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合集下载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人口增长模式第一章:人口增长模式概述1.1 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1.2 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演变1.3 人口增长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4 人口增长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2.1 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2.2 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2.3 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案例分析2.4 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现状与转变第三章: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3.1 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3.2 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3.3 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案例分析3.4 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现状与转变第四章: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4.1 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4.2 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4.3 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案例分析4.4 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现状与转变第五章: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5.1 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5.2 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5.3 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案例分析5.4 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展望第六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社会经济影响6.1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2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6.3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对城乡发展的影响6.4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适应第七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政策调控7.1 人口政策的历史与现状7.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下的政策挑战7.3 人口政策调整的国际经验7.4 我国人口政策的发展方向与建议第八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与资源环境的关系8.1 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的关联8.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对水资源的影响8.3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与能源消耗的关系8.4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九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教育适应9.1 教育发展与人口增长模式的关系9.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对教育结构的影响9.3 教育改革与人口素质提升9.4 教育政策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中的作用第十章:展望未来的人口增长模式10.1 新技术革命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10.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全球趋势10.3 人口增长模式与可持续发展10.4 面向未来:适应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策略与行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原因:重点关注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如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以及导致这种模式的原因,如生产力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差等。

2024年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教案

2024年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教案

2024年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人口增长的基本过程和特点,理解人口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推断人口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一些人口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有关数据和图表,分析人口增长的过程和特点。

2. 通过讨论、分析、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理解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增长的过程和特点;理解人口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一些人口问题。

三、教学工具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教师:我们每天都在和数字打交道,那么大家知道我们的人口数字是多少吗?我们的出生率、死亡率又是多少呢?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就能回答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解1. 人口增长的概念及过程。

教师:首先,请大家阅读课本中有关人口增长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

通过阅读课本,我们发现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出生率高的国家不一定人口就增长快,因为死亡率高的人口也可能使总人口减少。

另外,人口的迁移也会影响人口的总量。

通过阅读课本中有关人口迁移的内容,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属于大范围的人口移动,而不是长期定居人口的增加或减少。

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发现人口增长具有惯性,即从出生开始计算所经过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口数量变动特征。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是指人口在短时期内持续增加的现象。

它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净增加或净减少。

同时,迁入和迁出也会对总人口数量产生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过快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3、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案例,是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

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必修Ⅰ中,我们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必修Ⅱ,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内容有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的父辈有几兄妹,请问同学们自己有几兄妹?(学生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你父辈和在你们这一辈兄弟姐妹的人数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两种情况各属于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案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案

【课题】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了解新知,有备而战一、人口增长(一)时间变化阅读教材P2内容,结合右图完成:1999年10月12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亿人口日。

2005年1月6日为中国第亿人口日。

右图为地球历史上人口数量变化坐标图,该曲线呈形,体现:古代人口增长,近现代人口增长的特点。

衡量人口增长快慢的重要指标是,即一定时期内与相减的得数。

你能给出其数学表达式吗?(二)地区差异下面是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的人口统计资料,请根据上述数学表达式计算填写下表:国家总人口(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新增人口(万)埃及6398 2.50 0.65日本12687 0.94 0.82表中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埃及属于国家,日本属于国家。

由上表比较可看出自然增长率高低与人口数量变化有何关系?(三)影响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因素一定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的制约,也受到从到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1)经济基础:、、、等(2)上层建筑: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等(3)其他:战争,自然灾害由于发展引起、和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二、人口增长模式阅读教材完成下表: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总人数总人数出生数-死亡数=———————总人数新增人数=——————总人数思考:人口数量变化是否只于增长率有关?提示:三种模式四种类型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导入新课——回归生活,联系实际,创设意境,启动思维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1)总人口: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家庭户规模: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2024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2024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2024篇 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阐述人口增长的现状和趋势。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特点和差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数据图表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辩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的现状和趋势。

-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教学难点-不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增长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差异。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提问:“大家看到这些人口增长的画面,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人口学的发展历程和人口增长研究的重要性。

-提及全球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和关键节点。

3. 作者介绍(如果有相关作者的研究或著作)-介绍在人口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4. 课文朗读(如果有相关课文)-请学生朗读与人口增长和计划生育相关的课文段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5.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增长的模式和特点,如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等。

-利用数据图表,展示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和趋势。

-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医疗卫生条件等。

6. 小组辩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不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合理性”展开辩论。

-每个小组进行观点陈述和辩论,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

-讨论时长:20 分钟。

7. 互动交流-提问:“你身边有没有感受到人口变化的情况?比如家庭规模的变化、社区人口结构的改变等。

地理必修二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案)

地理必修二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案)
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时,往往要分析“人口年龄性别构成”:这是因为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时,要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而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会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出生率与适龄妇女生育率有关,因而需要了解被分析地区的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比重;死亡率在其他因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老年人口比重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这些都可以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图中了解到。
②成年型(又称静止型、稳定型、缓慢增长型):人口金字塔表现为年轻人所占比例减小。
③老年型(又称收缩型):各年龄组的人数大致相等,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大。
活动2:阅读教材P4图1-1-4“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和图1-1-5“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增长第一阶段与第四阶段都是低增长阶段,它们有什么不同?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创造的财富大大增加
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劳动力需求增加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答: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生产力水平是决定性因素。
『知识扩充』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解决改善,也就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最直接的。
科技发展,使食物供应增长;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明显下降
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变化、社会保制度完善、国家实施人口政策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设计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点,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及特点;(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3)能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运用图表和数据,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转变原因;(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分析;(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的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其影响。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及特点;(2)分析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3)讲解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原因。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原因;3.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未来人口增长模式的可能变化及其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教案及反思

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教案及反思

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增长的测算方法和指标。

3. 分析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人口增长的定义和分类:a. 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长率的概念。

b. 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c. 人口年龄结构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2. 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a.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b. 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c. 政府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 人口增长的测算方法和指标:a.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b. 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测算指标。

4. 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a. 人口增长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b.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c. 人口增长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相关的新闻事件或数据,激发学生对人口增长问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增长的定义、分类、原因和影响因素,并介绍人口增长的测算方法和指标。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一个具体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其原因和影响。

4. 数据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人口数据,让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计算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等指标,并分析其含义和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人口增长引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

6.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反思人口增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7. 总结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影响。

8.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或实地考察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增长问题。

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小组讨论、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比较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和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及用具案例探究法、图表分析法。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今年是第22个世界人口日,有谁知道世界人口日是哪一天吗?为什么要设立世界人口日(7月11日,联合国当时设立世界人口日主要是为了唤起全民对人口问题及其发展的高度重视)?世界人口日的设立,说明人口问题已经和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

这就是今天开始要学习的内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新课讲授】(讲解)(大屏幕展示) 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在波黑诞生,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充满担忧。

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

2008年6月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6.18亿,2008年2月16日中国人口已达13.22亿,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 7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

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请同学们看图1—1,了解世界人口的历史增长(板书)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历程(活动探究一)(大屏幕展示)“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课本P2图1-1)。

(师)请大家注意横轴和纵轴的含义,并对照课本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①世界人口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呈现了什么样的增长趋势?什么时候增长最快?②历史上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生)①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中世纪和现代六个阶段。

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现代阶段人口增长最快。

②人口增长速度不均匀,有的时期增长很慢,有的时期增长很快。

(师)思考下面二个问题:①通常用什么来衡量人口增长的快慢? ②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生)①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2.衡量指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板书)(师)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用百分比来表示。

这里的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练习] 下面图形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练一练]“活动”教材P21、2、3。

(生)计算思考后回答1.埃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5%,日本的为0.12%。

2.埃及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一些。

3.2000年,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为118.36万,日本为15.22万,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多一些。

[过渡]读P3“活动”,思考“活动”题1、2。

(1)想一想,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2)一定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起决定性的因素又是什么? (生)(1)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

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①受到生物规律的制约;②受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板书] 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归纳)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多子多福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是因为,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板书)(归纳并大屏幕展示) 人口增长历程记忆法——人口增长有规律,历史轨迹真显著。

发展历程三阶段,划分标准是速度。

古代近代和现代,人口增长愈加速。

出生死亡增长率,生产发展奠基础。

古代始自人类出,产业革命是结束。

缓慢增长是特点,生产低下御病差。

近代生产得发展,人口增长又加速。

现代人口基数大,迅速发展称爆炸。

[承转]回顾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到,由于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看下图,总结人口增长模式时间(生)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近代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讨论]看P4“高-高-低”模式,结合图,总结其特点、出现的时间、影响因素、分布[板书]1、“高-高-低”模式(1)出现的时间(2)特点(3)影响因素(4)分布[点拨] 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前;基本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增长缓慢。

目前的分布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这种人口增长模式又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原始社会),其基本特点:高出生、高死亡、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其基本特点:高出生、高死亡、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讨论]读P4”活动”,讨论黑死病说明了什么?是什么遏制了中世纪的欧洲人口增长?[点拨]鼠疫等传染病遏制了中世纪的欧洲人口增长。

欧洲中世纪发生的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

它不仅流行极为迅猛,而且破坏力非常巨大,致使欧洲人口损失惨重。

欧洲人口的1/4到1/3死于1347-1353年的这场传染病。

说明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对灾难的抵抗力很弱,这个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中世纪最黑暗的年代”。

[过渡]看P5“活动”思考“活动题”1-4,回答[点拨]1、唐代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是18;2、与我国当代妇女法定初婚年龄早;3、初婚年龄偏低,加速人口的增长;4、晚婚能够延长世代的间隔,会降低出生率,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

[过渡]18世纪中期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人口增长出现了新的模式,同学们看“高-低-高模式”,结合图1,思考回答:其特点、出现的时间、影响因素、分布[板书]2、“高-低-高”模式(1)特点(2)出现的时间(3)影响因素(4)分布[点拨] “高-低-高”模式的特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其形成条件: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死亡率下降。

代表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讨论]阅读教材P5《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增长》,讨论: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之间是什么关系?[点拨]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于明中叶陆续传入中国,为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降低死亡率作用巨大.[过渡]除了粮食问题的解决之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下降,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看P6“阅读”—赤脚医生的功劳,说明之。

[思考]:这种人口增长迅速,出现什么问题?[点拨]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不能与资料、环境相适应,不能与社会、经济相协调。

[讨论]读P6“活动”资料,说明艾滋病是怎样影响非洲人口的?[点拨]艾滋病使非洲人口的寿命减短,并最终导致非洲人口锐减。

因艾滋病引起的死亡已经使人口增长率从1985年的3.3%下降到现在1%以下。

第二课时[过渡]有关资料说明:截至2005年10月1日,日本的总人口约为1.28亿,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例最低(占人口总数的13.7%),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最高(占人口总数的20.1%),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出现了新的人口增长模式,看P7“低-低-低”模式,结合图,思考回答:其特点、出现的时间、影响因素、分布[板书]3、“低-低-低”模式(1)特点(2)出现的时间(3)影响因素(4)分布[点拨]“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的结果,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较大的变化。

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很低,大致相同,趋于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零甚至为负;人口总数基本稳定,有些甚至减少。

主要分布国家: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中国、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等)。

[思考] 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会出现问题?[点拨]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10%或65岁人口占7%以上)出现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重,老年人生活孤单。

[练习] [课堂练习]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A BC 时间出生率和死亡率(1)图中粗线表示人口出生率,细线表示人口死亡率,则/////部分表示 。

(2)图中A 阶段,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为“ ”。

(3)图中B 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