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9篇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高一语文听课记录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篇1《祝福》第二课时一、检查上堂课效果,齐读生字词。
(3分钟)呈现本目标是细读课文,体会深意。
二、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分钟)导入新课:以几种死亡的形式: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杀,他杀引入本堂课讨论祥林嫂的死是属于那种死亡?那又是为什么?她的死又代表了什么?”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讨论探究(37分钟)1、教师板书“祥林嫂死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
(5分钟)2、讨论探究(1)让有自己想法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
对于不同的看法一个一个来讨论。
先---生1:他杀。
师:那谁是凶手。
要求学生去原文里一一找出答案,不同学生将答案集齐:鲁四爷、四婶、柳妈、卫婆子、她婆家人、“我”(此处师生共笑,课堂气氛愉悦轻松)。
教师总结凶手:乌镇的一群人是凶手!(8分钟)后----生2:自杀。
师:为什么是自杀?开启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生2处于下风。
(6分钟)(2)教师进一步提问师:为什么他或他们是凶手呢?(5分钟)学生一一说明缘由。
A例如以“你放着罢,祥林嫂!”讲解句式和语序知识。
(2分钟)B对回答者回答有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反驳、讨论。
(5分钟)(3)让学生齐读小说的开头两节,结合注释回答这样的开头有什么深意?通过讨论,引出祥林嫂死了的原因是封建礼教。
教师板书“封建礼教吃人”(6分钟)四: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造成的,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写完课后练习与本课同步练习复习下一课生字词。
附:板书“祥林嫂死了!”“封建礼教吃人!”辩论、讨论的东西太多,因时间有限而不够深入探讨,教师应选一个进行深入探讨。
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教学环节紧凑。
教师就其中的一些学生回答的文中缘由穿插一些别的知识较好,学生不易对课堂的同一个探讨问题疲劳《琵琶行》第二课时一、检查上堂课效果,复述《琵琶行》故事二、进入课堂讲解探究1、让学生分组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之后选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小组到黑板上写出学生提出了大概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挑选了以下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了黑板上:A.景物描写的作用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C.欣赏描写音乐的句子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也不是学生能定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一、引言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中,我有幸参与了一堂精彩的听课,本文将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记录和评析。
二、听课记录本节课的主题是《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这一回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然后,老师逐段讲解了文本的细节,并重点分析了贾代善和贾代儒两位角色的形象描写与寓意。
老师利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生动地描述了贾代善的丑陋形象,以及贾代儒的高尚品德。
老师还通过对比贾代善和贾代儒的形象,探讨了人物形象与社会风气的关系。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还穿插了一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
例如,老师问道:“为什么作者要塑造贾代善这样一个丑陋的角色?”这个问题激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从文本中找到了答案,并进行了讨论。
三、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着《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这一文本展开,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和细腻的描写,使得文本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故事中。
老师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讨论,我们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读文本。
此次听课中,老师还注重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
在讲解文本的同时,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何捕捉寓意等。
这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阅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内容丰富,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对《红楼梦》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四、结语通过这次高一语文的听课经历,我深刻意识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公开课听课记录

高中语文公开课听课记录篇一:高中语文公开课听课记录本次高中语文公开课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以下是本次公开课的听课记录:日期:2023年2月18日时间:上午9:00-11:30地点:XX学校教学楼听课人:XX老师、XX同学【开场白】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公开课的主题,并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接着,老师播放了一首优美的诗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达的意义。
【教学内容】接下来,老师介绍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老师还讲解了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和语言运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互动】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还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例如,老师提问XX同学关于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并得到了XX同学的正确回答。
【教学总结】最后,老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应该注重理解、分析和欣赏,而不是仅仅记住知识点。
同时,老师还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课后反思】课后,XX老师和XX同学对本次公开课进行了评价和反馈。
XX老师认为本次公开课的老师讲解清晰、深入浅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XX同学则认为本次公开课的老师提问互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扩展:通过本次公开课,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教学风格注重让学生理解、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而不是仅仅记住知识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老师也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二:高中语文公开课听课记录标题:如何让学生从“我爱你”到“我需要你”的情感转变正文:这是一堂我曾在高中语文公开课上听到的公开课。
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听课记录人教版

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听课记录人教版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听课记录(人教版)一、序言作为高一学生,我对语文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一次听课活动。
本次听课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据,我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向大家分享我在听课过程中的收获和思考。
二、主体内容1. 课程导入教师首先通过布置一道有关中华文化的思考题,引导我们思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这样简洁而深入的问题,不仅让我们对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课文剖析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是一篇名为《红楼梦》的节选,作为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教科书。
教师逐字逐句地解读了其中的典故、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同时,教师还结合了课文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使我们对作品的整体内涵和社会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3. 语言技巧的分析在讲解中,教师还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语言技巧进行了深入剖析。
例如,教师详细解读了作者的描写技巧,如使用寓言、比喻和拟人等手法,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通过分析语言技巧,我们逐渐领会到语言的美妙之处,并学会运用这些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4. 课堂互动与讨论整个课堂过程充满了活力与互动。
教师贴近学生,鼓励我们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
同学们热烈地分享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这种课堂互动激发了我们的思维,提高了我们的思辨能力,也增强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练习与作业布置为了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教师为我们设计了一些练习和作业。
这些练习既包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也包括对语言技巧的巩固与应用。
这种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既能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三、总结与思考通过本次听课活动,我深刻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和重要性。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学科,更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高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10篇

高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10篇(一)导入部分。
1. 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问同学们对毛泽东的了解,同学们纷纷回答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军事成就等。
(二)诗歌朗读。
1. 老师先进行范读,读的时候节奏把握准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重音也处理得当,如“看”“怅寥廓”等字重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磅礴气势。
2. 同学们跟读,老师在一旁纠正读音和节奏问题,像“百舸(gě)”这个字,很多同学读错,老师重点强调。
(三)诗歌分析。
1. 上阕。
- 写景部分。
- 老师指出“看”字领起了下文的七句写景内容,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视觉描写,其中“红遍”“尽染”写出了秋天山林经霜后的艳丽色彩。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碧透”写出江水的清澈,“争流”展现出船只竞相前行的热闹景象,动静结合。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写出鹰的矫健有力,“翔”字把鱼在水中轻快游动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也是一高一低的空间描写。
- 下阕。
- 抒情部分。
- 老师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是过渡句,由写景转为抒情。
“怅”字表达出作者的深沉思索,“谁主沉浮”则体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 在回忆往昔部分,“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引出对往昔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里描写了同学们意气风发、蔑视权贵的形象,“粪土当年万户侯”运用了意动用法,把“万户侯”当作粪土,表现出革命青年的豪情。
- 最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问句结尾,既是对过去斗争生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革命前景的展望,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总结与作业。
1. 老师总结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包括上阕的秋景描写和下阕的革命情怀抒发,强调了景与情的交融。
2. 作业是背诵全诗,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运用。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在高一语文课堂上,我认真听讲,记录了老师讲解的重点内容。
以下是我对听课内容的整理和总结。
一、文言文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复杂,通常包含主谓宾结构,也有状语从句和并列句等。
在阅读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理清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2. 注意词语的意义: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的词汇,我们需要通过查阅词典来了解其准确的含义。
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3.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我们需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技巧1. 理清篇章结构:现代文的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每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2. 分析段落逻辑关系:现代文中的段落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转折关系等。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3. 理解作者观点:现代文往往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主题的观点和思考。
我们需要通过仔细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写作技巧1. 提炼中心思想:写作时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主题的一致性。
2. 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等。
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文章的质量。
3. 注意结构合理性:写作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确保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晰。
四、诗歌鉴赏技巧1. 理解诗歌的意境:诗歌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在鉴赏诗歌时,要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入手,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2.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中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我们需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 领悟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诗歌往往是诗人对生活和情感的抒发。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劝学》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劝学》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劝学》中蕴含的古代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解析《劝学》,学生能够积累文言词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导入教师行为•情境引入:“同学们,自古以来,学习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古代,许多先贤都留下了关于学习的深刻见解。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看看他是如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的。
”学生活动•学生被教师的情境引入所吸引,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期待,开始思考自己对于学习的看法。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文本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诵读感知:首先,教师示范诵读《劝学》,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字词解析:教师选取文中重点字词进行解析,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青”、“蓝”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分析文本,重点讲解荀子关于学习重要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思维拓展: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哪些学习方法与荀子的观点相契合?”引导学生将古代教育思想与现代学习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度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诵读,自由朗读并尝试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积极参与字词解析和文本分析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针对教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现代学习实践进行思考,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诵读、解析、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将古代教育思想与现代学习实践相结合进行思考。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本单元学习任务,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2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回顾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强调了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和目的。
•“同学们,经过一周的学习,我们已经共同探索了第三单元的几篇精彩文章。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任务,来检验和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同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我们一起迎接挑战吧!”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回顾和总结,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任务充满期待。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简洁明了,既回顾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任务发布与解读:教师详细介绍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包括阅读理解、写作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并逐一解读了任务的要求和评分标准。
•分组合作: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完成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
•指导与监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监控各组的进度和完成情况。
•成果展示与交流:各组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并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任务的选择和分配,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查阅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通过分组合作和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也确保了任务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堂课效果,齐读生字词。
(3分钟)
呈现本目标是细读课文,体会深意。
二、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分钟)
导入新课:以几种死亡的形式: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杀,他杀引入本堂课讨论祥林嫂的死是属于那种死亡?那又是为什么?她的死又代表了什么?”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讨论探究(37分钟)
1、教师板书“祥林嫂死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
(5分钟)
2、讨论探究
(1)让有自己想法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
对于不同的看法一个一个来讨论。
先---生1:他杀。
师:那谁是凶手。
要求学生去原文里一一找出答案,不同学生将答案集齐:鲁四爷、四婶、柳妈、卫婆子、她婆家人、“我”(此处师生共笑,课堂气氛愉悦轻松)。
教师总结凶手:乌镇的一群人是凶手!(8分钟)
后----生2:自杀。
师:为什么是自杀?开启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生2处于下风。
(6分钟)
(2)教师进一步提问
师:为什么他或他们是凶手呢?(5分钟)
学生一一说明缘由。
A例如以“你放着罢,祥林嫂!”讲解句式和语序知识。
(2分钟)
B对回答者回答有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反驳、讨论。
(5分钟)
(3)让学生齐读小说的开头两节,结合注释回答这样的开头有什么深意?通过讨论,引出祥林嫂死了的原因是封建礼教。
教师板书“封建礼教吃人”(6分钟)
四: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造成的,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写完课后练习与本课同步练习
复习下一课生字词。
附:板书
“祥林嫂死了!”
“封建礼教吃人!”
辩论、讨论的东西太多,因时间有限而不够深入探讨,教师应选一个进行深入探讨。
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教学环节紧凑。
教师就其中的一些学生回答的文中缘由穿插一些别的知识较好,学生不易对课堂的同一个探讨问题疲劳
《琵琶行》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堂课效果,复述《琵琶行》故事
二、进入课堂讲解探究
1、让学生分组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之后选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小组到黑板上写出学生提出了大概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挑选了以下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了黑板上:
A.景物描写的作用
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欣赏描写音乐的句子
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也不是学生能定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
在学生选择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一一释疑。
A对“唯见江心秋月白”进行赏析,侧面描写
B 对一些描写音乐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选择一处赏析,小组讨论)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
教师点明鉴赏句子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方法指导(手法、内容、情感)。
此处能进行非法指导较好。
指导结束后让学生再次鉴赏较好。
教师指出弹奏的几个阶段。
3、找出琵琶女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感慨(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三四段,让学生齐读。
分析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
经历、感受==相似
教师点评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再读“我闻琵琶已叹息”段。
4、作者与琵琶女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小组讨论),教师明确琵琶女是为自己,作者是为天下。
教师未在文中找出答案,此处处理较差。
5、白居易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用笔、心、泪)
三、布置作业
附板书
正面侧面为个人为天下
从诗歌整体出发,把握诗歌诵读
上课整体环节清晰,环节推进明显
能在学习方面给予指导
质疑环节应更加精细化,教师的点拨过多。
《蜀道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投影显示)
已三秦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山水险阻,黄金子午。
蛇盘鸟栊,势与天通。
”导入今日所讲《蜀道难》
二、师配乐朗诵(投影显示)
原文在投影上一一出现,师诵读后生齐读。
在一片朗诵声中进入课文讲解。
三、文本整体感知
1、师:有一句诗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很多遍,请划出。
投影显示
包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句
2、师:这三句同样是说“蜀道之难”,强调的内容相同吗?
A生1:第一句强调的是高。
生读第一句;师指导朗读:应该读的沉重舒缓,“噫吁嚱”,是为了加重语气,“危”应重读,“难于上青天”声音应扬起来,“蜀道之难”应平点,为后面蓄势。
师范读。
B生2:第二句强调的是险。
(读)
师指导:“凋朱颜”是吓得脸色都变了,所以应带颤音。
师范读。
C生3:第三句强调的是凶。
(读)
师指导:战祸频繁,“长咨嗟”是叹息的意思。
师范读。
总结:这一句就像乐曲的主旋律一样,一唱三叹,营造了雄奇、可怖的意境。
四、问题释疑
1、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李白赞成朋友入蜀吗?请找出劝诫朋友不要入蜀的句子。
(投影显示)”问君西游何时还?······不如早还家。
”
师生分析,生读,师范读。
2、悟读探究意蕴
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再读此诗,讨论:除了劝说友人不要入蜀之外,诗人还有没有言外之意?(教师指导,学生大致答出以下几种)
热爱祖国大好山河。
说世事艰难,仕途之难。
对政局动荡的担忧,。
(投影显示参考)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艰,仕途之艰,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五、布置作业
1、回家诵读,写下你认为表现“蜀道之难”最为精彩的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配套练习
打破了以往的文言“作者、背景介绍,字词、文意疏通、疑点讲解”的模式,以诵读模式讲解形式新颖,学生较喜欢,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
《老人与海》
一、名言导入,创设情境
以PPT的形式展示海明威的突出成绩和:约翰·肯尼迪总统对海明威的评价。
教师用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导向中快速阅读,走入小说角色。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小说大致内容。
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填写下表,表格展示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
第一次
攻击者
数量表格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最后,由学生展示自己填写的表格内容。
学生工作量太大,耗时较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填表,并在关键处点明让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三、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一:同桌分工合作选读文中关于鲨鱼描写的部分内容,概括鲨鱼特
点,并分析海明威为什么会这样写。
问题二:老人最后带回来的是一条死鱼的残骸,如此看来,老人是成是败?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师做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理念。
四、布置作业
1、小说节选部分到老人回到茅棚躺在床上结束,请在此基础上续写一段文字(参考思路:可以写睡梦中,也可以写老人醒来后,等等),要注意尽力贯穿原文的语言风格。
2、写配套练习。