J wave
J wave +ST
J wave +ST
有意思的是,一般认为不容易引起心律失常的胸前导联V2 , V3 (箭头)马鞍形 的ST段抬高,却伴随着可能为2位相折返的R-on-T早搏。这表明室性早搏并不一 定来自右心室。 换句话说,心电图表现不支持Brugada综合征。事实上,ST段
1992年:Brugada兄弟的重要发现
1992年, Brugada 兄弟首先描述8例反复晕厥及心室纤维颤 动引起猝死的病人. 这些病人没有显著的心脏结构改变,但 心电图V1 to V3 导联上表现为 “ 右束支传导阻滞 ” 及 ST段抬高。
Accentuated J wave instead of RBBB
➢此病在日本称为“Pokers”,在泰国称为“Lai Tai”,都意指“睡眠中猝死”。在泰国某些地区 (与马尼拉相似),平均10万人口中每年有26个 年青健康男人死于睡眠中。 在1981至1997年期 间, 超过5000泰国男性死于该疾病;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收到 大约120例东南亚男性难民心源性猝死的报告。 死者多在夜间死亡,尸解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综合征患者的室颤呢?
A. 在钠通道阻滞剂中,奎尼丁延长动作电位时 程最显著;
B. 在钠通道阻滞剂中,奎尼丁抑制瞬时外向钾电 流(Ito);
C. 在钠通道阻滞剂中,奎尼丁抑制 IKs; D. 在钠通道阻滞剂中,奎尼丁抑制 IKr.
20世纪80年代后期: Antzelevitch 与他的同事提出了J波产生的假 设. 他们认为心室外膜动作电位常表现为明显的“切迹”,即有一 个峰和穹隆,这主要产生于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这个“切迹” 在心电图上可能表现为 J波。Litovsky and Antzelevitch: Circ Res 1988;62:116-126
解剖部位 心外膜Ito密度
J波幅度 ST段抬高
ST段抬高动态 变化 室颤
奎尼丁效应
基因突变
J波综合征
过早复极综合症 原发性室颤
Brugada综合征
左前侧壁 小 小
V4-V6,
心动过缓 Na+阻滞剂 ?可能没有
?
KCNJ8/KATP?
左下后壁 中? 中
II, III and aVf
右心室 大 大
J波综合征: 历史,现状与展望
Gan-Xin Yan, MD, PhD, FACC Director of Basic Research, Main Line Health Heart Center
Professor, Lankenau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睡眠与猝死 (Sleep and Death)
12
1994-1995: 原发性室颤及Brugada综合 征的基础研究
1996: J波的细胞学基础的证实及Brugada综 合征的首次提出
心室外膜动作电位常表现为明 显的“切迹”,即有一个峰和 穹隆,这主要产生于瞬时外向 钾电流(Ito)。而心室内膜 的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较 小,所以其动作电位通常缺乏 “切迹”。心室内外膜之间动 作电位的这种差异会造成心室 复极早期跨室壁电位差,心电 图上表现为J波或J点抬高。
J波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 原发性室颤 过早复极综合征
Yan G.X., Yao Q.H., Wang DQ and Cui C.C. Electrocardiograpghic J wave and J wave syndrome. Chin J Cardiac Arrhyth 2004;8(6): 360-365
“The idiopathic J wave has been linked to life-threaten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such as the Brugada syndrome.”
Yan and Antzelevitch: Circulation 1996; 93: 372-379
心室外膜动作电位穹隆的完全丢失, 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显著增加
心室外膜动作电位穹隆的部分压低, 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稍有增加
ST段穹隆型抬高 2位相折返多见
室颤 → 晕厥或猝死
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
ST段马鞍型抬高 2位相折返少见
多合征概念的第一次提出
问答题3:下列哪一个部位心肌梗死急性期有较高的 室颤 (VF)发生率?
A. 左心下壁 B. 左心前壁 C. 左心侧壁
胸壁振荡综合征:又是男性的猝死(>96%)
In Commotio Cordis Registry: >96% cases were men!
讨论: 胸壁振荡综合征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Yan, et al JACC 2003; 42:402-409
J波的电生理特征
• 心外膜Ito介导的动作电位切迹在心电图上表现为J波。 心 率缓慢或迷走神经增强时, J波变大与ST段抬高; 心率加快 或交感神经增强时, J波变小与ST段回复正常;
• 动作电位穹隆的丢失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心电图上 表现为ST段抬高,并成为多形性VT和 VF的基质;
菲尼宾卫生部长 Manuel Dayrit 在 Rico Yan
死后说:“有这种死亡综合征的人通常在睡眠
中发出恐怖的吼声。当然,受累总是菲尼宾及其 他亚裔健康男人。” 在菲尼宾首都马尼拉, 在 1948至1982年期间, 有 722 年轻健康男性死于睡眠中。 当地人称此 病为“Bangungut”, 意思是“在睡眠中挣扎与 呻吟”。 1982年, 马尼拉平均10万人口中每年 有26.3个年轻健康男性死于睡眠中。
Shu J; Zhu T; Yang L; Cui C; Yan GX: ST-segment elevation in the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nd the Brugada syndrome: cellular and clinical linkage. J.Electrocardiol 2005 38 (4 suppl):26-32
Yan GX, et al: Phase 2 reentry as a trigger to initiate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during early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Circulation 2004; 110: 1036-1041
V1-V3
心动过缓 Na+阻滞剂
有
ST段正常化并抑 制室颤
SCN5A,KCNJ8/KATP
心动过缓 Na+阻滞剂
有
ST段正常化并抑 制室颤
SCN5A;SCN3B;SCN1B; CACNA1C; CACNB2b
KCNE3; GPD1L
毛主席说过:
量变到质变
J波综合征: 一个重要的病例
一位34岁既往健康中国男性以心脏骤停和反复室颤住 院,排除心肌梗死,心脏检查包括超声和心导管检查 基本正常。心电图上几乎所有导联都有明显的J波和 ST段抬高,鉴于目前的诊断和理解,本病例不属于 Brugada综合征,过早复极综合征和原发性室颤中的 任何一种。
J波的细胞学基础
右心室心外膜有较大的由Ito 介导的动作电位峰和穹隆
Canine Left Ventricle
Canine Right Ventricle
Yan, et al, Circulation 1996; 93:372-379
Yan,et al, Circulation 1999; 100:1660-1666
J波, 2位相折返和R-on-T早搏
Aizawa, et al. Am Heart J 1993; 126:1473-4
2000: 原发性室颤与Brugada综合征相关联的早期认识
• 29岁既往健康但睡眠时反复发 生室颤的亚裔男性;
• 各项检查包括彩超及心导管均 正常;
• J波与ST段随心率动态性改变: 心率缓慢时, J波变大与ST段 抬高; 心率加快时, J波变小 与ST段回复正常.
A. 振荡正好落在T波上►►►►室颤; B. 振荡引起心脏物理性牵张►►►►室颤; C. 振荡引起右心室外膜动作电位穹隆
的完全丢失►►►► 2位相折返►►室颤.
Deaths
30-34 year old: most dangerous during sleep!
李小龙猝死病因的再探讨
Sleep Death (722 cases)
当地人相信这是寡妇鬼在半夜三更摄取了年轻男性 的灵魂。因此, 许多当地的年轻男人穿着女人的衣 服睡觉,试图迷惑寡妇鬼而免于其灵魂被摄取
问答题1: 为什么在睡眠中, 男人比女人更易于猝死?
A. “小男人:我要在半夜三更时挖走你的的灵魂”寡妇
鬼说; B. 男人更容易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sleep apnea); C. 男人心室外膜动作电位比女人的 “粗糙”, 有一个
Sleep is the taste of death
Sleep is temporary death Death is endless sleep
Bible: Death is "sleep"
Rico Yan, 一个深受喜爱的菲尼宾两栖影视演员, 在他27岁生日两星期后 于2002年3月29日死于睡眠中. 成千上万他的 “Fans”挥泪与他告别。
• 心外膜动作电位穹隆非均匀性丢失,可通过局部再除极发 生2 位相折返, 产生R-on-T期前收缩,诱发多形性VT和 V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