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综合征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预防PPT

家庭的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风险。
何时进行预防措施?
何时进行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建议儿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特别是有家族病史 的孩子。
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何时进行预防措施?
注意症状
如发现下肢水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关键。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 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2. 为什么要预防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 3. 何时进行预防措施? 4. 如何实施预防措施? 5. 谁需要关注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 预防?
什么是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 合征?
什么是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定义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指由于下腔静脉受压 或阻塞,导致下肢和腹部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组症 状。
何时进行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鼓励儿童进行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静脉压力。
如何实施预防措施?
如何实施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
提供高纤维、低盐的饮食,帮助维持正常的血液 循环。
均衡的营养对于保持良好的静脉功能至关重要。
如何实施预防措施?
适量运动
鼓励儿童参与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 运动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压力。
为什么要预防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危害
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静脉 血栓、肺栓塞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必须引起重视。
为什么要预防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影响
该病症可能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 。
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科普讲座PPT课件

目录 介绍部分 背景知识 诊断与治疗 总结部分
介绍部分
介绍部分
学科:小儿心脏病学 目标听众:医学学生和相关行 业人员
介绍部分
主题: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科普 讲座
背景知识
Hale Waihona Puke 背景知识定义:下腔静脉阻塞是指下腔 静脉因各种原因而受阻,导致 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血流受阻 引起桡动脉丛血管舒张、淤血 和静脉压力增高,进而导致下 腔静脉压增高和下腔静脉回流 异常。
背景知识
病因:主要由先天性畸形引起,如右心 房和右室的室壁缺损等。
症状:下腔静脉压力增高会导致下肢浮 肿、腹胀、腹痛等症状。
诊断与治疗
诊断与治疗
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 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手段 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主要包括外科手术 、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诊断与治疗
预后:经过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 良好。
总结部分
总结部分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一 种由下腔静脉受阻引起的疾病 ,症状包括下肢浮肿、腹胀、 腹痛等,诊断主要通过综合手 段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手术、 药物和康复等措施。及早进行 诊断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预 后效果。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4例报告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4例报告
肖波;陈瑛;王莲莲;王一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年(卷),期】1993(000)011
【摘要】我院内科1988年8月至1992年4月诊治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4例;2例转胸外科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例1】患者,女,19岁。
因腹胀5年,进行性加重2年并伴下肢浮肿,于1992年3月30日收住本院。
诊断为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在外院曾进行抗痨、保肝、利尿治疗,效果不佳。
否认外伤、肝炎,结核病史。
体检:消瘦,双颊,唇、结膜及甲床红润。
腹部高度膨隆,呈球形;腹围129厘米;胸、腹及背部静脉曲张明显,血流方向由下向上。
肝脾触诊不满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肖波;陈瑛;王莲莲;王一
【作者单位】北京医院;北京医院 100730;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R192
【相关文献】
1.上,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彭永平;江时森
2.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冯敬东;孟淑萍;张慧欣;姜俊萍;王金婷;蒋晓玲
3.经皮共轴法加带囊导管法成形术治疗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附1例成功报告 [J], 李麟荪;王杰
4.下腔静脉腔内自张式金属支架成形术治疗肝-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报告 [J], 胡安常;王振亭;田华;康永军;连世海;郭兰敏
5.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附7例报告) [J], 王建军;郑晓君;侯庆田;胡凯;刘武杰;张书芹;郑加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加综合征

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
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 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 的一系列临床征候群。
流行病学
布加氏综合征具有中青年发病多,男性发病
多,肝脏和下腔静脉同时阻塞的特点。
病因
病因
②继发性:BCS可继发于肝原性疾病,主要
为肝后上部邻近HV主干或IVC的感染(肝脓肿、 肝炎、肝周围炎、肝结核、肝包虫病、肝梅 毒树胶样肿、HV曲霉菌病)、肿瘤、囊肿、 外伤和血管瘤等,其中以感染和肿瘤最常见。
临床表现
症状: 取决于阻塞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状况。 轻度阻塞可无明确的症状或为原发病变的症状所掩盖;
诊断学(一)
肝脏和下腔静脉压力均升高,可比正常高出2
倍。 诊断要点为: “一黑”——下肢皮肤色素沉着, “二大”——肝、脾瘀血性肿大, “三曲张”——胸腹壁静脉、精索静脉、大 隐静脉曲张
诊断学(二)
肝脏超声检查是BCS非创伤性检查的首选方
法,诊断符合率达94.4%。 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BCS最有价值的检查方 法
3图
肝静脉闭塞,呈条索样回声,中肝静脉 和左肝静脉均呈膜样闭塞
治疗
内科手段
外科手段 介入手段
球囊扩张成形术
主要工具:导丝、导管、导管鞘、扩张导管。
股静脉seldinger技术穿刺; 下腔静脉、肝静脉造影; 破膜; 球囊扩张。来自右上肝静脉1图
左上肝静脉
2图
1图:下腔静脉入口处呈膜样闭塞,右肝静 脉闭塞消失,中肝静脉节段样闭塞,左肝静 脉入口处膜样狭窄,开口于下腔静脉闭塞处 上方。 2图:下腔静脉入口处呈膜样闭塞,右肝静 脉正常,中肝静脉、左肝静脉合干入口膜样 狭窄,开口于下腔静脉闭塞处上方
下腔静脉综合征

下腔静脉癌栓分型[1]临床上依据癌栓近心端在下腔静脉内所处的解剖位置,可将下腔静脉癌栓分为4型:(1)肾静脉型(I型):癌栓在肾静脉开口上不超过2 cm;(2)肝下型(Ⅱ型):癌栓距肾静脉开口大于2 cm,但未超过肝门水平;(3)肝内型(Ⅲ型):癌栓超过肝门水平,但在横膈以下;(4)膈上型(Ⅳ型):癌栓超过横膈水平,可及右心房内。
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方法 8例患者均采用贝朗公司Tempofilter II 临时下腔静脉滤器。
滤器植入时间为术前1天或手术日当天早晨。
植入术均在DSA室完成,患者平卧于DSA检查台,去枕,头偏向左侧,局麻下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先导入5F猪尾巴导管至下腔静脉内癌栓近端,嘱患者屏气,以10ml/s的速度注射造影剂总量20ml,准确测量癌栓近心端距离右房开口的距离。
造影后交换0.035超滑导丝,如果导丝顺利通过癌栓与下腔静脉壁间隙进入下腔静脉肾下段,交换5F端侧孔导管,再次造影,以全面了解癌栓位置形态。
标记癌栓位置后沿导丝导入导入Tempofilter II 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的扩张器及输送鞘,到位后退出扩张器导入滤器释放,输送杆橄榄头固定于颈部皮下。
下腔静脉综合征转自37度医学网【概述】下腔静脉综合征(inferior vena cavasyndrome简称IVCS)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征侯群。
【病因】下腔静脉阻塞的首要原因是血栓形成。
欧美国家血栓形成发病率较高,乃起因于血液高凝状态。
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向近侧繁衍扩展累及下腔静脉,其次是盆腔静脉血栓形成。
原发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罕见。
下腔静脉肝后段或Eustachian瓣发育异常,引起先天性的下腔静脉隔膜阻塞。
病变初期隔膜呈筛状,随着其上开孔的日益闭合或纤维化而导致完全性阻塞,因此,可解释下腔静脉隔膜阻塞虽为先天性而症状出现较晚的原因。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怎样治疗?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治疗
方法,治疗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应该吃什么药。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本病征目前尚无特殊有效治疗方法。
1.急性期治疗
(1)若是下肢或盆腔深静脉血栓形成繁衍所造成的下腔静脉
的阻塞,在急性期时可采用抬高下肢,应用抗凝祛聚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衍化物、低分子右旋醣酐、双嘧达莫(潘生丁)等,借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
(2)患者应低盐饮食,并服用利尿药物,以消除水肿。
(3)患者若出现肺栓塞症状,应考虑做下腔静脉结扎或下腔
静脉滤网成形术,以防栓塞再发。
2.慢性期治疗
(1)若慢性期病人的侧支循环能起到有效的分流作用,则仅
须作对症处理,尽可能保护下肢,如多抬高上肢、避免体力劳动、外穿弹力袜等。
(2)对于慢性阻塞尤其是静脉流入部以下的阻塞不应做手术,因为阻塞部位有发生再通的可能,下肢发生循环障碍,尤其发生溃疡,可用不全交通支结扎术、皮肤移植等治疗。
*2、预后
发生合并症者影响预后。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怎么治疗,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刘继生;刘树鹏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6(15)12
【摘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梁山县中医医院(272600)刘继生刘树鹏患者男,51岁,1994年10月7日初诊。
脘腹胀满、少尿、下肢浮肿4个月,加重20d,伴体倦乏力、纳差,某医院先后诊为肝硬化腹水、肝肿瘤,服用保肝利尿药,水肿等症暂时缓解,停药依然。
刻诊:形...
【总页数】1页(P565-565)
【关键词】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柏-查氏综合征
【作者】刘继生;刘树鹏
【作者单位】梁山县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436
【相关文献】
1.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阻塞端形态学研究 [J],
2.下腔静脉造影检查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亚型与下腔静脉阻塞端钙化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J], 徐慧婷;倪建明;张庆桥;夏风飞;徐凯
3.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J], 赵晓宁;王萤萤;李毓萍;成珍珍;刘勇
4.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侧支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刘行;张庆桥;肖晋昌;沙俊成;陈宏亮;康伟;丁寒;徐浩;祖茂衡
5.关于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超声诊断研究 [J], 李旭巍;廖春旭;吴光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腔静脉综合征

Re s u l  ̄
Th e
p r e s s ur e g r a di e n t a c r o s s t h e i nf e r i o r v e n a c a v a wa s r e d uc e d f r o m 1 6. 8 ±4. 3 mmH g p r e o p e r a t i v e l y t o 2. 6 ±0. 6 m mHg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l y
治疗下腔静脉综合征疗效可靠 。
【 关键 词】 下腔静脉综合征 ; 腔 内治 疗
中图 分 类 号 : R 6 5 4 3; R 5 4 3 . 3 文 献标 识 : A 文章编号 : 1 0 06 01—0 3
E n d o v a s c u l a r t r e a t me n t o f i n f e r i o r v e n a c a v a s y n d r o me Z h a n g X i a n s h e n g‘ ,G u o H o n g j i e ,Wa n g Z h o n g g a o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 t =1 3 . 2 8 0,P=0. 0 0 1 ) T h e I VC S s y mp t o m s c o r e s we r e d e c r e a s e d f r o m 4. 4±1 . 6 p r e o p e r a t i v e l y t o 2 . 1±1 7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l y( 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腔静脉癌栓分型[1]临床上依据癌栓近心端在下腔静脉内所处的解剖位置,可将下腔静脉癌栓分为4型:(1)肾静脉型(I型):癌栓在肾静脉开口上不超过2 cm;(2)肝下型(Ⅱ型):癌栓距肾静脉开口大于2 cm,但未超过肝门水平;(3)肝内型(Ⅲ型):癌栓超过肝门水平,但在横膈以下;(4)膈上型(Ⅳ型):癌栓超过横膈水平,可及右心房内。
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方法8例患者均采用贝朗公司Tempofilter II 临时下腔静脉滤器。
滤器植入时间为术前1天或手术日当天早晨。
植入术均在DSA室完成,患者平卧于DSA检查台,去枕,头偏向左侧,局麻下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先导入5F猪尾巴导管至下腔静脉内癌栓近端,嘱患者屏气,以10ml/s的速度注射造影剂总量20ml,准确测量癌栓近心端距离右房开口的距离。
造影后交换0.035超滑导丝,如果导丝顺利通过癌栓与下腔静脉壁间隙进入下腔静脉肾下段,交换5F端侧孔导管,再次造影,以全面了解癌栓位置形态。
标记癌栓位置后沿导丝导入导入Tempofilter II 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的扩张器及输送鞘,到位后退出扩张器导入滤器释放,输送杆橄榄头固定于颈部皮下。
下腔静脉综合征转自37度医学网【概述】下腔静脉综合征(inferior vena cavasyndrome简称IVCS)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征侯群。
【病因】下腔静脉阻塞的首要原因是血栓形成。
欧美国家血栓形成发病率较高,乃起因于血液高凝状态。
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向近侧繁衍扩展累及下腔静脉,其次是盆腔静脉血栓形成。
原发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罕见。
下腔静脉肝后段或Eustachian瓣发育异常,引起先天性的下腔静脉隔膜阻塞。
病变初期隔膜呈筛状,随着其上开孔的日益闭合或纤维化而导致完全性阻塞,因此,可解释下腔静脉隔膜阻塞虽为先天性而症状出现较晚的原因。
在日本、非洲下腔静脉隔膜阻塞远较欧美国家多见,约占下腔静脉阻塞病例64%。
国内随着对此症认识的提高和腔静脉造影的广泛开展病例发现日趋增多,北京安贞医院近4年收治15例,上海中山医院5年来收治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19例,其中9例为下腔静脉隔膜阻塞。
原发性下腔静脉肿瘤为下腔静脉阻塞的另一原因。
从Perl在1871年首例报道至1985年,文献记载共93例。
绝大数(95.7%)是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
近年来发病率在增加。
腹腔或腹膜后组织的炎症和肿瘤,可使下腔静脉周围粘连、扭曲或肿瘤侵犯、压迫均可造成下腔静脉阻塞。
此外,下腔静脉本身的炎症,可导致管腔狭窄而影响其通畅性。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取决于阻塞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状况。
轻度阻塞可无明确的症状或为原发病变的症状所掩盖;一旦完全阻塞,症状和体征可很典型。
下腔静脉下段的阻塞所引起的征状,主要是下腔静脉高压状态:①下肢静脉郁滞;两下肢以至阴囊明显肿胀,每于行走、运动后加剧,平卧休息后减轻。
下肢浅静脉曲张,皮肤出现营养性改变,如皮肤光薄、脱毛、搔痒、湿疹、色素沉着,甚至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尤以两下肢足靴区最为明显。
②胸腹壁静脉曲张,大多是竖直长链状,直径可达10mm以上,有时也可盘曲成团,似静脉瘤样改变。
曲张静脉一般位于胸腹前壁,也可位于胸腹侧壁和后背,血流方向均向上。
如果病变累及肾静脉或以上平面,则导致肾静脉高压、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障碍。
表现为腰痛,肾脏肿大,并可有蛋白尿、血尿。
如进入慢性期,则因长期蛋白尿、全身浮肿、血胆固醇增高等,可形成所谓肾变性综合征。
病变累及肝静脉或以上平面,则可有下腔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包括肝脾肿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和心贮备功能不足(包括动则心悸、气促)三组临床表现。
急性肝静脉阻塞可因急剧进行性腹水、肝昏迷而死亡。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多数病人肝功能较好,白、球蛋白倒置或肝功能异常者约占1/3,可能由于此症肝细胞病理改变为继发性,且程度较轻之故。
倘若为肿瘤所致之下腔静脉阻塞,则临床上有肿瘤本身表现的肿块和疼痛、脏器浸润或转移的肝肿大、黄疸、消化道功能障碍及咳血、胸痛等。
【病理说明】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4~5腰椎之间的平面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经膈肌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于相当于第9胸椎稍上方进入右心房。
下腔静脉分为三段:①下段:肾静脉汇入处以下部分;②中段:介于肾静脉与肝静脉汇入处之间的部分;③上段:肝静脉汇入处以上部分。
下腔静脉综合征大都是指肾静脉平面以下的下腔静脉回流障碍。
下腔静脉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可分四组:①下腔静脉与上腔静脉之间的浅层和深层两组交通支;②下腔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交通支;③上腔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交通支;④下腔静脉主干三段之间的交通支。
当下腔静脉由于某种原因而血流受阻时,其侧支循环逐渐扩张。
下腔静脉阻塞时,其血流可通过下列途径流入阻塞近侧的静脉:①起源于股总、髂外和髂总静脉的腹壁浅、旋髂深和髂腰静脉向腰静脉浅、深分支和肋间静脉回流。
②起源于髂总静脉的腰升静脉或会同髂腰静脉,向腰静脉或下面几对肋间静脉回流。
左腰升静脉与左肾静脉衔接汇入半奇静脉;右腰升静脉在肾静脉以下汇入下腔静脉,亦通过节段静脉汇入奇静脉。
下腔静脉阻塞时,左,右腰升静脉都是主要侧支,可以扩张得很粗。
③生殖静脉(包括妇女的阴道、子宫和卵巢静脉或男子的睾丸静脉)汇入肾静脉。
卵巢静脉或睾丸静脉起源于骨盆的小静脉丛,都可以处于明显的扩张状态,即使下腔静脉结扎术后,栓子仍可通过卵巢静脉而流入近侧。
④其它次要的侧支有椎静脉等,可在下腔静脉阻塞早期、急性期发挥分流作用。
高位下腔静脉阻塞,使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回流受到严重障碍。
它不仅引起两下肢以至阴囊的明显肿胀,更可导致腹内脏器(如肝、脾、肾和全胃肠道)处于高度淤血状态。
回心血量也因之而锐减,使右心缩小,左心也由于长期得不到充分供血而相应缩小,从而在解剖上形成一个小心脏,在功能上形成心贮备功能不足。
【诊断说明】凡表现为两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和胸、腹壁广泛性浅静脉曲张的病人,均应考虑到下腔静脉综合征的诊断。
询问病史时,常有早已存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如发病年龄轻且病程长,应考虑下腔静脉畸形;病程短、病情迅速发展,应该想到原发性下腔静脉肿瘤或外源性压迫如肾肿瘤、胰腺肿瘤压迫下腔静脉的可能性,其特点是阻塞位置常在中段,有明显的蛋白尿和血尿。
体检时,应注意胸腹壁浅静脉的血流方向。
观察方法:病人仰卧,在前腹壁上取两条曲张静脉,一条在脐上,一条在脐下。
用两手食指压于静脉上,循静脉行径自上而下压陷,以使静脉血液排空,然后分别放松食指,观察静脉充盈时的血流方向。
正常时,下腹部静脉血流由上向下,上胸部静脉血流由下向上。
如果下腔静脉阻塞,胸腹部血流由下向上,若为上腔静脉阻塞,则胸腹部血流由上向下。
借此可以作为鉴别。
关于病变部位的判断,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凡是阻塞位于下段,可仅有下肢和生殖器及下腹壁肿胀、浅静脉怒张。
位于中段者,尚有肾脏受累的依据;位于上段阻塞,则以Budd Chiari综合征为主的症状。
下列检查应酌情选用,有助于确立诊断。
1.下腔静脉测压试验可以发现两下肢静脉压明显升高。
如同时作上肢测压,当仅有下腔静脉阻塞时,上肢静脉压正常,当上腔静脉阻塞或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全身性静脉郁滞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时,上肢静脉压亦见升高。
2.B型超声波检查B超在诊断下腔静脉阻塞中起重要作用,中山医院19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的病人,B超检查结果与下腔静脉造影基本相同。
1例下腔静脉合并上腔静脉阻塞,X线造影显示下腔静脉在第9胸椎上缘水平处阻塞。
因上腔静脉阻塞无法插入导管造影,不能确定病变范围。
但B超检查,发现在距心脏入口约20mm处下腔静脉内有一4mm厚的隔膜。
B超检查准确方便,甚至有时可弥补造影的不足并可筛选病人作下腔静脉造影的主要检查方法。
3.同位素静脉造影用2~5毫居里99mTc注入下肢浅静脉,可以了解下腔静脉阻塞部位、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
此法安全而简单,许多专家都报道了各自的成功经验。
4.CT检查CT结合对比剂的应用,可清楚显示不同平面的血管管腔,精确诊断腔静脉阻塞部位、程度和可能的原因、侧支循环通路、静脉扩张度等。
5.静脉造影双向下腔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腔静脉阻塞的可靠检查方法。
在腹股沟部作一小切口,从大隐静脉分支插入导管可避免损伤股静脉,在电视屏幕引导下插至下腔静脉有阻力处,导管退出10~15mm,再经上臂浅静脉将另一导管插至右心房再至下腔静脉近端。
远端导管用高压注射器注入60%泛影葡胺40ml,同时经上臂的导管手推20ml造影剂,并连续拍片。
静脉造影可清楚显示阻塞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状况。
在鉴别诊断中,应与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变、缩窄性心包炎、结核性腹膜炎相鉴别。
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根据各自的临床特点不难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发生困难时,采用B超或下腔静脉造影,即可作出确诊。
【治疗说明】在治疗前明确下腔静脉综合征的病因、阻塞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状况,有利于选择治疗方案。
由于下肢或盆腔深静脉血栓繁衍扩展所造成的下腔静脉阻塞,在急性期可采用抬高患肢,应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肝素、双香豆素衍化物、低分子右旋糖酐、潘生丁等。
为消除腹水,可进低盐饮食,并服用利尿药物。
如出现肺栓塞症状,可酌情考虑作下腔静脉结扎或下腔静脉滤网成形术,以防再栓塞。
对慢性期病人,经积极内科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可考虑外科手术,以恢复下腔静脉血流。
(一)手术适应证下腔静脉阻塞的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
1.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病人,经积极内科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者。
2.下腔静脉隔膜阻塞者。
3.恶性肿瘤引起,并可能切除原发病灶,保存或重建下腔静脉者。
(二)手术禁忌证1.肝功能衰竭者。
2.恶性肿瘤无法切除或已转移。
3.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对症状轻微且病程已较长,全身情况较佳者,手术应慎重考虑。
特别是下腔静脉-右心耳旁路移植术创伤大,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部分胸壁测支静脉又遭破坏;凝血机制差可造成纵隔血肿;术后回心血量猛增还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等。
因此需仔细权衡利弊得失,再决定手术问题。
(三)手术方法外科疗法需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病变类型,采用如下不同的手术方法。
1.经右心房手指破膜术为治疗下腔静脉膜状阻塞最常用的手术方法。
操作步骤:病人平卧,右侧抬高30°。
破膜前经大隐静脉预置一根导管插到下腔静脉作导引。
作右前外胸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
于右隔神经前纵形切开心包,在右心耳根部作荷包缝线,剪开右心耳,用左食指探查右心房和下腔静脉,可们及隔膜,并触到导管顶端,以食指加压强行破膜。
破膜后,由于张力消失和下腔静脉扩大,隔膜的残存碎片,紧贴于下腔静脉壁上而不能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