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自燃的原因及倾向性预测精选版
煤层自燃发火预测预报及预防措施

煤层自燃发火预测预报及预防措施在煤矿生产中,煤层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预测和预报煤层自燃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煤层自燃的原因和途径、自燃发火的预测预报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煤层自燃的原因和途径煤层自燃是指在煤矿采掘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煤层内的发热物质自发氧化并生成大量热量,使煤层温度升高,进而引发火灾。
煤层自燃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煤质因素:不同类型、不同质量的煤,其自燃性也不同。
其中在含硫量高、焦渣量、松散程度和露天氧化面积大的煤层中,自然裂隙多、通风条件差,容易自燃。
2.地质因素:含水炭层、潮湿炭层的自燃危险较小,而低透气性沉积物层与煤层接触的地层,容易吸附水分和吸氧条件差,自燃危险较大。
3.煤矿经营管理因素:采掘技术水平、通风与抽放系统、煤炭运输及存储方式等都会对煤层自燃产生影响。
自燃发火的预测预报方法对于煤层自燃的预测和预报,应结合采掘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点,不断收集有关数据,及时研究和判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除煤层自燃。
下面介绍常用的自燃发火预测预报方法:1.温差法:通过温度差别观察来进行预测。
利用感应电缆,探测传送到地面的煤层内部温度,与大气温度相比较,若温差在低于20℃以内,则预示煤层自燃的危险性较小;若温差在20℃-30℃之间,则预示煤层自燃的危险性较高;若温差超过30℃,则预示已开始发生自燃现象,须及时采取措施。
2.气体法:利用测点周围的瓦斯、氧气含量等指标,进行预测。
当瓦斯浓度超过0.5%时,将增大煤层自燃的危险程度;当氧气含量下降到16%时,也可能引发煤层自燃的爆发。
3.氧化性煤体含量法:通过测定煤体表面的可燃分含量、氧化性煤含量及煤体抗氧化指数等来进行预测。
4.煤层压力法:通过观测煤层压力变化、矸石压强、粉尘颗粒运动等指标来判断煤层的稳定性,并进行自燃预测。
5.煤质综合识别法:通过煤体成分分析、煤体物理力学参数测试等手段,综合判断煤层的自燃危险性。
煤仓自燃原因和对策

煤仓自燃原因和对策自燃原因:由于煤在煤仓中持续发生氧化而造成热量积聚,不断升温而导致自燃。
一般自燃要经历水分蒸发、氧化、自燃三个阶段。
煤在常温下,产生热量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水与煤的润湿热,煤分子的水解热,煤中硫化物的水解、氧化热,煤对氧的物理吸附热、化学吸附热,煤与氧的化学反应热等等。
煤的氧化是放热反应,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掉,使煤堆内部的温度升高,反过来又加速煤氧化,释放更多热量,产生自燃。
煤炭从氧化到自燃有个过程,氧化时间到自燃发火期才会自燃,气煤的发火期为4-6个月。
影响自燃的主要因素:1.水份:水份的含量及变化是影响煤自发热最主要的因素,理论上讲,含水量增加1%将使煤温上升17℃。
因此不能用水来冷却已经产生自发热的煤堆,这是因为冷却水很难将全部的煤浸透而只是让部份温度上升而已。
2.通风率:理论上在松散的煤堆中不流通的空气完全反应的话将使其温度上升2℃,实际上当高速流通的空气在提供煤以氧气的同时也会带走大量的热,而低速则恰好相反,尽管也提供相当数量的氧气但却不能带走其自发产生的热量。
长期置放的煤一定要压紧,防止煤堆松质化使煤炭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发热。
3.颗粒细度:与自发热成反比的关系,颗粒越小其表面积越大,与空气的接触越充分,更容易产生自热。
但出于堆置上的考量,使煤堆不致于容易坍塌,一般会将其细度控制在一定范围。
煤堆自燃分析煤炭分层,表层至1.5米属于冷却层,煤层松散与空气充分接触,虽发生氧化反应但是散热条件好,散发热大于氧化释放热,不会自燃。
冷却层以下到4米是氧化层,氧化层的煤具备自燃条件,达到自燃发火期就会自燃。
氧化层以下是窒息层,煤层相对压实,供氧不足且含水量高,氧化程度低,不宜自燃。
预防措施:1、制定预案,加强巡检。
及时制定煤仓自燃事故预案,加强巡检,发现局部煤堆温度升高、冒热气、测仓孔有大量烟雾冒出等现象及时汇报处理。
2、加强仓内CO气体浓度监测。
自燃伴随着CO 浓度升高,所以用CO浓度监测仪监测CO 浓度能提前发现自燃。
煤炭自燃火灾分析及采取的安全措施

高温环境会加速煤炭的氧化反应,提高自 燃的风险。
积煤堆积
不当储存
长时间堆积的煤炭容易发生自燃,因为堆 积内部的煤炭与空气接触不充分,导致氧 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
如果煤炭储存环境潮湿、通风不良或者受 到阳光长时间暴晒,都有可能提高自燃的 风险。
02
煤炭自燃火灾分析
热力分析
热量积聚
煤炭自燃火灾通常起源于煤炭内 部热量的积聚。在适宜的条件下 ,煤炭内部的热量逐渐积累,达 到煤炭的自燃温度,引发火灾。
微生物分析
1. 控制煤炭堆存环境
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减少热量积聚 ,降低自燃风险。
2. 合理配煤
控制煤炭的水分含量,通过合理配煤 ,降低自燃的可能性。
3. 微生物防控
定期检测煤炭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抑制微生物 的生长和活动。
4. 温度监控
定期对煤炭堆存区域进行温度监测, 及时发现潜在的自燃风险。
灭火器材配备
在储煤场、输送带等关键部位配 备适量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 灭火沙箱等,确保在发现火情时
能够迅速进行初期扑救。
消防设施
设立消防水池、消防泵房等消防 设施,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提
供足够的消防用水。
员工培训
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培训,提高 员工的火灾应对能力,确保在紧 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使用
后期处理与调查
火场清理:在灭火救援行动 结束后,对火场进行清理, 消除安全隐患,防止次生事 故的发生。
事故调查:成立事故调查组 ,对火灾事故进行深入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火灾原因、 责任追究、改进措施等,为 后续防范类似事故提供经验 教训。
恢复生产:在确保安全的前 提下,逐步恢复生产活动。 对受损设备设施进行修复或 更换,确保生产线的正常运 行。
煤堆自燃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煤堆自燃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煤堆自燃原因分析煤堆自燃是由于煤堆内部温度升高达到点火温度,引发燃烧而产生的一种火灾。
在煤炭储存过程中,自燃是一种常见的火灾形式,由多种因素引起。
煤堆自然发热煤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燃特性,当煤存放在封闭的情况下,由于内部氧气和外部的空气难以交换,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后便会自发地发生燃烧,从而引起火灾。
煤堆内自然发热的原因包括氧化、吸放热、化热、压力效应、生物作用等,其中氧化是主要原因。
外界环境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煤堆自燃,如高温、干燥的天气容易使煤体温度升高,从而导致自燃。
此外,强风、高温、干燥等因素还会使得火灾扩散速度加快。
煤堆堆积方式不同的煤堆堆积方式也会影响煤堆自燃的发生。
比如,煤堆的高度、形状、密度等都会对煤堆内部的温度、氧气、空气流动等因素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煤堆的自燃概率。
煤炭质量煤炭质量是影响煤堆自燃的重要因素之一。
含挥发分高、易吸潮、颗粒细小、杂质含量高的煤炭容易自燃。
此外,煤炭质量不良可能增加煤堆内部的氧化速度,从而促进煤堆的自燃。
煤堆自燃防治措施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煤堆自燃的发生,需要采取下列防治措施:加强监测加强对煤堆温度和烟气的监测,一旦监测到超过规定温度或者出现异常的烟气,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管控。
监测措施可以包括使用自动报警装置、摄像头监控和卫星监测等。
堆积方式合理布局合理的煤堆布局和堆积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煤堆自燃。
一般而言,应注意煤堆的高度不要过高,煤堆的形状要有利于空气流通,密度要适宜。
定期施工维护煤堆的施工维护是预防煤堆自燃的重要手段之一。
定期的维护可以包括测量煤堆内部温度、改变煤堆的密度、对煤堆内部进行通风换气等。
使用防护材料可在煤堆表面、挡墙和地面覆盖一定厚度的耐高温的防护材料,能够有效防止煤堆与周围物品相互在一定温度下燃烧,从而预防煤堆自燃的发生。
加强员工培训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和防火培训,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和火灾应急处理能力,有助于有效预防煤堆自燃的发生。
煤场煤堆自燃原因及治理措施

煤场煤堆自燃原因及治理措施煤在无需外火源加热,而受其自身氧化作用所产生的积蓄热引起的着火就称为煤的自燃。
煤是在常温下会发生缓慢氧化的物料,它受空气中氧的作用而被氧化产生的热量聚集在煤堆内部,而温度的升高又会加速煤的氧化,当温度升高到60℃后,煤堆温度会加速上升,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发生煤堆自燃。
影响煤堆自燃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煤的性质、组堆工艺过程、气候条件等。
(1)煤的性质煤的变质程度对煤的氧化和自燃具有决定意义。
一般变质程度低的煤,其氧化自燃倾向大。
在电煤日常煤质检测项目中,一般含硫量和挥发分高的煤比较容易自燃。
煤中水分对其氧化速度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煤堆中水分蒸发生成大量汽化热,热量在煤堆较高部位出现聚积,这样就更加剧了煤的氧化和自燃。
(2)组堆的工艺过程在组堆时,煤块与煤末有偏析现象,在煤堆底部内形成大量空洞,空气可自由透入。
当煤开始氧化放热时,这些空洞给热量聚积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也促进了煤堆温度的迅速提高,因此自燃也大多发生在这个部位。
(3)气候条件大气温度、大气压力波动、风力风向、雨雪量等因素,都会影响自燃的发生。
秋冬过渡时期是煤堆自燃高发时期,尤其是气温骤降(特别是下降10℃及以上),由于气压和风力的作用,使煤堆内外空气对流加速,容易发生自燃。
煤场的自燃重在预防,一旦发生自燃,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1)当发热冒烟、自燃发生在煤堆浅层,或煤堆不大,那么可以用推土机或铲车将发热自燃的煤与主煤堆分离或推散开来,充分浇水降温、灭火。
(2)当发热冒烟、自燃发生在大煤堆深处,又无法倒堆,那么首选用推土机反复压实,窒息灭火。
而此时,浇水是不可取的,由于很难对自燃点及附近区域进行全面有效地降温,加湿煤堆反而会加速和扩大自燃。
当然,推土机无法操作的地方,或有明火产生时还是需要先浇水灭火。
(3)清场是处理自燃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煤质和季节,合理安排各块煤场清场。
取清场煤时,一旦打开发热煤堆,由于大量空气进入,很有可能会冒烟甚至发生明火,在上煤仓前必须首先灭火。
煤炭自燃机理及防治措施

煤炭自燃机理及防治措施1. 煤炭自燃机理煤炭在长期堆放或运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发生自燃。
煤炭自燃是指煤炭在空气中氧化产热,炭渣在热的作用下又反过来氧化,从而释放出更多的热,不断形成自蒸自燃的链式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煤堆自燃。
1.1 自燃的原因自燃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煤本身所含的杂质会使氧化反应更加迅速; 2. 煤的结构特性,例如表面积、孔隙率、含水率等都对煤的自燃性质有影响; 3. 煤的存储和运输中遇到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会产生影响; 4. 存储堆放方式不合理,破坏了煤堆的组织结构、增加了煤堆的密度和湿度等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5. 存放时间过长,不适当的处理方式等也会导致自燃。
1.2 自燃的过程煤的自燃过程发生在空气中。
煤堆中的空气和煤堆表面的空气形成煤堆空气层。
在运动的空气的作用下,煤堆表面的水分开始蒸发,导致煤堆表面温度升高。
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中的水分挥发,煤内部局部升温。
当局部温度达到煤的自燃点时,就会引起自燃。
同时,煤中还可能存在化学反应,例如氧化、聚合等反应,加速了自燃的过程。
1.3 自燃的类型自燃可分为三类:微观自燃(微小的火花、电火花等导致)、局部自燃(局部温度升高、氧化反应开始时产生)、全面自燃(煤堆内多处同时发生火灾,煤炭质量严重下降)。
2. 煤炭自燃防治措施为了预防煤堆自燃,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 1. 煤堆的布放和运输要注意放置、通风和排水,保证煤质的稳定。
2. 在堆放和运输中,要注意煤堆的密度和高度,堆放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煤的自然风化和氧化。
3. 堆放地的基础要坚实,同时要注意煤堆的密实度和排水,确保煤堆安全。
4. 监测煤堆的温度,及时检测异常情况,采取相应防止措施,避免煤的自燃。
5. 对煤堆的管理要循环利用,减少浪费,以便提高效益,节约资源。
6. 加强对科研和技术的投资,提高煤堆的安全性,有选择地适当地提高煤的自燃点,减轻煤的自然风化和氧化过程。
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及治理

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及治理煤层自燃发火是指煤矿内煤层自身产生高温,然后由于氧气接触,引发火灾的现象。
自燃发火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隐患,它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矿井设施损毁,还会释放有害气体和会破坏环境。
下面将从原因和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了解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煤层自燃发火的主要原因如下:1.煤炭成分:一般来说,煤中含有的氧化性物质越高,易发生自燃发火。
例如,含有较高硫和较低灰分的煤比别的煤更容易发生自燃。
2.煤层温度:煤层内部的温度过高也是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之一、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煤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燃烧,最终引发火灾。
3.煤层中的气体:煤层中包含的甲烷气体也是自燃发火的一种重要原因。
因为甲烷是易燃气体,一旦气体泄漏并遇到点火源,就会引发火灾。
治理煤层自燃发火的方法主要包括预防、监测和灭火等措施。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预防措施:在开采煤矿前,在煤岩构造存在自燃隐患的地方进行预探。
对具有自燃倾向的煤岩要及时探明其隐秘火源,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煤层发生自燃。
此外,采取煤层注氮等方法降低煤层温度,减少自燃的可能性。
2.监测措施:对煤炭矿井进行定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自燃发火的迹象。
通过盗风、微风和典型气体等监测方法对煤矿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火灾的发生。
3.灭火措施:一旦发现煤层自燃发火,应立即采取灭火措施。
常见的灭火方法包括喷洒水、压缩空气泡沫灭火剂等。
此外,也可以采用加汽止热、盖板平压等措施,将煤炭进行深埋或覆盖,降低氧气的接触,使之停止燃烧。
总之,煤层自燃发火是煤炭矿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但通过预防、监测和灭火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自燃发火的概率,并及时处理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煤矿企业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水平。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共同维护煤矿的安全。
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3篇

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3篇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篇一煤大体上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主要可燃元素是碳(约占65%~95%),其次是氢(约占1%~2%),并含少量氧(约占3%~5%,有时高达25%)、硫(约占10%),上述元素一起构成可燃化合物,称为煤的可燃质。
除此之外,煤中还含有一些不可燃的矿物质灰分(5%~15%,也有高达50%)和水分(一般在2%~20%之间变化),这些物质称为煤的惰性质。
煤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是煤自燃的根本原因。
煤中的碳、氢等元素在常温下就会发生反应,生成可燃物co、ch4及其他烷烃物质。
煤的氧化又是放热反应,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掉,将使煤的堆积温度升高,反过来又加速煤的氧化,放出更多的可燃质和热量。
当热量聚集,温度上升到一定值时,即会引起可燃物质燃烧而自燃。
煤堆发生自燃要同时具备以下4个条件:(1)具有自燃倾向性。
煤的自燃倾向性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反映了煤的变质程度,水分、灰分、含硫量、粒度、孔隙度、导热性,是煤自燃的基本条件。
煤在常温下的氧化能力主要取决于挥发分的含量,挥发分含量越高,自燃倾向性越强,而且自燃时间也会相应缩短。
根据煤的氧化程度与着火点之间的关系,利用原煤样的着火点和氧化煤样的着火点的差值Δt 来推测煤的自燃倾向。
一般,原煤样着火点低,而且Δt大的煤容易自燃;Δt40℃的煤为易自燃煤;Δt20℃的煤(褐煤和长焰煤除外)是不易自燃煤。
从表1可看出,从褐煤到无烟煤,其着火点越来越高,自燃倾向性越来越弱。
(2)供氧条件。
煤堆暴露于空气中,表面与空气充分接触,而且空气通过煤块之间的间隙渗透到煤堆内部,给煤堆内部氧化创造了条件。
煤的块度越大,煤块之间的间隙越大,其供氧条件越好。
(3)氧化时间。
煤从氧化发展到自燃有一个过程,氧化时间达到自燃发火期才能自燃。
如长焰煤的自然发火期为1~3个月,气煤为4~6个月。
(4)储热条件。
煤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只有当放出的热量大于散发掉的热量时,才能使热量聚集,温度上升,达到煤的着火点就会自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自燃的原因及倾向性
预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煤自燃的原因及倾向性预测
作者:贾淑洁
来源:《科技传播》2013年第10期
摘要一直以来,煤自燃都是煤炭开采中比较普遍现象。
因此,许多相关人士都致力于研究煤自然原因,结合这些原因实施倾向性预测,确保露天开采的安全性。
本文就是笔者依据多年经验,探析煤自然原因以及倾向性预测。
关键词倾向性预测;煤自燃;原因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086-02
0 引言
2012年,山西某露天选煤厂发生煤自燃,给该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事实上对于煤矿企业中的原煤场时常发生自燃现象,不仅仅给煤矿企业造成洗选困难,还会带来不必要损失。
因此,探究煤自燃原因以及倾向性预测具有现实意义。
1煤自燃原因探析
事实上造成煤自然因素比较多,关系到煤堆特性、煤质特性及气象环境等影响。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煤化的程度
在低温状态下煤会发生氧化,主要取决煤炭种类。
从分析发现煤质较高煤炭,长时间储存就会发生氧化而降低了煤质,一般是不会发生自燃现象;但是煤化程度较低煤炭,比如褐煤,伴随中煤化程度减小而增加了氧化作用,极易发生自燃。
事实上煤化的程度越高其含氧量就越低,低温环境下也就极难氧化。
所以只要煤化程度加深了,煤自燃就会逐渐减低。
1.2 煤炭中含有大量硫铁矿
煤炭中所含硫铁矿就会从地下还原态逐渐成为地上氧化态,因为空气中存在氧与水分,就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FeS2+3O2→FeSO4+SO2+热量;
2)FeS2+2H2O+7O2→FeSO4+ 2H2SO4+热量;
3)FeS2+3O2→2Fe2O3+8S+热量;4)S+O2→SO2+热量
在这些反应之中都会放出热量,产生出硫酸加快了黄铁矿进一步分解。
在加快黄铁矿氧化同时也会产生出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不断聚集在煤炭上,最终达到着火点而自然。
1.3煤岩与煤质组分
煤自然的倾向性主要和分子结构具有密切关系,即是煤炭分子结构单元所含的活性基团数量与种类,以及分子空间结构。
处于低温氧化时,分子结构中的芳香环构成的结构单元侧链就被氧化,包含了亚甲基、甲基、羟基与芳香醚氧键等,尤其是醚氧键氧化的速度最快,甲基或者亚甲基次之。
残殖煤、腐泥煤与腐殖煤中,尤其是腐殖煤很容易进行风化与自燃,特别是褐煤最严重,伴随着煤化逐渐升高,也就提升了腐殖煤着火点,自燃和风华趋势降低。
在实验之时因方法与样品存在差异,各种煤炭的自燃倾向性不同,研究发现:煤岩各个显微组分氧化活性的顺序是:镜质组 > 壳质组 > 丝质组,但是丝质组内表面比较大,在低温环境下吸附氧能力比较强,所含FeS2发生氧化之时会散发出大量热量,故此有丝碳积累地方,就会造成温度升高,极大促进了煤炭自身氧化。
1.4环境温度因素
如果储存着大量煤炭极可能引发自然。
事实上煤炭内部和表面温度存在一个逆向变化过程,也就是环境稳定和煤堆表面温度成正比关系,但是却和煤堆内部稳定成反比关系。
白天环境温度升高时,煤炭体表面因吸热而不断升高温度,加之煤炭具有不良导热性,这些温度极难传递到内部,可煤体中水分却是良好导热介质,一旦受热升高了温度,一部分水分就会蒸发吸收内部的热量,导致发生放热降温,属于动态过程。
水分一散失必然增大煤体的空隙度,更容易传递热量。
此时外界环境降温之时,就降低了水分的蒸发量,煤体内部就进行缓慢氧化而升高温度,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这种交替动态过程必然增加煤体内部的孔隙,加大了气体的流通和煤炭氧化反应,进而造成煤堆自燃自热。
2 煤自燃倾向性预测
从煤自燃原因来看,造成煤自燃因素比较多,就必须要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倾向性预测,尽可能将煤自燃降到极限。
2.1早期识别与预报
平直觉进行感知:
其一开采浅部时,冬天在钻孔口或者坍陷区时常冒出一些水蒸气或者冰雪融化现象。
这是井下有两股温度不一样的风交汇,因过饱和造成水蒸气凝聚而产生雾气,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二如井下能够闻出汽油、煤油或者松节油味,一旦闻到了焦油气味说明自燃达到了一定程度;
其三煤炭自燃或者自热地点流出空气或者水,温度都比平常高了;
其四人感觉到不舒适感觉,比如闷热、头痛及精神贫乏等等,这些都是因空气之中有害气体浓度加重了。
2)其他测量方法
人感觉上总是带有极大主观性与弱敏感性,因此仅仅依靠人直觉并不能够完全识别煤炭自热的过程,还必须要采用其他可靠方法。
首先是对旷内空气成分进行测定,依据测定原理差别预测方法有煤炭氧化速度测定法与分析气体法。
其次是测定围岩和空气中温度,其实测温法属于一种补充手段,测量空气温度使用普通的温度计或者电阻温度计即可,而测围岩温度就需要钻到一定深度测定。
2.2倾向性预测法
自燃倾向测试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以煤炭氧化性作为指导思想,严密考察煤炭吸附氧以及消耗量,进而评估煤炭自燃发火期,比较常见方法就是化学试剂法与吸氧法这两种预测方法。
化学试剂法主要是针对人因素而加剧了煤炭氧化速度,在煤炭着火点的温度数据基础上去推算出煤炭自燃发火期。
这种方法有下面几种:
而吸氧法主要在某温度下每1g干煤,干煤吸氧量划分出煤炭自燃的发火期,主要有两种情况:
2)预测煤堆内部的温度
从一些研究中发现,媒体内的稳定θ随着时间t依照幂的指数规律进行变化,也就是有:
θ=39.82477×1.003436t×e-0.009134d。
该式子中的t表示时间,而h,d表示测点和热源之间的间距。
通过这个式子就能够预测出媒体中不同点温度变化情况,对煤炭自燃倾向性预测具有真正实用价值。
3结论
总之,影响煤自燃因素比较复杂,相应煤炭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自燃原因,进而在原因基础上采取可行的倾向性预测方法,将煤自燃降到极限。
参考文献
[1]牛会永,张辛亥.煤的自燃机理及防治技术分类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境,2010(10):45-48.
[2]邓军,徐精彩,陈晓坤.煤自燃机理及预测理论研究进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22(4):455-459.
[3]陈文敏,刘淑云.煤质及化验知识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