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论文(共2篇)

合集下载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是药物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关系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与其他药物、食物、饮料等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相关概念、机制和应用。

一、药物代谢的概念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相向反应和相后反应。

相向反应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为较活性的代谢物,而相后反应则是指这些代谢物被进一步处理,形成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最终从体内排出。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也可在肺脏、肠道、肾脏和皮肤中发生。

二、药物相互作用的概念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在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药物时,它们之间发生的影响药理学效应的变化。

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药物间相互作用和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间相互作用包括药物动力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受到其他药物的干扰或增强。

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是药物与食物、饮料或草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是药物与毒理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药物的酶促作用、药物的酶抑制作用、药物的酶诱导作用、药物的肠道重吸收作用等。

药物代谢通常是通过酶催化的反应来实现的,其中CYP450酶家族是最为重要和广泛研究的酶家族之一。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涉及药物与受体或酶的结合、药物的竞争性结合、药物的共同代谢等。

四、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应用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临床药学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解释药物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药效差异,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其次,它可以预测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治疗失败。

此外,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还可以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以减少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五、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复杂的药物代谢通路、不同个体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差异等。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是药学领域的关键研究内容之一。

它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时,其中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活性或代谢产物的浓度产生影响的现象。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药物代谢的原理。

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和排泄。

肝脏是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其中的细胞内存在着丰富的药物代谢酶系统。

这些酶系统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醛固酮氧化酶、醛脱氢酶等。

药物在经过这些酶的作用下,可被分解为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较弱的活性或者与原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效应发生变化。

药物代谢的研究不仅仅关注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还探究了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药物代谢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其他药物的影响。

例如,一些人可能由于遗传特征而具有较低的药物代谢能力,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从而对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产生影响。

此外,环境因素如饮食、抽烟、饮酒等也可能对药物代谢起到一定的影响。

同时,其他药物的存在也可能干扰药物的代谢过程。

一些药物可以增强或抑制特定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

药物相互作用是药物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时,其中一种药物影响另一种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或药物动力学特性。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降低治疗效果甚至丧失疗效。

一种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是药物之间的竞争性结合。

如果两种药物具有相同的结合位点或结合酶,它们可能会竞争绑定该位点或酶,从而影响彼此的活性或浓度。

此外,药物也可能通过改变酶的活性或影响酶的合成来相互作用。

药物-食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进食某种食物或饮酒时,该食物或酒精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或排泄产生影响。

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临床应用

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临床应用

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临床应用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临床应用摘要: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是人类用药过程中关键的环节。

本文主要探讨了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酶催化降解成无活性物质,其中包括肝细胞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

药物相互作用又可分为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能够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效能。

临床上,为了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的失败,医师需要了解和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并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和药物的联合应用。

关键词: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细胞色素P450酶,临床应用一、药物代谢的分子机制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酶催化降解成无活性物质的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代谢酶是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它们是一类广泛分布在肝脏中的酶家族。

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将待代谢物质氧化,并在产生的中间产物上加一个交通分子的氧原子,从而使药物分子变得更加水溶性。

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有多种不同的基因型和亚型,每个基因型和亚型都有特定的代谢能力和特异性,对于不同的药物代谢都有不同的选择性。

二、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药物相互作用又可分为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竞争性结合、酶抑制和酶诱导等。

其中,酶抑制和酶诱导是最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形式。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能够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效能。

另外,药物-食物相互作用也是影响药物吸收的一个因素,许多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都受食物成分的影响。

三、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为了尽可能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的失败,医师需要了解和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

在选择药物、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药物监测时,医师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年龄、基因型、生殖系统及肾功能等特定因素。

药物代谢原理的应用论文

药物代谢原理的应用论文

药物代谢原理的应用论文引言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而被转化成其它物质的过程。

药物代谢在药物研发、临床用药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药物代谢的原理及其在药物研发和个体化医疗中的应用。

1. 药物代谢的原理药物代谢是由一系列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组成的过程。

药物代谢的主要路线包括氧化、还原、羟化、甲基化和硫化等反应。

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不同的活性和毒性,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

2. 药物代谢的应用药物代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药物研发药物代谢的研究对于新药研发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化情况以及代谢产物的活性和毒性,有助于优化药物分子结构,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2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是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某些药物在体内被药物代谢酶代谢,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或食物,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代谢速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了解药物代谢的原理对于合理用药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3 个体化医疗每个人的药物代谢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有些人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较高,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较快;而有些人的代谢能力较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较慢。

因此,在个体化医疗中考虑到一个人的药物代谢特征,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次,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2.4 毒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对于毒理学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些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毒性。

研究药物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毒性有助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为药物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结论药物代谢的原理及其应用在药物研发、临床用药以及个体化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药物代谢机制,能够优化药物分子结构,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合理利用个体化医疗,根据患者的药物代谢特征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频次,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论文

浅议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关键词】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不加重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1 呼吸肌瘫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应该与普鲁卡因胺联合使用,因为组合可能引起肌无力和呼吸麻痹。

多粘菌素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或肌肉松弛剂合用,组合容易引起肌无力和呼吸暂停。

全身麻醉药乙醚、硫贲妥钠等,琥珀胆碱、普鲁卡因胺、多粘菌素、硫酸镁等与氨基酸糖甙类抗生素合用,利多卡因与琥珀胆碱合用,乙醚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等,均可引起呼吸麻痹。

2 反应性低血糖保泰松能抑制肝微粒体酶d860代谢,可提高疗效。

降糖药物不应与盐酸普萘洛尔合用,不但可以加重低血糖反应,还可以加剧低血糖逆转,并能使血糖降低疾病引起的急性低血糖隐藏,并因此更危险,胍乙啶也可以加强降糖降血糖作用,二者结合使用降糖药物应减少剂量,否则及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口服降血糖药甲磺丁脲与水杨酸类、长效磺胺、氯霉素、呋塞米(速尿)、保泰松等合用,普萘洛尔、胍乙啶等与抗糖尿病药物合用,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3 骨髓抑制加重别嘌呤醇结合硫唑嘌呤,巯嘌呤,嘌呤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硫唑嘌呤,巯嘌呤的药物代谢减慢,血药浓度的增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增强。

甲氨蝶呤与水杨酸类、磺胺类药物、呋塞米合用,别嘌醇与硫唑嘌呤、巯嘌呤合用均可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

4 听觉反应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应与抗组胺药(尤其是苯苯海拉明)结合,抗组胺药可掩盖这类抗生素听神经症状,而且不能够及时发现。

利尿剂速尿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合,对听觉神经损害有相加效应,发生听力损失率明显增加,尤其在尿毒症患者更容易发生耳聋。

5 严重的高血压危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三环类抗忧郁药、左旋多巴、麻黄碱、间羟胺(阿拉明)、哌甲酯(利他林)、乙醇等合用,三环类抗忧郁药与胍乙啶、倍他尼定(苄甲胍)、异喹胍等合用,可引起高血压危象。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左旋多巴联合应用可导致高血压危象。

浅谈代谢性药物的相互作用论文

浅谈代谢性药物的相互作用论文

浅谈代谢性药物的相互作用论文浅谈代谢性药物的相互作用论文关于代谢是大多数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所以代谢性药物在临床上的相互作用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为了临床用药的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笔者现对代谢性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现报告如下。

1 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1.1 对酶的诱导作用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和诱导剂与P450的半衰期有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疾病和患者年龄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对老年人的作用较小。

此外,肝病患者对酶的诱导作用不敏感,尤其是肝炎和肝硬化患者。

酶的诱导作用虽然能够增加药物代谢,但不一定会导致药物作用和维持时间降低,原因是有很多药物的代谢物的药理活性相同或者大于原药,这就说明酶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起到加强药物疗效的作用。

1.2 对酶的抑制作用患者在服用酶抑制剂后的一段时间内加服目标药物,通常会有不良反应,并且反应较大,但是在临床上这种不良反应经常被归因于个体差异。

然而,在患者服用目标药物达到了稳态血药浓度之后再服用抑制剂,则药物的相互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酶的抑制作用需要很长时间出现,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因为其作用的产生和抑制剂的诸多相关因素有关系,比如抑制剂的半衰期、被抑制药物血药浓度达到稳固状态所用的时间等。

如果患者在服用了长半衰期的酶抑药物后,再服用目标药物,这种情况下也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

2 避免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的方法2.1 在早期阶段进行药物生物转化研究对于新药会造成的代谢性相互作用应有正确的预期和认定,或者研究的结果进行先导药物结构的修饰,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严重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在未来的市场上崭露头角。

在以前的研究中,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阶段进行研究,高层并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处理问题,但是目前国外的很多新药在申报的材料中已经有这方面的研究,说明国外已经开始重视对于药物相互作用的探索。

2.2 合理用药药物的结构特征决定着药物分子和肝药酶的结合和催化能力,同类药品的酶学基础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着一定的差异。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药物成为了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其中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药物进入人体后,通过化学反应其分解,从而清除药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体内代谢和体外代谢。

其中体内代谢主要包括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器官,而体外代谢主要指药物在人体外的代谢过程,一般通过排泄的方式实现。

当前,研究药物代谢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和临床研究。

实验室研究可以通过体外模拟人体药物代谢的方法,例如使用细胞培养模型、人工合成代谢产物等技术,从而探究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而临床研究则是通过动态监测患者血液和尿液中药物代谢产物的浓度,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

药物代谢研究的发展,使得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效、安全性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例如目前已经了解到,不同个体之间的药物代谢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称之为“药物代谢异质性”。

药物代谢异质性可能导致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通过药物代谢异质性研究,可以针对性的制定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另外,药物代谢研究也可以探究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机制,从而研发更加安全和有效的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应用两个或多个药物时,其中一个药物改变了他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的过程。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营养素相互作用、药物-疾病相互作用等。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药物时,通过影响药物代谢途径,药物间竞争代谢酶或者其他机制可以导致另一个药物的浓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抑制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导致其他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下降,药物浓度升高。

药物-营养素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药物与普通饮食的相互作用。

例如,饮用葡萄汁可能会导致某些药物的代谢过程发生变化。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被机体代谢转化的过程,是药物治疗效应、药物毒理和临床中药物副作用形成过程的关键环节。

药物代谢主要包括肝脏代谢、肠道代谢、肝外代谢和内源性代谢等。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发生相互作用的现象,其后果可能是增强或减弱药物治疗作用、毒副作用或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探讨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的机制研究药物代谢的机制研究是药物代谢研究的基础。

肝脏代谢是药物代谢的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在肝细胞中,药物通常经过相似的代谢途径:氧化、还原、水解、乙酰化等。

在肝脏中药物代谢酶主要为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和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等。

研究表明肝脏代谢受到遗传、年龄、性别、饮食、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肠道代谢是药物代谢的另一个关键环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毒性和代谢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肠道内的药物代谢也依赖于肠道细胞及其中的药物代谢酶,例如,多种CYP450和UGT酶都存在于肠道上皮细胞中。

同时,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功能也对药物的代谢、降解产生生物转化和代谢产物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内源性代谢则是针对自身产生的内源性物质的代谢过程,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源性代谢通常涉及胆固醇、雌激素、葡萄糖和维生素D等物质的生物合成、转化和降解等环节,属于生命科学、医药学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干扰彼此的代谢与作用机制。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作用被重组,以产生完全新的药物作用模式和药效,甚至形成一系列新的药物互动机制。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也可能会刺激或减缓药物的疗效。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医药学研究的重点,目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药物代谢与吸收的相互作用可以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效应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酶学基础目前,患者同时服用或先后服用几种药物以期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常常每日同时服用4?5种药物。

这种情况导致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所致的不良反应日趋严重。

药物相互作用表现在药剂学、药效学、药动学3个方面。

临床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在药动学方面,系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相互影响所引起,其中代谢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约占40%,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是指2种或2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用药时,对代谢环节产生影响,疗效增强或产生毒副作用,或疗效减弱甚至治疗失败[1]。

由于代谢是大多数药物体内药动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研究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益的药物相互作用能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用药。

1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什么是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interaction,DDI)是指某种药物作用时间或强度因先后或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而发生可以量化的改变,其中绝大多数属药物代谢相互作用(metablicdruginteraction)ODDI的后果包括期望的、无关紧要的和有害的3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无关紧要的,我们关注的是有害的DDI。

在DDI研究中,通常将促使其他药物改变作用的药物称为促变药(precipitant)或作用药(interactiondrug),而改变作用的药物称为受变药(objectdrug)或指示药(indexdrug)。

国外研究表明,因试验设计、方法和定义的不同,DDI的发生频率为%?%,患者有临床症状的DDI发生率为%。

1972年美国波士顿药物监测合作研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ADR)是DDI的临床最终表现形式之一,住院患者发生的ADR中7%系DDI所致。

近年临床上引起严重药害事件的DDI主要有第二代抗组胺药与多种被CYP3A4(CYP即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药物、美贝地尔与美托洛尔、氟西汀与氯氮平、卡马西平与红霉素、氟喹诺酮类与茶碱等。

国内外对DDI的研究1992年初英国报道了阿司咪唑和特非那丁引起心脏病的事件,此后相继出现了一系列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报道。

如1993年日本发生的5-氟尿嘧啶(5-FU)和索立夫定相互作用导致15例并发带状疱瘆的癌症患者死于5-FU中毒事件;1997年的拜斯亭(西立伐他汀钠)事件(拜斯亭本身能导致罕见的横纹肌溶解和吉非贝齐合用明显加重了肌毒性)等。

迄今有临床报告证实可产生严重DDI的药物已有近百种。

1997年美国FDA公布了《药物相互作用体外研究》的指导性文件。

从1998年开始,FDA要求申报新药时要尽量提供体外DDI的研究资料。

日本、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

2003年美国制药研究和制造者协会的药物代谢/临床药理技术工作小组应FDA之邀,起草了DDI体外、体内研究的部分细则,发表于美国的《临床药理学杂志》,标志着加强DDI研究已成为各国制药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的药学工作者也非常关注DDI的研究。

2004年上海举办了“体外药物代谢和相互作用评价国际研讨会”,并在张江“药谷”成立了我国首家中药体外药物代谢和相互作用评价(IDMIE)组织。

目前,该组织正着手建立IDMIE体系,以解决中、西药相互作用的基础问题。

北京设立了“先导物药代特性快速评价体系的建立”基础研究专项。

目前我国“体外药物代谢和相互作用评价的方法指南”即将出台。

DDI的研究包括正确认定何种CYP参与新药代谢;新药有无诱导或抑制药物代谢酶的能力;利用体外代谢数据积极预测临床代谢性相互作用,对先导药物及时进行结构修饰,以避免严重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等。

DDI评价研究对保障患者安全,优化药物研发流程,避免制药企业在药物开发后期,特别是临床试验期因DDI导致的经济损失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2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酶学基础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肝脏。

肝脏进行生物转化依赖于微粒体中的多种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CYP混合功能氧化酶系(亦称药物代谢酶,简称“药酶”或P450酶)。

此酶系分布于肝、肾、脑、皮肤、肺、胃肠道及胎盘等组织,由P450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发生在体内许多部位,但仍以肝脏为主。

P450酶在体内受基因多样性控制,称为P450基因超家族。

此酶系的活动直接影响着许多药物的代谢。

涉及大多数药物代谢的酶系主要有CYP1、CYP2、CYP33大家族,具体药酶是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CYP3A46种,其中体内又以CYP3A4的含量最多,底物特异性最广泛,约55%的药物经CYP3A4代谢,因此在药物代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P450酶系被抑制或诱导是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而其中酶抑制作用导致DDI的临床意义远大于酶诱导作用,约占代谢性相互作用的70%。

诱导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有些药物能增加肝微粒体酶合成,增加酶的活性,从而使许多合用的治疗药物转化大大加快,血药浓度下降,药效减弱,这些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发生酶诱导时肝细胞内质网数量增加,P450酶也增加。

酶诱导的程度取决于药物及其剂量,可能需要数日或数周时间,最大作用可能在2一3周后。

脂溶性药物是受影响的重要靶药。

例如每天服用50mg阿司匹林肠溶片,服药1周后即显着诱导CYP2C19活性。

DDI的发生时间依赖于诱导剂和CYP的半衰期。

以与华法林相互作用为例,利福平t1/2为2h,与华法林相互作用需4d才体现出来。

苯巴比妥t1/2为4d,与华法林合用需14~22d才体现出相互作用。

酶诱导作用也可加速前体药物向活性物的转变。

如环磷酰胺本身并无抗肿瘤作用,只有在肝内经P450酶作用使此过程加速,活性化合物使环磷酰胺的血药浓度在短时间内高于正常而显示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

抑制代谢酶的活性药物代谢酶活性被某些药物抑制,减少另一种药物的代谢,从而使作用增强或延长,这些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

药物对P450酶的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两类。

可逆性抑制作用最常见,用动力学方法区分,可分为竞争性、非竞争性或反竞争性。

药物与抑制剂同服,经肝脏代谢,其血清浓度比单独服用时高,这种相互作用很快出现,因为它是基于竞争性酶抑制而不需要合成新的酶。

酶抑制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取决于药物血清浓度升高的水平,如果血药浓度尚在治疗范围,就会变成不良相互作用,如异烟肼、红霉素都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

前体药物需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为活性物才有效。

其它药物的酶抑制作用可使这些前体药物不能转化,从而不能发挥作用。

例如,氯霉素与双香豆素合用,可以明显加强双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这是由于氯霉素抑制药酶,使双香豆素的半衰期延长了2~4倍。

此外,氯霉素抑制肠道中合成维生素K的菌丛,减少维生素K的合成和吸收,也是它增强双香豆素抗凝血作用的因素之一。

3DDI的临床意义药酶诱导剂能降低药物疗效,但在抢救药物中毒时被视为解毒剂。

药酶抑制剂有可能导致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但有时可被临床利用。

一般而言,酶抑制所致DDI的临床意义较大,更受临床关注。

增加药物的疗效抗病毒药沙奎那韦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差异大。

利用利托那韦对CYP3A4和P-糖蛋白的抑制作用,沙奎那韦和利托那韦联用治疗艾滋病,使沙奎那韦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升高33倍,药时曲线下面积4 增加58倍。

因此,国外临床上常将利托那韦和其它蛋白抑制剂联用以增加后者疗效。

尼古丁替代疗法可用于戒烟治疗。

由于尼古丁的首过效应很大,所以口服疗效不佳,增加口服剂量会导致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副作用。

尼古丁在体内主要经CYP2A6代谢为无活性的考替宁而被清除。

研究表明,甲氧沙林能抑制CYP2A6的活性,联合尼古丁治疗能增加尼古丁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显着减少吸烟量。

CYP2C19慢代谢表型患者用二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即能100%地清除幽门螺旋杆菌。

CYP2C19快代谢表型患者则宜采用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因为,克拉霉素为CYP2C19抑制剂,能抑制奥美拉唑代谢,使此型患者的奥美拉唑血药浓度增加约1倍。

减少治疗费用器官移植术后抗排斥药环孢菌素(CsA)主要经CYP3A4代谢。

CsA和酮康唑或地尔硫、小柴胡冲剂联用能将CsA生物利用度提高1倍,从而降低60%?80%的剂量。

如果有意识地让器官移植患者在服用CsA的同时加服地尔硫艹120mg/d,CsA的每日剂量可减少1/3,每月开支将减少900元。

肾移植患者使用CsA后,免疫力降低,易患感冒,常合并使用小柴胡冲剂。

研究表明,合用小柴胡冲剂能引起CsA浓度升高,其机制可能与小柴胡冲剂影响CYP3A4活性有关。

发现一些肝药酶处置的特异性Kroemer等发现,在人体内R-普罗帕酮可减弱S-普罗帕酮的代谢清除。

其机制可能是R-对映体竞争性地抑制了它们共同的代谢酶CYP2D6。

体外微粒体孵育实验也证明,R-对映体能竞争性地抑制S-对映体的代谢清除,且抑制常数小于S-对映体。

重要的是,S-对映体血药浓度升高和石-受体阻滞系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对映体间的相互作用可致服用消旋普罗帕酮者比等量S-对映体表现出更明显的石-受体阻滞作用。

慢代谢型者体内普罗帕酮的浓度较高,石-受体阻滞作用较强。

R-对映体对S-对映体的代谢清除抑制作用将使其受体阻滞性更明显,容易引起有关的不良反应。

合用CYP1A2专属抑制剂氟伏沙明后,美沙酮2对映体的血药浓度增加,且增加幅度相同。

合用CYP2D6抑制剂氟西汀后,美沙酮2对映体中只有活性体R-对映体的血药浓度显着增加。

相互作用结果提示,美沙酮经CYP2D6代谢有立体选择性(R>S),经CYP1A2代谢则无立体选择性。

解释药动学与药效学的不一致性临床上存在一些有矛盾,难以解释的DDI,引入立体选择性概念,分析其手性过程就不难理解这些矛盾。

例如,临床上保泰松能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而不明显改变外消旋体的动力学,原因是保泰松与华法林合用引起R-华法林清除率升高,S-华法林(活性体)清除率下降,导致消旋体半衰期不变。

因此,保泰松与华法林合用时,有必要监测华法林对映体的浓度以确定用药方案。

DDI也可能引起手性药物2对映体某些立体选择性的差异消失。

例如,在异喹胍快代谢型患者中美托洛尔2对映体血药浓度有立体选择性差异,但合用奎尼丁后此差异消失。

其机制是奎尼丁为CYP2D6强抑制剂,美托洛尔经CYP2D6代谢被抑制而转向另一代谢旁路,在此代谢旁路中对映体的处置未显示出立体选择性差异。

4避免DDI的对策确定药物代谢途径及相关酶在药物代谢过程中,一种酶可催化药物的多种代谢反应,而多种同工酶或不同酶系统能催化同一代谢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