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教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韦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菩萨蛮》这首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学习词中的艺术手法,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白描、对比等。

2、难点体会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思乡、怀旧、感慨身世等。

理解韦庄在词中所展现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艺术手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诗词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唐朝末年的历史和文化有哪些了解,引出韦庄所处的时代背景。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韦庄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仕途坎坷、漂泊流离的生活。

讲述唐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以及这种背景对韦庄创作的影响。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菩萨蛮》,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4、词句解读逐句讲解词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如“春水碧于天”中的“春水”“天”,“画船听雨眠”中的“画船”“雨”等。

5、情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指出词中既有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留恋,又有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身世的感慨。

6、艺术手法探讨分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白描手法描绘江南风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两句以简洁的语言展现出江南的美丽和宁静。

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江南的美好与作者身世的飘零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7、再读诗词学生再次朗读诗词,注意读出情感的变化。

请几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诗词作品名为《菩萨蛮》。

本课主要内容涵盖了诗词的朗读、理解、赏析和背诵。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朗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2.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背诵并默写诗词。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2.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背诵并默写诗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意境,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并默写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 朗读诗词(5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0分钟)讲述诗词的背景,解释生词难句,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主题。

4. 赏析诗词(10分钟)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感悟作者思想感情(5分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6. 背诵与默写(5分钟)指导学生背诵诗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进行默写练习。

7.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1. 诗词题目:《菩萨蛮》2. 诗词结构:起、承、转、合3. 诗词意象:春天的美景、作者的情感4. 诗词特色:音乐美、韵律美、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将《菩萨蛮》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中的生词难句。

2024版《 菩萨蛮》教案

2024版《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鉴赏》中的《菩萨蛮》。

详细内容包括:全文阅读理解,词句赏析,意象解析,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全文内容,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 通过对词句的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解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句赏析,意象解析。

2. 教学重点:全文阅读理解,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菩萨蛮》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全文:学生自读《菩萨蛮》,理解全文内容,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词句赏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赏析诗词中的精彩词句,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4. 意象解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小山”、“鬓云”、“香腮雪”,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提炼出主题,如女性的婉约之美、时光易逝等。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诗词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2. 板书内容:(1)全文内容(2)词句赏析:重点词句(3)意象解析:意象及意义(4)主题探讨:提炼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菩萨蛮》全文。

(2)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赏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不少于300字。

2. 答案:(1)背诵内容略。

(2)赏析文章示例:《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在床前,看到明亮的月光洒在地上,如同铺满大地的霜。

诗人抬头仰望那轮明月,低头又想起远方的故乡。

全诗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韦庄《菩萨蛮》优质教案

韦庄《菩萨蛮》优质教案

韦庄《菩萨蛮》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唐诗宋词》中的《菩萨蛮》。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介绍、词牌知识、词文朗读、词义解析、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菩萨蛮》的背景知识,理解词的内涵,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朗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分析《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义的理解与赏析,艺术特色分析。

重点:词的背景知识,朗读与鉴赏,艺术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韦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读《菩萨蛮》,感受词的音韵美。

3. 背景介绍:讲解《菩萨蛮》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 逐句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词意。

5. 艺术特色分析:讨论《菩萨蛮》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内容:背景知识朗读与鉴赏词义解析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菩萨蛮》。

(2)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答案:(1)略。

(2)意象:如“画楼西畔桂堂东”等;修辞手法:如对仗、比拟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韦庄的其他诗作。

(2)组织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用诗词表达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义解析2. 艺术特色分析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词义解析1. 生僻字的解释:对于词中出现的生僻字,如“画楼”、“桂堂”等,教师需详细解释其含义,确保学生理解正确。

2. 关键词的解读:如“画楼西畔桂堂东”,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画楼、桂堂的象征意义,以及诗句中的空间关系,从而揭示词人的情感内涵。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韵律。

2. 熟悉《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领悟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了解唐代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图像展示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

3. 个性化学习法,让学生自由组合阅读材料。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五、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1.1 唐代诗歌背景介绍1.2 《菩萨蛮》的背景与作者介绍1.3 《菩萨蛮》的韵律分析1.4 学生讨论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2.1 《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分析2.2 《菩萨蛮》的意象分析2.3 学生讨论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3.1 《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分析3.2 《菩萨蛮》的审美意义分析3.3 学生讨论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4.1 学生课堂朗读4.2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3 社会性写作:学生以诗歌、散文或随笔等形式,阐述自己对《菩萨蛮》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手段1. 讲义和PPT教学辅助材料2. 多媒体视频和图片3. 标准化答案和答案解析七、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问答和讨论。

2. 课堂笔记和作业评分。

3. 阅读测试和作品评价。

4. 学生小组和评课教师的评估性评价。

《菩萨蛮》教案-范本两篇

《菩萨蛮》教案-范本两篇

《菩萨蛮》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全文,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并欣赏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菩萨蛮》原文及其释义。

2. 诗词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

3. 诗词鉴赏分析方法。

4. 创意写作指导。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朗读、创意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理解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山水画,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诗词朗读(10分钟):全班齐读,个别展示,体会诗词韵律。

3. 诗词讲解(15分钟):讲解生僻字词,分析句式结构,解释诗意。

4. 感悟讨论(15分钟):小组讨论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分享感受。

5. 鉴赏方法(15分钟):介绍诗词鉴赏方法,举例分析。

6. 创意写作(20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诗词仿写或创作。

7. 展示交流(10分钟):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五、课堂管理1. 学生座位:小组围坐,便于讨论。

2.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和兴趣分组,确保讨论效果。

六、学生活动1. 朗读:学生参与全班和小组朗读。

2. 讨论:小组内分享感悟,准备展示。

3. 创作与展示:独立或合作完成创意写作,向全班展示。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表现。

2. 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创意写作的质量。

3.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八、作业布置1. 背诵《菩萨蛮》。

2. 完成一篇诗词鉴赏短文。

3. 课后创意写作练习。

九、教学反思课后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有效性,针对学生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朗读环节的时间分配和教学方法。

2. 诗词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感悟讨论的组织和引导。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菩萨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菩萨蛮》这首词的含义和意境,掌握词中的生字和生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和美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菩萨蛮》这首词的含义和意境,掌握词中的生字和生词。

2. 教学难点:感受词中的情感和美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菩萨蛮》这首词的含义和意境,以及词中的生字和生词。

2.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菩萨蛮》这首词,感受词中的韵律和节奏。

3. 分析法:分析《菩萨蛮》这首词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以及词中的情感和美感。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菩萨蛮》这首词的主题和意义,以及词中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文学形式吗?(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3)介绍词这种文学形式: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词的句式不像诗那样整齐,而是长短不一,因此又被称为长短句。

词的内容通常是描写自然风光、人物情感、社会生活等方面的。

2. 讲授新课(1)作者简介:温庭筠(约 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菩萨蛮教案(通用3篇)

菩萨蛮教案(通用3篇)

菩萨蛮教案(通用3篇)菩萨蛮教案篇1菩萨蛮韦庄请同学们阅读五首韦庄的《菩萨蛮》:一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三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四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仆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五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一.简介:韦庄是唐初宰相韦见素的后人,杜陵人,少长于下邽,孤贫力学。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

中和二年始离长安赴洛阳。

中和三年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结尾有“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之句,不久韦庄遂避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

乾宁元年五十九岁时中进土,为校书郎。

当时各地节度使不听中心号令,东、西川节度使不和,乾宁四年,朝廷遣“宣谕和协使”李洵入川,韦庄时年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

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

二、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

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

②垆边人:酒家女。

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2
《菩萨蛮》教学设计
石嘴山市第一中学魏娜娜【教学目标】
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贵妇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此处应用ppt,播放歌曲《菩萨蛮》;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大家的兴趣)
播放姚贝娜演唱的歌曲《菩萨蛮》,引出接下来所要讲解的词《菩萨蛮》。

二、花间词
(此处应用ppt,图片展示“花间词”相关知识
目的;补充文学常识)
3
花间词
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三、知人论世: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

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荃集》,存词70余首。

四、《菩萨蛮》
(一)诵读诗歌,至少三遍。

(二)了解词的大意
4
(三)整体把握
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描写美丽而又寂寞的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生活情景。

五、诗歌鉴赏
1、“小山重叠金明灭”写什么?
(此处运用ppt,图片展示画有小山眉的古装仕女图;目的:增强认知力)
“小山”是小山眉,是唐明皇所定十种眉形之一。

“金”是指女子额间的一种妆容。

“重叠”“明灭”即指女子晨起后所展现出的隔夜残妆。

2、“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出什么姿态?
初起床,头发零乱未整要遮掩脸庞。

把鬓发拟人化“欲度”就是“欲掩”,赋予乌溜溜的鬓发以一亲芳泽的意念。

赋予静态以动态美。

3、“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展示女子什么心态?
懒洋洋起床,慢悠悠画眉梳妆。

展示怨妇的愁绪和不得不妆扮的爱美心理,其中一个“弄”字,更彰显了一份刻意美化自己容颜的心理。

鉴赏“懒”“弄”“迟”三个字的妙处。

5
“懒”写出了女子迷惘若失的情态。

“弄”写出女子反复摆弄欣赏,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

“迟”对应“懒”,渲染了女子无情无绪的神态。

4、“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什么?
美人手持小圆镜,面向大圆镜,顾盼着头发上的簪花,足见其美化自己容颜的细心和耐心。

容颜美丽动人。

5、“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仅仅是写女子穿衣吗?
这只是孤芳自赏,容颜如花,但穿衣时看到绣在衣服上双对的金鹧鸪时,脸上多了哀愁。

这是托物寄情,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

6、“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子什么思想?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结尾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

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独处深闺,满怀惆
怅,而入眼的是成对的鹧鸪,写出了女子的追求,愿双双对
6
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六、总结
(此处运用ppt;目的:本节课知识汇总)
艺术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这首词客观地描写女子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不作任何旁白,但是细细体味,词人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表现主题的镜头,含蓄地表达中心,且运用了反衬、比喻、白描等手法。

七、问题探讨
这是一首写闺中女子的词作,也有人说这首闺怨词中词人有所托寓, 你认为词人寄托了什么感情?
提示:称诗言志,知人论世——屡试不第,坎坷终生,流露出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这慵懒美丽的女子,正是作者内在被压制着甚至不免懈怠了的美好追求。

要爱惜自己的美好品质,不能因一时挫折就堕落、放弃,这正是士大夫读书人品格上的操守:穷则独善其身。

这或是温自我之写照和志气的砥砺。

八、思考讨论
男子作闺音,语出清代学者田同之《西圃词说.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


物也,全寓弃捐之恨。

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
7
所谓情生于文也。

”而后,“男子作闺音”便渐渐被用来概括
男性文人代女性设辞,假托女性的身份、口吻,进行文学创作的文学现象。

九、作业
(此处运用ppt,课件展示秦韬玉的《贫女》;目的:深化知识深入理解男子作闺音这种文学现象。


鉴赏秦韬玉的《贫女》,深入理解男子作闺音这种文学现象。

十、板书设计
时尚
外在形象明艳女子
富足
内在情感孤寂怀才不遇十一、教学反思
《菩萨蛮》属花间词,本课时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通过对这首词的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虽然学生对词不陌生,但是为了让学生尽快的感受词的特点,课初先引导学生回顾了词的相关常识,如词的来源、词的分类、词牌等,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掌握较好,由此引
出对“花间词派”的了解。

鉴于学生的资料中有了详细的解
8
读,主要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了解了“花
间词”的风格特点、代表作家等,然后借助多媒体补充介绍成派的原因: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以上这点学生是不了解的,需要补充介绍。

这首词主要围绕感受温庭筠词作风格展开。

先由词的韵律美导入,让学生找出韵脚,然后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韵律美。

接着让学生找出物象,感受温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的风格。

最后结合重点句揣摩人物情感及词所表现出的深意。

韦词正如其词风格明白晓畅,由学生自己解决了内容的解读,然后引导学生对主旨的探究。

整个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教学环节设计较好,教学目标明确,讲解到位,力求由师生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上课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温词涉及的古代的生活常识较多,以及词句的解读有多样性,所以借助投影展示的内容较多,因而教学进程前松后紧,韦词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

其次,诗词诵读不到位,准确把握诗歌情感是建立在对
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对诗歌内容解读后却没有足够时间来再
9
次诵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会大胆舍弃一部分内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探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者的情感。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